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叶末瓷器鉴定,清朝为什么要进口鸦~片而不是自己生产?
国宝会说话为你讲述历史上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鸦片,罂粟果实的产物,民间俗称“大烟”。罂粟适应性较强,在我国南北均可种植。罂粟的种植周期和小麦的生长周期一样,也就是说你如果种植了鸦片,就没有办法再种植小麦了。种植则要占用耕地。我们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种了这个就没有吃的了。
从乾隆年间开始,就已经开始小批量的进口鸦片。属于高端消费品,因为鸦片这个东西可以让人上瘾,而那个时候由于批量小,能够消费这个东西的都是八旗子弟和宦官人家,用来消遣解闷儿助兴用的。这就和魏晋时期的“五石散”有点儿类似。鸦片的危害其实从上层来讲都心知肚明,造成了大量的白银外流,贸易逆差。清朝这个人口基数大,所以需求也大,白花花的银子流向国外,国外赚的满仓满谷。官方也知道长此以往的危害性。
当时朝廷也有意用国产的鸦片来代替进口的鸦片。只不过都是小规模种植的,主要是用来做药。鸦片的边角料大烟壳,可以治肚子疼,可以提鲜。这个我估计很多年纪大一点的朋友都知道这个小偏方。更不要提鸦片的功效了。在第1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官方开始鼓励民间种植鸦片,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有种植。同时由于这个鸦片种植的收入,比种粮食挣钱,最高的时候一斤鸦片可以买100斤粮食。很多地主都以种植鸦片来发财,到1880年的时候,国产的鸦片已经超过了进口鸦片,这就是我们可以在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看得到,贫困的老百姓没有饭吃,但是那些土豪略深富得流油,因为那个时候鸦片烟土已经逐渐成为流通的硬货币之一。
而你这个问题只提了一半,提的只是鸦片战争以前的,没有提鸦片战争以后。因为在鸦片战争以后政府大力鼓励老百姓种植鸦片,抽鸦片。自产自销,从而也使中国人在国外有了一个比较不雅的称呼。以至于在后来用了很长时间,才把种植鸦片的这个陋习彻底清除掉。直到1949年伟大的中国再次屹立于世界之林。
有些事情呢要比较隐晦,其实大家也都明白,如果说清朝在早些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己大规模的种植鸦片,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了。但是同时危害也是比较大的,清朝中后期的八旗子弟,什么样子相信大家从一些历史文学作品里边儿也都能直观的感受到。清朝的灭亡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罂粟,一株都不能种
当菜吃也不行!
罂粟和大麻、古柯并称为三大毒品原植物,我国法律规定,一株都不能种,种一株就是违法。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非法种植罂粟不满五百株或者少量毒品原植物的;
(二)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少量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的;
(三)非法运输、买卖、储存、使用少量罂粟壳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在成熟前自行铲除的,不予处罚。
国宝提醒:鸦片不是什么好东西,吸食过量要人命!同样现在那些娱乐场所的各种药剂、气体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年轻朋友尽量不要去沾染它,因为这些东西对人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抵制有害品!
韵潭茶叶怎么样?
韵潭茶叶是一种非常优质的茶叶,口感醇厚,香气浓郁,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这种茶叶产自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韵达镇,是武夷岩茶的一种。
韵潭茶叶的品质得益于其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的优越性。
首先,韵潭茶叶生长在武夷山的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湿润,土壤肥沃,这种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其次,韵潭茶叶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经过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多道工序,使茶叶的香气和口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如果想品尝韵潭茶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准备好韵潭茶叶和热水。
2. 将茶叶放入茶杯中,用80℃左右的热水冲泡。
3. 等待1-2分钟,让茶叶充分展开,释放出香气。
4. 将茶叶温水倒掉,再用90℃左右的热水冲泡。
5. 等待1-2分钟,即可品尝韵潭茶叶的醇厚口感和浓郁香气。
总之,韵潭茶叶是一种非常优质的茶叶,其品质得益于其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的优越性。
如果您想品尝这种茶叶,可以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冲泡,享受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
清朝的官制基本承袭明朝的制度,不过清朝却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比如明朝时期各省负责军事的机构叫作都指挥使司,而清朝则取消了都指挥使司,改为提督省内军务,这属于改革。而道台这个官职则属于是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独有的创新。
道台其实就是清朝的官职道员的尊称,在清朝通常会把总督尊称为制台,巡抚尊称为抚台,布政使尊称为藩台,按察使尊称为臬台,道员则尊称为道台,知府尊称为府台,下面就详细说一说清朝这些各台之间的职能,也就能对比出道台与知府谁的官职更大了。
清朝的地方官最高级别就是总督和巡抚,这二者之间是平行级别,虽然总督名义上比巡抚地位尊崇,但实际上二者属于平行单位,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总督和巡抚都是明朝中后期才设立的官职,而且最初设立的时候并非常设官职,在明朝初期省内的军、政、司法是三权分立的,布政使主管一省政务,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都指挥使主管一省军务,也就是说明朝初期一个省是没有总管长官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是平行机构,各有职能互不干涉。
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为了更好地管控各省,经常会派京官到地方巡查,也被称为巡抚地方,最初的巡抚属于钦差性质,内阁委派即下去巡视地方,任务结束后就撤职回归本职,但是后来明朝内阁大臣们发现委派巡抚可以更好的监管地方,于是巡抚就成了明朝的常设官职。
总督也与巡抚类似,是明朝中后期皇帝派下去监视巡抚的官职,类似于钦差性质,不过明朝的总督大多是文官偏重于管理军事,主要是维持地方人心稳定,终明朝一朝,总督都属于临时的钦差性质,任务完成即撤职。
清朝统一天下之后延续了明朝的官制,总督和巡抚的职务也被保留下来,不过总督在明朝由不常设到清朝形成了常设官职。
在清朝总督属于正二品官职,主要职能是监管两省或多省军政事务,不过清朝的总督偏重于治军,尤其是在战事爆发时,其主管各省内军务的提督和驻防的八旗将军全都要归总督指挥调遣。
由于驻防将军和提督都属于从一品武官,因此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总督的职级都会给加衔,一般的总督都会兼六部尚书或者协办大学士,这样的总督就是从一品高官了,甚至深受皇帝信任的总督还会被授予大学士之职,那就成了正一品总督,属于高配总督了。
巡抚属于从二品文官,其主要职能是总管一省军、政、司法事务,相比于总督是监管多个省,巡抚的权力就比总督小了一些,但巡抚在一省内的影响力要比总督更大一些,而其巡抚和总督并不是从属关系,巡抚不需要对总督负责,他也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说巡抚和总督是平行官职,只是巡抚侧重于主管政务,而总督则侧重于主管军务。
在清朝由于权力比巡抚小的布政使也是从二品官,因此通常也会给巡抚加衔,巡抚一般都会加六部侍郎的头衔,这样巡抚就变成了正二品,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清朝的巡抚实际上是正二品官。
布政使和巡抚平级,也属于从二品文官,在明朝初期没有设立巡抚时,布政使才是一生之内的最高政务长官,布政使的职能就是主管一省的财政事务,在地方推行朝廷的各项举措,布政使也可以有直接与皇帝对话沟通的权利,不过布政使是要受到总督和巡抚双重节制。
由于布政使的权力很大,而且职务也很重要,虽然是受到总督和巡抚双重节制,但是布政使的任免都会由皇帝亲自过问亲自选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布政使对于一个省有多么重要。
按察使属于正三品文官,按察使的职务是明朝从宋朝的提点刑狱司职务演变而来,宋朝著名的法医学鼻祖宋慈的提点刑狱司官职放到明清时期就属于按察使。这个职务主要负责一省的案件侦办、刑事诉讼等司法事务,大概相当于现代的省政法委书记之职。
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这四个职务就是一省之内的高级官员,除了这些,清朝还设有专事的官职,专门负责治理各省水利的河道总督,专门负责河道运输的漕运总督,这两位总督也和地方总督平级属于正二品官职,还有专门负责一省盐政的盐运使,不过盐运使的官职就比按察使要低一级了,属于从三品官职。
按照这些就能明白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都是从属于总督和巡抚的省级高官,那么一省的事务这么多,也不能光有这三位使去做啊,因此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之下也有属官来帮他们分担工作,这些属官就被称之为道员,也就是道台。
其实在明朝时期是没有道台这个官职的,布政使的属官有四名分别是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按察使的属官有两名分别是副使和佥事。到了清朝时期改为道员,并且每个省份根据事务的繁杂程度设立的人数还不同。
布政使之下的道员称为分守道,按察使之下的道员称为分巡道,盐运使之下的道员称为盐法道,除了这三类之外还有专职负责水务的水利道、负责驿站传送的驿传道以及负责粮食的粮道等等各种名号的道员。
道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辅助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处理省内事务,布政使下面的分守道基本都常驻省会府内,而分巡道和盐法道则要根据职能常驻所辖事务的府县,他们大多是一人负责两个或多个府县的专职事务。
其实说白了道员就相当于省级办公机构派驻到地方府县的特派员一样,只不过属于常驻的性质,代替省里在府县办公。
清朝初期道员的官级不太固定在从三品到从四品之间,到了乾隆时期,乾隆亲自定下来道员官级固定为正四品,但是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涉及改革和各种事务比较多,新设了不少道员,而且这些道员权力也很大,因此晚清时期道员品级又不再固定,甚至出现了正二品的道员现象,这也说明了晚清官场的混乱。
知府是清朝地方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之一,清朝的府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级单位一样。在清朝知府的官级并不高只是从四品文官,清初时期知府是正四品文官,到了乾隆时期定级为从四品文官,但是顺天府北京和奉天府沈阳这两个地方的知府是正三品官,相当于现代的直辖市,所以品级比一般知府高一些。
因此从官职品级上来说知府的官级要比道台低半级,而且按照清朝官场的晋升制度来说通常都是知府晋升为道台,然后再晋升为按察使,继续就是布政使,再继续就是巡抚,最后晋升到总督。这也是清朝地方官晋升的等级顺序,由此也可看出知府的品级肯定是要比道台低,毕竟知府往上升迁才是道台。
但是知府的权力可并不小,比道台甚至更大,知府不仅主管一府的政务和司法大权,还可以干预府内驻军事务,在有战事时期,知府可以调动指挥驻地参将,要知道府内驻军的参将可是正三品武官,可见知府是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职务。
相比之下道台虽然官级高,但是权力就没有知府这么大了,道台只是分担三使的具体事务,在权力上比地方行政长官的知府可差远了。
知府在行政级别上属于一级行政机构长官,道台则是属于省级行政机构衍生的职务,虽然行政职级比知府高,但是权力上却远不如知府,因此如果只想要权力的话,那一般在知府位置上是不愿意往上晋升为道员,毕竟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最终能否顺利晋升成总督,觉得升职无望的话,那反不如就守着知府这个职位当土皇帝好了。
用现代中国的官职来比喻,总督相当于建国初期的地方各大局书记,比如华北局书记这类能直接管理多个省份的官职,巡抚就相当于现代各省的省委书记,布政使就相当于省长了,按察使则相当于常务副省长兼政法委书记,道台就相当于现代的省厅厅长,而知府就属于现代的市委书记。
而现代的市委书记再往上调动职务也是调动到省里,想一想市委书记和省厅厅长虽然行政职务级别差不多,但是市委书记的权力可要远比省厅厅长的权力大得多。
所以清朝时期的道台官职级别要比知府略高半级,也是知府将来升迁的职位,但实际权力上道台不如知府。
毕竟清朝的地方官制以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为主,道台不具备像知府那样具有行政机构的属性,只是省级行政机构派驻的职能单位,因此道台这个职位在清朝历史上地位比较特殊,介于省、府之间的一个官职,但这个职位却连接了府县与省的事务沟通,因此道台这个职位在清朝官场上属于润滑剂职务。
如何区别岩茶茶汤的四种香?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懂茶帝】
一泡茶,我们可以喝到不同的味道,这是由于茶叶中存在不同的“呈味”物质成分。
“呈味”物质是茶叶本身自有的,但会因为气候、茶树栽培、制作工艺、焙火工艺等不同,使呈现出的物质含量不同,品到的茶汤滋味有所差异。
武夷岩茶的茶汤,就会出现“酸”“甜”“苦”“辣”这些味道。
岩茶的“酸”
1、武夷酸
这属于岩茶的正常酸,是岩茶茶叶与生俱来的。
武夷山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刘国英对“武夷酸”也有过非常专业的解释:“陈年岩茶在一定的陈化期内茶汤都会有酸味。正常储存的岩茶发酸年限一般在5至15年内,之前和之后一般都没有明显的酸味。足火岩茶,若返潮后会提前出现酸味。”
所以,正宗的武夷酸其实是茶在自然转化中出现的滋味。
除此之外,岩茶出现的酸味都是不正常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返青酸: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老茶和存储不当的茶叶中,由于存储条件不过关,茶叶返潮吸水导致茶叶含水率超过8%以上,茶叶容易发生“水热”反应,酶促产生酸性物质,溶于水之后便出现酸味。
所以在后期存储时,对茶叶贮藏过程中的湿度要有一定的控制。
3、工艺酸:
由于工艺上的失误,会使成品茶出现酸味,甚至酸中带闷味。
可能的原因有:
①采摘级别低,茶叶带老梗,其因梗老难杀熟,成品茶出现酸味的几率较大;
②茶叶在经过杀青、揉捻之后没有及时烘焙,湿度较大,在湿热作用下进而发生酶促反应产生酸性物质;
③茶叶焙火之后的温度还未下降就直接密封……等等工艺问题。
岩茶的“甜”
1、清甜
武夷岩茶的清甜,就是一种鲜爽、甘甜的feel~
这种“甜”的呈味,原因有很多:
①恰当的茶叶生产加工,使茶叶的氨基酸转化量高,即出现舒适的甜感;
②“高山茶”由于海拔高,气温气压低所致,茶叶内含的氨基酸成分多;
③岩上的茶叶带有独特的山场气息,茶叶在冲泡之后会有舒适的清甜。
2、醇味
这里的醇味是指茶汤甘甜,且浓厚和饱满,是一种舒适、愉悦的甜感。
产生这一“甜”的原因也有多种:茶叶生长环境优越,青叶内含物质成分丰富;制作工艺到位等都能带来这种“醇味”。
3、回甘
茶叶的山场好、制作工艺到位等都能出现回甘,它是一种很愉快的动态变化,苦尽甘来,两颊生津之感,甜润兼具。
岩茶的“苦”
因为茶叶本身内含“苦涩味”的物质成分(茶多酚、生物碱等),这些物质成分经过加工处理之后进而转化,但并不能全部转化,一定“苦味”是茶叶滋味中的正常存在。
1、正常苦
茶汤入口有苦味,但很快能化开,这属于“正常苦”,是可以接受的。
有些茶入口甚至有非常强烈的苦味,但化开很快并带有强烈的回甘,对于这种现象,有很多茶友是非常喜欢滴,小懂也是哦~
2、苦味明显
有些岩茶喝到嘴里有明显的苦感,但化得很慢、甚至化不开;或者茶入口时苦味不明显,但喝下去回味时能感觉到明显的苦味。
这些“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茶树品种不同,例如“八仙”、“丹桂”等这类品种内含的“苦味”物质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品种;
②采制的青叶偏嫩,内含“苦味”物质成分含量高;
③茶叶生态环境受阳光直射的向阳地带也会导致多酚类物质偏多;
④茶叶杀青“没杀透”,做青“不熟”、走水“没走透”,导致苦水堆积等等原因都会带来“苦味”;
⑤夏暑茶,出现苦底的概率大大增加。
另外补充一点,“苦”与“涩”是两个概念,有苦味的茶叶未必有涩感,有涩感的茶叶也未必有苦味。
岩茶的“辣”
辛辣
与辣椒的“辣”级别不同,在岩茶中这种“辣”的级别很低。
一般多出现在肉桂这个品种中,由于肉桂本身独具的“桂皮气息”特征,经过到位的制作工艺致使“桂皮气息”浓烈,冲泡之后饮用能明显的感觉到“辛辣”。
除了基本的酸甜苦辣,茶中还有很多滋味,如涩味、鲜味、青味、火味等等,待以后小懂慢慢和大家讨论。
所以,以茶论人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茶中有百味,人生也是如此。
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邀请专业人士为你答疑,欢迎关注我们哦!
清朝流失国外的好几亿白银现在还在吗?
1912年,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界点,象征着封建时代的消失。但是,正如列宁同志所说,当一个腐朽的制度死去的时候,它的尸体不会消失,而是会留在房间里面继续发臭。
清政府也是如此,它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却因为之前的经营不善,给国家留下了巨大的负担。除开我们所熟知的行政制度等问题以外,最重要的是,它还给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经济债务。
这个经济债务就是1840年以来的赔款,小到赔款2000万,大到辛丑条约的4.5亿两白银。这些条约的赔款加起来是一个天文数字,几乎掏空了中国的白银存储,也榨干了中国的经济。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的清朝到底背上了多重的负担,我们到底流失了多少白银呢?且让我们再度回顾这段历史。
关于清朝的赔款,近代保留的赔款条文有清晰记载,从1840年以来算起,大体上有以下赔款项目。
英国第一次打开中国国门,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清朝按要求要赔偿2100万银元,折合白银1470万两。
相较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这笔赔款数额不大,因此清政府非常爽快给出了款项。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紧接着是第2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入中原,清政府又一次签订了《天津条约》以及随后的《北京条约》。按照两个条约的补充,清政府分别向英法两国赔偿800万两白银。
此时中国正被太平天国骚扰,迫于形势,清政府还是咬牙搜刮百姓完成了这笔赔款。
在第2次鸦片战争之后,洋人与清政府合作,共同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此时清朝解决了内患,而且还与洋人搭上了线,开始的所谓的工业化进程。
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爆发,清政府的收入激增,史书称之为同光中兴。
但可惜,回光返照的洋务运动,只是为了接下来更大的赔款做准备。1894年,黄海大战爆发,中日甲午海战又一次摧垮了清政府的自信。
此战清政府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此条约中,清政府被迫赔偿2.5亿两白银。之后为了赎回辽东,清政府又补交了3000万两白银。其中,日本还借机敲诈清政府,逼迫清朝额外赔款日本在威海卫的驻军费用150万。
这次赔款掏空了清朝的家底,让清政府无力支付。在走向共和中翁同龢有言:如此巨额赔款,我大清全体国民,三年不吃不喝都不一定赔得起。
也正是这次赔款,第一次让清政府出现了财政崩溃的危机。
一般而言,当时之清政府即使逼迫全体百姓破产,依旧无法完成这笔赔款。但洋人却给了清朝一次机会,他们不希望中国破产,于是各国财团开始借外债给中国。
清政府对此无比兴奋,但此举也使得中国之经济外交,乃至于政治都大量地被外国控制,清政府已经离不开洋人了。
不过,从文献记载来看,即使清朝获得了财团的大量贷款,但清朝依旧对老百姓的赋税提高了数倍,如此还是分了4次还清了款项。
说来也是讽刺,即使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老佛爷依旧能够因一顿饭不够200个菜不好下筷子,而日本则借此发展出了强大的海军力量,并且缔结了英日同盟。
当然,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下,国内的有识之士开始奋起反抗。孙先生剪了自己的发辫,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乃至于后来的戊戌变法。
但可惜,清朝内部的惯性太大,体质根本无法转变,而且还在疯狂的内耗。最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场景,一个简单的变法图存的行动,居然变成了老佛爷维护个人权利的官僚斗争。
其结果不言而喻,光绪帝被囚禁,进而导致洋人共同施压,让外国医生多德福为光绪看病。最后引发了慈禧对八国联军宣战,然后就是惨痛的《辛丑条约》的到来。
相比较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清政府的破坏性最大,因为这一条约居然要求全体国民为列强支付赔款,因此赔款数额高达4.5亿两白银。
而且更为恐怖的是,由于无法完成这笔赔款,洋人趁机以清朝的关税抵押。从此以后,清朝就被掐住了脖子,中国不再是独立国家,史书称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再者根据当时的条款,当时的赔款数额过高,而清朝政府早已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为此,列强要求清政府分39年还清,但利息却高达年息4厘。
在吕思勉先生的统计,清朝的赔款数额将要高达9.8亿两,而且西方人趁着白银贬值之际又大肆赚差价,因此,仅仅就这一个赔款清,政府就需要支付将近10亿两白银。
以上就是清政府给后人留下来的负担,其中,庚子赔款持续到1938年,虽然在这过程中发生了第1次世界大战和第2次世界大战,我国实际上只赔了6.5亿两白银。
但这笔赔款依旧十分恐怖,给后来的民国乃至国民政府都造成了莫大的压力。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一个细节,以上所有的赔款不是现在的法币,而是货真价实的全世界的硬通货白银。按照上面的统计,中国为此赔偿了13亿多两白银,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中国通史中有一段细节,新航路开辟之时,西方人通过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这一过程中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在如此大风口之下,我国也只是流入了1亿两白银,而且这些白银直接让明朝迎来了白银的大流通时代。
所以说,自1840年以来的白银赔款,几乎掏空了中国的白银。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赔给西方的巨额白银,后来又去了何方呢?
对此史料有明确记载,马关条约赔给日本的白银,一部分用于皇室开支,不少流入欧美奢侈品市场和高等院校。
一部分用于海军建设,白银流入英国军方;一部分用于办教育,白银在日本国内自销。
而在两次鸦片战争的赔款中,流失的白银辗转来到英国伦敦,这些白银被英国人重新铸成了银币,他们再也没有保留大清的银元形象。
其中还有赔款给美国的白银,美国人认为赔款数额不对,所以将这些白银退了回来,不过没有给清政府,而是在中国新办了不少学校,相当于回了中国。
总的来说,昔日的白银早已面目全非,但保留下来的应该不少, 只是已经不再是属于我们的财富了。唯一庆幸的是,这些白银所承载的那些屈辱,也随之远去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