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鉴定与鉴定,明清瓷器当中有哪些是最出名的?

首屈一指的当属青花器,贯穿明清的当家景德镇当家瓷器,第一个当推青花器,从生活用品的盘都、碗、酒杯、大罐、梅瓶,到摆设用品的樽、香炉,青花器的生产和出口稳稳的居于时代瓷器生产的第一位。

五彩瓷的生产,我觉得当站在第二位。从明初期的红绿彩,稍后出现的五彩,一直延绵到万历时期,五彩瓷出现生产高潮,五彩瓷大量出口到日本本土。到了清初康熙年间,五彩、素三彩这类统称做五彩的类型出现又一个高潮。清中后期,尽管收到粉彩瓷的市场扩张影响,五彩瓷的生产依旧有一定的规模。

第三应属粉彩,玻璃白添加到材料中,从而让材料有了更多的色阶变化,有了更丰富的表现能力,粉彩瓷在清代伊始,就迅速发展成为清代超过、或接近青花瓷产量的品种,为宫廷和民用所喜爱。一直到建国以后,粉彩瓷几乎就是瓷器的代表瓷器。

第四应该是斗彩,斗彩瓷崛起于明成化,代表是著名的鸡缸杯和天字罐,天字罐是一种用于装鉴湖酒的小罐。采用釉下青花、釉上五彩二次烧制。清康、雍、乾三代作为一种名贵瓷种,都投大量烧制,多用于小杯小件、观赏瓷器。

明清瓷器鉴定与鉴定

康熙矾红彩的特点与鉴别?

红彩:使用矾红(一般是牛皮胶浸泡三年以上的彩料),发色红润,色泽鲜亮。在彩绘时会再加一些铅粉和牛皮胶。康熙的红彩和明代枣皮色的矾红彩已经不同,与后期仿康熙的红彩也不同。

光绪仿康熙五彩中矾红发色红中偏黄

1.康熙五彩瓷器蛤蜊光与现代后仿康熙五彩蛤蜊光的区别

康熙五彩器:在正常太阳光下,从侧面观察釉面和釉上彩料,能看到如珍珠或蛤蜊表面在光下散发出的蛤蜊光。在彩料与釉面接触的边缘,这种蛤蜊光更容易被观察到。

后仿五彩器:目前的仿制技术来说,只能仿造彩料上面的蛤蜊光,釉面上因年代造成的蛤蜊光还没有见到能仿制出来的,这种人造的蛤蜊光更像汽油飘在水中散发的光,彩晕漂浮。

2.矿物彩和现代化学彩的区别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化学彩基本上是用矿物料与化学料混合或者是纯化学料。也有少量高仿使用纯矿物料。

2.1我们用手摸瓷器上的彩料,矿物彩有一定的厚度,化学彩的非常薄。(可以买一些瓷片,用手摸一下感受一下真品的彩的厚度,有助于以后市场上分辨化学彩)

2.2矿物彩提纯度再高也不如现代化学彩,彩料不均匀分布在渲染区域;化学彩提纯度高,彩料均匀分布在渲染区(可以仔细观察或者用手摸一下彩感受一下);

2.3矿物彩颜色浓但是不艳,发色沉稳;化学彩鲜艳,有些刺眼,化学彩给人的感觉非常漂浮不沉稳。

矿物彩用手摸着有一定的厚度,

清代瓷器气泡特征?

1.宋影青

釉下气泡稀疏,透明,大小不一。器身布满开片,开片线条里有土侵,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仿釉下气泡也是稀疏且大小不一,但不透明,没有玉质感。底足露胎应是白胎中间有焦状的铁质。

2.金黑釉

放大镜下能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还有大大小小的棕眼散落开来。仿整个器身不见棕眼,黑釉表面也不见杂质。

3元青花

在放大镜下能见大中小气泡,疏朗通透。仿在放大镜下,气泡呈均匀紧密状。

3.元釉里红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疏朗。仿放大镜下可见底釉气泡细密,缺乏通透感。

4.元龙泉窑

气泡呈唾沫状,还能看到釉下胎色和自然散落的棕眼。仿放大镜下见釉中气泡呈唾沫状,大小均匀,不见层次,浮在表面。

5.辽白瓷

放大镜下呈现肥腻感,又见点点深褐色,这是胎体含铁量较高的缘故,也是这类瓷器的鉴定依据之一。仿腹部褐色斑纹太多,虽然辽代白瓷含铁量较高,但一般不会出现大块色斑。

6.清乾隆青花

放大镜下见气泡通透疏朗。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见糯米状。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仿放大镜下见不到应该有的滋润感,气泡细密均匀。

明清青花人物眼睛的鉴别特征?

特别传神,有韵味,一种很写意画,简单一点就特别眉眼传神。

该如何收藏清代官窑青花瓷?

收藏瓷器首先要会区分灌浆胎与手工拉制,静心抚摸瓷器外表,手工制作再精细,表面也能略微有凹凸感。

二、掌握天然矿料与化学釉的区分,天然矿料在放大镜下可见釉料“不规则”颗粒。

三、明白电脑制画与人工绘画的差异,电脑仿制图案较死板,缺乏神韵。人工作画,起笔收笔潇洒自如,富有灵气。

四、能明白知道瓷器釉面的硬度,瓷化与过度瓷化的细微区别。

五、知道用手抚摸瓷器表面应有的触觉感,老瓷器微微发涩,新品发滑。

民国初,清朝倒闭的御窑工匠们,为了谋生曾大批仿制前朝瓷器,这是鉴定中的难点!而且还经常出现在各个拍卖会中……工匠们自己生产,同朝廷御制还是有差别,御制品要求严格,成品率非常低!拿到官窑瓷器一定要百般挑剔,哪怕有一点点瑕疵,都要慎重小心……

市场经历了这些年的淘宝,好瓷器已非常少见!官窑瓷器是收藏者的梦想,也是“痴心”……

喜欢鉴定知识的藏友,可点击头像,查看有关鉴定方法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