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有印章款吗,这个糖罐是民国的吗?

朋友问的糖罐,又称糖缸,或简单统称为盖罐皆可,是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的生活日用器,可以装盛糖,盐,放置物件饰品,或者单纯摆设陈设皆可。

您的这件器物大开门的晚清民国初物件,题材为四季花卉诗文,不过此类市面多见做工粗路,字迹彩头模糊,釉面质感不佳的普品,价格如品相好成套为中几百以内。如冲线磕修带瑕疵就价值更低了,总体还是比较多见品种,附图一是我原有一同类盖罐,画片字体更清秀清晰,可以算比较细的一种。

另外我还附图了其它题材如名家名作,人物典故等,相对价值就高,总体存世完整量也少。

这个问题可以涵盖所有收藏瓷器的品种,通过分析它的工艺水准,艺术价值,人文附加值,品相,存世稀少度,市场行情,综合起来,就是其大概的价值价格判断。

不知问题回答是否满意,我已尽力助之,希望以后可多交流,共学提高

明清瓷器有印章款吗

印文颜色为何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红色?

要弄清清朝官印的颜色不同首先要知道清朝的官吏等级制度,首先清朝延袭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从之分,如正一品、从一品。

此外还有超品官员,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还有就是清朝的八旗制度,从最初就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正黄旗(满洲)在八旗中最为最贵,清朝皇家就出自正(满足)的爱新觉罗氏。

然后就是,清朝的文臣武将的官印(兵符)也是不一样,文臣中还有盐司,就连官兵还分“兵”与“卒”。

所以清朝官印有红色,紫色就不足为奇了,所象征的权利不一样而已!

为什么书法落款盖两个印章?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你的问题是“书法落款一个印行不行?”这个问题就是书画用印问题。书法用印是书法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如果得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如果不得当,就会弄巧成拙甚至狗尾续貂,所以,书法作品的用印,一定要慎之又慎。

怎么个慎之又慎法呢?大体有这样几点:

第一,制印要精良。请篆刻艺术家制印,不要用刻章工人的制印。当然,不是说制印工人的印就没有好的。我们说的是制印要有篆刻艺术性。你的书法可以很差,篆书法用印一定要最好的篆刻作品。

赵孟頫书法作品上的私印和收藏印

第二,位置得宜。书法落款用印一定要把位置掌握好。好的书法家都会在落款时考虑押印的位置。

第三,内容要符合书法需要。落款一般是作者自己的姓名,或单或双,如果两个印都是姓名,这就没有问题。如果有一个是闲章,那么,一定要与书写内容不能冲突。

第四,印色不宜太重,也不能太浅。

第五,不要太多,更不要乱押印。自己的书法创作作品中最少有一颗印,也不要超过三四个。当然,如果是长卷书法作品,可能用印要超过四五个印,这是正常的用印。

如果做到这样用印,就可以说是慎重用印了。

书法作品的用印有印信作用和装饰作用。这两种双重作用,成为书法作品不可缺少的艺术组成部分。

我们既要学习用印,也要了解相关的用印知识。

黄庭坚书法作品是上的收藏印

书法和绘画自由使用私印,是从元代赵孟頫开始的。但是,在赵孟頫时代,用印还不是很普遍,这是因为,用印的材质一般是玉质的材料,成本肯定高,所以,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

据说元末明初画家王冕用青田石刻印,用于书画作品之上,这种石材非常便宜,于是,大家纷纷效仿。文征明的儿子文彭是一个自己篆刻的书法家画家。所以,我们大致上来说,书画用印就是从明代弘治(1488----1505)年以后,慢慢兴起的一种文人雅士的雅兴,到了清代,更是把用印发挥到了极致。

事实上,中国的印玺文化从战国时代就非常流行了,那时佩印是身份的象征。

所有的官员都要有一个印,就像今天的军衔标志一样。

赵之谦的书法作品落款印,赵之谦也是篆刻大师

汉代的印更是像工作证一样普及使用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计吏工长,都可以佩印。比如说,海昏侯刘贺的墓发掘以后,这个印的研究价值就非常高了。其中怎么解释“海昏”两个字,专家们就争论不休。因为这涉及很多汉代的文化制度,例如“谥号”的制定都有哪些依据等等。

再比如说,一个负责给皇帝养马的班长,也会有一个“未央厩丞”的印,这是一个官职。但是,同样是干养马工作的,像“梁厩丞印”就是工作证了。

最早用于书法绘画作品上的印,是皇帝的收藏印。例如,唐太宗就有大量收藏,包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这些收藏都加上了印,但是,这些印都是官署印,比如说“弘文馆”、“集贤院”等等。

武后时代大量临摹古代书画作品,开始有年号印。其中冯承素临摹王的羲之《兰亭序》,因为有一个武后的“神龙”年号印,所以,历史价值非常高。

唐玄宗在收藏的书画作品上,喜欢押“开元”小字印,这个帝王年号的印。宋代宋徽宗的“宣和”年号印,也是一个小字年号印,不知是不是学习唐玄宗的。历史价值也非常高,因为,这是宋徽宗的书画鉴赏印。例如李公麟临摹的唐代作品《牧放图》上就有“宣和”小印。

乾隆皇帝的书画收藏印

这种书画押印的传统,就是从帝王收藏印,逐渐发展为文人雅士的私人印信艺术文化的。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书法作品上的印很多,不少现代书法家就东施效颦,给自己的书法作品上也押了很多印,据说最多的,一个四尺书法作品押印50多颗,真的是东施效颦到了极端了。

古代书法作品上的印,都是历代收藏家的收藏印,而不是书法用印。

前面我们说过了,中国书法艺术作品的用印,是从明代大量出现的,像元代赵孟頫,和元代以前的米芾、苏东坡他们的,书法作品上都没有印。这不是他们不懂印,也不知道印,而是还没有形成一种文化时尚。

因此,元代以前的书法家几乎都没有用印的习惯。

但是,到了明清时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并且成为书法绘画不可缺少的一个艺术组成部分。

如果喜欢书法,大家可以学习一下制印,自己给自己的书法作品制印,也是一种乐趣。

如果毕竟学习成本比较低,篆刻相对要比书法容易学习成功。如果书法功底好,欣赏水平也不错,基本上可以达到一边学习,一边成功的效果。当然,把篆刻真正学好,也是不容易的。

书法的用印也是一套艺术,具体的押印位置,内容都需要学习研究,在这方面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顺便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紫砂壶的底款章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紫砂壶的底款章的出现有必然原因,是中华文化书法发展的又高境界。明代文人饮茶风气,促进了紫砂壶艺的发展。由于商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市风尚日渐浮华,在江浙一带表现尤为明显,城市中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沉迷于琴棋书画,斗茶,饮宴中。这种风雅的生活,到明代中期,在士大夫生活中发扬传承,宜兴紫砂壶也因此风行起来, 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因此为在紫砂壶身上提名落款打下良好的基础。宜兴紫砂壶从好古朴,而万历以后逐渐趋向精致文雅一路,表现为文人意趣,时大彬就开创在紫砂壶身上提名落款。书法是中国文人不可缺少的修养,紫砂工艺迎合文人士大夫生活,在壶上作书也成为紫砂壶艺的一种主要组成部分。

在壶艺界提倡书法,时发彬是首创者,在壶底外部首刻自己的名字,字体一般为魏碑体,然后影响到他的学生李仲芳,徐友泉亦擅长书法。明代紫砂壶刻款字体流行楷书,多为竹刀所刻。竹刀与金属刀刻款不同,易于鉴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金属刀刻款是在泥平面以下。

大约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流行印章款,据考古许晋候的《六角水仙花壶》壶底有“许晋候制”篆文圆印,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壶底印章刻款,不过这个时期的紫砂艺人刻款和印章仍是并用的,如惠孟臣、陈鸣远制的壶,“孟臣壶”一般是在诗词或吉利语章之下镌刻“惠孟臣”三字。

陈鸣远是最早把书法篆刻艺术发挥于壶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浑厚苍劲,行书款识“鸣远”二字时人赞其有晋唐风范。“鸣壶”一般是刻款与钤印并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这一特征反映由刻款向钤印过渡时期的特点。壶底落款作为制作艺人佐证和文化欣赏角度发展延用至今。

十六面印章来历?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印章的历史与鉴定

走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的南北朝,历史终于又一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但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800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九叠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