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属于什么工艺,清代贴花工艺的特点?

清代贴花工艺是传统技法,与现代贴花工艺不是一个概念,传统贴花工艺始于宋代,是指用胎泥做好花片纹饰然后贴在瓷器上面烧造而成,工序复杂,要求精益求精。现代贴花工艺是用粘贴法将花纸上的彩色图案移至陶瓷坯体或釉面,亦称“移花”。

贴花瓷的主要特点是:一、看装饰纹图案。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边缘,常常有一圈装饰图案。贴花的图案,普遍会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三种状况。如缸、碗、杯、瓶…之类。二 、 细看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像虫咬过。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部份陶瓷颜料所至,但并不是一定都出现,要细看。

明清瓷器属于什么工艺

各个时期有什么特征?

明清有仿哥窑吗?各个时期有什么特征?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明清有仿哥窑吗?各个时期有什么特征?

明清当然有仿哥窑,而且都是重要朝代如明代宣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官窑仿制,但可惜的是明清两朝仿哥窑都没能够放出“金丝铁线”纹理来,都只有单一的“铁线”一种纹理,而且釉色相对单一、灰暗,没能烧出正黄、明黄、米黄、超米黄等高端哥窑釉色来。

宋代哥窑最典型的就是“金丝铁线”纹开片,尤其是南宋哥窑“薄胎厚釉”与“厚胎厚釉”多次复烧而成的“小器型大开片”与“大器型小开片”的佳作堪称千古绝唱、独一无二、独领风骚,用实物图片来说明问题:

北宋哥窑鼎盛期神级臻品米黄釉大器型小开片金丝铁线纹出戟穿带弦纹椭圆贯耳尊。

南宋哥窑神级臻品薄胎厚釉典范米黄釉小器型大开片金丝铁线纹胆瓶(口残)。

南宋哥窑神级臻品大器型小开片米黄釉金丝铁线纹束口贯耳瓶。

宣德仿制的哥窑瓷器,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识,只有“铁线”,没有“金丝”。

乾隆年仿制的哥窑瓷器,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识,也是仅有“铁线”,没有“金丝”:

明清有仿哥窑吗?当然有,而且全部都是官仿

明清时期的陶瓷艺术有着怎样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盲目地学习潮流之风,其实小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民族的文化艺术。

明朝香炉

中国是最早烧制陶瓷的国家,在明清两代政治经济,以及郑和下西洋、世界新航线与商业贸易对陶瓷行业的影响,特别是对陶瓷之路发展繁荣的推动作用。中国陶瓷以景德镇陶瓷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论证了陶瓷之路源在中国。以下小编细说一下明清时期得陶瓷艺术发展。

明清花

明代的瓷器发展可谓是呈上起下,它夹在两个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之间,虽略显逊色,但是艺术成就同样不可忽视!从洪武釉里红的凝厚到永宣青花的艳美;从成化斗彩的雅致到弘治黄釉的静穆;从嘉靖五彩的瑰丽到崇祯青花的明快,无不显示着明代人的才智。

五彩

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五彩

明代五彩是中国陶瓷彩绘的高峰,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添加了以往没有的一些色彩上!

清代青花瓷

康熙五彩鱼康熙青花都是清代景德镇的重要品种,历史的《五彩鸳鸯莲花纹瓶》《五彩云龙纹盖罐》都是当时的代表之作。

清代青花瓷

青花瓷器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

明清彩瓷的发展演变不仅记录了陶瓷艺术家的艰辛开拓,创新变革,也反映了我国陶瓷文化艺术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传承性。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与时代差异,要串联性、系统性地研究,对明清彩瓷会有更系统的认识(^-^)

清朝老百姓用什么盘子碗?

其实,老百姓一词的意思,在今天已经是普通居民的总称。但是,在清朝年间,老百姓泛指社会底层众生,他们区别于王公贵族、端铁饭碗的八斯籍民。

不过,社会底层的众生也分为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

普通百姓用什么碗、盘?

绝大多数用瓷碗、瓷盘。

以清鼎盛时期的康、雍、乾为例。

很幸运的是这一时期长达130多年,处于经济

注:上面二张图片均为㡳款为清雍正年间的时间款,应该是当年老百姓的生活用盘,至少是温饱型百姓家的用品,流传至今也是价值可观的,所以“时间就是金钱”,此言不虚;上图为现代仿品,下图为真品。

这段时间处于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时期。由于帝王的爱好,各类工艺品制作也趋于精妙绝伦,在工艺和艺术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受此影响,老百姓的家庭日用瓷广泛使用青花瓷器,可能一些朋友不以为然,认为只能使用民间“罆罆窑”烧制的无釉或者少釉的土陶碗、盘,这其实是个误区。

早在明朝,瓷器的外销量已经相当惊人,外国商界称为“贸易瓷”,到康、雍、乾时期,贸易瓷更是大量销往西方国家。头脑反应快的德国

注:上图为现在的仿品,它属于高彷品,瓷质玉白,纹饰舒朗,青花发色亮丽,几可乱真,但是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气泡细密,而真品是大小不一的气泡。㡳足也有细小不同。

比利时还竟相研烧中国瓷器,中国的青花瓷成为西方人的珍藏。

除了青花瓷外,民间百姓还大量使用民窑瓷係的磁州窑。它的窑囗虽然从北宋后期延续到元代,长达300多年,它的胎釉质地粗糙,不过,由于种类繁多,数量极大,因为那时的所有的实用器和摆设件以瓷器为庞大的主流,所以流传到清代,仍然大量使用。

因为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因而制形简朴、活泼,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民间乡士气。

瓷器界的朋友可能知道,著名的“长沙窑”首创了在青釉下绘彩色纹饰,打破了以前单色釉的局面,因此在我国瓷器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彩色瓷的产生,用“继往开来”总结,恰如其分。

而处于同一时期的四川邛窑,同样出色,由于唐时佛教沿茶马古道传到川康交界的邛崃地区,当时寺庙沿途林立,需要大量的佛教用品和僧侣生活用具,因此创建了“邛窑”,著名的“节油灯盏”即是该窑烧制,它同时也烧制大量的老百姓生活用品。

上图为笔者祖传的清朝贫困百姓的土陶碗,平时用它来作茶碗用一一回到清朝。

双圈款瓷器是什么时候?

一般多认为始于清代康熙时期,其实晚明时已经出现,顺治时则多加以发展。

如辽宁省文物商店收集到的顺治五彩五老观画大盘,其足内有较宽无釉沟槽呈双圈状。而康熙时称作拱壁底的那种外高内低斜削的砂底宽圈足,早在明代万历晚期就己出现。

如绘青花白菜露筋的碗、盘,青花加绘淡色釉里红小鱼的盘、碗,以及崇祯时一侧写有长篇文字(如〈赤壁赋〉)另一侧画人物,和画有城廓的盘、碗等,这种拱壁底工艺,相沿成习,到了康熙时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