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钧红瓷器鉴定,陶瓷酒瓶颜色釉和白釉有什么区别?
陶瓷酒瓶颜色釉和白釉区别:
颜色釉,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温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白釉是瓷器传统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洁白的器物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 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现在习惯上将这种透明釉也称为白釉。
1、颜色釉
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釉等。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颜色釉的釉面,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煅烧,才能显现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的独特魅力。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红紫色的如:祭红、郎窑红、均红、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火炎红等。黄色的如:钛黄、象牙黄、蟮鱼黄、粉黄等。绿色的如:翠绿、孔雀绿、金星绿、哥绿等;黑色的如:乌金、铁锈花、无光黑。其他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纹釉、唐三彩、龙泉釉、蜡光釉、金砂釉、变色釉、"三阳开泰"、霁蓝釉等。另外还有低温颜色釉如: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苹果绿、浅绿、鱼子绿、瓜皮绿、炉均翠苦绿、浇绿;正黄、浇黄、淡黄、鱼子古铜、黑地浇紫等。
颜色釉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为界,分为高、低两种;二是按烧成后的火焰性质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三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
高温颜色的品种甚多,有名目的近百种,综合起来可分为下列几个系统:红釉系统包括祭红、钧红、郎窑红、釉里红、美人醉等,主要是以铜为着色剂。青釉系统包括天青、龙泉、豆青、影青等,主要是以铁为着色剂。蓝釉系统包括霁蓝、珐蓝、霁青等,主要以钴为着色剂。以及三阳开泰、窑变花釉、宋钧花釉、紫金釉、乌金釉等。
2、白釉
瓷器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出现白釉。严格地说,白釉是一种无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白釉是瓷器传统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洁白的器物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 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现在习惯上将这种透明釉也称为白釉。
白釉烧制工艺比青釉复杂,出现的时间也较青釉晚,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
白釉最早出现在汉代,比青釉瓷器晚了400多年,白釉瓷器开始是青白色的,因为瓷器中铁的含量高于1%就是青色的,少于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国白瓷经历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发展过程。中国历史上白瓷产地有德化白瓷、定窑白瓷以及刑窑白瓷等。
诠释自己对于中国红的热爱?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中国人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
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中国红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撷了晚霞最绚丽迷人的光芒;蒸腾着熊熊烈火的极温;凝聚着血液最浓稠活跃的成分;糅进了相思豆最细腻的情感;浸染了枫叶最成熟的晚秋意象……
古瓷盘底特征?
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在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就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 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装窑时由于垫饼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底足特征:
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糊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之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到清代仍可见到火石红。
“糊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在瓷器红釉中?
在瓷器红釉中,哪种釉最贵?为什么?
在古代所有高温红釉瓷器中,所有红色瓷器的呈色剂的核心其实都是铜分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高温红色釉其实都大同小异,不应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硬性区分的话,也仅是人们内心的喜好偏差而已,并不是那种红釉就更珍惜与名贵,这一点一定要区分清楚。
高温铜红釉始自五代柴窑的正红、大红、枣红、鲜红、珊瑚红,到宋代钧窑的玫瑰红、海棠红、玫瑰紫、葡萄紫、蔷薇紫,再到元代的釉里红,然后是明代的祭红、宝石红、鸡血红、牛血红,然后是清代的郎窑红、豇豆红,每一种红,都红得令人目醉神驰、心旌激荡、热血沸腾,每一种红,都代表了喜庆、欢快与吉祥,何分高低贵贱?何来贵贱高低?
倒是清代兴起的辣椒红、胭脂红、胭脂紫、胭脂水这类金红釉别有情趣,可惜是低温彩釉,与高温红油并不同类,没有什么可比性,是以不说也罢。
因此,可以说所有的中国古代的红釉瓷器,无论高低温,无论何品系,无论何名称,都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品位,各有各的趣味,各有各的尊崇,各有各的名贵,都是中华瓷器中的名门显贵,都是历朝历代瓷器巅峰处最鲜明醒目的旗帜!中国红,红中国!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经验,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上几件红釉瓷器,以证上言,以饷瓷友。
五代“柴”字款大红釉弦纹四方僧帽口执壶。
五代“柴”字款大红瓜棱双耳荷叶口瓶。
北宋钧窑玫瑰紫白色隆起蚯蚓走泥纹笔掭。
北宋钧窑海棠红花瓣式大盘。
元代釉里红缠枝花卉龙纹特大碗。
元代釉里红缠枝花卉双凤纹兽耳蒜头瓶。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无框六字楷书款宝石红釉三足板沿炉。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霁红釉留白三鱼纹高足杯。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无框六字三行篆书款辣椒红金彩龙凤呈祥纹对瓶。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无框六字三行篆书款椒红釉纯金彩郎世宁绘双犬诗文象耳盘口瓶。
喜庆中国红,奔放亦从容!
中国历代瓷器官窑分别在哪里?
中国历代瓷器官窑分别在哪里?分别都有什么特点?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但是,北宋官窑的争议一直没有停下来过,至今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