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瓷器鉴定拍卖,康熙字典乙丑年清和月上海章福记书局印12本线装本价值几何?
本人觉得2000左右。
康熙字典存世量很大,且楼主所藏为清末或民国所印,版本较晚。喜欢的人肯定少。楼主可以去孔夫子网上或当地古玩市场卖卖看。或查查相关的拍卖记录。希望可以帮到你。这个钱是什么年代发行的?
钱币收藏屋为您解答。
这是一张面额1元的民国纸币,发行时间是1918年(民国七年)。
钱币由当时的中国银行发行,发行地是上海,面额一元,票面色调是灰绿色,正面图案是北京天坛,下方是银行家张嘉璈的签名,属于民国早期发行的货币。在当时兵荒马乱年代,这种纸币没有在全国普及,没有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购买力,远远不及相同面额的“袁大头”银元。
这张1元民国纸币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品相也可以,目前市场价在150-200元。
电视剧民国奇探剧情是怎么样的?
《民国奇探》开播,因为由胡一天、张云龙联袂出演,这部剧播出后也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民国探案》这部剧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讲述的是海外回来的留学生路垚(胡一天饰演),联手巡捕房探长乔楚生(张云龙饰演)、报社女记者白幼宁(肖燕饰演)一同屡破奇案的故事。
《民国奇探》两、三集一个奇案,节奏快,男主角人设有鲜明的特点,走的也是探案剧的经典套路。《民国奇探》播出后,口碑也是呈两极化,有的观众对其探案部分、主演的演技很满意,尤其是主演胡一天,路垚这个角色颠覆胡一天以往的角色,很多粉丝觉得胡一天表现的还不错。
路垚这个角色的确和胡一天以往的角色差别很大,不管是《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中的江辰,《亲爱的,热爱的》中的吴白,还是《新绝代双骄》中的花无缺,胡一天出演的角色基本都是比较内敛,但是,这部《民国奇探》中的路垚却是一个例外。
路垚是英国回来的海归,性格古怪,痞里痞气,贪生怕死,对小姑娘也完全没有绅士风度,情商也低,但是路垚却是不折不扣的人才。不仅仅是在探案方面是天才,他在炒股方面的天赋也是无人能及,总之,从路垚一出场,男主角在探案方面比较突出、无所不能的架势已经非常明显。
将男主角“神化”,这是很多探案剧惯用的套路,更何况,《民国奇探》厉害的角色不仅仅是路垚。
张云龙饰演的乔楚生,他的身份是巡捕房探长,他在黑道、白道上也都有一定影响力,虽然他探案方面的才能一般,但是很多大场面还是需要他来HOLD住。
还有女主角白幼宁,她是千金大小姐,父亲在上海有很高的地位,她是报社的记者,正义、霸气,在路垚和乔楚生的探案中,她也总会插一杠子。
这样的三个性格特征鲜明的人凑到一起探案,是《民国奇探》想吸引观众眼球的一个看点。只是猎奇没有错,主角们的碰撞也会让剧情更精彩,但是主角人设不接地气,也会影响观众对整个探案剧情的投入度。是看点,也是槽点,《民国奇探》在把握主角人设定位,还是有所欠缺。
近几年,探案剧也算是播出比较多的类型剧,比如网剧《唐人街探案》、《绅探》,甚至古装探案剧也不少,《两世欢》、《锦衣之下》等等。
比较纯粹的探案剧,男主角一般都是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比如网剧《唐人街探案》中的林默,他的嗅觉异常灵敏,这个特长也是为他探案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还有《绅探》中的罗非,有怪癖、豪放不羁,这样的性格也成了他探案的特点。
从本质上说,《民国奇探》在很多套路上,并没有什么新意,就连整个剧的探案模式也是和网剧《唐人街探案》、《绅探》类似,所以想从《民国奇探》找出更多的新奇看点,还是比较难的,胡一天、张云龙的颜值倒是可以磕一波的。
民国时期上海滩的青帮是怎样的存在?
杜月笙是上世纪上海滩的风云人物,他从一个人人唾弃的“小瘪三”成为纵横十里洋场的流氓大亨、上海皇帝,他的传奇一生被多次改编和演绎成为影视剧作品,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几十年过去了,杜月笙旧居在哪呢?
杜月笙旧居 如果细究杜月笙故居,我们需要从杜月笙的人生轨迹开始追寻。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他先后跟随继母和舅舅生活,日子过得非常孤苦。十四岁时,杜月笙进入水果行当学徒,玩的一手好刀。他拜入青帮门下,拜陈世昌为老头子,又凭借趁市场的关系进入黄金荣的公馆任职。在黄金荣公馆,杜月笙凭借自身的机敏与聪慧得到了黄金荣妻子的喜欢和看重,并被黄金荣委以重任,就此杜月笙开始了他如日中天的事业,直至称霸一方与黄金荣称兄道弟。 成为上海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有了自己的杜公馆。作为杜月笙旧居,这座杜公馆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腥风血雨后,从上海整体迁移至苏州吴江同里镇。杜月笙公馆作为民国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历史价值。而上海东湖路7号杜月笙的另一个“大公馆”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被妥善的保存了起来。 除此以外,在重庆还有一座杜月笙的府邸,位于重庆南岸区南山公园路101号,这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建于20世纪30年代,现状基本完好,是重庆市著名的近现代建筑,现被用作植物园建设有限公司办公室。 ...查看更多上海滩青帮老大杜月笙后人生活现状如何 要说起杜月笙肯定要提及的是他在黑帮中的地位,然而这样一个人,在家里的地位和他在外的地位也相似,杜月笙的后人的出生要感谢他的太太们,他的一生一共有五位太太,但是他的大太太是没有为他生下一男半女的,他一共有十个子女,大太太为他领养了一个儿子。那么杜月笙后人现状怎么样呢? 杜维善照片 杜月笙的后人们现在一改他们父亲的作风,都未曾与黑道有所挂钩,都是走上了从文的道路,因为杜月笙本来就是一个十分看重教育的人,他对于他子女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因为杜月笙晓得时候没有读书的机会和钱财,所以才要求子女好好读书,对于有才华的孩子他宠爱有加。这样一来读书就成了杜月笙的儿女们的必备课程,因而杜月笙后人们现在都生活在国外。在杜月笙去世之后,这个家也就散了,因为他的四太太和五太太的关系十分要好,现在仍然还有联系之外,其余的几人都没有什么联系了。 杜美如应该是他的后人中较为出名的一位,她在国外结婚生子,现在她有了回国的打算,计划就在国内定居。再要说就是杜维善了,他是一位收藏家,也曾经回国过几次,他现如今居住在加拿大,现在又在帮上海博物馆,他主要是帮忙培养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总的来说,杜月笙后人现状都比较不错,而且走着和他们父亲截然不同的一条路。 ...查看更多武术家青帮龙头杜心五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大侠?
驰名中外的我国的武术家——杜心五,杜心五出生在当时习武之风极盛的湖南省的慈利县,杜心五从小就拜武林怪杰作为师傅,习得一身让人惊叹的功夫。杜心五早年时期做过镖师,可谓是威震四方,被人誉为是“南北大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杜心五是出生在南方,在南方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杜心五因为自己拜了很多名师,所以武艺高强。但是他还是寻找可以让自己学习的老师,他见徐矮师的身材矮小,而且其貌不扬,可后来的杜心五在经过多次探试,并且袭击师傅无果,这才明白了徐矮师的神技,心诚悦服从师学习。 八年之后,杜心五终于功成出师,他挟技走镖于川和滇,以及两广之间,他浪迹于江湖,期间所遇到的名师和镖客,均未可出其右者。所以在南方地区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后来,杜心五逐渐在北方进行发展,走镖业务开始扩展到了北方。 在北方凭借自己高超的武艺,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在当时晚清时期,杜心五为了给好友王五去报仇,他两次只身进入了颐和园,冒死去刺杀当时位高权重的慈禧太后,而且用高超的武艺杀了很多宫里的官兵,直逼大殿,差点要了慈禧太后的命。杜心五这样的行为赢得了很多反清势力的支持,并且他的行为得到很多百姓的称赞。所以在北方地区的名望也很大。 所以,杜心五在南方和北方都具有名望,被人们当作大侠对待。后来被称作了南北大侠。 ...查看更多青帮大佬杜月笙竟还是个大情种,苦等一个女人十五年
杜月笙,青帮大佬,叱咤上海滩,可以说他挥一挥手,上海就会卷起风浪。就是这样一个纯爷们,却痴心不改,苦等一个女人十五年,而且还是个离过婚的女人。 1931年,性格孤傲的戏曲名伶孟小冬和梅兰芳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她向梅兰芳提出离婚,梅兰芳迟迟不答应。倔强孟小冬只身前往上海,找干姐姚玉兰帮自己打赢这场离婚官司。 姚玉兰把此事告诉了丈夫杜月笙,喜欢京剧又视孟小冬为偶像的杜月笙,一口答应下来,并亲自跑到北京找到梅兰芳,希望梅兰芳给自己个面子,同意离婚并给孟小冬四万元补偿费。 梅兰芳表示可以离婚,但手头不宽裕没那么多钱。杜月笙哈哈一笑,拿出离婚契约让他签字,自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四万元递给梅兰芳,让他交给孟小冬。 都说做人当学杜月笙,从此事来看此言不虚。杜月笙这么做可谓一举三得,既不负孟小冬之托,在孟小冬面前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又让孟小冬心里得到了平衡,还让梅兰芳不失面子。 按照杜月笙当时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他想要什么样的女人只需他一句话,就会有人排着队给他送上门来。但是,杜月笙却对孟小冬尊重有加,从没有半点非分要求。 他就像一个普通的戏迷一样,向孟小冬提出各种意见,能够指出她的不足之处,也时常在她演出时送上花篮表示支持。用孟小冬的话说:他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在我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要求任何回报。 1937年,杜月笙的黄金大剧院开业,深谙杜月笙心思的姚玉兰把孟小冬从北平请来做剪彩嘉宾,而后就住在姚玉兰那里,姚玉兰趁机试探孟小冬,问她杜月笙怎么样。 小冬的回答让姚玉兰哭笑不得:杜先生为人仗义,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男人,对我也非常好。就是杜先生长得有点........只能唱丑角那种。 不久,孟小冬忽然病倒,找了好多大夫也不见好转,她告诉姚玉兰北平有个姓孔的大夫,专治自己的病,要是他在就好了。姚玉兰马上告诉了杜月笙。 杜月笙马上派手下乘坐一艘小火轮赶赴北平,把孔大夫请到了上海。孔大夫果然神奇,开了一副再平常不过的方子,孟小冬吃下药马上就有所好转。 给孔大夫诊费的时候,把他吓了一跳。原来杜月笙给了他一张十万元的银票!他自己都说用不了这么多,太多了。杜月笙轻描淡写地说这是他应得的,拿着吧。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上海,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杜月笙为了给孟小冬治病,不惜花重金从北平请来医生。杜月笙谈及此事时说:孟小冬是一个有傲骨的女人,你把一座金山摆在她面前,恐怕她都不会看上一眼。但是我花了区区十万块,也许会让她记上一辈子。有人说我杜某人是个冤大头,我说你们根本不懂女人! 了7月7日,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杜月笙和家人准备南下香港暂避,邀请孟小冬同去却遭到拒绝。孟小冬话里有话的告诉不解的杜月笙:香港,毕竟不是我的家。说完独自返回了北平。 两人这一分别,竟然是十年之久,眼看这若即若离的感情就要被时间冲散,在抗战胜利后,却又被命运女神给安排在了一起。 1945年,抗战胜利。恰逢杜月笙60大寿,他筹办了一场祝寿赈灾义演。杜月笙邀请全中国的顶尖名角,其中就有孟小冬和梅兰芳。 在得到杜月笙的邀请之后,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孟小冬提前四个月的时间赶到了上海,这座让她有喜有悲,又有一种说不出牵挂的城市。 这时候的孟小冬已经41岁了,战火硝烟半世别离,当年那个明眸皓齿、清丽美艳的她,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身上透出一股成熟的气息。 此时的杜月笙也已六十岁了,虽谈不上风烛残年,但也已经年老体衰,雄风不再。二人见面之后唏嘘不已。杜月笙说:小冬,这么多年辛苦你了!这次你能来我很高兴。 小冬回答:换做别人我可能不回去,但是面对你的邀请.........她低下头顿了一会,又抬起头用深情的眼光看着杜月笙,低声的说:对你的邀请,我无法拒绝。 由于这次邀请的还有梅兰芳,孟小冬刚想张口,杜月笙一伸手:你只管放心演出好了,一切我来安排。看到杜月笙如此了解自己的心意,孟小冬心里顿时充满了幸福的感觉。 在杜月笙精心安排下,在这场为期十天的演出当中,孟小冬和梅兰芳连碰面的机会都没有,并且孟小冬一登台就获得满堂喝彩,一曲《搜孤救孤》,更是被誉为广陵绝响,孟小冬在京剧界名声打到了巅峰。 孟小冬心里非常清楚,这次没和梅兰芳尴尬碰面,全靠杜月笙煞费苦心的安排,虽然杜月笙对她相敬如宾,但她也明白杜月笙的心意,至此之后,孟小冬彻底被杜月笙感动,芳心暗许。这场义演共筹善款十亿元,孟小冬只象征性的拿了一款纪念金表。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打响,杜月笙亲自乘飞机赶到北平,找到了孟小冬,跟自己一道回了上海。在上海,杜月笙问她还走吗?孟小冬满怀深情的回答:不走了,这次无论发生什么再也不离开了....... 1949年4月27日,孟小冬随杜月笙全家一同飞到了香港。这时的杜月笙心力憔悴,身体健康急转直下。但孟小冬却从晚上六点到早上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全然不顾杜月笙家人的白眼。 天孟小冬侍候杜月笙吃完晚饭,在病榻前给他清唱一曲,成了杜月笙在香港最大的乐趣。一次孟小冬清唱完,杜月笙剧烈的咳嗽起来,孟小冬连忙给他捶背按摩。 好些之后,杜月笙满怀愧疚的说:等我好些了,咱们一起去法国好不好?孟小冬按着他的肩膀说:我要是跟着去了,算是丫头呢,还是女朋友? 杜月笙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连着说了几个好。孟小冬终于肯开口向杜月笙要名分了,这一刻杜月笙已经等的太久了。 1950年,虚弱的杜月笙穿起了许久未穿的长袍马褂,孟小冬也穿上了一件合体的旗袍,二人举行了一场早已该来,却又等了15年的婚礼。 孟小冬依偎在杜月笙身边,脸上满是幸福。后来孟小冬说:在追求我的人中,杜先生不是最有权的,也不是最有钱的,他甚至不是一个好人。但是,对我孟小冬而言,却是一个最可靠的人。 曾经叱咤风云的杜月笙如此尊重女人,值得我们后辈门学习。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查看更多
青帮老大杜月笙有几个老婆,子女后人现在在哪?
杜月笙(1888-1951)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杜月笙一生复杂离奇,多姿多彩。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是杜月笙。杜月笙黑道起家,但作风儒雅,长袖善舞,人称杜先生,大学者章太炎是他的座上宾,他还是民国的少将参议,红十字会副会长等,是近代中国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作为近代中国上海滩传奇风云人物,杜月笙一共有5位明媒正娶的夫人,10位子女。大太太名叫沈月英,是苏州一名商人的女儿,1915成婚。杜月笙第一次婚姻是黄金荣夫人林桂生主持操办的,那时杜月笙只是黄金荣家仆人,很受黄家当家人林桂生喜爱和倚重。沈月英一生没有生育,最后领养一个孩子,叫杜维藩。沈于1942年病逝于上海。 二夫人杜陈帼英,苏州农家女,15岁时成婚,生了3个儿子,杜维桓、杜维翰、杜维宁。1949之际,她本打算迁居台湾,还特意到台湾转了一圈看房子,孰料在香港与杜月笙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带着维翰和维宁两个儿子回了上海,再未出来。解放后曾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 因沈夫人早逝,陈夫人负气返沪,所以1951年杜月笙病逝时,陪在香港给他送终的是孙氏,姚氏,孟氏三位夫人。 三夫人杜孙佩豪,唱苏滩的筱桂荪的外甥女,15岁时成婚,生两个儿子,杜维屏和杜维亲。因不满姚夫人,经常带领儿子和佣人居住英伦,1951年在香港给丈夫送终后,迁居英国,高年长寿,上世纪90年代病逝于美国。 四夫人杜姚谷香,也就是姚玉兰,著名京剧演员,北京人,演艺世家之女,1928年成婚,为杜月笙生养了二子和二女,杜维善、杜维嵩和杜美如、杜美霞。她是孔夫人宋蔼龄的干女儿,也是蒋夫人宋美龄的闺蜜,1951年杜月笙去世后,姚夫人扶丈夫灵枢迁居台湾,孤儿寡母得到宋美龄和孔二小姐的照顾。上世纪80年代病逝于台湾。 五夫人杜孟令辉,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京剧演员孟小冬。孟小冬出生于上海,演艺世家之女,1919年12月13日,12岁的孟夫人在搭班“大世界游乐场乾坤大京班”时,于后台初识杜月笙,至1950年43岁时举行婚礼,孟大小姐人生的每一步,都与杜先生不可分离,这是一段演绎了30年的乱世儿女情。 杜月笙在婚礼上,令全体子女对没有生育的孟夫人行下跪礼,称孟为“妈咪”,他本人本来一直称呼孟夫人的小名“阿冬”,自此后竟也以“妈咪”称之。杜月笙临终前对亲戚朋友都有交代,让他们好好照顾“妈咪”,说是千万不要再让她唱戏了,孟夫人就因这一句话,终身不再唱戏。孟夫人与姚夫人原是闺蜜,后生不和,1951年丈夫去世后居于香港,1966年迁居台湾,与姚夫人合好。上世纪70年代病逝于台湾。 1951年杜月笙病重,离世前处置遗产,身边11万美元每个太太得1万,每个儿子1万,没出嫁的女儿6千,出嫁的4千。杜月笙销毁所有借据,据说别人欠他的钱财过亿。他告诫家人儿女,不要找任何人要债。 杜月笙出身卑微,市井起家,但他非常重视教育,对待文人也非常尊敬。当时大儒章太炎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一直严格要求孩子们的学业,严禁沾染烟赌娼等不良风气。他喜欢的儿子杜维藩,一次考试中避考,他怒火中烧打了儿子几个耳光。女儿杜美如有次外语考试成绩不佳,他也用皮鞭抽打以示警戒。杜月笙发迹黑道,但杜家后人都不沾染黑道,而且都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有的在大陆有的在台湾,大多数定居海外。 杜月笙的子女有:杜维藩、杜维善、杜维桓、杜维翰、杜维宁、杜美如、杜维屏、杜维亲、杜维嵩、杜美霞、杜美娟。杜维藩是杜月笙第一任妻子的儿子。杜维善定居加拿大,曾回国访问过。杜维宁是杜月笙与二夫人陈帼英的三儿子,二太太陈帼英共生育3个儿子,杜维桓、杜维翰、杜维宁。杜维宁一直定居大陆。 杜美如母亲是姚玉兰,杜美如丈夫是蒯松茂,杜美如夫妇二人侨居约旦安曼,一直不加入该国国籍,那里开了第一家中国餐馆“中华餐厅”,一开就是37年。杜美如性格开朗,至今还喜欢说上海方言,杜月笙的口头禅“闲话一句”也被她常常在生活在说起。 杜维善,杜月笙最小的儿子,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是知名收藏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从1991年开始,杜维善7次给上海博物馆捐赠2128枚古钱币,并成为上海博物馆专业顾问,在博物馆5楼还有办公室。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查看更多
上海滩时期的青帮是从何而来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面上开始有外国的船舰耀武扬威,他们的船舰个头更高,马力更大,跑得更快。统治者发现,海运比漕运更省时省力省钱,清政府于是渐渐冷落了漕运。1855年,黄河发生洪灾,运河改道,漕运被迫完全终止。在大运河上威风了100多年的漕船帮这下傻了眼,扯下曾经高高飘扬的旗帜,拉下粗大的桅杆,茫然四顾,不能再运粮了,干什么呢?这场变故对于漕船帮来说是场名副其实的灾难,大约四五万名水手失去了固定职业,加上为大运河漕运沿途提供服务的人在内,不下数十万。 失去饭碗后的水手好多都参加了反清的太平军和捻军,或者当了土匪,自然更是被清政府视为眼中钉,严厉打压,漕船帮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但是,漕船帮的人不甘心立刻迹,上天也不允许他们这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苏北出现了一个叫安清道友的组织,让奄奄一息的漕船帮起死回生了。由于清政府允许漕运水手在运输粮食时干私活,比如带点货物什么的,所以漕船帮就利用这个便利,从盐价较低的北方偷偷运带私盐到南方,因此结识了好多盐枭。苏北的漕船帮的失业水手们不久就和当地的盐枭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新组织。为 了掩人耳目,他们叫它“安清道友”19世纪末,在青帮举步维艰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位传奇人物:徐宝山。 徐宝山是江苏镇江人,出身贫寒,15岁就游食四方,广交朋友。据说此人身材魁梧,武艺超群,刀枪棍棒无所不精。因其力大无比,经常以寡敌众,遂得浑名“徐老虎”,年轻时徐宝山在当地参加了轰动一时“仙女庙劫案”,后被清政府捉拿并发遣甘肃,途经山东时成功逃脱,随后即潜入江湖成为一大盐枭。徐宝山加入青帮后,广收门徒,盛时党徒曾有10000多人在近代青帮发展历程中,徐宝山实在是位关键性的人物,不过,在他去世后,苏北的青帮就大不如以前了,青帮好多分子都转战上海,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得意门生:张仁奎和高世奎。最终,上海成为青帮分子的最大聚集地,当然,也成为他们的衰败之地。 上海开埠之后,很快成为全国海运的中心,失业的青帮水手和船工们觉得又找到了谋生的机会。对他们而言,回家乡当杂工做土匪流氓,或者在苏北做私盐贩子,都没有一个安稳的饭碗更为诱惑—没有谁愿意整天在提心吊胆中过日子。那些帮会头子也对这里充满了向往,上海是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传奇之城,他们渴望来这里淘金并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大量抱着无数期待和幻想的水手、船工和把头涌进上海。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错了,等待他们的是莫测的命运。 上海的确有很多的码头,也有很多的活可干,但是更有那么多双眼巴巴地盯着能够找到正儿八经、安安稳稳工作的幸运儿很少,更多的人是流落街头。面对着生存的威胁,他们好多人加入到偷抢、敲诈勒索的行列。为了更多的机会和活动地盘,他们]又与“地头蛇”流氓势力相结合,为了在与流氓地痞团伙的争斗和矛盾中取胜,青帮不再固守漕运人员的界限,开始在游民中吸收门徒。与流氓合流,身无他技的青帮开始从事贩毒赌博、开设妓院、走私军火、行劫窝赃、贩卖人口、绑票勒索等罪恶勾当。 民国初年,上海青帮中辈分最高的是“大”字辈的“老头子”,如张仁奎、高士奎、樊瑾成、袁克文、张树声、王德邻、刘登阶、曹幼珊、汪禹丞、步章武、徐朗西、陈其美等,总共也就十几位。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二公子,清末民初的“名士”,文采风流都是数一数二的;张树声,是冯玉祥西北军中的著名将领;徐朗西和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得力干将;张仁奎做了几十年的通海镇守使,为人正派,官望也不错。大字辈以下的青帮中人就少有什么“高人”了,多是从事烟、赌、娼、盜、绑、杀的黑道流氓,比如“通”字辈的金廷荪、顾嘉棠、叶焯山、高鑫宝、马祥生、金九龄、季云卿、张啸林等人。通字辈下面才是“悟”字辈,就是杜月笙这一辈的。需要指出的是,上海的青帮成员除了这些流氓地痞之外,还有很多普通劳动者那些幸运的就业者们面对残酷的现实,也纷纷拜师交友,希望通过帮会的势力来保住饭碗,避免卷入失业者的洪流。据最保守的估计,当时上海的工人中20%都是帮会成员,其中大部分为青帮。号码为S000031M?
民国20年交通纸币目前品象好的话在220元左右 有收藏价值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