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博物馆观后感,武汉有哪些适合全班一起玩的地方?

武汉适合集体旅游地方:一是红色旅游有八七会议地址和八路军驻汉办事处;武昌都府堤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议旧址和农民运动讲习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红楼、中山舰纪念馆。二是精品旅游景点有黄鹤楼、古琴台、木兰山、武汉大学、湖北省博物馆。三是自然风光:东湖风景区、木兰天池及清凉寨、汉口江滩公园、中山公园、解放公园、马鞍山森林公园和梁子湖娘子岛。四是商业街:汉口江汉路步行街、武昌楚河汉街、洪山光谷步行街和武汉商场。五是郊区有许多农耕嘉年华活动。

中山舰博物馆观后感

如何评价何应钦?

何应钦,曾经民国时代的陆军上将,叱咤军政两界的显赫人物,号当时国民党军政界的代表人物,官至国民政府大本营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和行政院长,是有名的亲日派代表人物。传奇命运,平步青云

1890年4月2日在贵州省兴义县的,一个名为泥荡村的村庄,何应钦出生了,他出生在一个家境还比较殷实的地主家庭。他7岁便开始因父母之命入私塾读书,后来进入了县立的高等小学,1901年,何应钦以第1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保送省会贵阳陆军小学的名额,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的最初阶段,后来他留学日本,进入振武学校第11期,在同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较早成员。

在日本的经历是他革命生涯的最初开始,也是他后来亲日思想的重要渊源。辛亥革命后他作为同盟会的重要骨干成员,与振武学校的同学一同返回国家参加了辛亥革命,时任当时的上海金都督府训练科一等科员,不久之后,连升连长,营长,这是他发迹的开始。

但是当时的何,还是比较年轻有为的,思想上也较激进,放弃了当时的营长职位,选择到日本继续求学,完成他未完成的学业,后来,他再进入日光宇都宫陆军步兵第五十九联队实习,此间他深刻的接触了日军训练方法和军事思想,日军的战法和情况都较为欣赏,更加结交了许多,后来成为日军中精英骨干军官的同学,因为他后来,更加亲日埋下伏笔。

1916年之后,他从贵州王文华那里开始更是发迹,被任命为黔军团长,此后数年间,他不断发起历任混成旅旅长,黔军代参谋长,成为当时贵州地方军队的重要人物,后来王华死后,他便排挤交出兵权,后来黄埔学校开始招生,何应钦便到黄埔任教育长,总教官。

在东征北伐期间,屡立战功,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旅旅长,潮梅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最后,何应钦一路跟随蒋介石,无论是在宁汉分裂还是在宁汉合流,以及后来的中原大战中,都是唯蒋介石马首是瞻。一是1929年3月的中原大战,10日当时中国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的何应钦帮助蒋介石,顺利运筹帷幄,打败了桂系,稳定了蒋介石的地位。

华北事变,颇受非议

918事变之后,何应钦开始频繁与日本,就有关华北的问题进行过接触和交涉,与当时住北平屯军司令长官梅津美治郎和后来的著名日本谍报头子土肥原,多有交流,甚至与梅津美治郎,在河北事件之后签署过一份何梅协定。

这份协定被广泛认为是卖国的协定遭到舆论和民众的质疑与反对,主要是何应钦满足了对方三个有违中国主权的不合理要求,他还多次在对日本记者发表的声明中,针对华北问题,希望中日和平亲善,共存共荣。

在西安事变之后,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及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何应钦在讨论如何针对这个事件进行处理的方法上,力求主动和强势,不仅分析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实力以及中央军讨伐他们的胜算。

西安之后,渐受排挤

还并被推为讨逆军总司令命令,打算积极出兵讨伐张杨,并打算派飞机轰炸西安,在这点问题上,似乎有坐收渔翁之利,趁火打劫的意思,摆明了不把蒋介石的死活放在心上,也正是因此他对蒋介石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的忠心,甚至希望蒋被撕票,然后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1936年12月25号,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被释放回南京,何亲自到机场去迎接蒋介石,在此过程中他上演了一幕苦情戏,他表示自己所谓的讨逆的主张,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争取与张学良虎城的谈判筹码,而且是不得已而为之。

蒋介石虽然对他心里想什么门儿清,但是在针对何应钦的事情中,他并没有将何进行打压控制,反而依旧十分倚重,抗战爆发后依旧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参谋总长,但事实上,何应钦在蒋介石心中的作用已经慢慢的弱化下来,在抗战接近尾声的1944年,何应钦的军政部部长职位被蒋介石的另一亲信陈诚所取代,而何应钦则任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同盟国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当然此时也是他最为风光的时刻,他在1945年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上的那一幕,成为了那个时代,军人最高的荣耀。

晚年赴台,退出中心

后来的何应钦又当过国防部长,到了台湾之后,他也被排除在权力核心,历任中央非常委员会,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基本上属于权力被架空的军政老人,后来他就先在家常常出席一些无关紧要的,国内国外活动,并与当时同样赋闲的军事将领们一起兴建高尔夫球场,就此退出权力中心,没事就打打球,1986年因为心肺衰竭,他在台北去世,终年98岁。

何应钦的一生是充满了离奇的,也是充满了幸运的一生。少年得志,一生平安显赫的军政部长,国防部长,三军总司令,甚至是在黄埔系中,资历仅次于蒋介石的存在;曾经在西安事变中力主武力解决西安事变,不顾蒋介石的死活,但蒋介石回来不仅没有怪罪他,而且照旧让他任当时的政府高官,可以说无论是手腕还是运气,何都显得十分不俗,在多方派系林立的国民党中央,何应钦能够一直屹立不倒,说明此人也是很有能力的。

死后评价,荣辱参半他在去世之后,蒋经国提到: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上膺干城之选,自此股肱元首,羽翼中枢,出掌戎机,入参庙意,乃至长缨击敌,奏凯受降,实级殊荣,都无疑算。

所以说在他身后,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对他评价甚高,也算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因他的一生,是受到蒋家人的认可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处理与日本关系的时候,却遭到了不少诟病,其中就有,他在日本投降之后,极力促成,对战犯岗村宁次之流进行释放的工作,引起了极大非议,这可能也与他在日本留学多年,与日本军界颇有交情有关。

此外,尤其是在华北事变中,与日军签订的《何梅协定》更是被时人称之为卖国协定,因而他有一个亲日派的头衔,尤其是他帮助冈村宁次“无罪释放”,甚至有人毫不掩盖的骂他媚日,当然斯人已远,其间详情,业已不为人所闻。

男儿丈夫,私德不亏

值得一夸的是,他是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用情专一的好男人,私德方面它可能胜过了许多文人雅士,社会名流。达官贵人。他的夫人王文香是1917年在贵阳与其成婚的妻子,两人琴瑟和谐,伉俪情深,虽然一生无子无女,但感情甚笃,一生都没什么桃色绯闻,因为夫人不孕,有人劝他纳妾,被他直接给骂了回去。

王文湘在1952年被诊断有乳腺癌,发现时已经属于晚期,当时医疗水平无法进行治疗的情况下,他每年都携妻奔赴日本治病,直到1978年4月病逝为止,妻子多活了20年。在家中何常常自己亲自收拾家务,对待病妻和唯一收养的女儿,他尽到了一个做好丈夫和好父亲的责任,甚至有人称他为国民党中的第一好丈夫。

一个人总是复杂的,无论是芸芸众生的蝼蚁小民,还是在烟波浩渺的历史画卷中,昂首弄潮的英雄人物,都有各自发光发亮的优点以及不为人知的缺陷,但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一个真实的人。

中山舰用什么燃料?

中山舰是用柴油燃料油的

八一舰的第一任舰长是谁?

“中山”舰第一任舰长的欧阳琳将军。 “中山”舰改名前的“永丰”舰开始算起的话,第一任舰长是林霆亮。 也就是说,林霆亮当的还是“永丰”舰的舰长。

航母的船锚到底有多重?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航母用锚的重量一直都是27吨。从7万吨的“佛瑞斯塔”级到10万吨的“尼米兹”级,一直没变。但到了最新的“福特”级,重量却减轻到了13.6吨,这是为什么呢?

航母用的锚,跟其它军舰上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甚至跟商船也都差不多。最大的区别在重量上。

从锚的工作原理上可以知道,它的作用就是勾住地球,固定锚链,然后依靠锚链的重量来限制舰船的移动。

这一点跟系泊的原理不太一样。系泊是依靠缆桩来固定船只,缆绳只要有足够的强度即可。而锚泊则需要一根很重、并且能够承受足够拉力的锚链。为了固定这根锚链,就需要一个巨重的锚。

航母的船锚到底有多重?

上世纪中,美国海军的研究人员经过试验,制定了大型航母锚链的一些关键指标,如:

1个链环重量为350磅(160千克)1节锚链由57个链环组成1节锚链重量为20500磅(9.3吨)锚链的设计拉力为255万磅(1157吨)锚链的验证拉力为170万磅(771吨)

注:“节”是锚链的标准长度单位,1节为90英尺,约合27.5米。一条锚链有多个节,通过活动的连接环相连,因此锚链长度的标准叫法为“X节”。如尼米兹级航母锚链为12节,福特级则为16节。

以此计算出锚的重量为60000磅,即27吨。

这个数字并非基于严格的数学计算,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靠经验得出来的。实际上,这个27吨的锚,只要装得下,就可以用在任何一艘大型航母上,上下差个2、3万吨也没问题。

所以,自1950年代的“佛瑞斯塔”级航母,一直到“尼米兹“级,虽然航母的排水量增加了3万吨,但锚和锚链没有什么变化,甚至还是通用的。

正在拆卸企业号航母的锚,准备安装到林肯号上

比如,“佛瑞斯塔”级航母的4号舰——“独立”号(CV-62),退役后,其锚和锚链全都给了“布什”号(尼米兹级)。而另一艘更新一点的“小鹰”级航母——“企业”号(CVN-65),它的锚被装到了“林肯”号(尼米兹级)上面。

但是,到了“福特”级,情况就不一样了。

根据美国海军的资料,最新的“福特”号,它上面用的锚只有尼米兹的一半,即30000磅(13.6吨)。而它的锚链,单个链环的重量也从350磅降到了136磅。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变化,我整理了一下数据:

尼米兹:锚重60000磅;单个链环350磅,1节20500磅,12节重量246000磅;总重306000磅,约140吨。

福特:锚重30000磅;单个链环136磅,1节7800磅,16节重量125000磅;总重155000磅,约70吨。

可以发现,福特即便增加了4节锚链,但总重量也只有尼米兹的一半。

我们知道福特的排水量与尼米兹差不多,都是10万吨级,按理说福特也应该用与尼米兹一样的锚泊系统,为何要少了一半、整整70吨呢?

这个问题官方没有做过解释,但在我看来,应该有这几方面的考虑:

1、 随着水线以上舰载设备的增加,航母的重心也在逐渐上升,尤其是处于作战状态的时候,重心不稳的情况会更严重。而锚泊系统作为最没有战斗力的模块,理当被削减。如果算上绞盘以及其它附属设备的“缩水”,估计总减重会超过100吨,这相当于10架F/A-18的重量,非常可观。

2、通过简单的计算就会发现,由于福特多出来了4节,可以多提供14吨的重量,因此在较小的深度抛锚,水中锚链的重量差别不大。但随着深度的增加,这4节锚链的作用会越来越小。(这只是简单计算了重力,实际上如果这4节都平铺在海底的话,还会增加很大的摩擦力。)

3、重量减轻一半,但锚链的强度不能减小,这就说明美国在锚链材料上的技术储备早就有了,否则就是空谈。

技术人员正在检测福特号上的锚链

另外,作为对比,英国最新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6.5万吨的排水量,其锚的重量为11.3吨,一根锚链长396米,重约90吨。

由此也可以推算,我国辽宁舰和山东舰的锚,重量会在10~15吨之间。

多说一句,曾经那艘世界上最大的船——“海上巨人”号油轮,长度近460米,满载超80万吨,差不多等于8艘福特号,它的锚只有36吨重。这也可以看得出来,锚的重量不是锚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航母的船锚如何收放?

前面已经说了,航母上的锚跟其它船没什么两样。因此下锚和起锚也就没什么特别之处,最大的不同,就是重量比一般的船要大。

1、放锚火花四溅

在通过雷达确认好抛锚位置之后,就可以停船放锚了。

第一步,确认所需锚链长度。美国海军通用的计算方式是7倍于海水深度,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长的锚链能平铺在海底,保证锚的抓地姿势,同时也有足够的重量来固定航母。也就是说,如果海深50米,那么就要释放350米长的锚链。(福特号可能会多释放几节)

第二步,打开安全闩。锚链收起后,会用一个安全闩进行固定,以防止意外脱出。这步操作通常需要2名水手,一名负责用锤子将其敲开,另一名会站在其身后,拉住前面水手身上的安全绳,以防止他卷入移动的锚链。

第三步,将锚沉入海底。这一步实际上是上一步的一个结果,安全闩打开后,锚链会在锚的重力下被缓慢拖出。

第四步,将锚链释放到足够长。当锚触底之后,锚链就不会再继续被拖动,这时需要反向慢速开动航母,利用锚的抓地力将锚链拖出。如果此时锚链仍然不动,就说明锚没有勾住,需要重新下锚或继续移动航母。(这种情况极为少见)

这个时候航母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很容易让锚链释出过快,造成刹车失灵。要知道,几十吨的钢铁巨龙,动起来可是不要命的。

巨大的重量,让锚链火花四射

这一步也是最危险的一步,美国的Tarawa(LHA-1)两栖攻击舰,在2001年曾经发生过绞盘制动失灵事故,最终全部锚链都沉入了大海,一群水手都傻了。

第五步,张紧锚链。这一步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使用绞盘把松垮的锚链收紧。

5步之后,这个锚就算是放好了。

目前,多数航母只有2个锚,少数的有3个。如果有必要,其它锚也是一样的下法,只是角度不太一样。

2、收锚稳如泰山

这个过程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边慢慢开船,一边用绞盘回收锚链,速度配合好了就没什么问题。如果真出了大问题,就只能解开连接环,弃锚了。

当然水手也不能闲着,锚链上的泥沙和海水,需要进行冲洗。这个水流和水压都挺大,一般需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完成。

顺便说一下,锚的种类几百年来进化了很多。目前大型军舰普遍采用的是“霍尔锚”(或者它的变型),这是一种无横杆锚,锚抓和锚杆中间用活动轴连接,可以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活动,有利于锚抓挂底。“霍尔锚”不是最轻便的,也不是抓地力最高的,它的优势是没有明显劣势,而且容易收藏。 当然,一艘航母可以有2种以上的锚,收放的方式大同小异。

最后,可能会有人问,航母在紧急的情况下,会不会像电影中那样,通过抛锚来紧急制动或提高航母的机动性。我只能说,这不过是电影中的情节而已,在现实中没人会这么干,尤其是对于庞大的航母。当然,如果说不这样做航母就铁定废了,那估计可能也许大概会有人这么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