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花瓷器鉴定拍卖,明代瓷器与宋代瓷器的区别?
明代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宋代的瓷器发展特别好,后来大量的仿宋,明宣德就命令景德镇仿制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和汝窑瓷器,存世的有大明宣德年制的仿宋汝窑盘,后来的成化皇帝也再次仿宋,品类更为丰富。到了明代中晚期,市场的需要,大量民窑也仿宋,官民争市。
具体的区别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1、从器物的造型上区别
宋代造型多简朴,以仿青铜器造型为主,并多小件,但在器物的边角、口沿、底足很讲究修饰。如汝、官、哥、定、钧的器物都修整得很规范。
(宋代哥窑八方碗)
(宋代汝窑盘)
明代永乐的器型古朴秀美,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特别是压手杯、盘、碗等都制作得比较精细。 宣德器物的造型丰富,制作精致、成化器型小巧轻盈、制工精良、使仿者望尘莫及。弘治、正德器型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的器形,厚重古朴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但制作比较粗糙。康熙年代就特别流行仿以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器物较多。
(明代的碗)
2、从底足上看出差别
宋代器物底足制作精细规整,有裹足支烧,通体施釉,也有不施釉的,只刷一层护胎釉水。官窑器露胎处呈现深灰或灰褐色,俗称"铁足"。支钉横断面为灰褐色。汝器支钉横断面为粉白色。
(紫口铁足)
明代永乐、宣德大盘为砂底,质地细腻光滑温润,呈现火石红。永乐盘砂底一般色白而细,砂底上有小块铁色斑,细腻光滑,抚摸时有糯米粉之润滑感。 宣德器底部为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有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均无旋痕。凡带旋痕的多为清仿产品。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璧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平底实足、高圈足等。
(明永乐盘沙底)
3、从瓷釉上看出差别,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渐发展和流行起来。
瓷釉是瓷器的外表,不同朝代各个窑口烧制瓷器的釉色、硬度、密度、润度、厚薄、有无气泡和橘皮纹等是不同的。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和气泡大小疏密等特征。如旧瓷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又称"蛤蜊光"。
(瓷器左侧有明显哈喇光)
永乐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观察釉中所含气泡的大小疏密。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泡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制的特征,可作为划分时代的线索。
4、瓷器纹饰
宋代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令人爱不释手。
(北宋 磁州窑黑剔花缠枝花纹矮梅瓶)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执壶带温碗)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明代瓷器纹饰)
5、瓷器款识
宋窑款识大多与官窑有关,越窑是以刻花的纪年为主,比如“元丰三年”,有的以一个字为主,比如“供”,“官”,定窑也有“官”,还有以宫廷建筑落款的“风华”,“慈福”等,汝窑也是,有的还以姓氏落款,比如“蔡”,“甲”“乙“”丙“”丁”这样的,均窑落款少,以数字落款的,磁州窑就会以谁家造的落款谁,比如“张家记”,“李家造”。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哇,这一聊起来就很多很多了,得慢慢的一个一个年代的先理清楚,然后多看多学习多对比了,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整理了这些,希望这点小知识能帮到大家。
碗底有利字的青花瓷是那年?
清利作瓷碗始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此后瓷器窑口在全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直至1890年代才达到顶峰。
清利作瓷碗又称“清利釉”,是一种宣统初创的特种陶瓷,与北宋御制官窑、明清仿青瓷、景德镇着色釉不同,其淡山彩胴体、洁白细腻的釉质,是清代官窑的一个主要特色。清利作瓷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即乾隆时期,当时已现出较为成熟的形态。清利作瓷碗是由宫廷府官窑制作,经过三次烧制而成,陶质晶莹、釉面洁白细腻,洁净美观。清利作瓷碗通常为扁圆形,整体色彩自然,微有泛起灰绿色的渲染,柔和的纹饰质朴古雅,有“清利”之称。
如何从底足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单从底足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那只能从瓷胎和款识来鉴定。
一般情况,从胎质上可以看出瓷器的年代和窑口。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期的青釉瓷,也称原始青瓷,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度高。又如宋瓷胎色为香灰色,胎骨轻薄,胎质看色粗松实则细密。再如明永乐、宣德和清康熙瓷胎特色:永乐瓷胎色纯白,胎质细腻,有厚薄不均现象;宣德瓷胎体薄,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小点,俗称“火石红斑”;清康熙瓷胎色细,胎质纯净,细腻坚硬,胎体较重。
款识也叫年款,在瓷器底部中心里,书写皇帝年号,以示年记。年款有“官窑”和“民窑”之分。除了年款,还有殿名款、堂名款、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花样款等。陶瓷上最早的款识为秦时陶器上的“王”字和“官”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瓷器款识中有了“新官”、“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识,元时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而明清记年款则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但“隆庆”一朝写“年造”。明代最早写年款是从永乐开始,字体为篆书,从明宣德至清康熙年款都是六字楷书款,只有雍正一朝楷、篆同书,四字款、六字款同用,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咸丰、宣统两朝以楷书款为主,同治时也是以楷书款为主。
除了各朝代年款风格和特征外,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色泽也有所不同。
收藏,就是让今天成为历史,让历史在今天再现。今日头条@藏海拾贝
(网络配图)这个藏品是真是伪?
龙泉窑青瓷的制作工艺,在南宋时期是最为精细的。有仿制南宋官窑青瓷工艺,如紫口铁足、釉面开片、金丝铁线等特征。还有自身的特色,如粉青与梅子青釉。其胎质细腻,釉色青翠娇艳,充满生机。
龙泉青瓷的鱼纹装饰令人耳目一新,有模印鱼纹、露胎鱼纹、刻划鱼纹、雕塑鱼纹等。模印鱼纹是最常见的,将鱼形先在模具中做好,然后在素胎上完成堆贴、上釉等工序,成品后鱼纹呈现在釉下。
模印鱼纹有凹凸两种,多数为凸起的阳纹鱼,少数为下凹的阴纹鱼,凹印双鱼虽然鳞纹不太清晰,但韵味犹存,加上翠绿釉的衬托,更显别致。
露胎鱼纹是模印鱼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上釉时避开鱼纹,经高温烧制后会呈现火石红色。露胎纹饰在元代龙泉窑青瓷中多见,成为当时一大特色。
露胎的火石红色与清脆的绿釉相配,独特新颖;刻划鱼纹是在胎体上刻划好纹样,然后上釉,这是一种最传统的装饰方法。
雕塑鱼纹采用堆捏的方法,经过设计、塑形、刻花、上釉等多道工序完成,雕塑是一门艺术,他的技法比其它几种装饰更具挑战性,因每件作品的成型都需要花费心思进行设计,技术含量比较高。
雕塑鱼纹采用堆捏的方法,经过设计、塑形、刻花、上釉等多道工序完成,雕塑是一门艺术,他的技法比其它几种装饰更具挑战性,因每件作品的成型都需要花费心思进行设计,技术含量比较高。
题主提供这个是仿制品,胎质粗糙,没有柴窑烧制痕迹,气窑烧出来的新东西。
谢谢!
宋代瓷器底下是否垫麻布?
不垫麻布。
清朝以前元明时期,青花釉料中除铁工艺很差,因此烧出的青花瓷往往会由于铁的成分较大出现钻胎,即凹下去麻点痕迹。至清朝器件底部常用麻布垫因此有麻布印痕,若有支钉的是宋代,或者是仿宋代的,那时的气泡都比现在的气泡多,而且手工绘画的釉色摸时有挡手感,因此说凝聚斑、铁锈斑(吃胎)是鉴别的主要依据特征。青花部位(蓝釉部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