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玉兰花,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明清瓷器玉兰花

但不带一个雪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出自唐朝著名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首咏雪送人诗。忽然一夜的大雪压满了枝头,就像春天挂满枝头的如雪、如霜的梨花。诗中不带一个雪字,却把雪写得优美、壮观,使人叹为观止,意境优美,颇赋浪漫色彩。

苏州拙政园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最佳代表,以其构筑精致、艺术高压、意境深远、并蕴含着丰富的苏州文化内涵和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苏州园林的美,美在它的园林设计具有艺术魅力,现在跟小编来看看吧。

苏州主要园林有:

1、私家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艺圃、环秀山庄、耦园。

2、佛教园林:报恩寺(北寺塔)、西园、寒山寺、双塔、瑞光塔。

3、王家园林:虎丘(吴王阖闾墓)、灵岩山(吴王行宫)。

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可在叶圣陶先生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

《红楼梦》说,贾雨村就是“假语存”,也就是说,这个人物无论做事,讲话,乃至与写诗作文,讲的都是假话。或者换句话说,贾雨村这个形象是掩盖《红楼梦》真相,作者故意引导读者从中勘破真相的这么一个古怪的人物。

但是,贾雨村这首诗,却一定是真话,是作者借这个人物之口,所流露出来的内心真情。此话怎讲呢?

脂砚斋的侧批和眉批

第一回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者安排了一个很特别的场景,让贾雨村触景生情,口占了这首七绝。

且说贾雨村落魄,寄居在葫芦庙中。中秋节这天,居住在葫芦庙近边的甄士隐设家宴款待这个落魄的书生。

甄士隐与贾雨村相对饮酒,此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贾雨村喝了八分醉,于是乘着酒兴,口占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脂砚斋在第二句旁侧批道“奸雄心事,不觉露出。”这首诗不过就是写了中秋夜景而已,原本没有太深的意境与含义。即便是最后两句,也是中秋赏月时最普通的场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由于脂砚斋批了这么一句,这首普通的中秋咏叹诗就显得很特别了。

在这句批注前,第一句也有侧批:“是将发之机。”,这一句与第二句连起来读,便是奸雄露出了将发之机。发,有发达之义,可以理解为贾雨村将要遇到发达的机会了。但是,因为是奸雄将发,便有举事的意思了。“奸雄”,与曹操有联系,这个词大概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借过来的。于是,这首诗就不太简单了。

最后一联若接着上面一联来解读,就可以理解为奸雄要捧出一个让万民仰望之人——这才是奸雄心事。

但是,脂砚斋点到为止,侧批的同时还有眉批,试图将上面的两处批注轻轻掩盖。这处眉批讲的是:“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脂砚斋故意透露真语,却又假装欲盖弥彰,眉批与侧批自相矛盾,将奸雄心事又拉回到“欲出雨村”而勉强有了这首诗。又说,借三秋之景来喻三春之事。脂砚斋几乎有点语无伦次了。

文本故事越是自相矛盾处,便越藏着玄机。那么,贾雨村的这首中秋诗加上脂砚斋的评语,到底有什么玄奥呢?

贾雨村口占中秋诗的前情铺垫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显然是有总括全篇的作用。而在贾雨村口占七绝之前,就是甄士隐的故事。

却说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甄士隐在书房闲坐,不知不觉就睡去而进入了梦乡。在梦中,甄士隐听到了一僧一道的对话,知道了通灵宝玉和绛珠仙草的事情。而且,十分奇怪的是,甄士隐又在太虚幻境中见到了“通灵宝玉”。应该讲,《红楼梦》中第一个到太虚幻境的人,就是甄士隐。

然而,作者却说,甄士隐并没有进入太虚幻境,只是在牌坊处想跟随二仙进入。大概是甄士隐不具备入内的资格吧,二仙便没有带他入内了。

这一处描写,肯定是第五回书的预设铺垫,甄士隐肯定与贾宝玉有某种奇怪的联系。

甄士隐不但没有进入到太虚幻境中,还因为“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从梦中惊醒,睁开眼睛之后,甄士隐竟然把梦中之事“忘了对半”——其实,这是在隐藏“真事”。但是,作者分明告诉读者,真事只是隐藏了“对半”而已。所以说,在甄士隐醒来之前,作者来了一句“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认为,读《红楼梦》不一定得像看风月宝鉴那样,完全反过来看,其中有一半的故事讲的是真话。写的是真事。

接下来,便又有一处奇特的情节,讲的是三岁的甄英莲出场。在庚辰本中,这一处写的是“甄英菊”,与“真应怜”一样,这个名字便是“真应局”。这一处,倒是要反过来看,此时的甄英莲应当被当做男孩子来解读。为什么?这就与贾雨村有关系了。

当甄士隐还在回想二仙之时,贾雨村出场了。真事隐、假语存便开始了半真半假的交往,为全书预伏总线。

因而,贾雨村中秋节赋诗,是以甄士隐的故事为铺垫的,其中,涉及到甄家两代人。贾雨村所要捧出的人,也与“甄家”有关。

贾雨村奸雄之心到底是什么

甄士隐没有去成太虚幻境,而且,将与二仙相处的事情忘掉了一半,这一半就是太虚幻境门外的事情被隐去了。

贾宝玉确是去了太虚幻境的,虽然是梦中去的,但却是作者在写一件真实的事情。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见识了很多世间难见之事,尤其是“万艳同杯”、“千红一窟”,等等,明显是三宫六院才有的事情。这里其实写的就是皇宫,正是贾宝玉的“红楼梦”。

在警幻仙子的授意下,秦可卿教授贾宝玉云雨之事。此处,绝对不是写生理上的性关系,而是贾宝玉的血缘关系的揭示。作者暗示,贾宝玉与皇家有相同的血缘。

当警幻仙姑带着贾宝玉来到一群仙子当中时,仙子说,本来是要请绛株来的,为何把这样一个浊物带来了呢?

贾宝玉其实就是甄士隐见到的通灵宝玉,这块玉被二仙打落凡尘,沾上了凡尘的宝玉当然是“浊物”了。也就是说,贾宝玉身份高贵,只是流落凡尘而已。

贾宝玉其实是“甄宝玉”的对影,甄宝玉便与甄士隐家扯上关系了。当初,甄士隐没能进入太虚幻境之内,原因是他就倒在了此处。这其中涉及到顺治四皇子的隐秘。

据现在红学研究的一些成果来看,绿野老道非常赞同《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是曹頫之说,而这个曹頫便是曹寅兄弟曹宣的儿子。曹宣本身就是一个亟待揭开谜团的神秘人物,不仅我们现在在辨识此人是谁,当年的曹寅也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自己的同胞兄弟,还是隐藏着其他身份。因而,“二十年来辨是谁”指的就是这件事。

大概是曹寅辨出了些门道,便又写诗说谎,搞“甄士隐”那一套。曹寅最大的谎言就是把自己与曹宣说成是双胞胎,“与子坠地同坯胎”是货真价实的谎话。曹家说,曹宣是康熙保母、曹玺的续弦夫人孙氏所生,但是曹寅的母亲却不是孙氏而是顾氏。

曹宣的来历,据考证是出自皇宫,是顺治皇帝与董鄂妃所生的大清皇位继承人和硕荣亲王。因为孝庄与多尔衮的干预,这个四皇子大概被孙氏抱出了皇宫,同时被宣布死亡。不久,顺治也因天花驾崩。但是,却有传说讲顺治出家了。假若以《红楼梦》故事所透露出来的真事来看,恐怕顺治出家就不是民间传闻了。因而,这段历史的隐喻,就在甄家父女身上。

这样,便与甄士隐只在太虚幻境门口见到通灵宝玉的梦境对上号了,而这件事情却被“忘了对半”。被隐去的真事大概是甄士隐在这段故事中指喻曹宣,而曹頫则在后来的太虚幻境中知道了自己的皇室血缘,便十分希望重回“太虚幻境”。于是,便在大观园中做起了《红楼梦》。

红楼就在紫禁城中,因而,“奸雄”发事与太虚幻境有关,所要捧出的人就是曹頫——一个希望重回太虚幻境之人。

颐和园精彩部分有几处?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有很多精彩的部分。以下是其中几处:

1.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中心景区,包括了万寿寿山、长廊、宝殿、佛香阁等景点。

2. 玉澜堂: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其母亲修建的。

3. 九龙壁:是颐和园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一道长达27米的壁画,描绘了九条龙在海水中嬉戏的场景。

4. 船坞:是颐和园的一处水上景点,可以乘坐游船游览。

5. 德胜门:是颐和园的正门,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门前有两只石狮子。

6. 佛香阁:是颐和园内的一座佛教建筑,内部供奉着佛像和经文。

以上是颐和园的部分精彩景点,还有很多其他值得一看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