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博物馆,为何现存的唐刀和考古出土的唐刀文物那么少?
唐刀的由来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唐刀”一词是我国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并非特指某种刀。
现在所讨论的唐刀一般指横刀或类似日本正仓院内所藏“唐样大刀”类的直刃系刀具(这点有待考证)。
窦缴墓唐刀,错金铭文有“X尺百折”等字可辨认,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完整的一把唐刀。
存世的唐刀真正的唐刀很遗憾国内博物馆没有品相完好的,目前已知的完美品相的寥寥数把都在日本收藏 。日本现存的隋唐刀剑(有些待确定)都是在当时从中国引进的。
七星剑 错金铭有七星云气图,名为剑,实为唐刀,现寄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丙子椒林剑 错金铭文“丙子椒林”,名为剑,实为唐刀,现寄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水龙剑 同样名为剑,实为唐刀,现寄存日本奈良正仓院。
水龙唐刀是目前世上保留最完好的唐刀,全长80.2厘米,刃长62.3厘米。
消失的唐刀为何中国一把唐刀都没流传下来, 有一种说法是唐朝规定,武器不允许陪葬,所以现在中国出土的唐代刀剑极少(有都是不完整的)。 另一种说法是,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宋代火药武器应用于军事过后,加之宋代“重文轻武”。因此唐刀在宋代就大量销毁,也不在使用。
延续的唐刀唐刀中的仪刀和横刀发展成为以后的佩刀,仪刀向东流传到高丽和日本,并进化成为本民族的冷兵器,向西南则成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后的演化中成为宋掉刀,其中变化出的来数种长刀都为后世流传,唐刀的诞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唐刀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灿烂辉煌的,仅以简短文字追忆那段伟大的历史。
忍馆是什么?
忍馆是忍者博物馆。
忍者博物馆是一个关于学习伊贺流忍者和忍术相关知识的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三重县的上野。
伊贺上野位于三重县西部,四面环山,城内布局状如棋盘,这里是伊贺派忍者出生、修练和山伏兵法的承传之地,也是俳圣松尾巴蕉的诞生地。
伊贺派忍者起源于14世纪飞鸟时代,以擅长隐遁术闻名,他们潜入敌人阵地进行侦察、策反、奇袭、搅乱敌人后方。
忍馆有以下设施:
设有忍者宅邸、忍术体验馆、忍者传承馆3大设施和忍者进行实际表演的忍者体验广场,还销售特色忍者产品。
忍者屋,机关暗道重重,有旋转机关、监视机关、藏物机关、藏刃机关、隐藏阶梯、各种暗门、秘密通道和佛龛地道,忍者屋内供着“玄又玄”的牌匾。这里的导游扮成女忍者的模样,向人们演示这些机关是如何被瞬间利用的。参观者可以亲自触摸并体验一下这些工具。
忍术体验馆展出了“忍者”的遗迹,有忍者的雕塑、服饰、脸谱、刀剑,忍者的一日,忍者的文字记载,忍者关系地图,忍者的书籍、画册、海报等,吸引了大批的观光客。
有没有国外文物藏于中国博物馆?
青铜虎蓥(yíng)结束百年“漂泊”,重回祖国怀抱。可仍有不计其数的“国家宝藏”流失在外,除了各大博物馆的重要馆藏,还有无数文物在私人收藏家手里从未现身。每每提起这件事,都让国人不胜唏嘘,心痛万分。
虎蓥不过也有人提问了:总是说那些收藏在外国博物馆里珍贵的中国文物,那么有没有重要的外国文物收藏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呢?当然有!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看一看那些收藏在中国里的顶级外国文物。琉球贡品漆器收藏地点:故宫博物院琉球是中国东海中的一个岛国(即今日本冲绳群岛),位于西太平洋之上,与中日两国相邻。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国王第一次向明帝进贡,从此琉球成为中国的藩属。一直到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这种朝贡关系才结束。这批故宫藏琉球漆器正是当年进献给中国皇帝的贡品。色彩鲜艳,做工精良,深受清廷喜爱。黑漆嵌螺钿云龙纹长方形攒盒其中黑漆嵌螺钿器物有长方大匣、圆盘、盖碗等三百余件。开片技术高超,螺钿片大而平,嵌饰的图案接缝相对较少,显得规整而不琐碎。螺钿片与地漆结合紧密,平滑如镜,嵌饰的图样轮廓清晰,色泽明艳,虽历经数百年,仍如新制。黑漆花鸟螺钿箱 清箱盖面饰以凤凰、牡丹纹,四壁描绘楼阁人物,屋顶祥云缭绕,其旁有芭蕉、太湖石等。此箱纹样细密,均由贝壳薄片贴饰打磨而成。黑漆嵌螺钿云龙纹圆盘器上所装饰的云龙图案,与中国明清两代宫廷工艺品上的云龙基本相同,仅在细节上有些变化。另外一种堆锦漆器只有3件,采用琉球独创的堆锦工艺制成。把掺入了各色颜料的色漆用锤子捣成饼,用辊子压薄,然后根据需要刻成图样,以随类赋彩的方法粘贴在事先设计好的漆器表面上,再雕以细部纹理,最后再进行打磨,显出浮雕效果,近似剔彩漆,绚丽多姿。红地堆彩漆缠枝菊花纹长方盒 清盒长方形,天盖地式。器表髹枣红色漆为地,其上以赭色漆堆饰缠枝菊花纹,繁茂的枝叶满布器身,菊花朵朵点缀其间。虽为缠枝花,但舒卷随意,自由散漫,富有自然生动的装饰效果,精致典雅。直到今天这种“堆锦”的漆器也只有冲绳能够制作,价格昂贵。这三件故宫藏琉球堆锦漆器是硕果仅存的精品,称得上国家级文物。红地堆彩漆山水纹长方攒盒 清除了漆器以外,故宫还藏有武备兵器、彩绘织物、绘画等琉球进贡工艺品。2004年,故宫特别将所藏的琉球王国进贡器物80余件运到日本冲绳,举办了“琉球王朝秘宝展”,在当地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故宫淘宝出过一套琉球贡布文创胶带令人啼笑皆非的是,2006年日本冲绳民众曾托付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向故宫博物院交涉,让故宫院藏的“琉球珍宝”“荣归故里”。对此,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的回应是:“借展可以,归还不可能!”铜镀金写字人钟收藏地点:故宫博物院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小伙伴肯定对故宫钟表馆里那些巧夺天工的近代钟表不陌生,它们或由宫廷制作、地方官员进献,或由外国使团赠送、国际贸易获得,专供宫廷使用,不惜工本,用料考究,彰显皇家气派和格调。铜镀金写字人钟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件精美的大型钟是英国伦敦的威廉森(Williamson)专为清宫制作的。钟型为铜镀金四层楼阁。顶层圆形亭内,有两人手举一圆筒作舞蹈状,启动后,二人旋身拉开距离,圆筒展为横幅,上书“万寿无疆”四字。第二层是钟的计时部分。第三层有一敲钟人,每逢报完3、6、9、12时后便打钟碗奏乐。底层是写字机械人,是这件钟最精彩、新异,结构最繁复的部分,它与计时部分机械不相连,是一套独立的机械设置,只需上弦开动即可演示。只需将毛笔蘸好墨汁,再启开关,欧洲绅士样貌的写字人便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字迹工整有神,笔锋清晰。写字的同时,机械人的头随之摆动。现在看来这种技术已经不足为奇,但在18、19世纪能有如此精巧的设计还是十分令人惊叹的。有值得文化宣传输出的帅气冷兵器?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冷兵器历史占据大半,从古至今要说帅气兵器,那肯定是有的。刀枪棍棒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各有各的特点。说到文化输出,要么外形足够漂亮,要么实用性高,要么文化底蕴深厚,大众接受度高。说到接受度,那不得不提到各国使用率都较高的刀与剑。中国刀剑,远的有明朝抗倭苗刀《辛酉刀法》。
近的有“剑圣”于承惠老爷子忠爱双手剑,剑法潇洒飘逸,行云流水。
另外还有舞台表演和健身爱好者比较喜爱的太极剑,流传至今不得不说有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三种无论从知名度、外形、实用性来说,都是比较高的。
成吉思汗率骑兵横扫欧亚?
我们常听到影视剧中霸气君主用这么一句经典台词:“尔等若不遵从吾意,吾定派三千铁骑踏平尔等,所到之地定将寸草不生”来恐吓弱小部落首领,效果自然是听者吓得腿软、不得不乖乖就犯。由此可见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杀伤力有多强悍,三千铁骑就可以顶千军万马用。可是重装骑兵也并不是所向无敌,如果敌方战斗意志顽强,用长枪兵做殊死抵抗,也会给重装骑兵带来毁灭性的伤亡。长枪兵因为使用的武器比骑兵长,只需将枪尾一端斜撑于地面,枪头指向骑兵方向,这时骑兵基本上就束手无策啦!蒙古骑兵的辉煌是由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创造的,他们之所有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将重装骑兵和重装骑射手的配合运用到了极致,见到长枪兵就骑射手上阵,见到步兵就重骑兵杀开血路。由于骑兵的机动性强,对手基本上连碰着蒙古骑兵的机会都还没有找到,就白白丟了性命。再加上蒙古国先进的投石机和攻城武器,让敌方再坚固的城墙都形同虚设。和古蒙古国打仗基本上就是只有挨打的份,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就算你盲目冲锋,看到的也是蒙古射手的边射边退的背影,直到士兵全部倒在冲锋的路上,否则也会遭到蒙古射手的追射。如果采用步弓手与蒙古骑射手对射,又会遭来全副武装的蒙古重骑兵砍杀,不管怎么应对都是一个死。可以说蒙古人将骑兵战术应用到的冷兵器时代的巅峰,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都再没有被超越过。蒙古之所有由盛而衰,是因为窝阔台死后,各路王子班师回朝争夺皇位而全面收缩兵力,当忽必烈扳倒蒙哥导致蒙古国分裂再稳定之后。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已经到来了,这时候的蒙古骑兵在洋枪洋炮部队的面前,早已经失去了先前的优势,转变成为了被动方。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靠游牧为生的蒙古国只能被工业国越甩越远、距离越拉越大,直到走向衰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