明清书法瓷器绘画特点分析,颜色釉瓷器中的秘密?

下面随小编欣赏一下美轮美奂的单色釉瓷器吧~

黄釉

《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黄釉为历朝帝王所推崇的专属颜色,明清时期对于黄釉瓷器的管理极为严格,无论是祭祀还是礼仪制度,都对黄釉瓷器有明确的规定。

明嘉靖 黄釉仰钟杯高8.1、直径12.2 厘米。侈口,弧腹,仰钟形,圆圈足,通体施黄釉,足跟露胎,底以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

红釉

红釉是以铜或铁为着色剂的颜色釉,其分为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红釉和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红釉装饰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长沙窑,元代才开始出现纯然一色的红釉瓷器,至明初永乐宣德时期达到顶峰,如宣德宝石红釉。明中期之后工艺间断,清康熙时,高温铜红釉才在督窑官郎廷极的努力下再次复兴,称“郎窑”。并创烧出了豇豆红釉等多种高温铜红釉品种。

清康熙-雍正 仿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高20、长19.3、宽14厘米。阔颈、鼓腹、瘦底、圈足,一侧有流,前伸似鸭嘴状,另一侧有宽带型曲柄,以台阶状曲线构成宽边僧帽式口沿。有圆钮盖,一侧有小圆系,与壶口后部的小圆系相对,可结绳相连以防壶盖滑落,所施红釉乃仿宣德宝石红釉,底以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

蓝釉

祭蓝釉是一种含氧化钴在2%左右的高温石灰碱釉,在生坯挂釉后,入窑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高温釉。明清时期天坛祭祀使用蓝釉瓷器,月坛祭祀使用月白釉瓷器。

清乾隆 祭蓝釉天球瓶高55.9、宽41.3厘米。天球瓶形,体型硕大,微侈口,粗长颈,圆腹,隐圈足,外壁施祭蓝釉,内壁及外底施白釉。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白釉

白釉属于高温釉,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经过加工,使含铁量降到最少的程度,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从而烧出白度很高的白釉瓷器。白釉的出现为彩绘与多种色彩的颜色釉瓷器的发展奠定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宣德 白釉暗刻缠枝莲纹僧帽壶高19.8厘米。阔颈、鼓腹、瘦底、圈足,一侧有流,前伸似鸭嘴状,另一侧有宽带型曲柄,以台阶状曲线构成宽边僧帽式口沿。通体及足内均施莹润的白釉,腹部暗刻缠枝花卉一周。底刻“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清康熙 白釉刻云纹马蹄尊高7.3厘米。圆唇,直口,斜曲壁,近底处略收束,隐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深刻云纹。底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影青釉

影青釉是“青白釉”的俗称,釉中含有微量铁(不到1%),在还原焰中烧成,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因青中有白、白中泛青。宋代文献称为“青白”。

清雍正 影青釉刻海水蝠纹碗高5.7、直径11.9厘米。弧壁下敛,底承圈足,通体施影青釉,并以刻划装饰。碗心双圆圈内装饰一对盘旋空中的蝙蝠,外壁装饰九只蝙蝠,中间以三组山石隔开,外壁近足处绘海浪纹,底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

青釉

青釉是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单色釉。青釉可分为梅子青、豆青、冬青、粉青等,颜色的深浅主要与原料含铁成分的多少和烧成气氛有关。

清乾隆 青釉镂空缠枝花卉纹内绘青花六方套瓶高40.5、宽23厘米。六方形,侈口长颈,折肩弧腹,圈足外撇作台阶状,通体施青釉。腹部每面均镂空装饰缠枝牡丹纹,颈部与口部以蕉叶纹、如意云头纹等装饰。透过镂空的外壁,可以看到瓶内有一小瓶,以青花装饰缠枝花卉纹。器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明清书法瓷器绘画特点分析

齐白石先生的书法怎么样?

齐白石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画家、篆刻家,而且还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水准非常之高,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篆书,数量也占他书法作品的一半以上。然而,他的篆书却让很多人看不明白,甚至还可能会受到一些非议。

1、通常人们看到的大篆、小篆都是圆转笔法,通体圆润,齐白石的篆书却是方笔,结构也是方形。其实,这不是齐白石的“怪”,更不能说是“丑书”,与他的书法取法有关。齐白石篆书直接取法《天发神谶碑》,还受到《祀三公山》刻石的深刻影响,无论用笔、结字都可以找到这些痕迹。

2、齐白石自己说:“书法得力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齐白石还曾说:“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祀)三公山碑》,篆法一变。”

3、齐白石篆书的艺术水准怎么样?气格宏大,境界老拙,用笔迟笨,结字古而正。单字多作长方形,横平竖直,得端正稳重之感。然常以撇捺斜笔破之,使在平正中形成斜向、三角等锐角关系,使整体平正而不呆板,富有变化。

4、横画具有稳定、平静和伸展的意味,并能给人博大的感觉; 竖画刚健而有力度,给人挺拔和崇高的感觉。水平的横和垂直的竖在形态上都属于正。撇和捺是斜线,左右欹侧,不稳定,有紧张感和运动感。

5、齐白石篆书的结体横平竖直,尽量将点画线条满撑在字形四周,堂堂正正,宽博宏大,而且横、竖、斜直线的组合简洁明快、张力弥满,体现了豪迈奔放和真率质朴的情感特征。他的一些字似篆非篆、似隶非隶,字形或方或长,极为自然,其用笔似乎是追求一种横平竖直的书写效果,而长横和捺划则多有波挑,笔势极为飘逸。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馆阁体为什么不是书法?

说馆阁体不是书法其实是某类人群的一种阴谋。这种阴谋本质是为了骗钱,但是恶果却影响深远。

比如:历史楷书四大书法家欧颜柳赵,都被列为馆阁体了。甚至他们的行书也被列为馆阁体了。只是因为他们的字工整严谨,就被列为馆阁体。这些字应该是我们学习书法,入门,乃至于精进的最好教材。他们还引用古人的几句理论,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你学习书法,不要投机取巧,就笨笨的写,老老实实的临帖。你临帖临不好,丑点也不要加花边。可是这话到他们的嘴里,就变成了丑书的有力证据。

历代的抄书是读书人的每天必须做的工作。要想抄书,就必须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否则后人容易看不懂。所以抄书的这种字体就被称为馆阁体。馆阁体本身不是为了艺术表现,而是为了把字写清楚。所以当代书法爱好者基本认为馆阁体不是书法,只有带有艺术表现的才是书法。

如何看待国展书法作品?

如何看待国展书法作品?能获奖和入选国展的书法作品,一般都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人说“获奖的不如入展的,入展的不如落选的”。应该说同一作者书写的同一件作品,在一定时期内虽然形式会有所不同,但艺术水平基本稳定。

另一问题就是评委的问题。这位评委看这件作品很优秀、很有创造性、很有思想,但另一些评委看来可能是很幼稚、很粗糙的作品。这里导致结果变化的有几个相关的因素:即评委、作者、作品,作者和作品没有变化,只有评委变了,结果就变了,所以,造成作品评审结果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还要在评委身上找。所以说国展书法作品相对来说不是很糟糕,但要出精品却很难。

1.纵观近几次的国展,从投稿数量上来看,基本都是百里挑一,这是要求作者有真本事、作品有很高的质量。比如: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共有52620件投稿作品、其中行书12368件,草书11063件,楷书11229件,隶书8647件,篆书5025件,篆刻2615件,刻字1673件。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共评出入展作品1074件,其中行书281件,草书220件,楷书246件,隶书115件,篆书92件,篆刻85件,刻字35件。但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中,作品的类型化严重,模仿时人者居多,取法古人较少,学当代流行书风的作品占一半。朋友圈满屏都是关于展览作品的各种声音,好也罢差也罢,终将在争议声中结束了此次战斗。

2.从国展书法作品中了解,近年来的国展书法作品无论是作品或质量,还是书法家创作的作品感觉缺少惊艳的作品。以前是致敬,现在是抄袭。不讲品质讲酬劳。所以感觉到技术进步三十年,审美倒退三十年。润笔进步三十年,敬业倒退三百年。比如: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启功、费新我、周慧珺等等,他们深入学习传统书法,潜心学习书法,不计个人利益,培养优秀人才,同时也展示了高超的技能和水平,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3.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所以,当你的书法作品入选了国展后,你拥有什么书协会员光环后,可能你的书法作品再次入选国展。就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要知足,要自律,要拥有淡薄的心态,超越功名利禄之心,坚守内心的本真,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教育事业的进取中,为书法教育事业不懈努力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而不至于在市俗的欲望中迷失方向。

如今的书法创作表现为审美趋同、艺术个性缺乏、文化功能隐退,伪传统、形式至上、空泛无力的作品充斥着各类大小展览,什么江湖体、学院派,老干部体、明星书法等等的丑书。批量生产而来的书法作品却在思想、学术、文化、个性方面暴露出让人忧郁的苍白和乱象。

作为规格最高、最受关注的书法展览,四年一届的国展无疑是一面镜子,折射着现阶段的书法整体水平和审美追求;或许很多人对中书协存在偏见,乃至对国展作品也相应的否决。如果一个人真的有这样的观念是不太好的。国展作品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得看举办此次国展的相关人员。

什么是书法的书卷气?

如何理解书法的书卷气,怎样培养书卷气?

苏东坡书法,文章气,实际就是书卷气,苏东坡大文豪,诗词豪放派代表,书法流露的是才气加自己的文气。

那么近代的郭沫若属于文采风度的才情气,不可学来,每一个人的文卷气不同,但是体现在书墨中或多或少具有些许文化气息就有了普通人的卷气。

比如自己的喜欢写诗文并书墨撰写,则有文化气。体现的书墨书墨流畅性,跌宕起伏的心境会随着自己的诗文情感而有别样的情性志趣。寓墨之间。如此形成书卷味。其实就是读书见识广泛,而成就了自己的一种情志富有文化艺术气质。时间久了则有心以为常的别样的诗意化的表现出来,书法创作需要长久的艺术文化的修养。非一日之寒。

一般书札最能表现书卷气,因为文化人的性情中人,常有伴随自己的语言书面表达,而笔墨具有的人情味,或是表现的出自己的情志盎然,情怀寓墨,文字油然而生山林幽幽之意境,无俗念,尽情舞笔,没有一切法度羁绊。畅然状,又有此起彼伏韵感。都提现了文化人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