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底足看新老,瓷器有死亡气泡是老瓷器吗?

关于死亡气泡是这几年古瓷收藏中,一些藏友经常提到的话题。

明清瓷器底足看新老

“死亡气泡”是通过放大镜,所看到瓷器釉面、釉下的微观影像。通过放大镜看微观,不是科鉴,只是目鉴的延伸,还是目鉴的范畴。

古瓷的目鉴是需要大量上手古瓷,观摩馆藏、出土物等资料,深入了解各时期制瓷工艺及传承。用这些知识的沉淀,来对一件古瓷进行客观的鉴别。

微观既然是目鉴的延伸,也还是在目鉴的范畴,也是需要通过放大镜对各类古瓷大量的微观观察,找到其胎、釉、彩料放大后的氧化、老化、使用痕迹等共性,以补充目鉴的依据。

目鉴首先是肉眼看其时代工艺特征(胎、釉、彩料、纹饰、形制等),然后再辅助放大镜找到更多肉眼看不到的特征以佐证,微观的老化痕迹有上百种,一般一件瓷器上能找到5--6种老化痕迹,基本可断老,只有一种,那就是孤证难立。

下面介绍一些微观气泡的老化痕迹:

一,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元代青花微观:破泡(黄水斑)

元代青花微观:破泡(黄水斑)

西晋越窑青瓷微观:破泡、釉面老化

东晋越窑青瓷微观:破泡、网格纹

宋青瓷微观:此类在开片上的破泡、黄水泡、臭干黑,不能作为老化依据。

元代青花微观:黄水泡

宋汝青瓷微观:黄水斑

唐代鲁花釉微观:破泡

元青花微观:黄水泡

元青花微观:破泡

五代越窑青瓷微观:破泡、黄水斑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二、臭干黑:是指腐败的有机物沁染了古瓷,多数表现在素胎﹑破泡处。经长期水泡,会发软,涨大,而被洗掉。作伪仿者,用河塘污泥。在放大镜下有区别:臭干黑,无定形,河塘泥,有土粒。特别是微破泡里钻进的臭干黑,是需上百年才能形成,一般是出现在明之前的古瓷上。清三代的瓷上也会有,但很少,用放大镜寻找,也较难。晚清的,只有在欠火的低温瓷上,才能找到一点点。

宋越窑青瓷微观:臭干黑

宋青瓷微观:臭干黑

清代青花微观:破泡臭干黑

同治粉彩微观:臭干黑

三、破泡眼:釉面大泡破裂后,釉里出现一个较大的洞,口小内大。内形不同于棕眼,破泡眼是呈园球状的洞. 破泡眼内,常钻有陈附迹和臭干黑,或有黄水斑。这也是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豆腐花:是前人用以此比喻釉﹑胎,因老化而分裂的形态,相似盐卤点豆腐,而产生的花形,无法仿。缺点是需借助八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清楚。

.............

对古瓷微观微观老化痕迹的辨别,如目鉴瓷器一样,是需要大量上手,微观观察,总结共性。

就单一死亡气泡来断定新老,有失偏颇。特别是一些高古瓷如汝窑、原始青瓷等烧造温度低,胎釉疏松,新烧的新瓷放到院子里风吹日晒,不长时间,即会出现破泡,在细细沙涂抹,即可看到死亡气泡,黄水斑或臭干黑等。其他新瓷做旧很多方法都可产生“死亡气泡”,这要量的沉淀、来分辨认识。

鉴别一件古瓷,就目前现状,还是要以目鉴为主,微观辅助,不要本末倒置。

专家给说说?

这是一只标有确切年份的现代瓷盘,底足写着一九六二年产品。按照古玩界的习惯划分,建国前为古董,建国后为仿古工艺品。而建国后又习惯分为两个阶段,即五、六、七与改革开放两个时期,五、六、七就是五十、六十、七十年代,而改革开放便是从一九七九年开始至今。所以说,出𠂆的一九六二年款已经明确标注为五、六、七十年代的产品了。

这里关键还有一个致命问题 是 : 它究竟到不到五、六、七?

我们知道,近十来年仿品无孔不钻,不仅仿唐宋元明清与民国,而且居然仿开了解放初期甚至文革时期。那么它是否够五、六、七了呢?我个人以为,它不够。也就是它属于仿六二年产品。主要根据为釉色过新、贼光过强、绘画太呆、瓷面发干发涩苍白毫无莹润感,火气也未退、底足露胎部位做旧痕迹忒过明显。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玩明清瓷器和玩高古瓷器的路子一样吗?

肯定不一样!

玩高古瓷器只能从国外买或者国内拍卖会上买。因为高古瓷器基本都是出土的。

不是传承有序的高古瓷容易触碰法律,随时会有牢狱之灾。

明清这块传世器物就多一些。从而可以避免买到盗墓贼的东西被抓。

当然,假的例外!

比如我就只买清代瓷器,而且主要是彩瓷。这样意外也小些,成设效果也好。

定窑梅瓶鉴定方法?

梅瓶在高古瓷中一直是价值最高的品类之一,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以下四个鉴定方法

1、通过器型鉴定

北宋梅瓶之所以传世量少,跟其制作难度有很大的关系,正如山人常说的,古代盘车制陶是很难制作轻长大器的,因为盘车速度慢,在制作瘦高器型时是很容易走形的,这个仿品明显的比例怪异,跟宋瓷标准区别较大。

即使在明清,这种梅瓶大多也是用的拼接的方式制作,单次成型是难度很高的。

真品宋定窑梅瓶,小口、丰肩、瘦长、器型规整、这种器型是宋代梅瓶的标准器型。

2、通过泪痕特征

现在做定窑仿品的作坊,稍微像样点的都会仿造泪痕,这样使得新手很容易上当,实际上这种化工釉料的泪痕真真品区别较大,没有薄厚过度,没有交叉溶解。

真品定窑的泪痕是上图这样,泪痕跟薄釉处交相溶解,天然矿物油料自然流淌,晕染自然。

3、刻花工艺特征

定窑仿品的刻花走刀很生涩,不流畅,刀法生熟,每刀都要顿一下,才能入刀。

仿品是用了这种现代干胎铁刀慢刻的工艺。

此件瓷器刻花工艺的代表。其犀利的刀法,强劲的刀锋,线条活泼流畅,是宋人的巅峰之作。

4、胎足的老化痕迹

对于这种最顶级的器型,仿品的修足显然是粗糙劣质,本意“仿古拙”,实则弄巧成拙。

真品的是宋代梅瓶的标准削足工艺和泪痕特征。对比下来真的是差距巨大。

什么年代的钧瓷底挂釉?

两宋时期的钧窑瓷器是满釉的,除了底部烧制时的支钉。从元代开始,钧窑瓷器底足就不再施釉了。

中国最早的钧瓷出现在唐朝,到了宋代,钧窑的烧制工艺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说达到了钧瓷烧制艺术的顶峰。元朝时期,由于战乱原因,钧瓷的烧制工艺渐渐没落;明清钧瓷以仿制宋钧为主;现代钧瓷自1956年恢复工艺以来,更是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