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古玩市场地址,福建石狮有那些地方好玩?
答,
有以下这些景点还玩,

1、灵秀山
走进灵秀山
灵秀山位于福建省石狮市西南境内,海拔174.2米,与泉州石狮灵秀山城东的灵山,晋江安海的灵源山成鼎足之势,并称为泉州“三灵”。灵秀山前有高耸的宝盖山,面向深沪湾,远眺一片白浪滔滔。山中有奇峰秀岭,群山环绕于左右;下有江水青池,折流而东,泻出岩谷之间。灵秀山根脉由晋中罗裳山逶逶而来,峰岭峭拔奇伟,如拱如揖。东至东山,西至坑尾山,南至横山,北至莲花山和大别山。周环二十余公里,状如飞鹤。灵秀一峰,其垂脉又分为五个小山峰,分别排列于前提、牟尼山、东山、大山墩、莲花山和乌石山,成为“五峰朝鹤”之势的奇观。

灵秀山
地址:泉州市石狮市西南境内
2、姑嫂塔
走进姑嫂塔
福建省姑嫂塔,又称“关锁塔”或“万寿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公元1131-1162年,后遭雷击,乾隆四十年按原样重修。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传古有兄、姑、嫂三人,因贫而其兄下南洋,姑嫂二人切盼其亲,竟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死,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

姑嫂塔
到达与离开:市区内有到达姑嫂塔景区的旅游公交线。
景点类型:历史建筑
建议游玩:1-2小时
门票:5元
开放时间:8:00-17:30
地址:福建石狮市宝盖镇宝盖山
3、黄金海岸
走进黄金海岸
观海洞南的滨海路下面,便是俗称“黄金海岸”的金沙滩和银沙滩海水浴场,大连黄金海岸又常被称为“十里黄金海岸”。这里避风朝阳,滩上细砂匀布,平缓洁净,海水清澈,波高适宜,弓形滩面被两侧突入海面的岬角抱住,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是游泳、垂钓和赶海的好地方.
1992年在这里兴建了一处融吃、住、购、浴于一身的昼夜海水浴场-金石滩度假村.这个度假村内设有集中餐、快餐、风味小吃、冷饮于一体的食品一条街,还有商场,卡拉OK舞厅、帐篷宿营地、太阳能淋浴室、太阳伞、停车场、卫生室、广播室、救生艇以及豪华碰碰车、东方幸运轮、高速快艇、最新式游艺机等现代化服务设施。度假村、以及天然封闭的海水浴场,配之齐全、高档、豪华的设施以及周到、便捷的服务,会给游人带来欢乐。

黄金海岸
到达与离开:金石滩轻轨站下车后向车站右侧步行,大约15分钟到达。
景点类型:海边
最佳季节:7月-9月最佳,其中每年7月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国际沙滩文化节,期间会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参与。
建议游玩:2-4小时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4、石狮海洋世界
走进石狮海洋世界
石狮海洋世界位于著名的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内,主体建筑造型为一艘昂首待发的万吨巨轮。 海洋世界由海底世界馆、海豚表演馆、水下表演馆、潜水俱乐部四大部分组成。与之配套的有:海洋宾馆,听涛酒楼、观海茶座、根艺博览馆、奇石博览馆、购物中心、高空旋转飞机,是我国目前最具规模、最富特色、配套服务最齐全的大型海洋主题乐园。 石狮海底世界馆以环太平洋生态之旅为主题,将太平洋海域特有的地貌和鱼类品种艺术再现,展示海洋生物三百多个品种,各种观赏鱼一万多尾,每天还有六场的人鱼共舞和海豹表演。根艺博览馆展示根雕作品三百多件,许多作品荣获国家金奖,作品照片资料收入国家档案馆。奇石博览馆陈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石二百多种,件件作品觅自天然,惟妙惟肖,趣意盎然。 石狮海洋世界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福建滨海旅游景点,是“泉州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基地”、“福建海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及“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被誉为福厦旅游线上的“中途岛”,海峡西岸的不夜城。 石狮海洋世界正以其崭新的风貌,优质的服务,欢迎海内外的游客到“金狮鱼故乡”旅游观光。

石狮海洋世界
地址: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内
5、六胜塔
走进六胜塔
六胜塔,又名万寿塔,俗称“石湖塔”,位于福建省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 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胜塔
门票:5元
开放时间:8:00——17:00
地址:石湖港区附近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石桥?
安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因为桥梁全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安海镇和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属于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公元1138年,历时十四年告成,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安平桥还创了三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长的石桥、世界上用石料量最大的石桥以及世界上唯一在一条长桥上因水势不同而采用三种不同桥墩的古桥。这座桥,真正地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安平桥位于泉州晋江市安海镇,东起晋江市安海镇,西接南安市水头镇,横跨了整个安海湾。当我亲眼见到这座古老的石桥的时候,没有意外,也没有惊喜,它普通的就像家门口一段最寻常的路,事实上,这里也成为晋江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走在安平桥上,我不由得赞叹古人的智慧。这座石桥总长度5华里,民间被称为“五里桥”,这个长度不管在今天还是在古代,都是一段很长的距离,所以古人就在桥上设置了5个凉亭,以供行人休息之用,可以说充满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说起这安平桥的建造还挺令人感慨的。我国宋代时期,在泉州安海镇有一位靠经营海外贸易发家致富的人叫黄护,1138年,就是黄护捐资了三万缗钱开始建造安平桥,以方便安海镇与外界的沟通,也方便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安平桥1138年开工,1152年完工,然而遗憾的是,黄护在这座桥建到一半时就因病去世了,今天我们见到的这座完整的石桥是由黄护的儿子接续完成的。
桥上有水心亭,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清朝康熙年间填海建寺,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如今已得到很好的修缮。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殿后舍,以桥亭为拜亭。中门立柱镌“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名联一对。
寺南侧竖明清以来重修安平桥碑记四座,石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其中明天启年间福建水师总兵郑芝龙《重修安平桥碑记》,对于研究郑成功家族在泉南的活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一座石桥的建立,也代表了泉州人一种勇于开拓、不畏困难的精神。今日之泉州,虽不及唐宋时期那么辉煌,但依然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泉州梨园戏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梨园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泉州、漳州及台湾省,远至粤东潮、汕地区,并传入东南亚许多华侨旅居国。
泉州在晋朝至唐朝,音乐、歌舞已十分繁盛。至今广泛流播于闽南语系区域的古乐“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其十三套大谱(有标题的器乐曲),犹存汉“相和歌”、晋“清商三调”及唐五代“燕乐”的遗音。至五代,“晋江王”留从效在泉州郡圃,就有化妆的歌舞表演。
“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明·徐渭《南词叙录》)。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以后,闽南地区出现了“优戏”。绍定年间(1228~1233年),朱熹的学生真德秀第二次知泉州时,曾颁布“禁戏”与“莫看百戏”的“劝农文”。说明“南曲戏文”已在泉州地区流行。
当时有三种艺术形态:土生土长的“下南班”、浙江方面来的“上路班”和贵族府第的家班(俗称“小梨园”),三者各以不同的看家戏“十八棚头”,互相竞胜。“下南班”与“上路班”,二者均以成年人组班,各自可以“优人互凑”,故合称“大梨园”,俗呼“老戏”;家班因纯属童伶,称为“小梨园”,或名“七子班”,俗呼“戏仔”。“小梨园”非“大梨园”所生,童伶长大后就散棚,并非自然成为“大梨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戏曲艺术,把流散民间的“下南”、“上路”、“七子班”的梨园戏名老艺人,罗致集合在一起,于1952年在晋江县成立大梨园实验剧团,由小梨园名师蔡尤本口传身教《陈三五娘》。翌年,改属省级建制,定名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后改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大力抢救、记录三流派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先恢复传统原貌,再进行整理加工,使古老剧种焕发青春。
20世纪50年代,梨园戏改编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陈三五娘》、《郭华》、《高文举》、《朱文太平钱》等,并在各级会演中获奖。其中《陈三五娘》、《郭华》被拍成电影,《朱文太平钱》被誉为“海内孤本”,得到戏曲专家的高度评价,赢得“宋元南戏活化石”、“活文物”称号。
20世纪80年代后,梨园戏进入创作、研究的新时期。新编古装剧《节妇吟》获1987年省第17届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及导演、音乐等奖项;1988年,又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在“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时,又获各奖项的榜首,剧中颜氏的扮演者曾静萍获福建第一个全国戏剧梅花奖。
一代天王洪秀全祖籍在在江苏邳州还是广东梅州?
道光三十年(1851年),广西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金田起义,标志着一个新的政权太平天国诞生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尖锐化,可以追溯到二个世纪以前。原来清初经过明末农民大起义和入关后的战争,社会经济在遭受严重破坏之后,到十七世纪末叶已经逐渐恢复起来。利用社会经济生活比较安定,地主阶级贪婪无厌地进行积累财富,于是出现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和商业与高利贷发达的现象。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进行侵略,并到处激起反抗的时代。封建的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开始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漩涡。正当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刚刚侵入中国的时候,全国各地到处孕育着革命的种子。英国的鸦片腐蚀了清朝的统治,英国的大炮也惊醒了中国广大人民。中国社会正在起着空前未有的大变化,不论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全部都动荡起来。起义的农民已经在南中国的广西点起革命的火把,烽火烧遍了全广西。终于爆发金田起义。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第一次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这也说明了,西方列强用坚舟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社会。起义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 洪秀全(1814.1.11—1864.6.1),原名洪仁坤、洪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出身农家,曾受聘为塾师。三次考秀才未取,绝望于科举功名。后受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的启发,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谋起义。作为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洪秀全在1845到1846年间,写出《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原道救世歌》,宣传了朴素的平等观念和消灭“阎罗妖”的革命思想,其中也表达了洪秀全的人口思想。洪秀全在1837年第三次赴广州应考失败后,就产生了“自立王朝,自己开科”的想法,依据是此次考试失败后洪秀全大病四十多天,并且发了那个著名的“异梦”,即自称曾上天见过天父皇上帝,受命下凡诛妖云云。持这种说法的人一般认为太平天国的建立最初便是源于洪秀全这个受了刺激之后所发的“皇帝梦”。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八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以翼王石达开主政。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度过难关。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之议,固守天京。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历时13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研究太平天国史料发现,洪秀全的祖籍原来在我们邳州,洪氏族谱《万派朝宗》抗战前被日本人抢走。“九一八”事变前夕,有一个日本人名叫矢野兴的,以驻粤日领事署随员的身份,来到洪秀全家乡官禄土布村,探访洪姓宗族中的长老,诡称“寻根”。他编造说,自己是天王洪秀全外逃日本的裔孙,旅日后改姓矢野。洪氏族中长老起初不敢相认,矢野早有准备,款款而谈,描述天王在乡间的活动和天京突围的故事为证,并说据父辈告知,天王在乡教书之书馆前埋有两只石狮。依言挖掘,果见石狮一对。族中长老信以为真,遂出示《万派朝宗》,认他为族人。“九一八”事变后,矢野兴返回日本。抗日战争时期,矢野兴再次在广东出现,此时他已是日本“皇军”,遂以“南方军司令部”名义,来官禄土布村取走《万派朝宗》和洪氏祖先画像等一批文物。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政府重视太平天国有关史料,征集过洪氏家谱族谱。当听说日本有一部完整的《万派朝宗》时,国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会认识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晋治,托他寻找归还我国。后来,小岛晋治带来了一部《万派朝宗》的复制品。虽未能见到原件,但据此可以整理研究加以出版,公之于世。 这部《万派朝宗》原件至今尚未归还! 从这部洪氏宗谱复制品考查得知,洪氏于汉魏时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晋怀帝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全家南迁京口(今镇江),东晋安帝时续迁新安郡遂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此后在各种战乱中,辗转经由江西、福建而入广东。今谱中有洪皓之子洪适、洪迈、洪遵为前谱所写的几篇序,又鉴于洪轩所写的《叙》中所说的情况,洪皓父子应该为洪秀全一族之远祖。洪适的孙子洪璞在南宋绍兴年间为进士,授福建泉州晋江尉,在那里落户。元末社会动荡,唯岭南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孙洪贵生从福建迁往潮州府海阳县的布心。所以洪贵生是洪氏迁入广东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迁入广东后的第十六世孙,也即是迁到花县官禄土布后的第六代。洪氏南迁的过程,实是两广几百万“客家人”辗转流徙的一个缩影。他们迁移到荒僻的地区开垦荒地,受尽当地土著豪强的压迫,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社会原因之一,所以太平军领导层中不少的“客家”贫农,大多是由江淮地区辗转流徙去两广的。如今江苏邳州、镇江、盱眙,浙江淳安、建德、临安、余姚、宁海一带,仍多洪姓,追根溯源,多数与广东洪氏同属一本,真所谓一千年前共一家了。 邳州的洪氏又从何处来?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是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十分详尽:“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丘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连葛姓都有源于下邳洪氏,洪葛庐(葛洪远祖)迁去句容,成为葛姓,洪文(洪秀全远祖)留邳任下邳僮县侯,近三百年后洪秀全先祖因中原战乱,可能去追寻本家,也迁去这一带。这样算来,邳州洪氏、广东花都洪氏、镇江葛氏同源于下邳。 洪氏家族是晋永嘉五年离开下邳,至今邳州占城洪党村一带仍有传说,《万派朝宗》影印件归国,更加印证这种说法。洪秀全祖籍应该在这一带。
中国现存古代最强的梁式平板石桥?
安平桥。
安平桥(Anping Bridge),曾用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技术难题
安平桥的桥板,都是二三支的石料每条都是重数千斤以上的,当时科学还不发达,没有起重机等机械设备,仅仅靠手工操作及简易工具;运输方面,没有载重卡车,陆路肯定行不通。所以该项石料,都从金门辖下的大百屿采取,用船由水道运来。
而这样沉重的石板,怎样架设,也是大难点,当时的工匠使用巧妙的方法,就是从水路运输利用海运载到桥墩的位置,当潮水高涨的时候,船也随潮高而将石板轻易地托起,与桥墩对齐固定,到了潮退的时候船随潮水下降了,这样石板就安放桥墩上,解开了绑扎石板的麻绳,船也就可以脱离了后驶开;
如果潮水上涨未能达到需要的高度时,即把杉排排地垫进船下,使船只浮升至适当的水位时,把石板移动安置在桥墩上待潮水下退时,把船和杉排解开分离;
而在水浅的区域或海坪上,架设时把石料卸在桥墩边利用绞绳的旋转器(安设在桥墩上),用绳把石料缚住,沿着架设的斜辑吊装到桥墩上;这两种方法就是请人周亮工《闽小记》所谓“激浪以涨舟悬机以牵引”的施工方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