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的基本特征,清代黑釉线条瓶特征?
一、看釉内:真品瓷器釉层相对较厚,放大镜下,釉内如苍穹中的夜空一样深邃、通透,大多情况下伴有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晶体斑分布其中。
二、看线条:真品的线条上全部施透明釉,线条行成自然,细看每条线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 用手触摸线条,有一种锋利而又不会伤手的凸度感;黄白色的条纹与黑釉结合处往往有不规则形的铁红斑从釉中溢出,深浅、浓淡过度自然,也部分铁红斑点或片状铁红斑纹偶尔出现在线条上。目前,仿品线条上多不施釉,黃褐色的线条平整、宽窄一致,干涩无锋利之感,细观线条没有弯曲的效果,也没有深浅自然的铁红斑点分布其上。
三、看底足:真品底足往往有数条粗细不等、凹入胎骨中的同心圆旋纹,同一条旋纹中有时也经常出现一部分明显、一部分不明显的情况;胎足表层,往往留下挖削时的粗糙或细小的毛刺;胎釉结合处,有的有火石红、有的亦无;胎色分为白胎、香灰胎等,放大镜下观察,瓷质滋润感深入胎层内部,同时,有不规则状的铁红或深黑色小瑕疵分布。
四、土沁:有的土沁严重,有土沁轻或无,土沁严重的多是干湿交替坑出土的,土沁轻或无的多是恒湿、恒干坑或窖藏的,后一种情况,从事瓷器考古一线的学者应是最知情的,如果本人没有亲身经历几次瓷片堆积层厚和部分窖藏瓷器的出土现场,也不会有这样的体会。另外,胎足处的新旧程度,也要考虚到瓷器出土时间的长短这一外部因素,出土时间长就显得老,反之易显得新。
五、釉面:古代随葬瓷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有的瓷器是被使用一段时间后再随葬的,这类器皿的釉面往往有轻重不一、不规则的磨损痕;有的瓷器没被使用就入土的,器皿的釉面多数情况下无磨损痕,这类瓷器的升值空间要高于其它的同型瓷器。另外,多数釉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棕眼存在,这也是部分黑釉高古瓷共同的特征之一。
康熙矾红彩的特点与鉴别?
红彩:使用矾红(一般是牛皮胶浸泡三年以上的彩料),发色红润,色泽鲜亮。在彩绘时会再加一些铅粉和牛皮胶。康熙的红彩和明代枣皮色的矾红彩已经不同,与后期仿康熙的红彩也不同。
光绪仿康熙五彩中矾红发色红中偏黄
1.康熙五彩瓷器蛤蜊光与现代后仿康熙五彩蛤蜊光的区别
康熙五彩器:在正常太阳光下,从侧面观察釉面和釉上彩料,能看到如珍珠或蛤蜊表面在光下散发出的蛤蜊光。在彩料与釉面接触的边缘,这种蛤蜊光更容易被观察到。
后仿五彩器:目前的仿制技术来说,只能仿造彩料上面的蛤蜊光,釉面上因年代造成的蛤蜊光还没有见到能仿制出来的,这种人造的蛤蜊光更像汽油飘在水中散发的光,彩晕漂浮。
2.矿物彩和现代化学彩的区别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化学彩基本上是用矿物料与化学料混合或者是纯化学料。也有少量高仿使用纯矿物料。
2.1我们用手摸瓷器上的彩料,矿物彩有一定的厚度,化学彩的非常薄。(可以买一些瓷片,用手摸一下感受一下真品的彩的厚度,有助于以后市场上分辨化学彩)
2.2矿物彩提纯度再高也不如现代化学彩,彩料不均匀分布在渲染区域;化学彩提纯度高,彩料均匀分布在渲染区(可以仔细观察或者用手摸一下彩感受一下);
2.3矿物彩颜色浓但是不艳,发色沉稳;化学彩鲜艳,有些刺眼,化学彩给人的感觉非常漂浮不沉稳。
矿物彩用手摸着有一定的厚度,
故宫明清瓷器底足特征?
(一)挖足比较浅,多数都是浅挖就好,底部中心微微外突,常见挖足留下工艺缺憾造成的乳突状,同时还在底部留下旋削纹和跳刀纹。
(二)如洪武时期的挖足变化:底部挖足逐渐挖深,底部中心微微外突,民窑和元代基本相同,常见挖足留下乳突和旋削纹和跳刀纹。但官窑瓷器的挖足已经不多明显了。
永乐,宣德到空白期,成化、弘治、正德乃至于嘉靖i、万历、天启到崇祯一直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生产制作的。
明代各朝瓷器款识的特点?
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宜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款式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见。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未见有印款。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款识还见有“大德吉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见。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另两件书“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一件书“天顺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炉。 成化: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为主,款识外,有的加双圈,有的加双方框,也有无圈框的。官窑罐类,还有在底足写“天”字款的。民窑款识有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以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款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为刻款。尚有以红彩写“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窑器。民窑器有写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也有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语款的。 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书写款,也有刻划款。除了用汉文外,此时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民窑器常见“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还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语款。 嘉靖: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书写“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并带有双圈;器口边书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但大盘、大缸等的口沿处也见有。款式有青花、红彩、刻字涂金等数种,均为楷书,未见篆书。款字的排列形式,有两行直款、单行横款,也有环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窑器中有写“嘉靖制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东书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陈守贵造”、“邓奎自造”等等。吉语款也增多,如“富贵佳器”、“福寿康宁”、“国泰民安”等等。另有写“金大蘸坛用”款的器物,系当时的道教用器。 万历:官款以“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四字两行款少见。有的款外带双圈,也有不带圈的,或六字款呈环形。有青花和刻划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增多,如“徐庆堂”、“纯思堂”、“程廷梓造”、“万福攸同”等等。 天启:官款以“大明天启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也有书“天启年制”的。民窑中书纪年款的见有“天启元年”、“天启八年”、“天启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启米石隐制”等等。堂名款、吉语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乐佳器”、“仁波佳器”等等,还常见图案款,如兔子、灵芝、方胜等等。 崇祯:崇祯时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及“崇祯丁丑”(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等。民窑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如“翔凤堂”、“甲戊春孟赵府造用”、“富贵佳器”等等。
秘色瓷底足特征?
1.火石红
火石红中的锈黑点,看上去有滋润感,自然感,不干燥,在40倍放大器或阳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2.修胎刀痕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3.露胎胎骨
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4.粘砂现象
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5.底足做法
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6.足底观察
底足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