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龙纹瓷器鉴定,真正宣德炉是什么样子?

任何古董历史遗传的文物离不开当时朝代的历史背景和本朝的文化,历史信仰和审美,材料,工艺制作,工匠人的遵循上朝工艺传承,离不开当朝的最高最有价置的物品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和最高统治阶级的、意志,真品宣德炉和当朝的钱币,玉器的工艺,书法的要求,和传统文化的忌讳,喜崇要求是一致的,任何脱离当朝的历史文化的要求没有实物证明和证据链,都是以假传假,大明宣德炉的真品宣德炉的历史资料有明确记载,“宣德鼎彝谱”是第一手历史遗传资料,不是当今任何砖家们以自已的以不可告人的目的能篡改了的,砖家们没有见过宣德炉,不以历史资料为准凭,却大肆宣杨自已的鉴定标准,究竟为了什么这样做,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中提到,凡铜经炼五,六次则俱珠光宝色,有若良金矣。宣庙遂敕工匠必十二炼,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故其所铸鼎彝特为美妙,”由于精炼使铜质更精纯,明炉多薄壁,底部稍厚,器型看似轻渺,入手之后却很沉重,明炉重韵,清炉霸气。明《帝京景物略》载:“宣炉色五等,谓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以藏经纸色为最。真品宣德炉由于集明朝当时的最好最优秀工匠,使用试验了历史上遗传的密制神工巧匠的配方,在冶炼中渗入多种贵金属,经过十二炼后的合金宣德炉在世使用上千年后,真品宣德炉锈蚀不能入炉胎骨,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只能是宣德炉体表面生成一层薄薄的白色浮锈,稍稍擦拭处理后,如新炉一样的,和吴王夫差剑一样的都是古人神密配方,为了使冶炼的合金器物千年不锈蚀,万年永保其金光宝色,使从古至今任何朝代仿品炉子无法突破的原因之一。大部分炉子长时间不保养好,就锈迹斑斑的。很容易的锈蚀蚀入炉体胎骨。大明宣德炉真品炉(1428)年铸造,由当时明朝大书法家沈度书写书法馆阁体,"大明宣德年制"楷书阳文,书法结体平正,笔致光洁,景色乌黑,风格秀润华美,时年71岁,沈度(1357-1434),当时的书法艺术,文字书写有,一字二写法,如,德一德一徳,日一目一日,根据中国周易传统文化渗透几千年和历代君王信仰迷信的观点,和宣德朝铸造宣德钱币"宣德通宝“的观点看,钱币大部分的钱局铸造的“宣德通宝”的德是有一横的,德缺一横“徳”是很少钱局铸造,反而宣德朝瓷器全部书写年款,德字缺一横,“徳”这符合中国历代君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概念,瓷器易碎书写年款全笔画“德”字与国运不吉利之思想,“徳“字缺一横意味瓷器易碎早在意料之中,无碍国运昌盛,全全满满,同样是在真品宣德炉铸造过程中,3000-5000座时,由于批量生产,庞大的规模,大明宣德炉的底款,“德一徳“的笔画都是存在的。并不是所说的,“大明宣德年製,”徳字少一横是真品,谬论。据《宣德鼎彝器谱》宣德炉的大小轻重有型制117种种类用途各异。从国外东南亚各国进贡了很多的当时极希缺的风磨铜,金银珠宝和锡铅金属材料,风磨铜据考应该是露天优质含铜量极高的铜矿(半成品),有传说宫殿失火将金银珠宝等焚化成块,当时朝庭的祭祀圣地,皇家庙㡰,太庙,皇亲国戚的祭祀神器阵旧破败不堪,需要重新铸造,种种原因汇在一起,促使,宣德皇帝下诏于1428年开始铸造宣德炉。

明代宣德龙纹瓷器鉴定(真正宣德炉是什么样子)

大明皇帝,朱膽基,宣宗,章皇帝,宣德,(1426-1435)年,大名鼎鼎明代工艺品宣德炉,于宣德三年,(1428年)开始铸造,距今近六百年光阴,在铜炉的底部铸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阳文方印形款,先铸后刀刻,刀峰锐利洒脱。款式笔体大气钢骨有力。材料使用当年极为难得风磨铜,为了使铸造出来的铜炉色泽晶莹,温润,细腻,在溶炼中还要渗入金,银,锡等多种材料,然后再经过十数次精细提炼,才能达到铸造要求,皇帝铸造香炉,才大气粗,黄金的比例占全炉体的四分之一,今天的宣德炉至今没有见一个,符合上述材料包浆条件的炉子。

明代瓷器和清代瓷器都有些什么特点?

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你这个问题涵盖的内容范围很大,毕竟是属于中国陶瓷史上两大朝代的跨越,历经500多年的时间。而且在这500多年时间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瓷器制品,特点不是单一的,而是每个朝代中不同皇帝主政时代之间都会有自己一期的特征的。如果简单的描述会误导读者,因此就需要详尽的去说明,而这需要长篇大论的来说明才能解释清楚。

瓷器的特点主要都是体现在器型、胎、釉、彩料、绘画,如果更加细分,那就要涵盖整个陶瓷业的所谓七十二道工序上了,从这七十二道工序上,这500多年的历史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表现出来的特点甚至有的是完全不同了,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景德镇的制瓷业者,都是对这500多年的时间中不同时期的瓷器进行过归纳总结,专家学者乃至制瓷业者也都有著书立说,详细论说这些特点,建议你可以系统的学习相关的知识,例如《陶说》、《革古要论》、《中国陶瓷史》、《明清瓷器鉴定》等等,这些著作中都对明清时期的瓷器有详尽的论述,这是你学习的必要储备的知识。

明清两朝历经了500多年的时间,如果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清代的瓷器在明代瓷器的基础上更加精细,无论是从官窑还是从民窑,这是因为整个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了!从陶泥的澄制,到釉水的配方,再到拉丕利丕,以及彩料等等各方面,清朝的瓷器总体上都超越了明朝,而至于所谓的永宣青花、成化斗彩等,都是由于彩料和技术的失传,而使得清朝无法成产出和他们相同的瓷器,但是清三代的瓷器成就远远高于他们就在于他们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超越了前人。

归纳起来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详细的了解两朝的特点,应该系统的详细的学习相关的陶瓷知识,因为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解释完全的。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与今日头条和悟空问答没有任何关系。

最后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来阅读我的答案,祝大家在2020年里一切安康和顺遂。

釉里红怎么看品相?

以几种不同的釉里红为例,具体观看步骤如下:

一、洪武釉里红

洪武的釉里红烧造虽然已比较成熟,但依然存在一定缺陷。该时期发色区域比较宽广,自灰黑至暗红,且时常因釉里红料研磨不细而出现类似元青花青斑感觉的局部红斑,同时还经常带有露釉、淌釉等时代特征,总体而言,时代特征极其明显,便于与其他朝代制品区分。

图1:洪武釉里红局部发色图。此器为洪武后期制品可能性比较大,釉里红发色呈暗红。由于釉水厚,器足出现明显淌釉现象(现在仿品一般没有相似的淌釉现象)。

二、宣德釉里红

永宣釉里红制品制作不多,二者因制作时代接近,发色区别不太明显。由于釉层较洪武薄,发色区域较洪武窄,一般呈暗血红或暗红发色,偶有局部发铜绿或发黑现象。(见图2)

图2:宣德早期釉里红局部发色图。该器为宣德早期制品,釉里红发色基本呈暗血红,由于铜料浓厚,龙纹有不同程度的下淌现象。

三、成化釉里红

成化的釉里红主要有两种情况:

1、铜料涂抹均匀,不浓厚。发色表现得比较鲜艳(见图3)。

2、涂抹浓厚。由于铜料堆垛,一般在烧制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淌现象,此时特征与宣德制品有些接近(见图4)。

图3:成化中期龙凤纹釉里红局部发色图。在景德镇御厂发掘资料中,仅见相同图案、造型的成化中期青花类制品,暂未见青花釉里红制品。由于铜料涂抹均匀,釉里红匀称,发色呈鲜血红,与宣德的暗血红有不同发色特征。

图4:成化龙纹釉里红局部发色图。此器暂未见景德镇御厂发掘资料,龙纹因涂抹浓厚,所以发色较深,并带有一定程度的流淌现象,与图3比较,图4发色更接近宣德时期釉里红发色。

四、康熙末期、雍正釉里红

永乐、宣德、成化的釉里红制品极其稀少,拍卖会上基本不见。相比之下,康熙、雍正、乾隆同类制品较多,海内外拍卖会中屡有出现。由于康雍乾的制瓷工艺更加成熟,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平台参加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壹叁玖贰,贰壹玖叁,伍伍壹不成交无任何前期费用。其它勿扰!釉里红制作较明朝更为理想,但也有局部铜绿特征。康熙末期与雍正、乾隆前期制品存在一定共性,用放大镜观察,一般会发现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此特征是康末、雍、乾隆早期制品所独有的,雍正制品尤为明显,熟悉掌握此特征后,对雍乾制品的断代极其有利,可以瞬间鉴别相关制品(这里读者不要误解为不具备此特征的釉里红制品就不是该时期制品,毕竟釉里红发色多变,无法一概而论)。(见图5-6)

图5:清雍正青花釉里红穿花玉壶春特写照片。图中红斑点处一般会有团絮状凝聚物特征。

图6: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瓶特写照片。此器有不同程度的铜绿现象。

五、乾隆釉里红

乾隆釉里红发色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与雍正朝釉里红特征相近制品。该类制品为乾隆早期制品可能性较大,因为雍正七年与乾隆前期,景德镇御厂基本由唐英督陶,至少在一定时间段内制品特征变化不应过大(图7与图8),但该观点缺乏确凿证据供考证。(见图7-8)

图7: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祥云纹九龙梅瓶局部特写照片,中间正面龙龙首的团絮状特征尤为明显。

图8:清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扁瓶局部特写照片。

2、具备独特的乾隆釉里红特征制品(如图9)。该类釉里红制品特征与雍正釉里红时期差别明显,不具备上叙的"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特征。从理论上讲,乾隆中后期制品可能性较大(有关乾隆制品,因为跨度达60余年,自己暂时没有系统深入,相关乾隆釉里红的断代文章需要以后涉及),但有待于考证,图10则为乾隆釉里红中铜绿的特写照片。

图9:清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局部特写照片。因发色与雍正制品风格不同,不具备"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特征,为乾隆中后期制品。

图10:清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铜绿特写照片。铜绿在洪武制品中不太见,宣德时期少有出现,成化时期似乎不见,但乾隆中常有出现。此特征在今天景德镇仿品中常有出现,因此遇到该类情况时需要谨慎。

清代瓷器上有什么特殊款识吗?

清代民窑瓷器中的草记款

清乾隆 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纹盘

草记款是民窑瓷器一种款识的俗称。民窑款识远比官窑款识要复杂,一般来说官窑款识大多数都是书写本朝年号的朝代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或“正德年制”“雍正年制”等,字体书写工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

清嘉庆 粉彩花卉纹碗(底款)

而民窑瓷器除了朝代款以外,还有纪年款、吉言款、供奉款、室铭款等多种款识,其中常见一种书写潦草的朝代款识,无论是字形、笔划都不规整,有的只写年号的半个字组合起来,有的甚至于都认不出款识上面的字,这种潦草的民窑朝代款以清乾隆朝较为多见,嘉庆、道光朝也比较普遍。

明天启 五彩人物纹花口方盘

实际上明末清初的民窑瓷器上就已经出现类似的款识,其特点是仅写一潦草的字,外围青花方框线,如清顺治青花秋叶洞石纹盘、清康熙黄地五彩龙纹碗、清康熙青花五彩牡丹纹碗等底款,都很有时代特色。

清乾隆朝民窑中的“成化年制”款

清乾隆 豆青釉青花山水纹盘

乾隆朝民窑中有一种独特的豆青釉地青花瓷器,民间比较常见,此类瓷器纹饰以山水人物为主,器型以盘最多,其次有碗、瓶、罐等,器底均用青花书“成化年制”四字楷书款,字体不甚规整。有藏家对其不了解,将此类瓷器往明成化朝去联想,其实是清乾隆朝的一种伪款瓷器。

清中晚期的“豆腐干”款

清中期 哥釉青花花鸟纹双耳瓶(底)

清代中晚期的景德镇民窑常烧制一种哥釉青花瓷器,以双耳瓶最多见,瓶身以哥釉为地,绘青花纹饰,多绘人物故事或花鸟纹,瓶底中心部位施一小方块酱色地,其上刻划“成化年制”四字伪款(也有刻划“康熙年制”者),呈图章样式,款识刻划潦草,笔道纤细。此种瓷器款识因其色地形状形似豆腐干,因此俗称为“豆腐干”款。经常有藏家将清康熙、雍正朝民窑中的青花小方块儿花押款称为“豆腐干”款,这是错误的。

宣德官窑用什么土?

受宣德皇帝的影响,宣德朝瓷器有了极大的发展

宣德皇帝本人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皇帝,工于书法,尤爱绘画,关于宣德皇帝擅长绘事,见于明宣德时期韩昂所著《国绘宝鉴续编》一书记载:“宣庙御笔有山水、人物,有花果、翎毛,有草虫,上有年月及赐臣名。”据乾隆时期编辑的《石渠宝笈》与《秘殿珠林》两书记载有31件宣德皇帝作品。宣德皇帝自身的爱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艺术方面的发展。除绘画外,宣德皇帝爱好促织、养鸟,为此,景德镇御窑厂为皇帝生产了笔盒、笔管、菱花式笔洗、蛐蛐罐(图二)、鸟食罐等,其制作精细、别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宣德一朝高超的瓷器烧造工艺水平。《陶说》叙述宣德瓷道:“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提款无一不精。”其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被以后历代所推崇,模仿。

宣德官窑瓷器造型丰富

宣德时期官窑瓷器造型比永乐朝丰富得多。大件器物风格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器物常见有盘(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鸡心式、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高足杯,瓶(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绶带耳葫芦扁瓶、扁瓶),罐(壮罐、轴头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瓜式、竹节式、盂式),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壶(扁壶、背壶、梨形壶、执壶、茶壶、僧帽壶),洗(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图三)),砚滴、笔管、灯、水盂、盏托、军持、花浇、钵、盒、豆、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除此之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如:天球瓶、花浇、鱼篓尊、折沿盆等。

宣德官窑瓷器纹饰取材范围广范

宣德青花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范,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饰线条流畅、粗犷,古朴,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常见有花卉,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等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动物纹,有龙(团龙、夔龙、海水龙、龙穿花),凤(团凤、云凤、凤求凰、凤穿花、龙凤),鱼藻纹、海兽、麟麟、狮子等;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人物纹不是很多,有仕女游园、赏月拜月、吹箫引凤、琴棋书画等,仕女常与庭院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图四);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另外庭园小景、莲花托八宝、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当时比较常见的边饰有回纹、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缨络、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

宣德官窑瓷器品种极为丰富

宣德朝官窑瓷器品种极为丰富,可谓是空前的,对后世瓷器品种的烧造,有着深刻的影响。在釉下彩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图五)及青花釉里红;釉上彩有矾红彩(图六)、五彩(图七)等;单色釉有白釉、红釉(图八)、黄釉、蓝釉、洒蓝釉(图九)、酱色釉(图十)、孔雀绿釉、仿龙泉釉、仿哥釉(图十一)、仿汝釉、仿钧釉等;其中以青花、五彩最负盛名。

宣德青花以其独特魅力享誉于世,万历朝便已成为待价而沽之古董,明末更被视作珍宝,至今仍公认为居明代青花瓷器之首,陶瓷界素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明代永宣时期青花瓷的烧制堪称出类拔萃,独步古今,达到非常高的艺术境界。后世虽从未停止过对宣德朝高水平青花瓷的心慕手追,但由于历史的局限、青料来源和胎土的变化,再也没能重现宣德青花的独特风姿,虽得形似,但青花发色明显不同,且全无宣德本朝器物古朴秀美之气度神韵。(图十二~十四)

关于宣德五彩在明人王士性《广志绎》卷四中有:“宣德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窑用浅淡”的记载,然而,长期以来因缺乏实物而使宣德五彩的争论长期得不到解决。直到1984年,摄影家王露女士在西藏萨迦寺偶然发现了一件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五彩鸳鸯莲池纹碗才使其得以印证。1988年,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中又出土了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鸳鸯莲池纹盘,让宣德五彩之争更为明了。所谓“五彩”,是用红、黄、绿、紫等色彩绘制。宣德五彩呈色浓艳,有红、黄、绿、紫、白、黑等多种,而每种色彩又有深浅不同之分。如红有深红与浅红,黄有深黄与浅黄,紫有深紫与浅紫等的变化(图七)。

宣德官窑瓷器鉴定

方法一:辨胎釉

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

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图十五)。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图十六)。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图八)。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

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图十二);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图十七),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艺

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

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图十八);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盘碗的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大盘的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盘心有塌底现象;宣德朝青花的颜色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蓝中泛紫,由于采用含低锰高铁的进口料“苏麻离青”,一定条件下可烧制出宝石蓝的色泽,在色泽浓深处,形成黑色结晶斑点、并深陷胎骨中,在阳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纹饰线条上铁锈斑自然分布,像墨点在生宣纸上,自然晕散的感觉,呈放射状,有毛边现象(图十九);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还有用国产料和进口料结合使用的,以国产料绘海水,以进口料绘龙纹(图十四)。

方法四:辨款识

“德”字“心”上无一横

宣德款识曾有遍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三行款。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 “德”字“心”上无一横(图二十)。

永乐宣德两朝官窑青花瓷器的区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

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共33年,且永、宣两代之间的洪熙帝朱高炽在位只有10个月,永乐宣德两朝相近,生产瓷器的大部分应为同一批工匠,加之宣德帝基本上承袭了永乐时期制定的国策,因此永、宣两朝的社会习俗无明显变化,造成永、宣青花瓷器无论器形、纹饰风格大致相同。永乐宣德两朝青花瓷器的区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青花瓷器均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呈色鲜艳,蓝中泛紫,在纹饰上凝结有“铁锈斑”,因而历来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通过对已知器物比较依然可以发现一些区别,总体来说,宣德时期瓷器较永乐时期无论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永乐青花写款的极少,永乐青花瓷藏品中仅有压手杯的碗心有“永乐年制”四字青花篆书款,而宣德青花瓷则写款的较多,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永乐瓷器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火石红斑重于永乐。

宣德民窑瓷器高足杯杯把常见有一圈竹节式凸起

宣德民窑瓷器遗存较多,常见器物有盘、碗、高足杯、盖罐、梅瓶、香炉等,造型圆润、古朴。器物胎土淘炼较粗糙,胎质干涩,间有孔隙(图二十一);釉面光洁,釉色灰青;器物底足施釉,足墙较薄,采用两面斜削得修足手法(图二十二),高足杯杯把常见有一圈竹节式凸起(图二十三);纹饰常在器内底心书写“福”、“寿”字,也有绘月映梅、兰草,葡萄、缠枝花卉等纹饰;碗外壁装饰较前朝丰富,以海水云气纹最具代表(图二十四);器物口沿常以酱色装饰(图二十四),底足外足墙饰旋纹两周;纹饰画法用笔简练、朴实无华,俗称“一笔点画”,即在绘画中没有勾、勒、点、染,直接绘画使纹饰一气呵成(图二十五);青花用料为国产的“土青”,色调普遍晦暗,常见有蓝中泛灰黑和蓝中泛灰两种青花发色,凝聚出黑褐色斑点、但无晕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