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古玩市场在哪里,全国最大的帝陵都集中在陕西?

陕西古代的帝王陵,民间有“七十二陵”之说。经过考古调查,除了轩辕黄帝陵外,目前基本可以确定的帝王陵有39座。还有一些虽然未确定墓塚,但是经过历史文献和多方面考察确认应葬在陕西的帝王有39位。所以,葬在陕西的古代帝王应有79位,他们大都葬于关中渭河两岸的平原山谷之中。因此陕西关中地区,也被称为“东方帝王谷”。

如果单论规模,唐昭陵无疑是陕西古代帝王陵中最大的。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位于陕西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主峰之上。昭陵占地面积达34万亩,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现已核实的陪葬墓多达193座,是世界上陪葬墓最多的帝王陵墓。陪葬昭陵的人物基本囊括了唐立国百年来所有的知名大臣、皇亲国戚和三品以上官员。比如我们熟知的秦琼、敬德、程咬金、魏征、房玄龄、徐楙功、李靖、长孙无忌等均在其中。陪葬昭陵的官员级别之高以及在历史上知名度也为中国之最。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昭陵开始,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昭陵的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选择九嵕山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不愿劳民伤财。唐太宗最初是想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来规划自己的陵寝,务从丰厚,但是遭到了秘书监虞世南的反对。精通经史的虞世南认为,汉代帝陵的形制即劳费民力,又让盗贼惦记。所以汉代帝陵大都被盗,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虞世南建议唐太宗向尧帝学习,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最终,唐太宗采纳了虞世南“以山为陵”的建议。

第二,唐太宗选择九嵕山是基于风水的原因。中国古代陵墓的堪舆风水之说,经过历代堪舆大师的不断完善,到了南北朝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九嵕山虎踞渭北,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山、终南山诸峰遥相对峙;九嵕山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将主峰高高拱举。九嵕山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应具备的所有条件。自唐以来,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7月28日,长孙皇后崩逝于长安太极宫立政殿,终年三十六岁,临终之时遗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同时也将昭陵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百年之后与长孙皇后合葬于此。

昭陵自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首葬长孙皇后起,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负责昭陵营建工程的是出身于工程世家,先后担任唐朝将作大匠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他们设计的昭陵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位于全城北部的中央位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外郭城由东、西、南三面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最北部的九嵕山主峰,相当于长安城中的宫城。

昭陵的陵寝地下就是玄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距主峰顶部80余米。据《唐会要》记载,从埏道(墓道)至元宫(墓室)深约75丈(25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因地宫四周山势陡峭凹凸不平,便沿山凿石架有栈道,以便往来。栈道绕山腰400多米,盘曲而上,直达元宫门。守灵的宫人们可以沿着栈道进入元宫,像平常在皇宫里一样来执行供养之仪。后来为了昭陵墓道的隐秘性,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唐高宗李治下令拆除了所有栈道。至此,昭陵的陵寝高悬,始与外界隔绝,形成了“郁葱佳气望嵕山,百丈丹梯邈莫攀”的绝境。

昭陵栈道及玄宫示意图

昭陵除了在九嵕山主峰内建有地宫外,还围绕周围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昭陵的陵山主体建筑除了玄宫外,还有陵山南麓的朱雀门(南司马门)和献殿建筑群,朱雀门外有双阙,门内的献殿是供前往陵山朝拜、祭献的地方;陵山北麓的玄武门(北司马门)和祭坛(北司马院)建筑群,玄武门外是北阙台,门内是北司马院。这里是当年举行重大祭奠仪式的地方,闻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和“十四国蕃君长石刻像”就列置于此;陵山东侧青龙门和西侧白虎门及垣墙角阙建筑群,昭陵的陵山由垣墙环绕,垣墙的四隅建有角楼,四面正中开有四门,南朱雀门,北玄武门,东青龙门,西白虎门。

昭陵北司马门建筑复原图

在陵山的西南面,还有寝宫建筑群。寝宫里供奉着唐太宗与文德皇后的遗像和生前所用衣物,以便前来祭拜的皇室贵胄以及官员们进行瞻仰膜拜。这里还修筑了大量的房屋,守陵的官员、军队以及宫人们就居住在这里。寝宫建筑群后因遭遇大火而焚毁严重,于是搬迁至距陵山9公里的瑶台寺左侧,称为“下宫”。据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修葺过的寝宫建筑群有房屋378间。

昭陵寝宫复原图

昭陵的陪葬制沿袭了汉代制度,把皇陵内富余之地赐给亲属、功臣、将相陪葬,并赐给东园秘器。唐太宗首葬长孙皇后于昭陵后,即于第二年二月制定了《九嵕山卜陵诏》,除明确规定把昭陵作为自己和皇后的陵寝外,还号召文武大臣及皇亲国戚死后陪葬昭陵。之后,还下发补充诏书,允许子孙从父祖而葬昭陵。在唐太宗的号召下,朝中的文武大臣和皇亲国戚都以陪葬昭陵为荣。从唐贞观年间开始,直至唐开元年间,有数百位显赫人物陪葬昭陵,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王陵园。这些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向正南、西南、东南方向辐射成折扇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昭陵陪葬墓示意图

昭陵的陪葬墓也有等级之分,靠近陵山的陪葬者地位尊宠,而陪葬山下者的地位则较次之。唐太宗的宠妃以及嫡出的公主基本陪葬在靠近陵山的地方,比如韦贵妃墓,唐太宗嫡出的长乐、新城、城阳三位公主的陵墓。还有三位大臣享受了这种礼遇,分别是魏征墓、阿史那思摩(李思摩)墓和阿史那社尔墓。魏征是贞观良相,唐太宗的宠臣,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社尔都是郡王爵位,他们也是北方突厥民族入唐为官者的代表人物。庶出的公主、王子和文武大臣大多陪葬在山下平原地带。

陪葬墓的规格从高到低也分为五类,规格最高的是以山为墓,享受最高礼遇的有魏征和韦贵妃;其次是封土为覆斗形的墓葬,唐太宗嫡出的三位公主就是这类墓葬形制;再次是封土为冢象山型,就是把坟墓的封土堆成连绵不断的山形,或者墓塚封土为普通圆锥形,但却明文规定它为象山形。这样的墓葬已经发现四座,分别是李靖墓、李绩(徐懋功)墓、阿史那思摩墓和阿史那社尔墓;第四种墓葬形制是封土为圆锥体型,这类墓葬在昭陵陪葬墓中占绝大多数;第五种是不起封土的墓葬,昭陵陪葬墓中,除了初唐功臣高士廉葬仪特别隆重却不起封土外,其他不起封土的墓葬一般规格极低,通常为等进妃嫔和宫女采用这种坟墓形式。

从唐代开始, 历代的帝王都会委派官员代表朝廷前去祭祀昭陵。历代的祭陵碑都立于昭陵北麓北司马院内,而不是昭陵南麓的献殿前。这主要是因为献殿所在的位置空间狭小,道路崎岖,搬运石料不方便。所以陵山北麓的北司马院就成了祭祀的最佳选择。逐渐人们习惯把北司马院称为“祭坛”。

昭陵北司马门复原图

昭陵目前可确认的历代帝王祭陵碑有30余通,其中最早的祭陵碑是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后所立,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员所立的“御制祝文”碑。在30余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清代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其次是清代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 这说明,唐太宗及其昭陵,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唐昭陵可谓是魂牵梦萦。他们关心的不是唐太宗这位盛世帝王陵寝的规模有多宏伟,他们惦念的是相传陪葬于昭陵的书法珍品《兰亭序》。有人认为唐昭陵早已被五代时期的温韬所盗掘,《兰亭序》也随之湮灭于历史之中;也有人认为,温韬盗掘昭陵的可能性不大,《兰亭序》很有可能还在。唐昭陵是否被盗,《兰亭序》究竟在哪里的疑问,多年来一直是前来唐昭陵参观的游客颇感兴趣并常常问及的问题。

在史料中,无论是《旧五代史·温韬传》中,还是《新五代史·温韬传》中,都记载了温韬盗掘唐陵的事情,《宋会要》里也有昭陵被盗的记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决定修葺前代帝王的陵墓,于是诏令全国各州县检查辖区内历代帝王陵寝的存废情况。最终得到的结果有28座帝王陵墓在战乱中被盗掘,位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十八座唐陵中,有12座被盗掘,其中就包括唐昭陵。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五代的温韬盗掘唐昭陵的可能性不大。温韬当时担任耀州和裕州节度使,掌管义胜军。新、旧《五代史·温韬传》中只提到温韬盗掘了自己辖区内的唐陵,而温韬的势力范围只涉及到今天的三原县、泾阳县北部及富平县西北这一带。乾陵所在的乾县以及昭陵所在的礼泉县都是李茂贞的地盘。虽然温韬名义上是李茂贞的义子,但是二人各怀鬼胎,并不和睦。因此,温韬不可能率军在李茂贞的地盘来大肆盗掘皇陵。他们认为,温韬只是盗掘了自己辖区内的唐陵,而不在他辖区内的乾陵和昭陵没有被盗掘。如果温韬真盗掘了昭陵,那么从昭陵盗掘的文物自然要变现充作军饷。但是迄今为止,史料中还没有从昭陵中盗掘出文物在市面流通过的记载。

昭陵地宫究竟有没有被盗,一直存在争议,但是昭陵的地面文物被盗却是不争的事实。原本立于昭陵陵山北麓北司马院内的“昭陵六骏”石刻,其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辗转于文物贩子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入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六骏石刻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昭陵的地面建筑虽然已经毁灭殆尽,陵园又在历代的战乱中遭到破坏,但昭陵陵区内还遍布着丰富的古迹遗存。我国最早出土的唐三彩及中国最古老的一顶帽子实物就陈列在唐昭陵博物馆内。昭陵博物馆内的碑石陈列室是中国唐代碑林之最。它们不仅展现了当年的贞观遗风,还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

包头古玩市场在哪里

有哪些是免费参观的?

作为旅游从业者,我来说一下这个问题,我只说全国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一、华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1、北京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免费 体育广场类)1/8

2、天津市: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津门故里(免费 步行街类)1/2

3、河北省:石家庄西柏坡景区(免费 红色纪念类)1/11

4、山西省:平遥古城(大门门票免费 古城类) 1/9

5、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免费 边境类)、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大门门票免费 区域类) 2/5

二、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1、黑龙江省:无 0/6

2、吉林省:无 0/7

3、辽宁省:金石滩风景名胜区(大门门票免费 海边类)1/5

三、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福建省,以及台湾省

1、上海市:无 0/4

2、江苏省:苏州吴中区太湖景区(大门门票免费 湖泊类)、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大门门票免费 河岸线类)、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大门门票免费 区域类)、苏州市金鸡湖景区(大门门票免费 湖泊类)、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大门门票免费 影视城类)、常州市天目湖景区(大门门票免费 湖泊类)、淮安市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免费 红色纪念类)、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景区(免费 湖泊类)、南通市濠河景区(免费 河岸线类)9/25

3、浙江省: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免费 湖泊类)、金华市东阳横店影视城景区(大门门票免费 影视城类)、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大门门票免费 区域类)、浙江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大门门票免费 区域类)、绍兴市鲁迅故里沈园景区(免费 纪念馆类)、嘉兴市南湖旅游区(免费 湖泊类) 6/19

4、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镇景区(免费 古城类) 1/12

5、江西省:无 0/12

6、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古城旅游区(大门门票免费 古城类)、沂蒙山旅游区(大门门票免费 区域类)、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大门门票免费 古城类)3/13

7、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区(大门门票免费 步行街类)、龙岩市古田旅游区(免费 红色纪念类)2/10

8、台湾省:不详

四、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1、河南省:无 0/14

2、湖北省: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大门门票免费 湖泊类)1/13

3、湖南省: 韶山风景名胜区(大门门票免费 红色纪念类)、长沙市花明楼景区(免费 红色纪念类)、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免费 古城类) 3/11

五、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1、广东省:深圳市观澜湖休闲旅游区(大门门票免费 湖泊类)、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免费 区域类)、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免费 湖泊类)、中山市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免费 红色纪念类)4/15

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大门门票免费 江河类)、百色起义纪念园景区(免费 红色纪念类)2/8

3、海南省:无 0/6

4、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不祥

六、西南: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1、重庆市:黔江区濯水景区(大门门票免费 江河类)1/10

2、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古城旅游区(大门门票免费 古城类)、四川省南充市仪陇朱德故里景区(免费 红色纪念类)、绵阳市北川羌城旅游区(免费 区域类)、广安市邓小平故里旅游区(免费 红色纪念类)4/15

3、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古城旅游景区(免费 古城类)1/8

4、云南省:无 0/9

5、西藏自治区:无 0/5

七、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陕西省:延安革命纪念馆(免费 红色纪念类)1/11

2、甘肃省:无 0/6

3、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大门门票免费 湖泊类)1/4

4、宁夏回族自治区:无 0/4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噶尔老城景区(免费 古城类)、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免费 红色纪念类)2/16

小结:真正免费的景区,只有免费两个字,没有什么二次门票或商业消费之类的,这类景区主要是红色纪念类景区,都是国家支持的。景区都得有人管理建设运营维护,肯定会产生费用,总得有人来承担,所以景区收门票是正常的。就像天下没有真正免费的午餐一样,天下也没有真正免费的景区,商业无处不在。

乔致庸的后代?

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 嘉庆二十三年,乔致庸出生于山西祁县的一个商贾世家,父亲乔全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少年时期因兄长病故,乔致庸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乔致庸本人也被称为“亮财主”。 19世纪末,由于连年战乱,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大量白银外流。晚年的乔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传统,于同治初年(1862年)开始在家院附近购置地皮,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宅院,即著名的“乔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是山西民居的代表建筑。 乔致庸曾先后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育有六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其中三儿子乔景俨在乔致庸晚年时当家。 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用人之道 乔家的商业得以超常规发展,是因为乔致庸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马公甫,本是复盛公字号里的小伙计,雄才大略的乔致庸识出他是个人才,在大掌柜告老后,让他当 上了复盛公的大掌柜,给包头商界留下谚语:马公甫一步登天。马荀,本是复盛西字号下属粮店里的小掌柜,不识字,但经营有方,盈利不小。乔致庸便给他一副资本,让粮店独立经营,他成为大掌柜后也给乔家赚回不少银子。大德通票号总经理高钰也是如此,后来为乔家收进几十万两白银的红利。 阎维藩(剧中潘为严原型),本是平遥蔚字号福州分庄的经理,给一个下级官吏支垫白银十万两帮其升迁,结果此人升为汉口将军,其胆识为同行所称道。后因与总号有左,辞职还乡,消息传至乔家,乔致庸慧眼识人,派儿子从半路接到乔家,待以上宾之礼,聘任阎维藩为大德恒票号总经理。他为报知遇之恩,殚精竭虑,使大德恒票号后来居上,成为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票号之一。 为人处事 素性恬淡、酷嗜读书,经营财务非其甘愿亦非其所长,然知人善任。待下宽厚。豁达大度,慎始慎终,人都乐为其用。“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为其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的主导思想。十数年后,其祖业包头商号获利倍增,于“复盛公”之外,又增设“复盛全”、“复盛西”等多处,左右着包头整个市场,因此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商业外,兼营钱庄、当铺,相辅相成,资本愈见盈厚。但他并不沾沾自喜,反急流勇退,商务全权委任长孙, 自己则休闲家居,闭门课子。“肆力史册。广购图书,效法燕山窦氏,严饬子孙无少懈”。同时,广行善举,光绪三年(1877)县遭饥馑,出巨资助贩。渠本翘创设中学堂,孟步云创设女子学校。均以重金襄助,其盛德广为人所传诵。因贩灾义举。受到清廷“举悌弟加五级”,并赏戴花翎的嘉奖。子乔景仪、孙乔映霞均沿袭祖业,使商业、金融又有开拓与发展,成为省内外商界闻人。他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都诰赠夫人。据说他最后一个妻子可作他的孙女,两人的年龄相差三十几岁。这样看来,不知底细的人会认为这位老翁好色,老了还讨妙龄为妻。其实老翁娶妻竟是儿女们的主意。因为他家虽说僮仆很多,可贴身服侍实在不如自己的妻子方便,妻子比孝顺的独生女使用起来自然很多。娶了妻子,一来省去子女们的麻烦,二来还可避免同仆妇女佣的风流不雅。 致庸生有6子,11个孙子。在他执掌家务时,可称得上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了。在他手上,“在中堂” 的事业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起先是“复字号”称雄于包头地面,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这时“在中堂 ”的财势已跻身于全省富户前列,家资千万,商业遍布全国。他为了光大门庭,又大兴土木,于同治初年开始,先在老院西侧隔小巷购买了不少房基地皮,又修了一座里五外三的楼院。而且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有阳台走廊。登上阳台,可观全院。阳台前沿,设有扶栏,扶栏上刻有砖雕,砖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明楼竣工后,又在两楼院隔街相望处,陆续兴建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为后来连成一体奠定了基础。在他手里建筑的房屋占到整个房院的三分之二。 乔致庸人如其名。他待人诚恳,处世随和。由于他善于谋划和经营,在他执掌家业时,资产越来越多,是“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 乔家大院里面乔致庸的赞文 乔致庸的一生颇有善行,经常救济贫民百姓。特别是在清光绪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民谣有“光绪三年,人死一半 ” 的说法。当时乔致庸曾开仓赈济。对此,光绪八年版《祁县志》有记述,并给予褒奖。 在理家上,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事要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该得一分得一分,不掐昧心钱。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又诫“骄、贪、懒”三个字。他治家有方,以《朱子治家格言》为准则,把它当作儿孙启蒙的必读课,同时写在屏门上,作为每日的行动规范。儿孙如若有过,则令跪地背诵,如犯抛米撒面之错,便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复诵读,直到认错为止。然后再作一番训教,最后犯者谢赦,慢慢退出。 乔致庸还把他亲拟的对联着人写好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儿孙,注重节俭,不要贪图安逸,坐享祖业。他对他的儿子进行了排队分析,认为长子不可委以重任,因为长子骄横跋扈;次子个性暴烈;三子过于老实,亦非经济之才;四子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五子是个书呆子;六子体质瘦弱,难担大业,没有一个是他的理想继承人。只有长孙乔映霞性格忠诚厚道,聪明伶俐,故对映霞寄予厚望,教诲亦多。常对其教育说,唯无私才可讼大公,唯大公才可成大器。“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为人作事怪人休深,望人休过,待人要丰,自奉要约。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紧后松。”这些教诲,对乔映霞的立身行事是有很大影响的。 乔致庸老年时,对他的六子宠爱至极,偏袒极甚,因而在他的幼子去世后,恸哭不起,染病卧床,二年后离开人间。 治家之道 乔致庸治家很严。其家规有: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这些家规既杜绝了祸起萧墙的根由,又成为家庭持盈保泰的保证。乔致庸先后娶过六位妻子,但都是续弦。乔致庸将《朱子格言》作为其儿孙启蒙必读之书。他常告诫儿孙戒“骄、贪、懒”三字。并教育儿孙“唯无私才可大公,唯大公才可大器”;“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知欲圆、行欲方”;“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若儿孙有过错,则责令跪地背诵《朱子格言》。如浪费粮食,则命跪诵若干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直到承认错误,磕头谢罪。致庸还把亲拟的对联挂在内宅门上,以教育其儿孙,其对联称: 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 惜衣惜福非惜财,缘惜福 为抬高身价,乔致庸也喜好结交官府,这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晋商的封建性的一 面 乔致庸生活在封建时代,在他身上同样有着结交官府,抬高身价之追求。乔家所结交的官员,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州府县治。清光绪以来历任蒙、疆、陕、甘的封疆大吏,本省抚、道、县几乎都和乔家有着交往。其做法是先由商号经理笼络联系,再渐渐过渡到乔致庸财东。据说大德通票号经理高钰与赵尔巽、赵尔丰私交甚厚,通过赵氏兄弟又结识了端方、张之洞等封疆大吏。 光绪年间,当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便与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结成密切关系,他所需军费,多由乔家票号存取汇兑,有时军费急缺时则向乔家票号借支透支。当西北安定下来,朝廷调左氏回京任军机大臣时,路上费用均由乔家票号经管。恰好乔家所在地山西祁县位于川陕往京城官道,所以左宗棠在途经祁县时,便特地拜访乔致庸财东。乔致庸当然十分欣喜,做了迎接左氏的充分准备。当左宗棠来到乔宅见到乔致庸时,直称“亮大哥,久仰了”,乔致庸更是受宠若惊。在乔宅叙话时,左宗棠一再表示,在西北有所作为,均仰仗亮大哥票号支持,云云。致庸也趁机请左宗棠为大门前百寿图题一副对联。左宗棠即兴挥笔,所题对联为: 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当北洋大臣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时,闻晋商富甲天下,便伸手到山西商人中募捐,乔致庸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便认捐银10万两。这样,李鸿章对乔家的这两个票号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经票号掌柜与李鸿章幕僚斡旋,李鸿章为乔家大院题了副对联,传说李鸿章写的这副对联是: 子孙贤,族将大 兄弟睦,家之肥 不难看出,乔致庸结交官府有其商业利益与自身需要的一面,这些都反映了乔致庸所代表的晋商封建性的方面。 后人评价 之所以一介儒生能有如此成就,除天赋,乔致庸在经营时把儒家的宽厚和仁义精神带进商业。现在能看得到的最确凿证据是乔致庸去世后立的墓表。乔致庸的墓还在乔家堡村子里,墓表是立在墓前的,墓志铭是埋在墓里的,乔致庸的墓志铭至今没找到。墓表上的文字是乔致庸的孙女婿、民国时的文化名人常赞春写的。他记述乔致庸幼年的家庭状况,以及他本来想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庭,却被迫接手家业,并以儒学为经商指导大获成功。而作为商人的乔致庸手头仍然常备有四书五经和史记等书籍,对于社会上的灾祸,他都会挺身而出赈灾。“民为贵,君为轻。”乔致庸内心就是这样一个民本主义的思想。 这个精神可以延续到乔家祖上。乔贵发是个草根阶层,30岁都娶不上媳妇。但他最终娶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可谓情深义重。他们家有个报本堂的第一代先人,那个泥塑旁边是个要饭的篮子和一根打狗棍。他们并不隐瞒自己祖上贫穷的历史,反而要家族记住这些贫困史。不只是乔致庸,包括到乔致庸的孙子乔映霞这一代,每到过年时候,他们都要用车拉着米面,给那些贫穷的家庭资助,帮助渡过年关。他们家有很好的家教,其中就有不要忘记自己贫穷的出身。乔家家教有多严格可以举个例子。山西有很多大家族的宅院都有戏台,但乔家没有,怕的是后人玩物丧志。乔家还有一个规矩,家里不用年轻的丫环而用中年妇女,为的是避免年轻的男主人出现不雅的事情。 乔致庸之所以能有雄厚的资本实现自己票号汇通天下的理想,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把乔家在包头的复字号生意发扬光大,复字号也成为乔致庸发家的起点。在乔致庸做东家时,复字号已经是包头第一大商号,几乎垄断了整个包头市场。有句话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当时经过两代经营,乔家在包头有11处生意,关内还有好几家铺子,总数有17家。光复字号有3个大号,十几个商铺,几百名伙计。包头当时是新开发地区,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交的地方,除了马,很多东西都很缺乏。乔致庸利用包头为基地,将商业触角发展到蒙古地区,直到后来到北京和天津。乔致庸还很审时度势。当时左宗棠西征,乔家出了好几百万两银子,但也有一定条件,就是大军到达新疆后,乔家可以派一个票号跟随经营后勤,为军队筹办粮草,负责汇兑朝廷的军饷。 武殿学提到乔致庸在经营中对人脉的精明投资。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逃到山西。8月,乔家大德通掌柜高钰接到一封密信,写信人是跟随慈禧、光绪西行的内阁学士桂春。桂春在信中写道:“銮舆定于初八日启程,路至祁县,特此奉闻,拟到时趋叩不尽。”接到信后,高钰立即把乔家大德通大加装饰一番,作为慈禧、光绪的临时行宫。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后缺钱,山西官员在太原召集山西各商号商量‘借钱',要大家体谅朝廷苦衷,大家谁都不敢答应。当时乔家大德丰票号的一个跑街的(业务员)贾继英却当场答应,同意借给朝廷银10万两。他虽然是个跑街的,但自作主张的权力很大。当时太后很高兴。贾继英会去跟大掌柜阎维藩说,这个人物在电视剧里也有。阎维藩问你为什么答应?贾继英说,国家要是灭亡了我们也会灭亡,要是国家还在,钱还能要回来。阎大掌柜就夸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千年也出不了个贾继英'而“慈禧太后此后给山西商人的人情,一笔是由各省督府解缴中央的款项,全部由山西票号来经营;另一笔是将庚子赔款连本带息,约10亿两白银交由山西票号来经营。 1906年乔致庸去世前,乔家的生意进入最辉煌期。可能常人看来非常奇怪,因为当时正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山西票号的生意却获利甚丰。那是因为朝廷和西太后解除了山西票号的禁令,过去绝对不允许票号进行公款汇兑,但战乱让南方给朝廷的公款无法到达,只好对民间票号解禁令。但是国家的危机一过,朝廷马上又重新禁止。到庚子事件之后,国家再次放开民间公款汇兑,所有山西票号都大获全胜。当时乔家大德通票号在光绪十年(1884)每股分红是850两,光绪十四年(1888)增长到3040两,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每股分红高达17000两!据当时的户部档案记载,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户部有三分之一的银两存在各家山西票号中。这些都证明1900年以后山西票号的飞速发展,乔致庸的经营达到了顶峰,而这也是山西票号崩溃的开始。辛亥革命一开始,山西大部分票号迅速崩溃。只有祁县的大德通、大德丰,瞿家的三晋源(电视剧里水家的)、大盛川这4家是经营最久的票号,其中乔家的大德通、大德丰直到1951年才关门(大德通总号原来在山西祁县,1940年迁到北京,改为银号。最后在1951年结束其历史,成了最后一个山西票号)。 家宅介绍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九沟风景区、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长裕川等景点形成一日游格局。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 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瞭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 1986年,祁县将乔家大院辟为祁县民俗博物馆,以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丧礼仪、农商活动为主题的42个展室,2000余件展品,较系统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的民间风俗。乔家大院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已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有50多部电影、电视剧来大院拍摄、选景。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红极一时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在乔家大院拍摄的。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初年建成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典型风格。 1985年,当地政府在古宅的基础上建成了祁县民俗博物馆,1986年11月1日开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乔家大院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 家宅兴建 除振兴包头复字号、把票号做到汇通天下,乔致庸人生最后一件大事,就是为后人留下了这栋乔家大院。乔致庸在世时候乔家从没有分过家,而且家庭统一管理,每人每年开支多少都有明确规定。乔家大院最早只有乔贵发建的一个筒楼,后来乔致庸的父亲在边上修建了一个院子,乔致庸本人是没兴趣兴建家宅的。 国家都要灭亡,自己生意的前景乔致庸自然心知肚明。那时大家族人口也多起来了,乔致庸终于在人生的晚年开始翻盖老宅。乔家大院是在乔致庸手上开始成为一个封闭的大院,具体事务则是交给孙子乔映霞完成。乔家的院子在山西晋商的宅院中并不是最大,但在山西保存至今的晋商宅院中,是唯一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从来没有拆过,一直保存了原汁原味。一进门右边的第一个院子。我们叫东北院,他们家叫老院,这个院子乾隆朝就有了。后来他父亲又修了一个,他后来自己修了两个。乔致庸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宁,捻军义和团爆发后,他觉得靠不上官府,于是把四个院子——这四个院子正好在城里一个十字路口上——所在的路口买下,做成一个封闭式的院子永久使用。后来乔致庸买这个街口的证据被找到,在乔家堡村里的关公庙内后来找到了这个碑,记载着乔致庸用450两白银购买这些地面产权的事情。后来他参与帮助山西商人将英国人手中的阳泉煤矿赎回。由于用去大笔银两,乔家大院有一个角未能建成,成为所谓的“花园”。 乔家大院最终能够保留下,也和乔致庸的仁厚有直接关系。当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山西总督毓贤在山西地界杀洋人。从太原逃出7个意大利修女,逃到祁县被乔致庸保护下来,藏到自家银库里,最后用运柴草的大车拉到河北得救。后来意大利政府给了乔家一个意大利国旗以表彰,这个国旗竟然在后来日本侵华到山西时候派上用场。乔家把意大利国旗挂在门口,日本人看到这是盟友的,就没有破坏乔家。相比之下,山西的其他大户大宅都被日本人破坏。但是乔家后来觉得这里还是不安全,最后都离开了乔家大院。20世纪40年代初乔家还曾经回来过一阵,但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一去就再没有回来。朱秀海说,乔家大院在解放后成为祁县政府的办公地,后来先后做过人民医院和粮食仓库,最后由于是晋中地委党校,在乔家老家人的保护下安然渡过“文革”。“乔家大院能够完整保存到今天,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

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

对于昭君出塞这件事,有被迫又有自愿,且有小编一一道来。王昭君,名嫱,为西汉南君秭归人(今属湖北),晋代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是齐国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身世详情没有考证,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中的落雁说的就是昭君。17岁时被选入宫待诏。王昭君入宫之后,并未见到元帝,《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不曾见到元帝,并非她不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同篇写道:“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然而,王昭君毕竟“入宫数岁,不得见御”,其中的苦楚也只有自己明白,在古代15岁还没嫁人,就已经是大姑娘了,昭君17岁入宫,数载之后,快二十的年纪,加上自己出身平明,还没得到元帝的青睐,那肯定想找个出路,比起老死在深宫大院强多了吧,故说是不愿,那也是看到的,女孩子谁不希望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况且还是嫁给一个没有见过的人,离家离亲人那么远的塞外。民间传说,王昭君离乡时,悲伤的情绪感染了桃花,桃花为之流泪,桃花和着泪水,融入香溪,化作片片的桃花鱼。大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味。虽然是野史,如果是你,远离故乡,难免也会不愿意。故乡山水养育了丰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鲜亮。天边飘来的五彩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好的深宫闺房。可叹那离宫幽室实在空旷寂寞,金丝鸟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梦想和思念沉重地压在心头,笼中的鸟儿却不能自由的翱翔。虽说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儿徘徊茶不思来饭不香。为什么唯独我这么苦命,来来去去的好事总也轮不上。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人生在世,谁又不是这样,被迫也有,自愿也罢。

手里的闲置邮票该如何出手?

手里的闲置邮票该如何出手,这对我们爱好邮票的朋友来说,感到一种莫名的伤感,回想起我们大家从刚开始的兴致勃勃,收藏到一张自己没有的邮票是多么的激动,到后来邮票越集越多,各种类型的邮票收藏在自己的小册子里,内心深处是一种满足,对于这个种种,我之前也分享过类似的问题,现在又在重新分享一下吧!

邮票之间的历史情怀在空闲之余将它拿出来翻翻,这里面都是满满的回忆,对于很对收藏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随着时代的更新交替,许多藏友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将自己的藏品变现,解决自己现在的困境,许多的无奈与心酸,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收藏邮票,可谓是邮票收藏的老师傅了,其中的珍贵邮票应该也有不少。

红色收藏的特殊情怀按照时间推算题主应该也收藏了不少文革时期的红色邮票,这个类型的邮票也算是一代人的红色回忆,它传递的是我们国家在特殊时期的一种精神文化,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对历史革命先烈的一种缅怀之情。

历史珍稀邮票的特殊我们中国最早的邮票是在大清王朝光绪四年六月份发行的,这套邮票一共有三种样式,通常称之为“大龙邮票”,在之后时间里由于在材质上的改动,这大龙邮票也是有三种特质,1878年发行的“薄纸大龙”,1882年发行的“阔边大龙”,1883年发行的“厚纸大龙”,随后在民国政府成立后,邮票的票面上也进行了改动和创新,一些面值也是更加全面。

从解放之前的邮票种类可划分为三个代表时期,最早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后是解放战争时期。

到了1949年10月8日,新中国成立后发行了第一套以纪念形式的邮票,在随后不同的时间里,也是发行了各式各样的纪念邮票,其中常见的是邮寄信封上的普通邮票,另外还有军用邮票、包裹邮票、航空邮票、纪字头邮票、特字头邮票、编号邮票、欠资邮票等,早期的大清邮票、民国邮票、抗战邮票、文革邮票等。

这里面很多邮票存世量是非常少的,早期的邮票能收集到一张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所以收藏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能留到最后的又有几人呢?

邮票出手变现的一些方式这个我也是最不愿提及的一个问题,付出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最后还是决定将它变现,这真的是很耐人寻味,我就说一下我知道的几个变现方式:

1.邮卡币市场……在每个省市里基本上都有比较大型的邮卡币交易市场,其中名气较大的有北京市的马甸万家邮币卡市场、上海市的卢工集邮品交易市场、重庆市的中兴路集邮收藏品交易市场、南京市的中天商厦-邮币卡市场、扬州市的天宁集邮市场、盐城市的水街邮币卡市场、长春市的和平世界集邮市场、沈阳市的邮币卡市场、大连的集邮品交易市场、包头的邮币卡交易中心、石家庄的棉一立交桥下集邮市场等等。

2.古玩市场……这一类大部分都是以古玩字画、古钱币等物件交易的,但是也是有少数的集邮爱好者会在这些市场里,“票遇有缘人”。

3.线上的邮卡币交易市场……这个也是更加大众化的,可以普及的人群更广范,邮票变现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要留一些心眼,网上本就是一些虚拟的世界,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遇到问题要及时找客服处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挽回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要挑一些信用度比较好的商家或个人。

4.社交软件的朋友圈……这个也是比较方便的,最主要的就是多结交收藏圈里的人脉,在朋友圈分享,如果碰到喜欢收藏的朋友,你这个邮票变现也是比较快的。

收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