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馆观后感,简述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回顾?

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回顾

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肇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征集活动。 10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从此揭开了中国民俗学的序幕。此后,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本办的《歌谣周刊》,在其创刊词中更明确提出了民俗学的学术目的:“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虽然还没有学者注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什么来的,但是也不以不各尽一分的力;至少去供给多少材料或引起一点兴味。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歌谣》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11月。)历来为精英们所不屑一顾的民间俚俗歌谣,如今竟然刊登在堂堂国家最高学府的报纸上,并进入了学生的课堂,这在当时被看作是石破天惊的事情。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年代末,除北方的北京大学外,广州的中山大学又成为民俗学发展的另一个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并创办《民俗周刊》,出版了一批民俗学调查与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山大学时期出版的著作中,以顾颉刚的《妙峰山》影响最大。妙峰山调查是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1925年组织的一次考察活动,当时的调查文章在《京报·副刊》上以“妙峰山进香专号”的形式分六期刊出,1927年顾颉刚把这些文章汇集成册,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的一种出版。妙峰山调查在学界影响颇大,何思敬在读到“妙峰山进香专号”后,曾指出:在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中存在一种对于民众生活知识缺乏和态度冷漠的“暮气”,妙峰山调查是对民间文化、民间宗教“科学的调查是第一次,并且这第一次的调查已经得到很好的成绩”;并称赞说:“妙峰山专号就是打破这种暮气的一个霹雳。”(《民俗》第四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一册,1983年12月。)

北京大学的民俗学活动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战爆发,中山大学的民俗学活动持续到40年代初期。其间,20年代末到30年代后期的杭州、抗战时期的西南、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等,都有一些属于民俗学方面的活动,并出版有民俗调查和学术研究的成果。

从1918年到1949年的30余年间,民俗学在中国的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种基础对于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讲,还是相当不牢固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没有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占有稳固的位置,如建立系科、培养学生等;其次,它没有以此为生的学者,民俗学在中国最早的提倡者大多数都没有成为民俗学家,或者本来就是把民俗学作为自己专业的副产品。如顾颉刚提倡民俗学最为用力,但终其一生始终是一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时期的民俗学会会长容肇祖后来也是以哲学、历史而享誉学界的;至于北大时期的周作人、刘半农,中山大学时期的杨成志等,也都不是以民俗学而立足于学界,后来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钟敬文,在30代也是以散文而闻名于国内的,但他与其他学者不同,当时他已经立志要以民俗学为自己的学术目标。因此;我们认为,本世纪上半叶,民俗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进入中国,并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独立的学科,民俗学在当时的中国还远没有成熟起来,以后要走的路程还很长很长。

1949年至 1979年的 30年间,本来就没有显赫过的民俗学更加寂寞。在这期间,由于社会的、政治的原因,民俗学中的民间文学受到特别重视,得到了突出的发展。民俗学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应用,如在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普查与民族识别工作中,对于调查者而言,民俗学成为必不可少的知识,而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成为识别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

1979年至今,民俗学从呼吁恢复到学科地位的最终确立,又走过了20年的历程。如今的中国学界,民俗学已经登堂入室,被确立为社会科学大家庭里面的一门独立学科,民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步入正轨,民俗学的学术组织纷纷建立,民俗学的学术著作不断面世,全国各地建起了许多规模不等的民俗博物馆,民俗、民俗学、民俗文物这些过去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名词.现在也已经广为人们所熟知。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黄金时期。

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南京民俗博物馆逛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民俗博物馆参观一下大概需要3到4个小时。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甘熙宅第内

【交通】地铁1号线三山街地铁站3号口出,公交46路中华路·三山街站,公交4路、7路、16路、33路、35路、100路等中山南路(升州路站)

【门票】20元【景点】如下

甘熙故居

清代著名学者甘熙的故居,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甘家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多达300多间,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

津逮楼

津逮楼是甘家的藏书楼,也是清代金陵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除收藏历代秘籍善本,还收藏了大量甘氏自撰著述。津逮楼历经火焚,后“复庐”重建。现如今保留下来的藏书,是当时散落在各房间供家人平时翻阅的。

望月楼

原为甘家小姐绣楼,后因津逮楼被毁,将保存下来的两三万册书籍又搬到了望月楼(南捕厅19号)。

友恭堂

清朝嘉庆初年,甘国栋在时称府西大街的南捕厅买下一块宅基地,开始营建房屋,嘉庆已末(1799年)正式迁居于此,并取堂名曰“友恭堂”。“友恭堂”是南捕厅甘氏的堂号,也是整个宅第、家族的共同称谓。

严凤英旧居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严凤英,在解放初期在甘家大院学习京剧昆曲时住过的居所。

金陵十八坊

“金陵十八坊”展示厅,则复原了南京地区的部分老街坊、老行当,推荐怀旧范儿观众一游。“金陵十八坊”是明朝大量军需品与民用品的生产场所,云集工匠人口有十余万。观众在这里还能看到扇子店、当铺等已经消失的老行当。

金陵甘氏家庭历史陈列

甘熙宅第的主人是被称为“南邦巨族”、“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金陵甘氏家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宁、甘卓等都为战功显赫的名将,几百年来家族代代以“友恭”精神为家训,世代书香,诗礼传家,自清代以来成为以藏书、文学、地学闻名的文化世家。其中展示的友恭堂祭祀用具,属于二级文物。

利用假期带着孩子们去了解一下民俗文化吧!

参观益阳博物馆的作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也就是今天。

我们参观了民族博物馆,这是一座以介绍当地少数民族为主的博物馆,里面珍藏着大批图片和文物。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浮雕,雕塑家用精巧绝伦的手笔在木版上雕出一幅画卷。画面上的土家族人物栩栩如生,好似活了一般。上面的男子在辛勤的锄地,脸上仿佛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不管天上烈日炎炎太阳的炙烤。男子大都头上缠着一圈圈白巾,身着布衣挽着手上和脚上的袖口,带上一头忠实的老水牛在芳香的泥土里播下生命的种子,为来年有一个好收成。女子则在家中织着像“流水一样丝滑的布”,头上身上戴满了精巧玲珑的装饰品,婉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木雕的大部分空间给了摆手舞,他们在一起开心的跳着,摆脱了生活中困扰着他们的一切烦扰。快乐在这一瞬间得到了全新的释放。在山水中无穷无尽的享受着大自然所带来的乐趣,古朴的淳风和大自然的宁静与大自然溶为一体。这种舞蹈比不上帝王将相宫庭里的珠光宝气舞女的美丽;比不上风靡全球的阿根廷探戈的精彩无限;比不上流行欧洲美丽交际舞的高雅。但它所带来的快乐却是无法相比的。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其他文物,如用青铜铸造的一口淳于;那用一针一线在布上刺出的布画;新娘出嫁时捆成艺术的碗筷嫁妆。另外,还有一部分精美的图片文字资料,在图片上我看到了和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秦良玉;神秘的挂在悬崖峭壁的悬棺;帝王喝酒的青翠欲滴的玉杯…… 这次游览让我了解了当地民族文化,收获了不少民俗知识。也许比不上军事博物馆和红色博物馆的雄壮。但是带着自然朴实的民族风情却是值得我们珍藏的。

辽河民俗博物馆收费吗?

收的,而且价格不便宜,大约80元左右。

辽河民俗博物馆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上,将区域间的民俗广泛建立联系,并形成了横向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盘锦非遗文化的展示率和知名度。目前,辽河民俗博物馆,成为了解辽河流域民俗的重要窗口,堪称“城市会客厅”。

这个民俗博物馆离盘锦另一个著名景点红海滩不远,可以顺路参观一下,不过因为收费标准,很多游客对这里的景区褒贬不一。

怎么样申请办理民俗博物馆手续?

要成为拥有注册身份的私人博物馆手续很繁琐。

申报人要向当地文物部门提交申请书、场所使用权证明、验资报告、有关藏品目录清单等10项材料,由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到现场察看藏品、现场馆舍安全情况,初审通过后报到省文物局,由省文物局派专家审核,给出评审意见。通过后,当地文物局会给申报人一个意见,申报人再到当地民政局部门登记,方能取得合法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