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哪里可以买到明清瓷器,毕节三大名人?

一,丁宝桢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丁宝桢是晚清名臣,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丁宝桢的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

二,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三,张之洞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人称为“张香帅”,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南皮哪里可以买到明清瓷器

为何历史上的皇宫宦官太监很多都是出自河北?

盘点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太监,就会发现很多太监大都来自于一个地区。这就是京畿之地的直隶地区,即今天的京津、河北一带。

明末宦官魏忠贤是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王承恩是邢台市邢台县人;清代的安德海是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氏,李莲英是顺天府大城县人(今河北廊坊大城县),张兰德(“小德张”)是天津静海县人。

时间在往前推,其他朝代宦官中也不凡河北人氏的身影。如秦代的赵高也是河北人氏。《史记·蒙恬列传》载: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原是赵国王室远支族属。据考证,他的出生地也在河北一带。

不仅如此,有人粗略做过一个统计:在我古代最有名的十大太监中,来自河北的几乎占有了一半左右。河北由此成为大家公认的“太监之乡”。

河北自古是“燕赵之地”,多悲歌之士,为何多出太监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河北地处京畿之地。关于太监的出处,有这么一个现象,京畿之地多出太监或宦官。东汉宦官籍贯主要为首都洛阳周边的司隶、豫州、徐州和南阳等地;唐代的宦官出自关中、陇西附近;北宋的宦官则在开封附近。如东汉的宦官兼车骑将军是洛阳人,唐代的成忠是弘农人(虽然唐代有“闽为中官区薮”的说法,但经后人统计,唐代宦官的分布还是北方多于南方,京城附近多于其他地区),北宋的童贯则是京城开封人。从这个逻辑出发,就不难理解京畿之地的河北多太监了。古代社会交通并不发达,外地人到京城谋职业,谁最有便利,毫无疑问是京畿之地的居民。同时,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饮食上,周边居民进京投入到宫廷服务劳役并无障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历代统治者招募宦臣都会选择首都之外的邻近地区。

二是历来京畿之地是发展的重点,而附近的地区则是一个诡异的贫困带。加之,京城附近地区人口稠密,产业相对单一,而且是时常受到战乱侵扰,天灾人祸更容易发生。大量的贫困家的孩子为了谋求生路,只好入宫大太监。这也是太监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三是明清时期,或多或少都会形成太监专权的现象。很多太监,不说权力有多大,但一定是有权力的,有权力就需要巩固,而巩固权力就培养自己的势力。如同官场的人脉结交一样,太监也需要有自己的职场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同乡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在宫外,谋求生路的孩童,往往也要势利依附,才有机会入宫当太监。如清代大太监李莲英之所以能进宫就是因为同乡太监沈兰玉的介绍,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入宫当太监辗转所托之人,也多是同乡。

值得一说的是,明清时期河北多太监并非没有异议。太监在历史上是特殊群体,除了个别留诸史册的之外,大多数人默默无闻,其姓名、籍贯更是无法查证。如明代万历年间的太监有数万之多,他们大多数在历史上没有留下痕迹。河北的人士放在这个大样本中去考量,会不会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也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历史上有哪些姓张的宰相和丞相?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63位张姓宰相

1、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君十年(前328)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秦武王即位,他入魏为相。

2、 张苍(?-前152),汉历算家,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时为御史,主四方文书,汉初,任代、赵相,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北平侯。迁为计相,以列侯主持郡国上计。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卒谥文侯。

3、张禹(?-前5),字子文,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初元年间,因其通晓并教授太子《论语》升为光禄大夫、东平内史。成帝即位,封为关内侯,官给事中、领尚书事。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安昌侯。专治《论语》,兼治《易》,改编今文本《论语》,合《齐论》、《鲁论》为一书,史称《张侯论》,在位六年,以老病归。卒谥节侯。

4.张邯(?-23年),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5.张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6.张纯(?-56),字伯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历仕西汉、新朝,东汉初以太中大夫屯田南阳,封武始侯。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由太仆任大司空。在位十年,效法曹参,无为而治,选取名儒参政,修建阳渠,引洛水通漕运,多有成就。中元元年(56)卒于相位,谥号节侯。儿子张奋曾任和帝宰相。

7.张酺(pú)(?-104),字孟侯,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以通晓经学、精于《尚书》入仕,官到东郡东郡太守,封同义男。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100)年罢相。十六(104)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8.张奋(?-102),张纯之子。明帝时封侍祠侯,历官中郎将,将作大匠、校尉、卫尉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拜为相,在位四年,政重礼乐,廉洁清白。九年(97)以病免相,十三年(101)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9.张禹(?-113)。字伯达,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任太尉。延平元处(106)改任太傅。永初元年(107)封安乡侯,再任太尉,至五年(110)以阴阳不和免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10.张敏(?-112),字伯达,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历任颍阳太守、尚书、校尉、议郎。安帝永初元年(107)拜相,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11.张皓(49-132),字叔明,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随大将军邓骘入仕,历官尚书仆射、彭城相、廷尉等。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以阴阳不和免相。元嘉元年(132)再任廷尉,虽为儒家,但对法家刑法多有研究,办案公平无错。

12.张歆,字敬让,东汉河内(今河南步骘一带)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由大司农任司徒。元年(151)免相。

13.张颢,字智明,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任太尉。同年以星象有变免相。

14.张济,字元江,东汉汝南细阳人,汉和帝宰相,张酉酺曾孙。灵帝光和元年(179)拜相,任司空。中平元年(184)以病免相。卒赠车骑将军、关内侯,封子张根为蔡阳乡侯。

15.张温(?-191),字伯慎,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任司空,次年任车骑将军,讨平北宫伯玉于美阳。三年(186)再次拜相任太尉,四年以农民起义而免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16.张延(?-186),字公威,东汉河内人,汉木桓帝宰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五月拜相,任太尉,次年二月以病免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17.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张酉[甫]曾孙,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任司空,至建安元年(196)免相,在位四年。

18.张悌(?-286),字臣先,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历官屯骑校尉、军师。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19.张华(232-300),字茂先,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泰康三年(286),任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抚降纳叛,怀柔各族,保境安民。永熙元年(290)任太傅。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永康元年(300),被赵王司马伦陷害。太安二年(303)平反,诏复原职追封广武侯。著有《博物志》。后人辑其文为《张司空集》。

20.张行成(587-653),字德立,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永徽四年(653)卒于相位。终年67岁,谥号定,生为两朝推动,死则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享受哀荣。

21.张文灌(605-678),字稚圭,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贞观初年明经及第,历官并州参军、员外郎、云阳县令等,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12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仪凤三年(678)卒于相位。赠幽州都督,谥号懿。

22.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与刘讷言等共注《汉书》。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23.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曾任司农少卿、文昌右丞等。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24.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灌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代替其外甥李峤为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中宗时,复工部兼修国史,任哀都留守。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以工部同中书门下三品。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为绛州刺史,后累封平原郡公卒。

25.张柬之,字孟将,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当太学生时,祭酒令德芬期为“王佐”之材。后中进士,任清凉丞。永昌元年(689)七十余岁,召为贤良,千余人对策,取第一。授监察御史,历凤阁舍人,合州、蜀州刺史,荆州大都府长史。武则天长安四年(704),以秋官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不久封汉阳郡王免相,为政深厚有谋,刚正直爽,能断大事。后被主席诬告,流放泷州。忧愤而死,终年82岁。景云元年(710)平反,憎中书令,谥号文贞。

26.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武则天当政时,曾任殿中御史大夫、幽州都督、并州都督长史、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朔方军总管,作战英勇,威振大漠。唐中宗复辟,于景龙二年(708)春任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拜为宰相,封韩国公。景云元年(710)免相。开元初,以兵部尚书加光禄大夫致仕,次年病死,赠太子少傅。其行为秉政不阿,执法严正,用人得当,为将则“号令严明,将吏信伏”,与李靖、郭元振齐名,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27.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28.张说(667-730),字道济、说之。唐洛阳(今属河南)人。武则天永昌元年(689),选贤良方正第一,授太子校书郎,曾以得罪皇帝流放钦州。中宗复辟,历兵部员外郎,工、兵二部侍郎等。睿宗即位,升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以与萧至忠不合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以平定太平公主叛普立功,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被姚崇诬陷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历任河北道、岳州、荆州、幽州等地地方长官。唐玄宗开元九年(721),以军功第三次拜相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改中书公,加集贤院学士。

29.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以通五经举为平乡尉。历官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梁州、秦州都督,并州长史等。唐玄宗时任天兵军绥护使,安置臣服的突厥族九姓有功,于开元八年(720)拜相,后加银青光禄大夫,改任中书令。以议政不合,开元十一年(723)免相,历任幽州、台州、定州刺史,户部、工部尚书,封河东候。卒谥恭肃。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30.张九龄(673-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进士出身,历官校书郎。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会、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等,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副宰相。因受到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排挤,四年后被罢相,改任尚书左丞相、荆州长史等。有《曲江集》传世。

31.张镐(?-764),字从周,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天宝中历官左拾遗、侍御史。肃宗至德二年(757)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兼河南节度使,都督淮南诸军事,主持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东西两京,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南阳郡公。其间发现史思明叛乱之迹,但肃宗听信与史思明勾结的宦官谗言,以“不切事机”罢免宰相。后来,史思明果然叛变。代宗即位,以为抚州刺史、洪州观察使,封平原郡公。广德二年(764)卒于江南西道观察使任上。

32.张镒,字季权、公度,苏州人。玄宗时以父荫任左卫兵曹参军、元帅帅府判官、殿中付款御史。代宗朝,累官至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任中书付款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修国史。以刚正不为同僚所容,次年免相改任凤翔右节度使。因与吐蕃结盟以改善关系,为叛将李梦琳所杀。诏赠太子太傅。

33.张延赏(727-787),唐玄宗宰相张嘉贞之子,年仅两风,父亲即病逝,自幼“博涉经史,通吏治”,经父荫入仕,玄宗赐名延赏。肃宗朝官至殿中付款御史。代宗时历任河南君,哀都留守,淮南、荆南、剑南、川西节度使,扬州刺史,吏部尚书等。为政简约,“治行第一”。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以与同僚不和罢相。三年,再次拜相,支持德宗和好吐蕃的政策,并罢免全国冗官1500人,引起反对。同年卒于相位,谥成肃。

34.张弘靖(760-824),字元理,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以父荫入仕,德宗时历官监察御史、户部付款郎、河中节度使。肃宗元和九年(814)拜为宰相,兼刑部尚书,封高平县侯。在位三年,治狱公平。元和十一年(816),因张宴案与肃宗意见不和免相。历太原节度使,吏部尚书,卢龙节度使,吉州、抚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卒于太子师任上。

35.张浚(?-902),字禹川,河间(今属河北)人。性通脱,通经史,曾隐居金凤山学纵横家方术,口才很好,喜欢高谈阔论。曾任太常博士、度支员外郎等。黄巢起义后,他在汉阴帮助县令李康保境安民。广明六年(880)当攻入首都长安后,他被逃到汉阴的僖宗取用为谏议大夫,游说大将王敬修引兵勤王。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为政主张以强兵安天下,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宦官专权、节度使割据,力主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与权臣李克用矛盾日深,受到排挤,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弃使。后来朱全忠想废唐自立,害怕张浚反对,遂于天复二年(902)派人将张氏一家一百余人全部杀害。

36.张文蔚(?-908),字右华,河间(今属河北)人,进士出生身。唐昭宗时任翰林院学士、兵部侍郎。天复四年(904)初,昭宗被朱全忠至洛阳时,拜为宰相。挺身罅内部倾轧,极力维持残局。天佑四年(907),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他亦随之被任命为后梁宰相,制订各种制度。后梁开平二年(908)卒于相位

37.张策(?-912),字少逸,敦煌(今甘肃敦煌西)人。年少好学而通经史。初仕唐朝,官至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朱温(即朱全忠)建立后梁,历任工部、礼部侍郎。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郎。同年以病辞相,改刑部尚书致仕。著有《典议》、《制词歌诗》等。

38.张延朗(?-936),汴州开封(今属河南)人。初仕后梁,担任租庸使,管理赋税。后唐明宗朝,任忠武军节度使,长兴元年(930),任三司使,掌管全国钱粮。清泰元年(934)拜相,兼吏部尚书,次年,因病改任三司使。为政工于心计,主张财粮之权归中央,制止石敬瑭等分方官自留储备。三年(936)十一月,石敬塘攻入京城,延朗被杀害。

39.张孝杰,辽建州永霸(今辽宁朝阳西南)人。家贫好学,重熙二十四年(1055)进士。靖害年间,官至枢密直学士,咸壅二年(1066)参政事同枢密院事,加工部侍郎。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为相八年,伙同太子耶律乙章陷害忠良。太康六年(1080)免相贬为武定军节度使。大安年间病死家乡。乾统初年(1101)被开棺扬尸,以平民愤。

40.张琳(?-1122),辽沈州(今沈阳)人。少有大志,道宗寿隆末秘书中戏。天祚帝即位,官户部使,乾统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保大二年(1122),天祚帝为金兵所败,从京中出走云中,留张琳与李处温辅佐魏国王耶律淳守南京。受李处温胁近迎立耶律淳为帝,封太师平章军国事,但无实权。同年忧郁而死。

41.张齐贤(943-1014),字师亮,北宋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迁居洛阳。太平兴国进士,历衡州通判、江南西路转运使。淳化二年(991)拜相,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年(993)罢相。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1000),以冬至朝会酒后失仪罢相,次年,任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后历任兵部、吏部尚书,太常卿分司西京,知青州等,以司空致仕。卒赠司徒,谥号文定。著有《洛阳缙绅旧闻记》等。

42.张知白(?-1028),字用晦,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端择进士,历知剑州、判三司开拆司、权管司京哀转运使等。知审官院,工部尚书等。大中祥符九年(1016)任参知政事,因议政与宰相王钦若不合,称病辞职。仁宗皇帝即位,进为尚书右丞。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发兵对抗契丹。为相奉公无私,虽为显贵,但清俭如寒士。三年后卒于相位,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正。

43.张士逊(964-1049),字顺之,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淳化进士,历官射洪、襄阳、邵武等县县令,为政“宽厚”,深得民心。荐为监察御史,累迁太子詹事,兼知审刑院、判史馆等。天圣六年(1028)拜相,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间事。次年,为曹利用开脱罪责被罢相,改刑部尚书,出知江宁府。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出判许州、知河南府。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位,封郢国公。康定元年(1040)罢相,以太傅、邓国公致仕。九年后病逝,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懿。

44.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治平进士,知南川县。徽宗即位,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崇宁元年(1102)历尚右丞、左丞。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政。政和元年(1111),因与技郭天信往来,罢知河南府,时蔡京复为宰相,贬之为崇信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太学生为之请愿鸣冤,蔡京害怕,令其自便。不久官复原职。宣和三年(1122)病逝。绍兴中追赐谥号文忠。著有《宗禅辩》等。

45.张邦昌(1081-1127),字子能,宋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进士出身,钦宗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州。

46.张浚(1097-1164),字德远,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北宋政和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传檄勤王平定苗刘之变有功,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建议经劳川陕,以保哀南,遂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绍兴五年(1135)拜相,部署沿江、两淮诸路军马大举北伐。七年(1137)因郦琼兵叛,引咎辞职。秦桧执政,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三十一年(1161),金完颜亮南下攻宋,重被起用,孝宗即位,授少傅,封魏国公,隆兴元年(1103)再次拜相,督师抗金。次年,为主和派排挤罢相,忧郁而死。以抗鑫复国大志未酬,无脸见祖宗于地下,遗命葬湖南宁乡。赠太师,谥号忠献。著有《中兴备览》。

47.张浩(?-1163),字浩然,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曾祖高霸仕辽,始改姓张。金太祖时,任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1130)赐进士及第,任秘书郎。天眷二年(1139)任大理卿,详定朝廷内外礼仪程式,后历户、工、礼三部侍郎,升为尚书,行六部事。海陵五即位,任参知政事,进尚书右丞。天德三年(1151)主持扩建燕京(今北京)及皇宫。贞观元年(1153)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因功拜为左丞相。正隆三年(1158)又主持营建汴京(今河南开封),拜太傅、尚书令,进封秦国公。六年(1161),海陵王南下攻宋,留守主持尚书省事。大定二年(1102),入见金世宗,又拜为宰相,任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次年,自请以病辞职,卒谥文康。

48.张璁(1475-1539),字秉用,后改名孚敬,改字茂恭,号罗峰,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次年世宗即位,议“大礼”,意见与世宗合,升为南京刑部主事,历官给事中、翰林院学士、兵部侍郎。嘉靖六年(1527),以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次年,升为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嘉靖八年(1529),为内阁首辅,成为宰相。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但性情狠愎,报复不断。十四年(1535),以病辞职。四年后逝世,赠太师,谥号文忠。著有《谕对录》、《奏对录》、《张文忠集》等。

49.张璧(?-1545),字崇象,明石首(今属湖北)人。正德进士。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以尚书兼哀阁大学士,次年加太子太保。不久病逝,谥号文简。性情雅直,不近流俗,爱好文学,著有《阳峰家藏集》。

50.张治(?-1550),字文邦,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授编修,历官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次年,加太子太保。为相慷慨有志,奖进士类,明习典章,究辨时务及治乱光衰之故,想有所作为而不得志,不久病逝。赐祭葬,谥号文隐,隆庆年间改谥文肃。有《龙湖文集》。

51.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今属湖北)人,因而又称作张江陵。12岁中秀才,16岁考取举人,人称“神童”。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仅23岁即成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右侍郎,进入内阁。隆庆六年(1572)元月穆宗逝世,年刚十岁的太子登基做皇帝,史称神宗,他接任内阁首辅,成为中央行政首脑。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取得了重大成就。

52.张四维(1526-1585),字子维,号凤磬,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授编修。隆庆年间,以熟悉边防事务,促成与俺答议和万里得内阁首辅高拱器重,历官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万历三年(1575),为内阁首居正引荐,以尚书兼哀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辅助改革,累进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对派人士,以迎合时议,收拾人心。次年,以父丧离职。卒谥文毅,有《条麓堂集》。

53.张位,字明成,号洪阳,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编修,参加撰写《世宗实录》。万历元年(1573)以救吴中行等,忏张居正,出任徐州同知。十一年(1583)复为国子监祭酒、右侍郎。十九年(1591)任吏部侍郎兼哀阁大学士,次年入阁,参预机务。力荐杨镐主持朝鲜抗务,并以镇压甘肃农民起义之功,加封太子太保,迁吏部尚书、文渊阁及武英殿大学士。为相果敢善断,但弄权示威,终被弹劾。二十六年(1598)因杨镐兵败朝鲜,削职闲住。后以主谋撰写“妖书”除名为农。天启年间,平反复官。卒谥文端。有《问奇集》、《词林典故》、《闲云馆集钞》、《丛桂山房汇稿》、《老子注解》、《警心类编》等。

54.张瑞图(1576-1641),字长公,号二水,明晋江(今属福建)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进士,授编修,历官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六年(1626),以尚书、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因阿奉宦官魏忠贤,累升文渊阁、武英殿、中极殿大学士,晋左柱国、吏部尚书。崇祯元年(1628)为言官弹劾罢相。后入逆案,赎身为民。遂转攻书画,长于山水,尤工书法,与刑侗、米万钟、董其昌齐名,时称刑张米董。有《白毫庵集》。

55.张至发(?-1642),字圣鹄,号宪松,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官玉男、遵化知县,主事,河南按察御史等,以厌恶党争称病辞职。天启元年(1621)起为大理寺丞。三年(1623),又以终养归。崇祯五年(1632),再起为顺天府丞,进光禄卿,厘正积弊。八年(1635),以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等。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时明王朝经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击,已近灭亡,为政维持则已,无大作为。次年,因他人牵连罢相归家。十四年(1641)诏用,坚辞不就。翌年病逝,赠少保。

56.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进士出身,由庶吉士任检讨。崇祯初年,官历礼部侍郎,十二年(1639),以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十年(1642)退休,后降清。

57.张瑞,山东掖县人。明末进士,选庶吉士。李自成攻入北京,降归大顺政权,清兵入官,继降清。顺治初任弘文院栓讨,历升为侍郎。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58.张玉书(1642-1711),字京江,号素存,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为内阁学士、充筵讲官,后历刑部、户部尚书等,二十九年(1690)升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三十五年(1696),随康熙皇帝征噶尔丹叛乱,参预机密,颇得信任。次年,任《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三十七年(1698),以母丧辞归。四十年(1701)再召入阁。为相勤于政事,廉洁谨慎,远避权贵,为康熙皇帝所倚重。曾奉监治黄河。五十年(1711)卒于相位。谥文贞。

59.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又安梦敦,号乐圃、圃翁。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初年进士,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十六年(1677)设南书房,首中入选,一时制诰多出其手。二十八年(1689)迁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历充《国史》、《一统志》、《渊鉴类涵》、《政治典训》等书总裁官。三十八年(1699)拜相,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尚书。为相恭敬谨慎,忠诤直谏,知无不言,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1701)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谥文端。有《聪训斋语》、《恒产锁言》、《张文端集》等。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任宰相。

60.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一字宽宇,清四川遂宁人。康熙初年(1662)进士,历任郎中,苏州、兖州知府等。随索额图勘定中俄东段边界。三十九年(1700)任河道总督治理黄河,逢湾取直,助黄刷沙,多有成效。后任刑部尚书,两江总督等。曾奉命赴陕西输贪污案,康熙之为“天下廉吏”。又曾往陕西赈济旱灾,敲诈勒索,时人称其患更甚于旱灾。世宗即位,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1723)拜相,任武英殿大学士。时黄河决口,再往治理。三年(1725)卒于相位,谥文端。有《张文端公全集》。

61.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栓讨,官至刑部右侍郎。雍正初年,历官礼部户部尚书。四年(1726)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宰相,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设置军机房,奉命制订所有的规章制度,深得皇帝倚重,朝廷曾赐帑金万两修建桐城张氏家祠,赐内府秘书五十余种及各种财宝等。雍正皇帝死时还下遗诏,廷玉日后配享太庙。他因此成为代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乾隆皇帝即位,仍任宰相,处理军国大事,特许免去早朝,晋为三等伯爵。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在任期间任《明史》总裁官,完成全书。乾隆十四年(1749)冬,以老病免相退休,至二十四年(1754)病死,终年83岁,谥文和,配享太庙。廷玉从政,慎刑恤民,“公正无私,奉职恪恭”,但过于谨慎,无大作为。有《传经堂集》。

62.张之万(1811-1897),字子青,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咸丰二年(1852)任河南学政,以条陈防剿太平天国军事宜,升内阁学士。同治年间,历官礼部、工部侍郎,河南、江苏巡抚,江南、闽浙总督等,镇压捻军起义,主持漕运。光绪初,历兵、刑二部尚书。光绪十年(1884)以刑部尚书任军机大臣,又充上书房总师傅、协办大学士。十五年(1889)加体仁阁大学士,后转东阁大学士。为相随和,安静无事,为相十年,无甚成就。二十年(1894)免相。三年后病逝,赠太傅,谥文达。

63.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自号无竞居士、广雅,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末洋务派首领。同治二年(18693)中进士,踏入仕途,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乡试主考官、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代理两江总督,官至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大臣,成为宰相。在其46年有官宦生涯中,他凭着“大中至正”之心,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详见《晚清名臣张之洞》)。宣统元年(1901)八月二十一日,在“国运尽矣”的哀叹声中离开人间,享年73岁。谥文襄,赠太保。受吊之日,各国驻京公使都祭灵致哀。次年,湖北、江宁(今江苏)省城,各建专祠,岁时祭祀,以志纪念。

小说金瓶梅里说的双陆是什么游戏?

丨· 何为“双陆”?

“双陆”即“双六”,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博戏”棋具,类似飞行棋。“双陆”是一款非常火爆的“才子型”游戏,备受文人雅士、风流子弟所喜爱。“双陆”在中国历史上曾风靡全国、久盛不衰。虽然“双陆”已失传,但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中,均有“双陆”的记载。七十年代初,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村7号辽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漆木双陆棋具,由棋盘、棋子、骰子及掷骰子的器具组成。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图:法库县叶茂台村七号辽墓双陆棋具

该双陆棋具棋盘为长方形,长52.8厘米、宽25.4厘米,两长边分别雕有1个半月形窠,左右各有6个圆坑;棋子木质锥形,尖顶平底,中间束腰,高4.6厘米、底径2.5厘米,白、黑子各15枚;骰子2枚,骨质(象牙);掷骰子的器具为木胎黑漆盆,高10厘米、口径44.5厘米、底径34厘米。这与宋末元初陈元散在《事林广记》中所附的所记载的棋盘图形一模一样。

图:《事林广记》双陆棋盘图

丨· “双陆”怎么玩?

“双陆”的玩法大致为:固定棋子摆法,将己方所有棋子越过对方,再移离棋盘。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游戏中可能被对方攻击或阻挡,率先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获胜。游戏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策略仍然十分重要。每次掷骰子,玩者都要从多种选择中选出最佳的走法。正因为玩“双陆”运气和策略一半一半,所以适合用于赌博。因为其用材考究,玩法优雅,而备受文人才子、风流雅士青睐。

丨· “双陆”的起源

关于“双陆”的起源,说法不一。北宋初年晏殊在《类要》中说:“双陆”起源于印度,三国初年传入中国。南宋洪遵在《谱双》序中说:“双陆”始于印度,盛行于隋、唐。也有人认为,“双陆”由“六博”(中国最古老的赌博游戏)演化而来。不管何种起源,“双陆”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曾是火得不要不要的赌博游戏。

图:唐代周防《内人双陆图》

丨· 火爆得一塌糊涂

“双陆”流行于曹魏,盛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无论是皇宫贵族、文人墨士,还是平民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玩“双陆”。武则天、唐明宗便是“双陆迷”;辽国兴宗皇帝耶律宗真与人“打双陆”,曾输掉好几座城池;诗人柳贯、曲家周德清、戏剧家关汉卿等,均有咏颂“双陆”的佳作传世。

图:明宣德 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

明代,“双陆”已成为时代潮流和时髦的标志,无论是闺阁千金,还是名姬冶妓,打得一手好“双陆”,便可吸粉无数。《金瓶梅》中多处写到“打双陆”:西门庆与应伯爵赏灯吃饭前“打双陆”、潘金莲与孟玉楼在李瓶儿屋中“打双陆”……书中但凡描写某人多才多艺,必定会说他“会打一手好双陆”。如:西门庆“双陆、象棋、抹牌、道字,无不通晓”;孟玉楼“针指女工,双陆棋子,不消说”。

丨· “双陆”失传

清初,“双陆”已呈衰势。在清初李渔《风筝误》等小说、剧本中尚有提及。但在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虽写了大量游戏,其80回“脂本”中却不见“双陆”踪影,可见此时“双陆”已彻底不再流行。有两种说法,一说清朝“双陆”赌博成风,乾隆下令封杀之;二说由于象棋的盛行,“双陆”不再时兴。总之,“双陆”这一在中国古代风行了1000多年的赌博游戏,最终失传。

图:辽宋契丹双陆棋

丨· 或许没有失传?

正因为火爆,所以在辽宋时期,“双陆”已有南北之分。南“双陆”流行于广东番禺一带,称“番禺双陆”;北“双陆”流行于辽金,分为“平双陆”、“三梁双陆”、“七梁双陆”、“打间双陆”、“回回双陆”等。今天港澳地区的“百家乐”可能就是“南双陆”延续演变来,当然,这仅仅只是推测。

「文/静水笑沧笙;图/来自网络,侵则删」

河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关于“河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对河北的记载,可以得知河北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小编一起来分析分析河北的历史和其都具有哪些历史名人。

河北,简称“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石家庄。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界于北纬36°05′-42°40′,东经113°27′-119°50′之间,环抱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交界,东北部与辽宁接壤,总面积18.88万平方千米。

河北历史名人主要有以下这些:

1.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2. 韩延徽

(882年—959年),字藏明, 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辽国的开国功臣,是契丹最早继续倡导“胡汉分治”的汉族政治家。

3. 赵奢

赵奢(生卒年不详),赵国名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现陕西西安碑林中有一通《大隋故荡边将军信州典签马君墓志铭》。为隋朝开皇二十年(600年)刻。该碑文曰: “君讳禾犀,字老生,扶风郿邑人也。其先则赵灵王之子马服君之后。

4.赵佗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 ),即南越武王,恒山郡真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南越国建立伊始,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进岭南,使岭南地区从落后的刀耕火种进入农耕文明时代。汉高祖三年(前204年) [2] 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4. 韩婴

男,西汉燕(今属河北)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治《诗》兼治《易》,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

5. 董仲舒

(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6. 吕端

(935年-1000年5月9日 ),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的弟弟。

7. 魏徵

(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 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8. 宋璟

(663年—737年),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

9. 柴荣

(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后曾改姓郭 。邢州尧山县(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后周第二位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 )。

10.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11.贾岛

贾岛(779年—843年),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唐代诗人,人称“诗奴”。

12.崔浩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 ),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

13.孟知祥

后蜀高祖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县(今河北邢台),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

14.梁梦龙

梁梦龙(1527年—1602年),字乾吉,号鸣泉,北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北圣板村)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据《梁氏族谱》载,梁氏原是山西蔚州之巨族,明洪武初年为避战乱徙至真定。嘉靖三十二年中进士任顺天府丞、河南副使。治理黄河决口有功。

15.高长恭

高长恭(?—573年),本名高肃,族名高孝瓘,字长恭,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的孙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16.白圭

白圭(1419年-1475年1月27日),字宗玉。北直隶真定府南宫市(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南白塔村)人。明朝名臣。

17.郦道元

郦道元(466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

18.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19.窦建德

窦建德(573年~621年),男,贝州漳南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

20. 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21.苏味道

苏味道(648—705年),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唐朝宰相、诗人。

22.曹鼐

曹鼐(1402年-1449年9月1日 ),字万钟,号恒山。北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人。明朝初年名臣。

23.魏裔介

魏裔介(1616-1686年) 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邢台市柏乡县)人,清初大臣。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四年,授工科给事中、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著述有《兼济堂文集》传世。雍正间,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毅。

24.郦道元

郦道元(466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

25.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26.廉颇

廉颇(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字洪野,中山郡苦陉县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27.刘春霖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