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品牌t恤,古代中国的甲胄有哪些?

大家相信古代有复合材料的防弹衣、防弹盔吗?原本小编我是不相信的,但是这种防弹衣和防弹盔是真实实的存在过,并且还附有制作方法和实测经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种明朝黑科技。

▲缉甲,又称绵纸甲

缉甲:甲为用命之本,当锋镝而立于不败之地者,此也。南方地形险陷,固多用步。步驰难以负重,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锈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着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惟有缉甲。用绢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须厚一寸。

制法做方法:前用绵密缉,可长至膝,太长则田泥不便,太短则不能蔽身。倭甲贵而短,亦非兵力可得,又非官帑能制,姑置毋论。惟舟中可用重甲,盖不行路,不蹈泥田,贼惟铳子可及,非坚不能御。除铁甲图于舟师,今不载。兜牟亦用藤,内以绵花衬帽,甚坚且轻,无可加矣。

▲兜牟

兜牟:以细藤为之,用藤若干,内用绵帽一件,帽表用布二层,帽里用布一层,内有丝绵若干,茧纸若干,用绢线缉之,帽后不合,口开,高三寸,以便人头有大小,临时自缀盔内,盔顶上俱用红缨,一则壮观,一则顺南方之色。

▲臂手

臂手:每一副用布内外四层,若干丈尺,绵花若干,茧纸若干张,绢线若干钱,如北方之铁者同,此则活便轻巧,俱用整袖,上厚下薄,中有薄处在股曲之同,以便屈司伸。

上面写的这些都是朝廷造的普通货色,用于一般的士兵穿戴,将官们有更好的防护装备‘外用绢段,内用蚕绵,尤妙。’

而且不只是这些盔甲,《武备要略》上还记载了纸甲这种现代人摸不着头脑的铠甲。(《武备要略》是明程子颐等编撰的图书,此书十四卷,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初八日焚毁。)

▲纸甲

▲发现于贵州省凤冈县的清代纸甲实物,仅此一件!

纸甲制作方法:“纸甲,用无性极柔之纸,加工捶软,迭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材料来自明代杨国桢所书《涌幢小品》。

纸甲的表面以绢布或纸造成,以3寸厚的纸和挂裹,用以增加防护力,这种甲对防护远程投射武器很有效,甚至能抵挡鸟铳的射击,对刀剑的劈砍防御效果也并不逊色于同时期铁甲,但是是耐用度远不及铁甲。而且这种铠甲并不是单独使用的,一般会搭配铁甲、藤甲或皮甲一起使用。

▲皮甲

▲皮甲

▲从图上能发现明军是搭配着穿铠甲的

明朝中后期,人们又发明了一种防护力更为有效的铠甲,可以防护住越来越普遍的鸟铳射击,这种铠甲以复合材料制成,甚至会用到穿山甲。

制作方法:

第一种,用临清首帕一百个,衬叠得宜,外用穿山甲,皆脊背上甲千片,锉打去边,每片钻眼二个,叠如鱼鳞,穿在帕甲上,务令精严,可避矢弹,此大将之甲也。

第二种,用生牛皮,切长一寸半,阔一寸,逐片切就,将生桐油涂上微烘,将铁屑细细打入,再上油再打,竟如铁片,再作成鱼鳞式,钻双眼,穿于纸甲之外,刀矢铅弹俱不能入,此士卒之甲也。

这些复合材料的铠甲,不能完全防护住火铳,但是能降低伤害,使‘火器不能大伤’,所以当时的铠甲都是铁盔之外有绵盔,铁甲之外有棉甲的。

甚至盾牌上都会加上棉被,用来增加防护力,‘藤牌稍薄,双层者加旧棉一层,单层者加旧棉两层,坚固可用’,而普通的藤牌只能防护刀剑,却防护不了火枪。

▲棉甲,出现在元朝中后期,明、清两朝大量装备,清朝前期棉甲除颜色外其形制基本和明朝相同

上图是清朝八旗盔甲,而元明清三朝的铠甲是有区别的,除了颜色外,元朝的棉甲大部分是套头式,明朝的棉甲大部分是一体的对襟式罩甲,而清朝除前期照抄明朝外,中后期以后基本都是可以分开穿戴的分离式,另外明朝的棉甲的头盔上面有小旗子,而清朝棉甲的头盔上面是针式的,也就是俗称的避雷针,带有流苏式盔缨。

千万不要以为棉甲带有一个棉字,你就以为它很轻,虽然确实有一部分棉甲是单纯用棉花做出来的,和胖棉袄没什么区别,可以单穿也可以和其他铠甲混穿,说到底还是一种棉袄

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出自明代朱国祯著的《涌幢小品》。

。棉甲本身的重量就在15到20公斤,而这只是棉甲本身,还不算第二层甲。

不过还有一种棉甲的结构不是这样的,这种棉甲现在一般称为布面铁甲,也就是电视剧里面经常出现在清宫剧里面的那种带着避雷针(盔枪)的铠甲,这种棉甲是由复合材料做成的,又分为‘明甲’与‘暗甲’两种。

▲现在被称为布面铁甲的棉甲,古代没有布面铁甲这种称呼

‘明甲’的是以棉胆为底,将铁甲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或者直接将铁网包覆于棉胆之外;‘暗甲’则表里都是用棉布制作,但是用泡钉固定铁片作为内衬,因为甲片隐藏在棉布里,平常根本看不见,所以称为暗甲。

这类棉甲御寒、防护两不耽误,当然指望它能完全防护住火枪的射击那是不可能的,但远距离面对小口径的火器如三眼铳、鸟铳时,还是有不错的防护能力。

在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大家千万别以为它叫棉甲就以为这种铠甲很轻,是个人都能穿,明朝大才子唐顺之在《武编》有一篇“边军劳苦”,里面记载了戍边将士铠甲、战裙、遮臂等具共重45斤,铁盔、脑盖重7斤,再加上护心铁、腰刀、弓箭等等,共计88斤,士兵们深受其苦,期望能减轻重量。

▲棉甲,但这好像是仪式甲,内部没有甲片,泡钉只是装饰

▲内衬甲片的铁靴

明清瓷器品牌t恤

朱棣的皇后是谁?

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是历史上的仁孝皇后徐氏,民间传说其名叫作徐妙云,她可是朱棣一生的白月光,朱棣一生有九个儿女,其中七个都是与她所生,可见朱棣与徐皇后夫妇感情有多么深厚。

徐皇后去世时与朱棣的诀别也是历史上非常感人的一幕,在她死后打破了明清两朝的皇后纪录,并且朱棣甘愿为其素服缀朝一年,更让人感慨的是从徐皇后去世到朱棣去世中间相隔17年,而朱棣此后都没再册立皇后,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位辅佐朱棣开创永乐盛世,还能让朱棣17年不再立后的明朝一代贤后仁孝皇后。

青梅竹马结连理,将门虎女贤内助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长女,公元1362年徐皇后出生,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建立明朝,徐达与朱元璋还是一同打天下的好兄弟,好战友。

徐氏幼年时期就非常聪慧过人,徐达没有像封建时期的其他父亲那样重男轻女,徐达认为既然女儿如此聪慧有天赋,那不能浪费她的天赋,就为她聘请名儒教其读书学习,而她也没有辜负父亲徐达的培养,她自幼饱读诗书且记忆力惊人,能过目不忘,连教她的老师都认为她的天资远胜于男孩。

在《明史》中称徐皇后为: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诸生属于元明时期饱读诗书可以进入官学的文人,是有资格进入官学的读书人,所以徐氏在少年时期被称之为“女诸生”,也能看出她具有很不错的文化素质。

而由于朱元璋与徐达本是布衣之交,两家关系非常亲密,朱元璋在没称帝之前经常去徐达家中做客,因此朱元璋在徐氏幼年时就见过她,在《明史》中记载朱元璋见到幼年的徐氏时就称:“此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

朱元璋这意思就是说看徐氏将来是贵人,想聘她为儿媳,让徐达好好照顾。朱元璋就替比徐氏大了两岁的第四子朱棣向徐达求婚,就这样徐氏和朱棣在幼年时就定下了娃娃亲。

这也注定了徐氏此生和朱棣的爱情缘分,朱棣与徐氏夫妻感情深厚也是有原因的,虽然两人是由双方家长定下的娃娃亲,但是两人却并不是先婚后爱,这就是因为两人在婚前就已经相依相伴三载。

在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岁的徐氏就入宫成为女官侍奉朱元璋的嫡妻马皇后并陪伴十四岁的朱棣,马皇后对于徐氏如女儿一般疼爱,史料中称为“日侍左右,独被宠眷”,这期间徐氏不仅获得未来婆婆马皇后的喜爱,也和未来夫君朱棣每日相处,感情日益深厚。

在相处了三年之后徐氏与朱棣大婚,徐氏也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妃。徐氏正式成为了朱棣的妻子,也成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媳。

徐氏与朱棣大婚之后不久就生育了长女朱玉英,后又生了长子朱高炽,此后九年中,徐氏为朱棣连生七名子女,要知道朱棣一生只有九名子女,可以说朱棣的子女基本都是与徐氏所生,由此可见尽管朱棣侍妾妃嫔不少,但唯独原配夫人徐氏独得宠爱。

此后朱棣赴北平(现今北京)封地就藩,徐氏也带着子女们一同随朱棣来到北平燕王府中生活,朱棣到了北平之后要与地方官接洽协商政务,同时燕王府本身也相当于缩小型的皇宫机构,燕王府内部有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机构,还要负责给孩子们找老师以及管理王府仓库等各种琐碎事务。

朱棣一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因此这时候贤妻良母徐氏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朱棣忙着主外,而徐氏则把燕王府内部管理得井井有序,因此在《明太宗实录》(朱棣最初庙号为明太宗)中记载: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嫔于肇封,家政辑宁。

这意思就是说徐氏在跟随朱棣就藩二十余年,是朱棣的贤内助,正因为有了她才使得朱棣可以后顾无忧,家庭和睦。

徐氏与朱棣本来可以在封地安安稳稳做一对幸福夫妻,但是随着朱元璋去世,朱棣的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朱棣与徐氏在北平的平静生活也被打破了。

朱允炆继位之后有感于他这些远在各地的藩王叔叔们手握重兵,对皇位威胁极大,于是朱允炆继位之后就厉行削藩,使用残酷手段先后废除了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第七子齐王朱榑、十二子湘王朱柏、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的封爵,其中湘王朱柏更是被朱允炆逼得自焚而亡。

朱允炆如此用残酷削藩让北平的朱棣惶惶不安,最终朱棣在谋臣道衍和尚的游说策划之下决意发起靖难之役反抗大侄子朱允炆,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的谋主道衍和尚出谋划策居功至伟,但是这其中也少不了贤内助徐氏的支持。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这意思就是说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徐氏也没少出力为朱棣谋划,而且还都很符合朱棣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徐氏不仅是位贤内助,还对朱棣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徐氏不仅帮助朱棣出谋划策,她还在军事指挥上对朱棣帮助很大,在靖难之役时,朱棣率大军前去袭击大宁城(现今内蒙宁城县),朱棣临走时只留了少部分的老弱残兵帮助长子朱高炽守城。

而朱棣走后恰好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率大军前来围困北平城,朱高炽指挥军队守城,在守城事务上还都要与母亲徐氏商量,凡部署防御事务皆由朱高炽请示徐氏之后才做决定,因此当时负责防守北平的总指挥实际是徐氏。

徐氏沉着冷静地与朱高炽以及道衍和尚谋划守城事务,而徐氏也不愧是大将徐达的女儿,很有将门虎女风范,她知道守城最重要的是士气,她亲自临阵鼓舞士气,还亲自披挂上阵到城楼上督战,并发动鼓励士兵、将领的妻子们都随她披甲上城楼作战,徐氏带着这群娘子兵从城楼上往下砸石头抵御李景隆的士兵攀城。

最终凭借徐氏的指挥,燕王府的军队一直把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拖到了朱棣回援,在朱棣回援北平时,徐氏又让儿子朱高炽主动派城内士兵突击出去,与朱棣内外夹击李景隆的大军,打的李景隆是大败而逃。

此后靖难之役一直打了四年之久,朱棣多次率军在外出征,而徐氏总能带着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把朱棣的大本营守护好,让朱棣在外征战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说朱棣能娶到徐氏真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一国之母悯苍生,死后哀荣犹递增

公元1402年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以大侄子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获胜登基为帝而告终,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后,就派人接还在北平的妻子徐氏到南京,并宣布册封徐氏为皇后。

在明太祖朱元璋建国时就有规定皇后的凤印上坠饰的是金龟纽,朱棣在册封徐氏时特意下旨改变朱元璋定的规矩,把皇后凤印上的金龟纽改为盘龙纽,并且还特意让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开读诏书昭告天下,徐氏也开创了明清两代册立皇后时单独颁布诏书昭告天下的先河。

朱棣在册封徐氏为皇后的册文和诏书中写道:济朕艰难,同勤开国,朕登大宝,允赖相成,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同朕恭勤,保兹天命,君临尔万姓之上!

朱棣的这些话主要就是想昭告天下,自己能当上皇帝对妻子徐氏的依赖很大,他现在就想让徐氏跟他一起来守护他们夫妻俩一起拼搏下来的这片天下,让徐氏和自己一起君临天下。

从朱棣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妻子徐氏有多么重视和感激,确实如此,明朝历史上的皇后中有很多贤能的皇后,但除了朱棣的生母、朱元璋的嫡妻马皇后之外,还有谁能与徐皇后比肩,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两代都十分幸运娶到了如此贤内助,才成就了他们父子二人的帝业。

徐氏成为徐皇后之后,她并没有因为地位提升而迷失自我,她依然像当初在燕王府时那样帮助朱棣管理好后宫事务,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而且由于她学识渊博,她还时常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对朱棣在治理国家方面建言献策。

徐皇后熟读经史子集,对历史兴衰都有很深刻的认识,她深知治国之道主要有两大要素,其一为爱护和关心百姓,其二就是为国家发掘和培养人才。

因此徐皇后经常告诫朱棣,天下历经了四年的靖难之役,连年征战兵民疲惫,现在朱棣执政应该以宽俭为主,应该体恤百姓,多与民生息。

徐皇后不仅自己劝告朱棣应该宽俭,她还以身作则,在后宫中她提倡勤俭之风,使得皇宫中毫无奢侈之风气,朱棣也在徐皇后的影响下以勤俭为主,并且在施政时注重以民为主,与民生息。

朱棣在登基初期,对朱允炆的旧臣是采取打压手段,也是徐皇后请求朱棣宽恕建文旧臣,她对朱棣说: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

这意思就是告诉朱棣,当初跟随朱允炆的这些建文旧臣都是当年朱元璋精心挑选的人才,朱棣不应该因为他们曾为朱允炆效忠就弃而不用,而只用自己的旧部。于是朱棣才大胆启用解缙、夏元吉等人,而这些人也为后来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做出巨大贡献。

作为国母的皇后来说,徐皇后能劝告朱棣体恤关心百姓,还要以身作则,这是十分难得,也是当时天下百姓之幸,同时徐皇后还能劝告朱棣不拘一格用人才,徐皇后的这两项进言就为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助力很大,所以朱棣曾盛赞妻子徐皇后是“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

徐皇后不仅自己时时能规劝或给朱棣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她还特意召见了一些王公重臣的妻子,并当面教她们如何做好贤内助,还要匡正丈夫的言行。

都说男人的军功章上有女人一半的功劳,这句话用在徐皇后身上再合适不过,朱棣能开创出“永乐盛世”,这里面绝对得有徐皇后一半的功劳。

徐皇后不仅能帮助朱棣治国和管理好后宫,她在管理子女方面也比朱棣更有权威性,朱棣一生有四个儿子,除了夭折的幼子朱高爔之外,前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

徐皇后在儿子们面前很有威信,最初朱棣的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战,凭借自身有靖难之役的战功很不服大哥朱高炽成为太子,明里暗里都在和大哥争位,但是徐皇后在世时,在徐皇后面前朱高煦总是对母亲毕恭毕敬。

其实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都是嚣张跋扈不法之徒,但是徐皇后在世时,他们在母亲面前都永远是乖乖男,从来不敢做出格之事。可见徐皇后在教育子嗣方面也很厉害,只不过她去世得太早,以至于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后来行事越发嚣张跋扈。

徐皇后对自己的娘家人也极为严格,她的弟弟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曾为朱棣的内应,结果被朱允炆发现后亲手斩杀,因此朱棣登基后就想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并让其子徐景昌承袭爵位。

但是徐皇后却坚决不同意,于是朱棣就背着徐皇后先下圣旨追封徐增寿,并让徐景昌继承公爵,然后才把事情告诉徐皇后。

如果是一般人得知自己的侄子被封为国公,肯定很高兴地向皇帝谢恩,但是徐皇后不仅没有向朱棣谢恩,反而还为此和朱棣吵了一架,认为朱棣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娘家人封赏过重了。

但是朱棣既然已经下了圣旨,就是已成事实,徐皇后只能眼看着娘家人接受了公爵封赏,不过徐皇后却建议朱棣给侄子徐景昌选择贤明的老师来教导他,以免他年少位尊恃宠而骄,后来徐皇后还是不放心侄子,并亲自把侄子徐景昌召到宫中当面告诫了他一番。

此后徐景昌果然听从姑姑教导,为人处世十分谦恭谨慎,而定国公的爵位也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徐景昌的后人徐允祯后来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时,拼死率军护卫京城企图保护明末帝崇祯帝,最终被农民起义军所杀。

在各个方面来说徐皇后都算是非常完美的皇后,朱棣对她也是既喜爱又敬重,朱棣曾称徐皇后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永乐五年(1407年)陪伴了朱棣30年的徐皇后在辅佐丈夫当皇帝之后,仅当了五年皇后便病重将死,朱棣聘请了很多名医为徐皇后治病都没有治好,最终在七月初四徐皇后还是病重去世,年仅46岁。

在徐皇后临终前朱棣一直陪伴着她,于是《明太宗实录》里也记录下了历史上感人的诀别一幕,徐皇后在临终时还想着帮朱棣治国出谋划策,她还不忘提醒朱棣一定要善待和爱惜百姓,还要不拘一格广求贤才,并且对宗室皇亲要以恩义相待,至于对自己的娘家外戚则不要过于骄纵。

最后徐皇后还对儿子朱高炽表示自己此生最大遗憾就是没能与朱棣再回北平报答当年靖难之役时陪同自己一起守城的妇女们,因此她临终前叮嘱朱高炽要替自己完成这个愿望。

于是后来朱棣北巡到北平时,在南京监国的朱高炽特意派人带了丰厚的礼品和朱棣一同去北平把这些礼物赏赐给了当年那些帮助徐皇后守城的妇女们,也算是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的情感难以抑制,他悲痛得不能自已,伏在徐皇后的尸身上痛哭流涕就如同小孩一般。

此后很久朱棣都长期处于悲痛情绪之中,群臣见之都十分怜悯同情,群臣婉言劝朱棣放下悲伤,但朱棣却越发悲痛,他对群臣说徐皇后就好比当年东汉的明德马皇后和唐朝的长孙皇后,自己没了她就等于没了良师益友,以后恐怕再也没人能直言劝谏自己了。

朱棣特意为徐皇后穿丧服一年,还为她缀朝一年,平时只在西角门听政议事。并且为她举办了很隆重的丧礼,朱棣还特意命正一教真人张宇初率道教徒为徐皇后祈福,命南京大报恩寺的僧众为徐皇后超度,仅道教的祈福道会和佛教的超度法会就举行了一百多天,徐皇后的丧礼规格也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后之最。

朱棣还决意此生不再复立皇后,这也使得永乐一朝的皇后之位空缺十七年,此前徐皇后在世时,朱棣出于对她的敬重,她在世时朱棣始终没有册封过任何一位妃嫔,直到她去世满三年后,朱棣才册立了一些妃嫔,朱棣虽然有后宫女人不少,但是他对徐皇后的感情专一程度几乎不逊于一夫一妻的人。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北巡到北平,他想起了和妻子徐皇后在北平的点点滴滴,再加上朱棣还有“天子守国门”的理念,于是朱棣决意迁都北平,因此北平也就有了现代的北京之称。

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之后,就立刻派人在北京选择万年吉地,最终选择在了昌平县天寿山营建陵寝,也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明长陵。

此前徐皇后去世后并没有立刻下葬,而是被安放在南京皇宫中,永乐十一年(1413年)长陵修建完毕,于是朱棣亲自护送妻子的棺椁来到北京的长陵下葬,徐皇后也成了第一位葬入明十三陵中的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享年65岁,朱棣临终时一再叮嘱要让徐皇后的神主牌位与自己的梓宫一同祭祀,于是明仁宗朱高炽就按照父亲朱棣的遗嘱执行,按照规矩祭祀时要给先皇帝加追谥号和尊号,由于徐皇后的神主牌位和朱棣的梓宫一同祭祀,因此朱高炽在同一天给父母加追了谥号和尊号,朱棣和徐皇后夫妇也是明清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对同一天、同地点、同礼仪被上尊谥的帝后。

当年年底,朱棣终于顺利地被葬进长陵地宫,他也终于可以和自己这一生的白月光徐皇后在地下团聚,由于明朝皇陵被保护得比较完好,长陵从未被盗过,至今五百多年过去了,朱棣和徐皇后至今还安静的长眠于长陵地宫中没有被人打扰过。

可以说由于朱棣对徐皇后的宠爱,徐皇后生前荣耀,死后也是哀荣备至,而徐皇后的个人品行也完全配得上这一切。

写在最后

这就是朱棣的皇后仁孝皇后徐氏的一生,她是朱棣一生的白月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爱情大概就足以形容朱棣与徐皇后的感情了。

也许当年朱棣奋起一搏发动靖难之役时,他不光考虑的是自己将来的处境,他也考虑到了妻子徐皇后将来的处境,因此他才会决定奋起一搏发动靖难之役。

女人有时候也是推动男人前进的动力,一个好女人更能影响改变男人的一生,甚至是改变男人的家族几代人,徐皇后就是一个能影响和改变男人的好女人,得妻如此,夫复何求,能娶得徐皇后这种贤妻,也是朱棣人生的一大幸运。

电影或电视剧中有哪些有趣的穿帮镜头?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影视剧里常会出现“不合理”的情节,甚至连经典剧都不可避免,爆笑却又无奈。下面就来带大家一起看看影视剧中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穿帮镜头。

船长的adidas

2

2

女工作人员正在玩手机(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1

凝香格格的衣架(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1

大清皇宫的自来水管(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1

大清皇宫的空调(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1

雍正为老八老九改的两个名字,完全反了,历史上八阿哥是叫阿其那,九阿哥是叫塞思黑,可在这上面,八阿哥成了赛思黑,九阿哥成了阿其那。(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1

但在25集中素言教小春功夫,说她练了十几年了。练了十几年竟然无法反抗?(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0

在第20集中,假朱三太子的老婆快要生了,被八阿哥和晴川扶到车上的时候,垫在肚子上的道具坐垫露馅了。(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0

晴川被送到太子府,太子屋里竟然摆放着唐三彩,唐三彩在古代是冥器,专门用来随葬的,太子怎么会把这种东西摆放在自己屋里?(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0

太子对皇上说,这些日子正逢皇额娘(赫舍里皇后)仙逝32周年,剧中当时是康熙四十七年,而赫舍里皇后卒于康熙十三年,应该是仙逝34周年才对。(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0

八阿哥和九阿哥被削去宗籍,往外走的时候,他们竟然走在皇帝专用的御道上,这岂不是犯了死罪?(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0

#兰陵王# 这部好剧剧中竟然也多次出现现代元素。有人整理出了《兰陵王》穿帮镜头的视频图片,里面不但有很多现代元素,现代窗的荷叶、带帽女、荧光底雨鞋等,而且还有不少逻辑错误。更有@冯绍峰在戏中的面具在淘宝上售出。

0

《来自星星的你》第二集教授都敏俊(金秀贤饰)用意念收拾桌上的物品

0

镜头转开,再转回来时区别相当明显

0

《来自星星的你》第三集千颂伊看过《聊斋志异》,这可是一个历史的bug

0

《来自星星的你》剧情的设置:1609“星星”降落,“望门寡”十五岁千颂伊目睹飞行物。第三集,千颂伊说她很喜欢看《聊斋志异》。 问题是:蒲松龄(1640—1715) 《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 1609《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还没出生呢!

0

《来自星星的你》第六集 金秀贤和全智贤说完话,牵手的时候,注意教授的手在前面哦!

0

远景时,全智贤带着教授走的时候,颂伊的手在前面。网友补充:还有现在这个场景颂伊没穿裤袜,后来又穿了。。。

0

《来自星星的你》第六集 宜花死时,注意嘴角的血

0

拉了远景之后,神奇的没有了,教授再次用意念力擦掉了宜花嘴角的血

0

《来自星星的你》第一集和第四集 第一集中,金秀贤日记的时间和内容是相隔一横

0

《来自星星的你》第四集中,时间和内容是相隔两横,教授连字迹都有不同哦

0

《白娘子》中寺庙窗户是玻璃的,高大上!

电视剧中出现穿帮镜头总是在所难免,可是那些低级错误让广大剧迷怎么忍?导演啊~您也上点心吧!

0

《新天龙八部》岳老三的斑忽左忽右

0

《霹雳娇娃2》中的穿帮镜头

露茜·刘在赛场上的场景中,戴着耳机的她胸口显示没有穿内衣,当她走到宾利汽车前,里面却穿了一件黑色的内衣。

0

远处惊现信号塔

0

0

0

警察没扣扳机

0

近日,热播剧《咱们结婚吧》剧集渐入高潮,男女主角跌跌撞撞的爱情故事更令一票观众跟着暗自着急,该剧不论从演员到布景都十分完美,但穿帮的镜头还是被眼尖的小编逐一发现。这种找茬图也只为娱乐,大家不要介意,太认真你就输啦! 第1集,果然被杨桃的车别住无法开车门,索性从天窗出来,注意果然那双鞋子!果然在出车窗时,鞋的方向是对着挡风玻璃,镜头一拉,鞋子自己调头面朝大马路。

0

果然送杨桃去交通局取车,他的车后座放着一个蓝色大箱子,杨桃只好坐在副驾位。等把杨桃车取出来后,各自开车回家时,果然车后座那个醒目的箱子完成使命后凭空消失了。

0

果然带杨桃去交通局取被拉走的车,交罚款时,镜头给了交通局那台电脑一个大特写,杨桃这罚单居然是直接存在本机上并非全国联网滴!路径是桌面/交通局网页2/交通局果3,汗。。。

0

人相亲大会,薛素梅与冯兰芝为子女相亲,薛素梅是右手拿着果然的相片,镜头一转,变成双手握着相片,镜头再切回去,又变成右手拿相片,左手消失了。

0

交通局给当事人看现场违法照,杨桃违法时间是11:29分,交通局可是穿越办理罚单事项的哦,交通局那台电脑右下角显示的时间是10:50

0

第4集,报纸上刊登万人相亲大会,右侧的新闻每段文字开头空出四个字位置,这报纸的排版也太随便了吧。

0

还是果然那双调皮的鞋,其中有一只鞋掉到两车之间,果然只好猫着身去勾鞋,注意!这鞋又调皮了,果然在车尾后勾鞋时,鞋是躺在斑马线的左边,果然又跑到车头去勾这只调皮的鞋时,鞋子自己跑到斑马线中间躺住了,反正就是让你勾不着。

0

第5集,果父在外偷吃红烧肉,骨碟下面压着筷子的塑料袋,被冯兰芝发现时,那个塑料袋不见了,起身要走时,塑料袋又回来了。

0

第8集,杨桃离职,果然帮她拿箱子,当时箱子里乱七八糟,等杨桃回到家打开箱子,里面是整整齐齐的放着两件衣服。

0

第9集,孙总发短信给杨桃,时间是2012-12-12,杨桃与焦阳、果然合计后给孙总回了短信,回短信时间是2012-12-16,嗯,三人花了五天时间合计。

0

第12集,未未给杨桃发短信道歉,时间是2012-12-23,高圆圆快速回复闺蜜短信,短信时间变成了2012-11-24,这有点讲不通啊。

0

第15集,苏青给杨桃发短信,刚开始时是159的手机号,镜头切过,短信内容不变,手机号变成136的号,手机号码不仅变了,而且还多了一位数哦,12位数的手机号。

0

第16集,果父给果然认真的剥了一只香蕉,果然看到恐婚消息的报纸,随手把香蕉放一边,当时香蕉是被蕉皮裹住滴,等果然把报纸放好,一旁的香蕉皮被剥,肉也跑出来,旁边还有一张餐巾纸。

0

第18集,剧中的李葵是海归,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薛素梅跑去打探,拍摄场景明晃晃的中国银行标识,并不是外资银行。

0

薛素梅找苏青上网核实李葵的留学背景,苹果Safali浏览器地址栏里的网址其实是一个存储于本机桌面的网页文件路径,李葵的资料就这么被篡改到页面上了。

0

第21集,不靠谱的画家抱着他的作品去赴约,注意,包装着画的报纸上面的新闻图片是倒着的,下一个镜头,报纸变成正着的,人不靠谱,包装也不靠谱啊。

0

0

0

0

0

0

0

0

70年代的戏,车检是2012年?穿越了吧?

0

哎呀~~穿帮了!

0

变色望远镜就是好用!

0

别拽啦,假发要掉啦!

0

大家看好安全出口哦,一会好逃跑

0

大姐,这下大家都知道你是假怀孕了,还装?

0

大摇臂太明显了吧

你们喜欢韩雪吗?

被韩雪的自律给跪了!

,在刚开播的综艺《女人有话说》里,她凭借自己超自律的生活作息,又引起了热议。

节目组安排谢依霖和奚梦瑶住进韩雪家,观察女性生活和社交状态。

入住第一天,谢依霖和奚梦瑶就被韩雪严格自律的作息给震惊到。

比如,早上7点半起床,晚上12点睡觉。

就算晚上工作很晚,回到家还是要坚持先把家里收拾好。

然后第二天,照样七点半起床

这让习惯熬夜和赖床的谢依霖简直无法接受。

更令人震惊的是,韩雪的作息时间严格规定了每天早上只花三分钟洗漱,五分钟上妆▼▼▼

不过,在节目里见过韩雪早起后,颜公子明白了……人家这是有颜任性啊!

皮肤这么好,确实随便打个底就已经很能打了……在1080P的镜头下,这素颜真的相当拿得出手了……

问题是,韩雪的自律不仅对自己严苛,对客人也如此。她希望谢依霖和奚梦瑶能跟自己一样的作息时间。

谢依霖就不行了,直接say no▼▼▼

一般人应该都会迁就一下客人的。但韩雪却没有,放言说会在七点半准时叫她们起床。

而且她真的不是说说的,七点半,她真的去了!!

睡前一定要看会书,还是英文版!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韩雪竟然从来不吃午餐,每天只吃早餐和晚餐两顿饭!

韩雪的十几年的朋友也说:韩雪不吃午饭!

韩雪解释说,因为自己家没有保姆,做饭洗衣这些家务都是妈妈一个人做,所以为了不让妈妈那么辛苦,一家人一天只吃早饭和晚饭。

而且妈妈是学医的,认为现代人的毛病都是吃出来的,少吃一点不仅饿不死,还对身体有好处。

看到这里,颜公子简直要惊掉了下巴!

心里活动和谢依霖高度一致。

但韩雪不管不顾谢依霖的反对,还主动给了谢依霖一发暴击:你需要的能量,永远没有你感受的那么多。

谢依霖在听到没有午饭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

所以吃早饭时候特别珍惜,不仅把面条汤喝得一干二净,最后还不忘舔了舔筷子。

哈哈哈,真的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接地气的女明星了。

不吃午饭也就算了,晚上六点半以后还不准吃东西,谢依霖简直不能忍!

这还没完······节目中,她们三个一起玩了一会儿游戏之后,韩雪说运动量太大了,自己一个周的运动量都没有这么多。奚梦瑶惊讶的问:那么还这么瘦?韩雪就自曝自己之所以这么瘦完全就是因为 " 静止和不吃 "。

作为不爱运动的星人,生命在于静止我是赞成的。但在于不吃,我还是很疑惑,于是,我手动百度了关于不吃午饭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研究了一天,我发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一天两餐是合理的。

古代大部分人都是日食两餐。秦汉以后只有部分贵族才有吃三餐的习惯,唐宋以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才慢慢开始多了三餐。而且有很多皇帝都崇尚一日两餐,比如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对手下胡广又爱又恨,就因为他一日吃三餐很讨厌他。

到了清代,大部分城市市民已经吃得起三餐。只是城里人哦。

不过乾隆、康熙,因为节俭坚持一日两餐。乾隆作为满人还说过,如果汉人只吃两餐,就不会饿死这么多人。

新中国成立的时,因为苏联专家提倡一日三餐,我们也积极响应。而且随着经济发展,食物富足了以后,大家都习惯了一日三餐,目前两餐的饮食习惯只延续在一些贫困地区。

内心十分同情这些祖国的花朵。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从人体生理特点来说,一日两餐的理论是成立的。想减肥又被妈妈和男朋友拦着的妹子,可以有很正当的理由不吃午餐了。

生理学家认为,人体必须等胃把所有食物消化完,再次产生饥饿感的时候才能就餐。当胃在消化食物、特别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时,细胞会产生很多盐酸、粘液和胃酶。虽然这些都是分解蛋白质等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但是它们会对胃壁造成损害。因此,与其他消化器官相比,胃需要休息更长的时间。

食物通常在胃里停留6―8小时,这就意味着,两次就餐之间必须间隔8―10个小时左右。此前有生理学家就建议过,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

包括央视主持人、收藏家马未都曾经为此事专门写了两会提案建议,说唐代以前人们就吃两顿,吃两端好处多多,吃午饭浪费时间。

嗯嗯,所以你们可以自己看着办了,反正我是要吃午餐的。

再说说韩雪,她的自律不仅在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上。而且渗透到了为人处世和行为方式。

比如,她外出吃饭从来都是在同一家餐厅,同一个位置,点同样的菜。因为不喜欢把时间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在她眼里,食物根本没什么大的区别,不过就是卡路里而已!

拥有极为理性高效的思维方式:给生活做减法,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奚梦瑶听了一脸懵逼。

她的自律有点到了变态的地步,跟朋友见面,也要很长时间一次,这样聊的才全是精华。

我觉得我朋友和我见面如果这么想的话,就太幸福了,因为我长得就很精华。

而且从她家的布置来看,根本想象不出来这是一个女明星的家,最多的装饰是机器人。

心里学家分析,喜欢机器人代表着韩雪对规律、指令的着迷,也说明她对时间把握得非常严格,生活特别有秩序。

而且韩雪好朋友说,和她相处了十多年,她从来没有迟到过。出门会把“把堵车的时间都算上。”

印小天也说过,韩雪学英文的时候,别人片场休息不是在玩就是在刷手机,只有韩雪一个人坐那儿戴着耳机听英语。

对我这种拖延症患者来说,如此自律又高效的韩雪,确实让人佩服。

而且韩雪对待舆论的态度也非常理智。

奚梦瑶说到被说花瓶的事。韩雪就拿自己当例子。

安抚奚梦瑶,“我不在乎大部分喜不喜欢我,只在乎身边的人喜不喜欢我,跟我有交集的人喜不喜欢我···公众看你,永远不要指望看到真正的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做好。”

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感觉,我是觉得这句话由韩雪说出口,特别带说服力。

不过呢,谈到这里,颜公子特别被谢依霖圈粉,本来挺sad的氛围,谢依霖用一句“我也好想被人家讲花瓶哦”完!美!调!节!

既拯救了气氛,又起到了安慰的效果。

可能很多人在觉得韩雪自律的同时,也会担心跟这种人交朋友是不是有些乏味和冷酷。但她的朋友表示,只要有需求给她,不管再忙,都能帮忙解决。

讲真,好想跟韩雪这样的人交朋友 !我也要进步!!!我也要自律和高效!!!!!

一个旗袍美女和一个牛仔短裙美女?

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