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汉斯博物馆,19世纪德国美术是如何发展的?

19世纪,德国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结束了长期的领土分裂与专制制度的小国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从而由19世纪上半叶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政治、经济、精神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也促进了美术界的变化,艺术家由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逐渐转为自选题材进行创作。自18世纪末至1840年,在28个德国城市成立了艺术协会,通过协会的活动与举办展览,为艺术品开拓了销路,也扩大了观众的范围。这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德国建立了一批新型艺术博物馆,各邦国君主的艺术收藏也逐渐对公众开放,较为广泛的观众有了接触艺术品的机会,提高了艺术鉴赏力。总之,资产阶级的艺术协会、艺术博物馆与展览会以及艺术评论都起到了传播与介绍艺术的作用。大变革时代的种种冲击、一系列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使得德国19世纪艺术家的思想十分活跃,各种风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竞争,继而迅速更新。

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德国流派。德国艺术家在浪漫主义绘画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自这一画派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在北方以德累斯顿为中心聚集了一些信仰新教的画家,他们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因此称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在南方维也纳有一些信仰天主教的青年画家组成了路加兄弟会,他们后来到了罗马,被意大利人称为“拿撒勒派”。前者以绘画大师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eh,1774—1840)为代表。他与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特纳一起成为风景画新道路的开拓者。他描绘的风景决不是对大自然景物的单纯模仿,也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将自然的真实写照与艺家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赋予风景画以深沉的内涵。

1808年圣诞节,弗里德里希公开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台岑祭坛画》,此画可以视为他的创作风格的宣言书,立即引起了保守派的公开指责,掀起了一场保守派与坚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革新派之间的论争,最后以弗里德里希的胜利而告终。

早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位著名艺术家是菲利普·奥托·龙格(Philipp Otto Runge,1777—1810)。他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都适应当代需要的现代艺术。他画的风景蕴藏着新的生命力,此外他还画了不少亲属肖像。在弗里德里希画风的带动下,于19世纪的20、30年代出现了风景画创作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风景画家如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Carl Gustav Cams,1789—1869)、约翰·克里斯蒂安·克劳森·达尔(Johan ChristianClausenDahl,1788—1857)、卡尔·布莱辛(Karl Blechen,1798—1840)等人。

“拿撒勒派”的代表画家有弗里德里希·奥韦尔贝克(Friedrichoverbeck,1789—1869)、彼得·冯·柯尔内里乌斯(Peter yonCome.1ius,1783—1867)、威廉·沙多夫(Wilhelln SchadOW,1788—1862)等人。这派画家的作品大多从宗教故事、圣经和古诗中取材,在选材与表现手法上都有复古倾向,十分尊崇古老的德意志艺术,作品表现了他们虔诚的宗教感情,并寄托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想。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社会现实生活,于是在40年代出现了德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复兴,50至70年代经历了繁荣期,产生了不少颇有影响的艺术家。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阿道夫·冯们采尔(Adolphvon Menzel,1815—1905)在绘画领域的众多门类里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既作版画插图,也绘制油画,他的素描、速写更是生动传神。1839年,门采尔开始为《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历史》作插图,在这套精心创作的组画中再现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的历史风貌,作者也因此蜚声画坛。门采尔选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反映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他所处的时代。在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三月死难烈士的葬礼》中真实地记录了1848年的革命事件,并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敬意与哀思。1875年完成的《轧铁工厂》是以油画形式反映现代工业生产最初阶段的代表作,歌颂了产业工人的创造力,也揭示了紧张劳动的艰苦与残酷,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生机勃勃的一面,也揭露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

南方的慕尼黑历来是德国重要的艺术中心,威廉·莱布尔(Wilhelm Leibl,1844—1900)在那里接受过正统的学院派美术教育。后来去巴黎留学8个月,1870年返回慕尼黑后,转向现实主义,并在他周围团结了一些有共同理想与追求的青年画家威廉·特吕布纳(Wilhelm Trhbner,1851—1917)、卡尔·舒赫(CarlSchuch,1846—1903)、汉斯·托马(Hans Thoma,1838—1924)等人。1873年莱布尔离开了慕尼黑,此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巴伐利亚的农村度过。他的作品细致人微地描绘了农民,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作为《教堂中的三个妇女》。弗里茨·冯·乌德(Fritzvon Uhde,1848—1911)1880年定居慕尼黑,由于受到利伯曼的影响,画了一些外光画,其中一部分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劳动与日常生活,如《早晨》、《秋天》都具有清新、质朴的特点。这些青年画家热情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景,恬静的农家生活以及周围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现实主义画坛增添了光彩。

19世纪60和70年代,出现了一个画派即“德国—罗马派”,以安泽尔姆·费尔巴哈(Anselm Feuerbach,1829—1880)为代表。当时在德国国内由于工业发展,出现了富有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日益影响美术创作。一些艺术家不愿适应资产阶级观众的欣赏日味而逃避德国的现实,他们迁居罗马,认为在那里仍然存在古代文化的氛围。他们喜欢选取古希腊神话为绘画题材,创造了具有古典色彩的、高贵自尊的理想人物。

19世纪80年代,欧洲出现了象征主义文艺思潮,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德国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诺尔德·勃克林(Arnold Becklin,1827—1901)。此派画家多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象,许多作品都表现幻想与梦境,甚至描绘黑夜与死亡,具有神秘色彩。这些作品脱离现实,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不满,感到无出路的世纪末精神状态。

19世纪下半叶,德国画坛出现了一些新流派、新风格,尤以外光派绘画成就突出。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1847—1935)、洛维斯·科林特(Lovis Chrinth,1858—1925)、马克斯·施勒福格特(MaxSlevogt,1868—1932)并称19世纪德国三大外光派画家。利伯曼是一位优秀的外光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许多作品都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人公,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相当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社会现实。科林特的作品特别富有活力,尤其在晚年还大胆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与早期表现主义画派具有内在联系,《马克斯·哈尔伯像》、《瓦尔辛湖风光》都是他的代表作。施勒福格特多才多艺,其绘画题材也十分广泛。他的风景画体现出德国外光画派的独特成就,着色鲜明,笔法灵活。除了风景画之外,他尤喜描绘戏剧与舞蹈场面,代表作有《香槟酒之歌》、《法尔茨风景》等。

与画坛风格多样、流派纷繁的状况相比,19世纪德国雕塑领域的情况则单纯得多,基本上古典主义雕刻占主导地位。出现了一些大型纪念性雕塑。1871年之前,德国长期处于分崩离析的众多邦国统治之下,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一些古典主义的雕塑作品歌颂了德国历史上与当代的伟大人物,赞美了中央集权的王权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以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普遍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当时,最有影响的雕塑家是克里斯蒂安·丹尼尔·劳赫(Christian DanielRauch,1777—1857),早年曾在卡塞尔接受艺术教育,1805年至181 1年在意大利随著名雕塑家卡诺瓦和托尔瓦尔德森学习,回国后取得很大成就,有众多学生追随他。《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纪念碑》是他晚年的力作: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这一骑马像立于一个多层花岗岩底座上,高大雄伟,稳定庄严,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特色。劳赫的影响贯穿了整个19世纪。19世纪后期,德国雕塑风格由古典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

在劳赫众多的学生中不乏成就卓著的雕刻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里彻尔(Ernst Fiedrich August Rietschel,1804—1861)就是其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832年成为德累斯顿美术学院的教授,代表作有《歌德与席勒纪念碑》、《莱辛纪念碑》、《劳赫胸像》等。另外他虽是劳赫的学生,却不僵化地遵从古典主义的传统,而是转向了现实主义。1857年完成的《歌德与席勒纪念碑》即是他创作生涯中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塑造了两位智慧崇高、站在时代前列的文学巨匠的形象,充满了时代气息。著名雕刻家奥古斯特·卡尔·爱德华·基斯(August Karl Eduard Kiss,1802—1865)和阿尔贝特·沃尔夫(Albert Wolff,1814—1892)也是劳赫的学生,前者的代表作为《阿马松人》,后者的代表作为《斗狮》。

唐山汉斯博物馆

世界十大名表分别是属于哪个国家?

1、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

创立于1839年的百达翡丽是瑞士现存唯一一家完全由家族独立经营的钟表制造商。百达翡丽表一向重视外形设计与制作工序,制表工序全部在日内瓦原厂完成,是全球众多品牌表中惟一一家全部机芯获“日内瓦优质印记”(Geneva Seal)的品牌。

2、爱彼(Audemars Piguet)

1875年,朱尔斯-路易斯.奥德莫斯(Jules-Louis Audemars)与朋友爱德华-奥古斯蒂.皮捷特(Edward-Auguste Piguet)一同创立了爱彼表。1972年,爱彼推出了全精钢材质的高端运动表系列“皇家橡树”(Royal Oak),成为表业经典。爱彼公司在瑞士设有钟表学校,每名学徒必须在钟表学校中修完4年课程,才能取得钟表匠资格。此外,还要经过1至2年训练,才能制造超薄机芯,而要开始制造复杂机芯前,还需10年训练。

3、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

始创于1755年的江诗丹顿已有250年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名表之一。创始人让.马克.瓦什隆(Jean-Marc Vacheron)是一位渊博的人文学家。江诗丹顿被誉为贵族中的艺术品,一直在瑞士制表业上担当着关键角色。隶属瑞士历峰集团。

4、伯爵(Piaget)

1874年,Georges Edouard Piaget以机芯制作起家。1940年,Piaget的孙子为伯爵表的发展开拓了国际市场。1956年伯爵表推出了超薄机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伯爵一边致力于复杂机芯的研究,一面发展顶级珠宝首饰的设计。从设计、制作蜡模型到镶嵌宝石,伯爵表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宗旨。其“手铐腕表”(cuff watches)和“硬币腕表”(coin watches)设计出众,是伯爵表中的珍品。目前隶属瑞士历峰集团。

5、积家(Jaeger LeCoultre)

安东尼.拉考脱(Antoine LeCoultre)1833年在瑞士成立工作坊。1844年,他发明了测量精度达到1/1000毫米的微米仪,使钟表零件加工精度大大提高。积家在1907年推出了世界上最薄的机械机芯,在1929年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机械机芯。积家1931年专为马球选手所推出的腕表是为高档腕表中罕见的经典之作。目前隶属瑞士历峰集团。

6、宝珀(Blancpain)

Blancpain 宝珀是现存历史最久的、最古老的腕表品牌。自1735年建立以来,Blancpain从未生产过石英表,将来亦绝对不会。宝珀没有流水作业式的工厂,制造过程全部在古旧的农舍内进行,由个别制表师亲手精工镶嵌。直至今日,每一枚Blancpain时计均由制表师亲自检查、刻上编号及签名为记,其品质管制之严格,与多年前的做法无异。

7、宝玑(Breguet)

1775年,A.路易斯.宝玑(A. Louis Breguet)创办了宝玑这一品牌。这位举世公认的钟表史经典人物首先在巴黎发展这一品牌,后至瑞士。宝玑手表深受皇族垂青,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玛利皇后都是宝玑的推崇者。巴尔扎克、普希金、大仲马、雨果等文豪的著作中也都曾提及宝玑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英国首相邱吉尔等名人都是宝玑的顾客。如今,宝玑隶属瑞士斯沃琪集团。

8、芝柏(Girard-Perregaux)

GP芝柏表,芝柏于1791年在瑞士拉绍德封成立,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真正制表厂。GP芝柏表的两位创始者Jean-Francois Bautte和Constant Girard。18世纪末,Bautte推出超薄表,将缩小的复杂零件组合,绝妙技艺令人赞叹。Constant则较偏重技术提升,他不断设计更精细的计时机制,也埋首钻研更复杂的机芯,令著名的“三金桥陀飞轮”问世,成为GP芝柏表的代表之作,为了与公众分享GP芝柏表的制表历史,GP芝柏表于1999年设立GP芝柏表博物馆,收藏及展示各类古董表,体现钟表制造的工艺和技术历程。

9、卡地亚(Cartier)

卡地亚拥有150多年历史,是法国珠宝金银首饰的制造名家。1888年,卡地亚尝试在镶嵌钻石的黄金手镯上装上机械女装表。1938年,卡地亚制造了世界上最小的腕表,并把它送给了英国伊丽莎白公主。卡地亚手表一直是上流社会的宠物,历久不衰。隶属瑞士历峰集团。

10、劳力士(Rolex)

劳力士(Rolex)是瑞士著名的手表制造商,前身为Wilsdorf and Davis公司,由德国人汉斯·威斯多夫(Hans Wilsdof)与英国人戴维斯(Alfred Davis)于1905年在伦敦合伙经营。1908年由汉斯·威尔司多夫(Hans Wilsdof)在瑞士的拉夏德芬(La Chaux-de-Fonds)注册更名为ROLEX。

艺术史上有哪些事故?

1、一“失足”损“千万金”西班牙绘画大师巴勃罗-毕加索的代表作《演员》2010年1月22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遇袭”。一名女子在参观博物馆时不慎摔倒并撞向该画,画布随即出现一道长约15厘米的裂痕。《演员》高约1.8米、宽约1.2米,估价约为1.3亿美元。尽管博物馆方面表示该画可以修复,这一“失足”也会损失“千万金”。2、不幸的艺术家曾荣获英国最高艺术奖特纳奖提名的英国著名青年艺术家特雷西-埃明真可谓多灾多难。她的先锋艺术作品《自画像》在爱丁堡当代艺术馆展出时被一名参观者不慎损坏,损失约为2000美元。另一件作品《怀孕(三)》也在同一家艺术馆被参观者撞翻。在苏格兰国立美术馆,工作人员损坏了埃明的《我的叔叔柯林》,所幸这件作品后来得以修复。但埃明的劫难并没有到此为止。2004年5月,一起库房火灾吞噬了她的大量作品,包括其成名作《我的枕边人:1963-1995》。3、“别把它扔了!”德国艺术家古斯塔夫-梅茨格的作品都是垃圾——字面意义上的垃圾。2004年,梅茨格《重生的自毁艺术首次公展》在英国伦敦著名的泰特美术馆展出时惨遭清洁工的“毒手”。清洁工怎能知道,这个装着报纸、纸板等东西的大塑料袋也是艺术品的一部分呢-虽然后来人们找到了这个塑料袋,但梅茨格认为它已严重破损,不宜展出,还是换了一个新的。无独有偶,2001年,达明-赫斯特以一堆啤酒瓶、烟灰缸和咖啡杯表现艺术家的生活,但该作品在伦敦的视觉风暴美术馆展出时被门卫当做垃圾清理了。上世纪80年代,约瑟夫-博伊于斯曾计划展出一个肮脏的浴缸,但美术馆勤劳的工作人员却将这个浴缸擦洗一新——工作人员也许还在奇怪是谁在美术馆里洗澡呢。4、一跤撞向古瓷瓶2006年,一名男子在英国剑桥的菲茨威廉博物馆参观展览时不小心踩到了自己的鞋带,从中央楼梯摔下后撞碎了该馆珍藏的3座瓷器花瓶,损失高达80万美元。这些花瓶制于中国17世纪清朝年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不幸中的大幸是该男子没有受伤。博物馆用了半年时间才修补好花瓶,重新与观众见面。不过为了防止悲剧重演,现在花瓶已安放在特制的展示柜里。5、意外?真的吗?英国画家卢西恩-弗洛伊德是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孙子。2000年,卢西恩-弗洛伊德的一幅画由苏富比拍卖行进行拍卖,预估价格为15.7万美元。但拍卖行的搬运工却把这幅画放进了碎纸机,原因是他们认为那个碎纸机不过是个空盒子。假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泉下有知,他该如何评价这个“意外”呢?被手肘弄破的毕加索名作《梦》6、完美主义狂人莫奈著名印象派画家克洛德-莫奈定于1908年5月展出自己历时三年完成的一组力作。先睹为快的美术批评家和朋友对这些作品大为赞赏,好评如潮。尽管如此,莫奈最后审视作品时仍觉得不尽满意。于是,在一片反对声中,68岁的莫奈举起了小刀、画笔,永远地放弃了它们(这组作品当时的售价就已高达10万美元)。莫奈的举动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艺术家是否拥有毁灭自己作品的权利-至少有位美术批评家是同意这个观点的。他称赞莫奈是为真正的画家,而不是庸俗的画匠。7、伦勃朗的《夜巡》“不归路”伦勃朗创作于1642年、描绘阿姆斯特丹士兵的组画藏于阿姆斯特丹皇家博物馆,是该馆最受关注的艺术品之一,日参观量约为4000到5000人次。然而,树大招风,这幅画一再遭遇不幸。20世纪初,一个失业的海军厨师无缘无故要用刀划裂这幅画,幸而未遂。1975年,一名精神失常的男子闭馆后潜入博物馆,在《夜巡》上划下锯齿形的大口子,修复后仍可看出划痕。15年后,一个名叫汉斯-约阿希姆-伯尔曼的德国精神病人又向画泼硫酸,硫酸只浸透到精漆层,画作再次得以修复。《夜巡》第二次被损后估价为92.5万美元;但这副伤痕累累的画作今日价值几何还无从知晓。8、一肘梦碎2006年秋天,美国赌业大亨史蒂夫威恩与投资家兼收藏家史蒂夫-科恩达成协议,以1.39亿美元的天价出售自己收藏的毕加索名作《梦》。《梦》创作于1932年,描绘的是毕加索的情人玛丽-泰蕾兹-瓦尔特,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然而,交易谈妥后第二天,威恩和朋友谈笑时不小心抬了一下胳膊肘,却意外蹭破了这幅名画。虽然威恩与科恩心平气和地取消了交易,但这场风波并非雁过无痕——修复后的画作跌价至8500万美元。9、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中,死去的基督安卧在圣母玛利亚的膝上,圣母俯视着儿子,眼里充满了忧思与爱怜。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幅雕塑时年仅24岁,这也是他唯一签名的作品。1972年,33岁的奥地利地理学家拉斯洛-托特来到圣彼得大教堂。他爬过护栏,一边喊着“我是基督”,一边用大锤击打这座大理石雕塑。圣母玛利亚的左眼皮、脖子、头和头巾一一掉落后,他又一手折断了圣母玛利亚的左臂。梵蒂冈教廷的工作人员在这场劫难后找到了50余块大理石碎片,但更多碎片还是被游客顺手牵羊带走了。修复后的雕塑现安置在防弹玻璃制成的展示柜内。10、这不是破损,这是艺术人们有时很难区分意外和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哥斯达黎加艺术家塔蒂亚娜-费尔南德斯的遭遇就是一则好例子。2008年,她的作品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出时,一名游客不小心撞上了一座9英尺高的陶塑。据现场目击者称,开始人们似乎认为那成百上千块碎片也是展览的一部分,“于是开始拍照,那场面可真有趣”。

剪纸是什么事物?

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剪纸跟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几乎在每家每户都能看到剪纸,尤其是在春节的时候。但想深入了解剪纸这门艺术,就要先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剪纸的前世今生

1、在没有纸之前,就有“剪纸”的雏形了

剪纸,简单理解为就是用剪刀或者刀这类的工具在纸上进行镂空雕刻,但是在没有纸之前,古人们会在金箔、皮革、树叶等材质上进行雕刻,这就是剪纸的雏形。

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到目前为止,出土最早的纸在西汉时期,而在湖北江凌望山曾出土过镂空的皮革。

在《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木兰辞》有“对镜贴花黄”的描述。

《荆楚岁时记》有“正月七日,剪彩为人,以贴屏风”的活动。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2、剪纸艺术在唐宋壮大,在明清成熟

唐朝是剪纸的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用剪纸招魂的习俗早在那个时候就流传民间了。现在藏匿在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都可以看出,当时的剪纸手艺水准已经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唐朝大行其道,其花木版纹图案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仓仓院的“羊纹”,其羊纹图案就是剪纸手工艺术的典型表现。

唐朝民间也有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厚的纸刻出版画,将颜料漏印到布上,形成漂亮的图案。

宋朝造纸业成熟,纸品众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比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或用来装饰灯饰、茶盏。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逐渐成熟,并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使用范围上,民间剪纸手工艺更为广泛,如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绣花图案等,都是用剪纸作为装饰来进行再加工的。

可见,剪是一门手艺,纸是一种载体,剪纸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文化。

剪纸不仅限于中国艺人,安徒生也是个剪纸造型艺术家

215年,汉斯.克里斯汀.安德森(Hans Christian Andersen)出生于丹麦 Odensen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曾自诩为“沼泽中的一株植物”,在缝隙中艰难生存。

二百十五年后,我们依然对他写的童话津津有味。赞美爱情永恒不变,灵魂永存的“海的女儿”,诉说成长蜕变的“丑小鸭”,讽刺在位者愚昧无知的“皇帝的新衣”,充满社会底层关怀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其实除了童话作家、诗人,安徒生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剪纸造型艺术家。

安徒生自己也写过:“我的剪纸是一个童话故事。”看过安徒生的童话后,梵高认为他会画画,因为他的童话有着强烈的视觉元素。其中,安徒生的剪纸造型艺术是其童话的视觉表现形式。

把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之后,安徒生就把剪纸送给了他们,结果这些剪纸没有被完全保存下来,大部分现存的藏品都藏在了丹麦安徒博物馆。

虽然安徒生出版的童话集和他给孩子们讲的口头幻想故事也各有不同,但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剪纸艺术中窥探到他笔下童话般的人物。

剪纸不仅仅在窗户上能看见,在很多地方都有它的身影

1、剪纸通知书

虽然西安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人吐槽“太喜庆”,但其中却蕴含深意。封面与封二采用剪纸阴刻和阳刻技法,重叠后形成了西迁列车和中心楼、梧桐树错落有致的布局,入学纪念卡的边框部分运用了版画技术,将交大历史风貌、校园标志建筑、中国西部科学与技术创新港文科大楼、代表学科特色的齿轮与磁场等元素巧妙组合在一起。

2、剪纸灯具

剪纸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直在被创新,当剪纸碰到灯,就擦出了火花,这也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的一种交融,剪纸艺术的特殊美感加上现代设计的灯具,别有一番中国韵味。

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传统民间剪纸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特点,古人常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为要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便要想尽一切办法躲避苦难,竭力追求平安和幸福的生活。

希望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能被大多数人喜欢,同时致敬剪纸手艺人,感谢你们的坚持。

安徒生传说?

安徒生经典的童话故事篇一:豌豆公主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了,不过还是挺神奇的。

说的是有一个年青人,他是老国王的儿子,他的相貌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总的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王子,他一直想娶一个真正的公主。

不过,这个公主是一个要符合他的条件的公主,很可惜,这位王子没有遇到他心目中的公主,他虽然见到很多国家的公主,但是没有一个令他满意。

他很多天闷闷不乐地呆在王宫里,他可不想今生今世娶不到一位符合他条件的公主。

有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雨下得要多大有多大,闪电要多亮有多亮,震耳欲聋的雷声让人心惊胆寒,这是个非同寻常的夜晚。

一阵敲门声被雷声和雨声掩盖很久了,不过善良的老国王还是听到了,他打开了豪华的王宫之门。

宫门外站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她说她是一位公主。这位公主虽然被雨水打湿了全身,但却比没打湿身子之前更加美丽。

老王后接见了她,这位公主又重复说她是一位公主,老王后对她说:“你别着急,你如果是一位真正的公主的话,谁也改变不了你的命运!”

她安排宫女带她去休息,不过,在这位公主休息之前,宫女事先在公主休息的床上放了一颗很小的豌豆,那颗豌豆你根本不好说小到什么程度了,然后,又在豌豆之上连续铺了二十个厚厚的床垫,又在床垫之上铺了二十床厚厚的被子。

公主就在这张床上过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王宫里的人问她,那张床舒不舒服,那位异邦的公主抱怨道:“哎呀,我是一夜都没睡呀,我也不知道这张床底下放了什么东西,那么硬梆梆的,我睡伤了身体啊!太硬了,我好像睡在了一颗小石头之上。”

老国王、老王后、王子听公主这么说很高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位公主正是他们千方百计要寻找的公主。

这位躺在二十个厚厚的床垫、二十床床厚厚的被子之上的公主,竟然还被一颗小小的豌豆所伤的公主,确是一位真正的公主,由此可以知道公主的皮肤有多么的鲜嫩。

后来,公主嫁给了王子,他们幸福地举行了婚礼。公主和王子的爱情故事,以及这颗小小的豌豆被保存在了历史博物馆里。

这个爱情故事,是不是有点神奇呢,要知道,它还真成了一段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