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圈足鉴定及图片,元龙泉窑瓶底有沾沙现象吗?
正品是不会有粘沙现象的,这种现象称为粘砂,器底因垫烧粘结有砂粒的现象,一般多见于器足。宋代瓷器的烧造一个是支钉烧造,另一种方法是垫灰,主要是用草木灰,直接用沙子的几乎没有,因为粘砂会影响到瓷器的美观,影响价值的。出现粘砂现象瓷器属于次品。
乾隆朝瓷器交流…我想问下乾隆年间花瓶的底胎是怎么样辨真假啊…请大师赐教?
乾隆年间的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圈足有多种,一般而言,瓶尊类器物圈足有一个明显的着地面,平面两边经打磨,呈一个无棱角的倒梯形;坛罐类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高足瓷器由来?
高足瓷器始于元代,盛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1271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同时也带来以高足杯作为酒具的器用习惯,这种用五指抓握的豪迈饮酒方式与宋人斯文的饮酒方式截然不同。
与前代瓷质高足杯相比,元代高足杯的器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杯身敦厚似碗状,长柄小圈足的造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蒙古人喝酒一向豪迈,高足设计便于五指抓握,即使骑在马背上,也可以大口豪饮。
此外,修长的把柄便于他们系于腰间或挂在马背,因而高足杯也被称为“马上杯”。
不过,随着政权的稳定,蒙古将士无需再在马背上把酒言欢,伴随入主中原的步伐也一并登堂入室,改为靶杯,大一点的还用来摆放果实。
草原文化的审美趋向,也使得元代陶瓷出现了许多新面貌,从品种到纹饰、器型,无不与宋代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民国哥釉瓷器底部特征?
哥釉瓷特点如下:官窑哥釉瓷胎体洁白、厚重,民窑哥釉瓷有的灰白、黄白、胎质较差,官窑哥釉瓷修胎规整,民窑哥釉瓷草率,圈足有窑红现象。哥釉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
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天字罐十大特点?
天字罐的造型一般为: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肩以下稍敛、圈足,胎体轻薄,通体施莹润白釉,外壁给彩釉纹饰,高度大多为8到13厘米,造型秀巧,胎体轻薄,并配备同样纹饰釉色的平顶圆盖,盖中心有无钮、有钮两种,底部“天”字为青花楷书。当然在明代也有稍大些的造型,但由于在当时多是用来给后宫装备茶叶或药物,因此大多为小巧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