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弘治瓷器鉴定,酱黄釉各朝代特征?

前几天一个网友让说说黄釉,今天正好有空就整理一些,黄釉呢它是我们汉族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黄色是一种富有的颜色,有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的耀眼,代表尊贵,同时它的造型多样、釉色独特,时而展现恬淡娇嫩之美感,时而变换温润淡雅之风韵。一直以来,黄釉都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它也成为明清皇室的独享瓷器,专为皇帝御用或为祭祀专用。

黄釉的制作方法有俩种:1、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2、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纯净的黄色,饱满不刺眼,让你看完很想拿起来再看。明成化黄釉龙纹碗,当年只供宪宗皇帝本人使用,它见证了宪宗皇帝上下三代传承的艰难和凶险。

弘治时期,黄釉瓷已近乎完美,也是整个明代黄釉烧制最成功时期,达到历史上低温釉的最高水平,由于其黄色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有“娇黄”和“鸡油黄”之称弘治一朝黄釉最负盛名,色泽娇嫩,堪称弘治官窑的典型之作。

晋代黄釉颜色偏土黄色,其实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作品已经非常出众。

黄釉瓷器以其靓丽的色彩、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已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市场价位相对仍然较低,升值空间还很大,从我们掌握的资料分析,各个年代的黄釉颜色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年代同一座窑口黄釉的颜色也有很大的差异。

从现有资料看,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代洪武时景德镇窑,宣德时已多有烧造,成化时延续。此盘釉面匀净,呈色娇嫩,烧造技术比以前有所进步,为著名的弘治黄釉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里心青花双圈内绘正面龙,龙头肥硕,双目有神,椭圆形的龙面,脑后的鬃发向两侧飘动,龙颈扭曲,尾部短粗,爪窄小尖利,爪指间距拉长,是十分典型的晚明龙爪的特征;碗外部绘双龙穿行于祥云之间,追赶宝珠,龙鼻上翘呈如意形,下巴极长向前伸展,整个龙的姿态是向前方涌动,形象生动而飘逸。

从明代御窑瓷器的重要性来说,弘治、正德两朝的瓷器不如永乐、宣德、成化朝产品名气大,但亦算得上是品质精良、不乏精品,其中有的品种颇具特色。这两朝正处于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是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分水岭,即明代社会开始由之前的保守、沉闷逐渐走向革新、活跃。表现在社会风气上,最突出的是淳厚朴实之风逐渐消失,人们开始变得崇尚钱财、追求财富。

大明弘治瓷器鉴定(酱黄釉各朝代特征)

神湖古镇好不好玩?

答:神湖(垕)古镇好玩,值得一去

神垕古镇位于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的西南部,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

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宋代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区)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神垕古镇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古有“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诗句美誉。 神垕古镇先后被评为“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神垕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孔雀蓝釉瓷器真品特征?

孔雀蓝釉是一种美丽的色彩釉,其釉色之名称是以孔雀羽毛为标准,釉色偏绿的称孔雀绿,釉色偏蓝的称孔雀蓝,也有人称之为“法翠”、“法蓝”等,孔雀蓝釉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釉光华丽,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法花,大大丰富了中国陶瓷品种。

清初·孔雀蓝锥拱蕉叶夔纹觚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期间,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成化期间未见完好器,景德镇御窑厂出土过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阐明其出产未曾连续。弘治、正德蓝釉瓷器带官款者的很少。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片,单个有棕色斑驳,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

五彩瓷介绍?

五彩瓷器,产生于北宋晚期。五彩瓷器基本色调逸红黄蓝绿紫为主,其特点是以釉上彩。这种瓷器现今存世量非常稀少。后来明清五彩瓷器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化年间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贵,传世品也是极为罕见。到了明弘治年间,釉上五彩的烧制更加成熟。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开创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现了较大的罐、瓶类等。此时五彩的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备的境界。

清代五彩瓷以柔和为贵,透视感较强,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一扫明代嘉靖、万历之重色彩而不细究形貌的粗劣画风,施彩大部分较明代匀薄。其中,康熙五彩是在明代嘉靖、万历五彩瓷器和顺治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制作工艺高超,彩色鲜明透澈,彩饰华丽,绘画线条刚劲有力,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如何来鉴定明代龙泉窑瓷器?

明代早期的龙泉窑继承前代的制瓷工艺,胎釉特征变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釉色较深,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少见,说明烧窑时,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好,烧窑技术高。多数产品施一次釉,釉层较薄;少数产品釉层较厚,多次施釉,有玉质感。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执壶、盒、罐、瓶、炉、砚、砚屏、烛台、凳和雕塑等。明代早期的龙泉窑,花纹装饰仍旧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纹饰有弦纹、回纹、S纹、竹节、鼓钉、瓜棱、菱花、莲瓣、菊瓣、菊花、梅花、牡丹、蕉叶纹、缠枝花、八宝、八卦、云纹、十字杵纹等;龙、凤、鱼、以及吉祥动物纹罕见。装饰方式主要有刻划、模印、镂雕等,元代常用的贴花和露胎贴花的装饰方法已不多见。

明初 龙泉窑划花龙纹碗

明代中晚期开始,窑口减少,质量下降,龙泉窑瓷业逐渐衰落。成化弘治以后,龙泉窑瓷器的胎体更加厚重,釉层更薄更透,刻划花及挖足工艺更粗更草,质量显著下降,已基本处于衰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