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五彩官窑瓷器鉴定,故宫明清瓷器底足特征?
(一)挖足比较浅,多数都是浅挖就好,底部中心微微外突,常见挖足留下工艺缺憾造成的乳突状,同时还在底部留下旋削纹和跳刀纹。
(二)如洪武时期的挖足变化:底部挖足逐渐挖深,底部中心微微外突,民窑和元代基本相同,常见挖足留下乳突和旋削纹和跳刀纹。但官窑瓷器的挖足已经不多明显了。
永乐,宣德到空白期,成化、弘治、正德乃至于嘉靖i、万历、天启到崇祯一直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生产制作的。
如何能看懂是不是元青花?
青花是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字,极富诗意,中国古代陶瓷中只有它这么浪漫。其他品种无论在它之前还是它之后,都以一种科学冷静的态度面世,与它同时代异曲同工的陶瓷品种“釉里红”也不叫红花,而青花也从不叫釉里蓝。我很久想不明白中国陶瓷品种为何只有青花命名鹤立鸡群。
【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高:42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
元青花的蓝釉是饱满浓厚的蓝色。这对牡丹纹梅瓶采用了幽静深沉的蓝釉。用肥硕的笔触描画出瓶身主体上的牡丹以及多种纹饰。元代这种色泽的变化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陶瓷固有的审美趣味。
学者们都希望找到青花的起源。今天,元代青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至正型”为准,优秀的元青花都是这个姿态。有不少学者认为,青花创烧早于元,而起于唐,而起于宋,所以有唐青花,宋青花之说。但问题是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与公认的“元青花”是否一脉相承?在胎土、釉色、纹饰、工艺、造型等要素上,彼与此之间是否存在文化血缘?
【汝窑青釉椭圆洗】
北宋,口径:14.5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元青花出现以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吉祥的颜色。宋釉追求的是自然属性的色泽,注重“雨过青天云破处”的天青色(如上图这件汝窑水洗所示)。
青花在元代显然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这取决于农耕民族的色尚。我们崇尚红色、黄色。红色是生命,黄色是根本。蓝色,尤其是青花之蓝在我们民族过去的文化审美中从未占有一席,我们长久以来视蓝为不吉,佛经中恶鬼有称之蓝婆的,古代乡试用蓝笔处分,称之蓝单;传说中有蓝蛇,其首含毒称之蓝药,药人即死……
【麒麟飞凤蓝釉白花菱口大盘】
口径:41.5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
蓝釉作地,反衬白色纹饰的元代青花大盘,盘面上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麒麟和飞凤。周边围绕着花样繁复的花卉。釉面肥润而细腻,蓝色饱满,吐露着神秘的气息。这样的大盘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为什么青花在元朝能长驱直入?从那之后七百年来,青花一反陈腐的文化观念,或颜色或纹饰,走进中华陶瓷文化长河。
【蓝釉白龙纹盘】
元代,口径:16厘米,故宫藏
这种不足20厘米的青花小盘在中国只有故宫博物馆收藏。
千变万化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属呈色。青花之蓝与唐三彩之蓝同为金属钴作为呈色剂,别无二致。只是唐三彩是陶不是瓷,青花是瓷不是陶。陶与瓷在科学上区别极大,烧造的难易差异极大,所以在元青花之前,土耳其等国只可以烧造蓝色的釉陶。
这些,曾深深地影响过元青花,甚至催发了它的诞生。
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确的传承记录,而且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为世界孤品,马未都正在仔细研究其中的一件八方葫芦瓶。
元青花起源
中国学者大部分认可青花肇始于14世纪中叶或者更早一些。大维德基金会的那对标准器——青花龙纹大瓶的1351年确切纪年不存争议,即便再早,青花也早不过14世纪初,这结论也已达成共识。而在土耳其的文献记载中,钴料作为釉下蓝彩的使用早在12世纪末就进入波斯地区,但它仅使用在釉陶之上,离瓷器还差着一大步。日本陶瓷权威三上次男先生也认为,从11世纪中叶之后,波斯陶瓷对中国陶瓷产生过影响,尤其波斯的白釉蓝彩陶器直接影响了中国青花的诞生。这种由西向东的技术传播显然带有明显的文化融合特点。
【莲池水禽菱口大盘】
口径:45厘米
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这件蓝釉反白大盘极为独特,工匠在制作完成后,在整个纹饰上喷洒了一层斑驳细密的色点。这种装饰手法未见于世界其他元青花藏品。
像蓝釉白花菱口大盘这类作品虽充分表达着伊斯兰文化的色尚,蓝色饱满,但为何并未呈现流行趋势?而青花作品无可争议地成为这种蓝色瓷器的主流,在伊斯坦布尔的参观中,在伊斯兰文化对蓝色的理解上,渐渐让人悟出其蓝色的表现力,疏密,浓淡,内容,都让神秘之蓝不再是简单之蓝。
【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
以青花作地,反白装饰在元青花乃至明清青花中都是少数,仔细一想,这似乎在提示我们。青花诞生时,中国工匠们曾做过多种尝试,因为尝试才给我们留下了多种美学意义的青花瓷。青花为单色,可直接表现内容,亦可反衬内容,虽然成本限制了反青花作品的数量,但早期初创时期工匠们的探索弥足珍贵。
【青花云龙纹盘口梅瓶】
口径:44.5厘米
这只龙纹瓶身上通体绘有一条青龙,体型大,从单一角度只能“见首不见尾”或“见尾不见首”。
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是个专业术语,听着诡异,所以多年以来对苏麻离青的解释莫衷一是。苏麻离青文献上也有写苏勃泥青,这是青花必须的呈色剂。其中苏麻离青、苏勃泥青后面的“青”字就是通用后缀字,如龙井茶、乌龙茶后面的“茶”字一般。那么苏麻离是什么呢?
【青花莲池鸳鸯八方梅瓶】
高:40.5厘米
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这两只八方梅瓶因其独特而成为世界孤品。
按定名的规律,苏麻离为地名可能性最大。学者们就这一音译在可能的范围寻找。最早有学者认为青料来自印尼的苏门答腊(Sumatra),后又有学者说是索马里(Somali),日本学者又考证是斯玛尔图姆(Smaltum),这是中亚地区一种色料;还有学者考证翔实,认为中东伊拉克地区最古老的制陶中心萨马拉(Samarra)才是苏麻离青的出生地。
【花口莲纹大碗】
口径:40.5厘米,高:18.5厘米
这是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体形最大的一只青花碗,其尺寸是超群的,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这只碗的碗心绘有一朵翘枝莲花,四周环绕白云锦文、海浪等。外壁绘有翘枝莲花等精美纹饰,青花及留白交相辉映。
不管谁是苏麻离青的产地,它应该都与伊斯兰文化有关,首先是它的色尚——蓝色;其次是它的应用——制陶,这些都可以证明青花的血缘。而上述地区大都在13世纪前完成了伊斯兰化的过程。
苏麻离青由明万历人王世懋《窥天外乘》首次提及: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这以后的所有其他类似记载都大同小异,清代以后甚至讹误为苏泥勃青。这一现象也导致中国人很长时间固执地认为青花为永宣时期烧造,在青花诞生600年后,才由美国人波普纠正了这一说法。
【青花草虫花卉八方葫芦瓶】
高:60.5厘米
随后,苏麻离青的身世是否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开始成为问题。过去认为苏麻离青是由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才成就了永宣青花高不可攀的地位,但元青花的溯本清源,苏麻离青的身世越来越清晰,表明了这一段历史的改写,让它趋向于真实。
【牡丹纹葫芦瓶】
高:70厘米
草虫是中国文人的情趣,也是元青花纹饰中的传统题材。上图中的葫芦瓶为托普卡帕皇宫的藏品,以其八方棱形的造型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下图的葫芦瓶则是以硕大的身形见长。中国国内尚未发现身形如此巨大的葫芦瓶。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青花是中国的国粹,已有七百年的历史。 而这一历史的秘密已逐渐公开,元青花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与蒙古文化三者的结晶。它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有效结合,利用中国传统而优秀的制瓷工艺表现伊斯兰文化的金属工艺,用伊斯兰文化鲜艳的蓝色改变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趣味,这一文化结合空前绝后,让我们坐享其成。
明万历五彩瓷器怎么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这个是真品还是赝品?
这个是真品还是赝品?市场价值多少钱?
大家好、我是“小开收藏”、我的回答是:本人对瓷器研究不多,但从你提供的这几张图片来看,属霁蓝釉瓷器,是不到明代的,应该是清代时期仿制的。
霁蓝釉瓷器在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霁蓝釉为宣德时期创烧的品种,因色泽幽蓝深邃如宝石,故又称宝石蓝釉。清代康熙时期恢复烧造,为清官窑传统的烧造釉种。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
下面一起来看看部分“霁蓝釉”的市场行情价值:清乾隆 霁蓝釉直颈瓶、直颈,圆鼓腹,器形界乎天球瓶和胆瓶之间,因尺寸小巧而宜于把玩。通体施霁蓝釉,釉面均匀润泽,发色纯正,口沿洁白的灯草边与霁蓝釉色相映成趣。品相保存良好。估价:30000-40000
成交价:34500
清雍正 霁蓝釉盘一对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尺寸:16.4cm
估价:60000-80000
成交价:253000清道光 霁蓝釉碗
款识:“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15.1cm
估价:10000-15000
成交价:40250
口沿处留一道整齐的灯草边,釉色匀净,给人以沉静肃穆之感。品相保存良好。清光绪 霁蓝釉象耳琮式瓶一对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尺寸:29.5cm
估价:120000-160000
成交价:172500
器形规整,胎体坚实,瓶身两侧饰象首衔环耳,寓意太平有象。通体施霁蓝釉,棱角、象眼、双耳、衔环处隐现白色胎骨,釉色庄重沉静,浑厚均匀,为清 代晚期霁蓝 釉中的精品。 成对保存,较为难得。
欢迎转发点赞、多多关注“小开收藏”
明嘉靖五彩鱼藻级大罐底部特征?
2017年11月27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乐从堂藏明代宫廷珍器”夜场举槌,其中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1.88亿港元天价落槌,加佣金2.14亿港元。
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存世不多,仅是几家大博物馆有,这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是台湾收藏家曹兴诚,于2000年,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以4404万港元价格拍下的,当时保持了4年全球最贵瓷器记录, 17年后的2017年,再次拿出拍卖,终以1.88亿港元天价落槌,17年间涨了1.4亿多港元,这就是收藏的魅力所在。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秾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大罐的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一周,腹部绘荷花、水藻、游鱼,整体图绘疏密有致。底部用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下面上传一些博物馆的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
1、北京故宫藏品
2、上海博物馆藏品
3、天津博物馆藏品
4、浙江金轮艺术馆藏品
5、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品
6、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品
7、日本victoria-Albert Museum馆藏
这是嘉靖鱼藻纹大罐的另一种装饰风格,仅以矾红画出鱼纹,其余则以青花为主色调。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