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火灾,才符合我们中华文化?
贴福字是我国春节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每次年底爷爷用毛笔开始写对联和福字的时候,年也就到了。
那么贴福字里包含了哪些我们的文化呢?
我们贴福字一般分为正着贴和倒着贴,通常贴在大门的“福”字必须正着贴,寓意开门迎福,福气临门的吉祥美誉,如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跑到别人家里去了。
大“福”字也得顺着贴,这才能起到正福临门,否则把“福”字打倒了,福气溜走了。
而倒着贴的时候讲究就稍微多一点,在我国传统位理学中确有倒贴福字的说法,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
1、水缸、垃圾箱 。福字倒贴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柜子 。福字倒贴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并且能够将其留住。
3、屋内 。在屋子的内贴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在家里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到在自己家里,福气也被关在自家屋里,满屋充满了福气。贴在马桶、垃圾箱、衣柜……上的小“福”字也必须倒着贴的,有小“福”不到大“福”不来的寓意。
4、转运 。如果一年中家中有人不幸亡故、或者其他灾难出现,比如失火、车祸等,希望转运的朋友们就可以将福字倒贴,以借此转运。
关于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的作文?
科举博物馆分南馆和北馆,我们先去南馆参观,进了南馆,走到了长廊里,我们看见了状元牌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状元名单,如我们熟悉的诗人杜牧、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等状元。
走进长廊我们看到了“一路连科”糕模、“状元跨马”糕模、“状元及第”铜镜、“五子连科”银饰、“连升三级”银饰等等。参观完南馆我们又到了北馆,在北馆我看了一个视频,那个视频是讲怎样审音,审音是通过口音来检查有没有人替考,只要一查出来,本人和替考人就要把手铐起来,然后跪下来认罪。以前,中国的科举考试检查很严,考前要仔细搜身,带去吃的食物要切成薄片,以免里面有夹带,毛笔不能太粗,砚台不准太厚、带进去的篮子要用竹子编成,必须编的是一个方格一个方格不能太密,防止夹带……仔细搜查完后,考生们就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着各种用品和食品。这时贡院的大门就关上了,考生对号入座。考期结束前不能离开,就是失火也不能离开。我们参观完室内来到了室外,只看见有一排排小屋子妈妈告诉我这就是号舍是考生考试的地方,南京的江南贡院有2万多间号舍,这个号舍长5尺,宽4尺,高8尺,它是完全敞开的。为什么说圣母院是世界的?
最近很奇怪的一件事就是,朋友圈里突出出现了很多具有圣母情怀,具有国际文物道主义精神的世界公民。
那究竟为什么说巴黎圣母院是世界的呢?
那首先就要明白世界是什么:世界(world)广义上来讲,就是全部、所有、一切。现在一般来讲世界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所以,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巴黎圣母院当然是世界的,那既然每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部分,作为世界当中的一员,很多人哭一下也无妨。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哭的人之中,大多数以前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去巴黎圣母院,那么他们到底在哭什么呢?
可能性答案如下:
1、让朋友圈的人知道他们是一个具有大爱的,具有圣母情怀的人,从而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
2、以前没去并不代表以后没有机会去,他们在为这种失去的机会惋惜,虽然即使巴黎圣母院不失火,他们也不会去;
于是在此就有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圆明园被烧了他们没有惋惜呢?
大概是因为圆明园烧的比较早,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机会去看原模原样的圆明园了;而对于巴黎圣母院,他们本来是有机会去看一下的,即使他们只是去拍个照、打个卡,而并不明白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但与巴黎圣母院的合照本来可以表达他们的附庸风雅,或者小资情调。
所以,从根本上说,他们是在为不能以巴黎圣母院为表达小资的背景而惋惜。
关注“东方国学”微信公众号,每天有精彩。
作者:一蓑烟雨
北京故宫的文物是故宫里原有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紫禁城内,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收藏有明、清两代及历史上的其他朝代藏品。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目前有藏品1863404件,分别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陶器、织绣、雕刻工艺、文具、其它工艺、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献、古建藏品。珍贵文物占90%,每年在70多个展厅展出1万多件藏品。还有相当一部分古籍没纳入藏品管理范围。
《五牛图》
北京故宫藏品大部分是原来故有的,其中有在香港竞拍的、民主爱国人士捐赠的、故宫经批准在海外购买的、民间收集的、溥仪盗运故宫的文物珍宝在东北被人民解放军缴获及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及外国赠送的国礼……总之是多渠道、多方式集中到北京故宫。
《中秋帖》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组建以郑振铎为首任局长文物局。郑振铎念念不忘收回流失海外的祖国珍贵文物。1951年年底,他出访国外,途径香港,得知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即将出售,他急告国内速报周恩来总理批准购回。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缺少外汇。周总理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香港用外币购文物,但只能是少而精。以后又陸续回购了珍稀国宝,唐代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仅1950年就收购万余件。
《韩熙载夜宴图》
50年代中期,闻名海内外大收藏家张伯驹、潘素夫妇俩携带晋陸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等八件珍品驱车文化部,“我一生所藏真迹,今日尽数捐献国家”,这些珍品是当年他们不惜倾家荡产,才免于流失海外。他们才艺超群,道德高尚,体现了两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李白《上阳台帖》
张伯驹在向国家捐献八件珍品的同时,还将另一件稀世珍品李白的《上阳台帖》赠送给毛主席。并在附信中写道:“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
毛主席收到此帖,观赏数日,也十分爱惜,后嘱中办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毛主席亲嘱中办给这位收藏家代写感谢信一封,并附寄一万元人民币。
张伯驹将全部珍品捐献国家以后,坚决不要报酬。他们夫妇二人捐献的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无价之宝,是无法用金线计算的。
他说:“东西在我手里,就是在国家手里,我怎么能和国家分你我……”
194年8月12日,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末代皇帝溥仪准备从东北逃往日本,在他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有一批稀世珍宝,是当年北平故宫内秘藏的历代法书名画,数量多达一百余件。七年后,溥仪在沈阳被截获,这批古玩书画一同被收缴。
清明上河图
1952年,当时的东北文化部对这批书画进行整理鉴定,37岁的研究员杨仁凯从中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据杨仁凯说:事实上,当年溥仪准备出逃日本的时候,他所带的《清明上河图》不是一件,而是三件,在这三件中,他也不知道究竟哪个是真的。……我记得,当时我到那一看,发现工作人员在初步整理的时候,把画得很工细的明朝苏州《清明上河图》选了出来,而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却被放在旁边,竞没被选上。
最后还是杨仁凯凭经验鉴定出真迹的《清明上河图》,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田黄石印是乾隆皇帝的独爱,溥仪盗出故宫后,一直在其行李里。被俘后,在战犯管理所“想要表现一下的思想更强烈了”,
乾隆三连黄石图章
于是提笔写了一个报告:
所长先生:我请求
所长转代呈请我们人民政府,我希望将我家存的宝贵的古物田黄石精致雕刻的图章三件(连锁结成一个)和另一件田黄石图章,献给祖国,做博物馆的陈列品,供给各界人民的观览。如蒙
政府采纳,我非常觉得光荣和感谢……
乾隆三连田黄图章
国宝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
后的兴盛与衰落,饱经沧桑后,田黄石印章及一百多件国宝,终于又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溥仪宫中盗宝一直持续了11年,盗出的国宝达千件之多。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将这些国宝带到长春,放置在伪皇宫后院的小白楼内。当年从溥仪身上截获的书画珍宝虽有百件之多,但与小白楼内存放的国宝相比,不及十分之一。
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潜逃,小白楼的国宝文物一下全被抢光了。具体有多少文物直到现在也没人说的清楚,大体估算总会有一千来件。基本上都被伪国兵抢走转手卖掉或是拿回家乡,这些被称为“东北货”的文物多数下落不明。
《万岁通天帖》
当年国民党的东北军事长官郑洞国很喜欢文物,东北民主联军攻入长春,郑洞国放下武器投降后,他把《万岁通天帖》拿出来交给了我军部队。
《万岁通天帖》是武则天当大周皇帝的时候,王義之的后人一一当时的宰相王方庆,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作品收集起来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说,这具你家祖宗的东西,我怎么能要,于是她下令用硬黄纸双钩拓摹复制了一份,就把原件退还给了王方庆。这件作品后来经过很多周批折,最后又回到了北京故宫。这也是溥仪从故宫把《万岁通天帖》偷出后带到了长春。
《万岁通天帖》
杨仁凯:《万岁通天帖》是王羲之一家几代人的法书作品,又称《王氏一门书翰》。王義之己经没有真迹传世了,现在传世的都是钩填本。《万岁通天帖》是一千多年前留下的,上面有王方庆的题字,而且还有武则天文字改革时期的文字,所以非常珍贵。
1952年,杨仁凯和有关人员在长春的三个月的明察暗访中,陆续追回了清宫散佚书画130多件,并调拨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因失火、太监偷窃盗卖等原因损失的珍宝不计其数,文中仅仅是九牛一毛。
岁月无情,旧人不在。但存世墨迹,却将“追”宝者们为国为民“追”宝的浩然正气留驻于乾坤之间。
谢谢!
现在发生火灾有很多现代化的灭火器材?
说起来,孙悟空应该是从古至今最出名的消防员了,据《西游记》里描述:“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此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为了保护唐僧,也为了不被烧掉猴毛,孙悟空自然而然就展开了灭火行动,灭火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最后还是借来芭蕉扇,将这场大火给扇灭了。
神话故事虽然不能完全相信,但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十分重视火灾带来的灾害,火灾与消防,是一个非常长久的话题,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代灭火与消防那些事。
我国最早的专门消防队,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当时称为军巡铺、防隅。主要任务就是夜间巡逻,简单来说,就是防患于未然,督促百姓按时熄灯,消防火灾隐患。
当发现哪里出现火灾时会及时上报,扑救中各支部队各司其职又配合密切,有的负责维护秩序,有的负责安排受伤百姓,有的负责抢救财产,有的负责运水灭火。
古代如此重视火灾是有原因的。
比如宋宁宗嘉泰元年,即公元1201年,这年3月23日晚,御史台吏杨浩家突发大火,由于当时城中没有专门的消防队,造成救火力量组织缓慢,导致这场大火烧至御史台、军械监以及储物库等官舍,一连烧了四天。
据记载,受灾的居民多达五万余家,合计十八万人,死而可知者59人。
大火熄灭后,宋宁宗大怒,将当晚因醉酒而没有及时指挥的官员夏侯烙罢官流放,还处理了好几个官员。即便如此,当年12月,次年7月,临安均有大火发生,且每次都损失惨重,这令当时的皇帝十分烦恼。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一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由政府组建的消防队就诞生了,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创建了防隅军兵二十队、潜火军兵七队,总人数53116人。
至元明时期,称救火兵丁。
清朝初年,则称防范火班。
▲古代,灭火用的陶井栏上一般会雕刻着“饮水牛”以及“毕方鸟”两种神兽。
这是古代的消防员,下面再看看古代的灭火设施设备有哪些。
最早的灭火器具是水桶、盛水的大水缸,较为先进的就是水袋、水囊之类的了。水袋是用马火牛皮制成的,能装三四百斤水,把袋口绑起来,再插入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能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当出现火险时,由三五个壮汉抓着竹子借助袋口,往着火点注水。
水囊是用猪或牛的膀胱制成的,里面装着水,使用时,就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就会被烧破,里面的水就会流出来灭火。
大水缸是古代富贵人家甚至是宫里灭火的主力器具之一,比如明清两朝的紫禁城,由于宫中的房屋多是木制,易起火,为救火之需,就在宫中放了308口大水缸,称之为“太平缸”或者“吉祥缸”。
而且,宫里对这些大水缸可谓是十分照顾,夏天,水缸里的水要每日更新,防止异味和蚊虫;到了冬天,水缸要“穿衣保暖”,甚至天气特别冷,还要给大水缸烧炭加热,以防缸里的水结冰。
再先进一点,比如明朝的“唧筒”。
这种灭火装置的特点是:筒是长竹,下开窍,以絮囊水杆,自窍唧水。既能汲水,又能排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固定的水枪”,使用时,需要由两个太监操作,射程可达20多米,这是比较先进的。
清朝出现的“水龙”则要更加先进。
这是一款引水灭火工具,通过一抬一压的木制手柄,给装在桶里的水加压,这时,水会通过软水管喷出来,只要将软水管对准着火点,就能开始灭火了。
金兔有话说:其实,防火的成本要远低于灭火的成本,有时候我们只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可能就减少了一场火灾的发生。
现在虽然有很多的现代化灭火器材,但仍需要消防员在前线使用。这些奋斗在前线的消防员,值得人们去尊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