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之谈 瓷器气泡鉴定法,汪友棠瓷器特征?
清光绪汪友棠浅绛彩山水人物纹八角茶壶 所绘山水呈通景式,遍绕八棱瓷面,笔墨酣畅,水色淋漓,壶体两侧画意一气贯通,又侧重各异。一面题:“落日照溪路,回头人影长。甲午夏月,汪友棠作。”甲午为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农历五月。
大片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经常采用的画法,这样的处理,一方面使得整个构图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另一方面看似不着一笔的云气水波,却又给观赏者一种处处为水,雨润通透的感觉。汪友棠所绘的江南清山丽水,如诗如画,令人流连。盖呈八棱,题:一片冰心在玉壶。
壶身一面绘山水图,题:“曳杖访诗人,巳丑夏蒲月”。巳丑即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农历五月。图意似为《东坡》写照。远山苍茫,雨后澄明,僻冈幽坡,一高士曳杖而行。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官贬黄州,在城东禾稼果木,躬耕其中,并筑居室,题“东坡雪堂”。这是东坡居士称呼的由来之处,也是后辈文人神往之地。
汪友棠这里用画写意,描绘出苏轼僻处守志,以野人自居,面对不如意生活达观处世的态度。另一面绘菊石花鸟图,用笔纯熟,恣肆野逸。落款题“柳村氏”。柳村为汪友棠的字。菊寿延年,含有祝寿敬老之意。壶嘴两侧题:“子孙吕荣,金银缕丝状,汪友棠写。”
宋官窑最好鉴定方法?
宋官窑最好的鉴定方法
首先搞清主流观点认可的宋代官窑。
目前宋代官窑有几种说法,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又有俩种说法,一是窑址在开封的官窑。有“大宋官窑”印章(未知真假)。但至今未能找到窑址,说是被黄河淹埋了。二是北宋官窑就是汝窑,即是汝官窑。
南宋官窑,主要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但最近有人论证在修内司官窑建立之前,还有俩处官窑,一为位于江苏苏州的平江官窑,一为位于浙江余姚的余姚官窑。
我以为目前主流认可的官窑是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我也只讲这俩处官窑的鉴定。
首先看器形,要符合宋代官窑的特征。但是仿品也做的差不多。所以不是主要的。
第二,看紫口铁足。为什么会有“紫口铁足”呢?主要是官窑瓷器的胎,多为灰黑色,深灰色,紫灰色。而修内司窑还有香灰胎。由于釉在器物的口部挂不住釉,釉层浅。故表现为“紫口”,胎色越黑,紫口色越重。相反胎色浅灰时,紫口色轻,甚至不明显。但是“”铁足”还是明显的。因为露胎了。铁元素得到充分的表现(有人测的铁含量3--5%)。底圈足边有俩种:平切和三角形。铁足颜色为紫褐色。比较讲究的器形如陈设用瓷,还专门加一层护胎釉。
第三看开片。官窑基本开有大小纹,即“文武开片”,只是有的大文多少而已。大文路可在放大镜下看到顶起的痕迹,且有氧化表现(有人说当初使用黑墨划过,或者碳水粘过。我以为是误导大众)。如用指甲轻轻拉,有挂指甲感觉。当然小型器物不明显。
第四看釉面厚否。总得说来,官窑釉厚超过汝瓷,尤其是南宋后期,釉面很厚,是多次上釉的结果。甚至表现出水波之势。在放大镜下看,气泡密且有深度,深不见底。零星地还会看到发黄发黑的气泡。真品无疑。
第五釉面没被做过旧。没被酸碱过,没被茶水浸过。
第六,如果是出土于盐碱地方,会有盐分參出,如冬天里结霜的砖面上的雪花痕迹。
第七,修内司官窑精致优雅程度高于郊坛下官窑。
第八,白胎者,有清仿者;红裂纹者,小心为现仿品!
好了!就讲这些吧。基本能够辨别了!
补充一点:如果足底有支丁,应该是圆形的。
作为一名入门新手如何判断一件瓷器有没有收藏价值?
如何鉴别瓷器的收藏价值?
“鉴别瓷器的收藏价值”应该主要围绕瓷器收藏“三要素——真、精、新”来进行:
第一点,瓷器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的第一要素就是要确保其“真”。
“真而善者即为美”。所谓“真善美”,“真”是“善和美”的前提和基础,有“真”,才谈得上“善”和“美”;非真之“善”是伪善,是一种丑恶、邪恶甚或罪恶,属于“丑”的范畴;而非真之“美”是滑稽,是一种闹剧、丑剧,也属于“丑”的范畴。
收藏是一种高品位“行善求美”、“益人益己”、“利国利民”的崇高行为,容不得半点虚假。不能保真的所谓收藏,是一种愚蠢、盲目与自大,是对收藏本质和尊严的一种玷污、践踏与凌辱,是一种自取其辱的无知可耻行径。
所以,瓷器收藏的第一道关卡就是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确凿的证据和十足的把握确保收藏之器物是真正该朝该代该窑口该品种之该瓷器无误。非如此,则应“宁缺毋滥”!请每一位收藏爱好者和藏家都扪心自问:“这一关你闯过了吗?”
第二点,瓷器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的第二要素就是要尽力确保其“精”。
瓷器的“保真”只不过是收藏的第一道门槛而已,非真、不真、不确真者一律不可入藏,但只要是真的就一定具有收藏价值和收藏必要吗?答案即使不是彻底否定的,至少也应该是或然性的。
有很多当朝当代该窑口该品类瓷器的普品、残品、废品,只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研究参考价值而毫无收藏价值和收藏必要!但很多人误入歧途嗜痂成癖,专收残、破、普、废之瓷器,个人行为,不必评论,但“偏离了收藏本质”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收藏绝对不能等同于“收破烂”的,收藏是一种“集精、集美、集优”活动,瓷器的完整性是在保真前提之下第一位的,而瓷器的精美度和精良度则又是在完整性的基础之上需要慎重考察、分析与抉择的重大选项。“非真不要,非精勿取”方能确保自己的收藏品质与品位。
第三点,决定瓷器收藏价值高低的是收藏的第三要素“新”。
由于有了前两关作“拦鲨网”和“阻浪墙”,毫无疑问,这里所谈之“新”绝对不会是“新旧、新老、新仿”之“新”,而是指瓷器既“有老旧真精之内在”却又同时具有“焕然一新”、“豁然而新”、“宛然全新”之完美无缺、完美无瑕、精美绝伦之最佳品相,似新非新胜于新。
对于正常情况下的真正藏家而言,瓷器收藏的三要素“真、精、新”丝毫不是问题,大家也都是这么一关一关闯过来的。但现在有那么一批自以为是之人,明明连确真、辨真、识真、保真之第一关都没有闯关,却大言不惭到处胡批乱评他人的收藏品,委实无耻无聊而又可怜、可叹!这类人的唯一出路就在于学会闭嘴,学会反思,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古物、尊重真理,否则与苍蝇蚊虫无异。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经验,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上几件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瓷友。
元青花瓶底有卷纹吗?
有。元青花通常是出土器,部分出土的瓷器有金属膜。金属膜有如鼻涕虫爬过后的亮膜,有的还掺有泥色,色浓和色淡处没有明显的界线,呈渐变状,用手摸也是平的(没有实物,可放大看鬼谷子罐的拍卖光碟)。还有的金属膜如涂了碘酒的颜色,并和泥色混在一起,有较强的蛤蜊光。 真品元青花瓷器釉层通透,气泡大小都有,有的大中有小,小中还有小气泡,形成了唾沫釉。部分元青花瓷器釉层气泡里还或多或少进了泥土,气泡变色或气泡破裂叫死亡气泡。
元青花瓷器有部分釉面有脱玻老化斑,放大镜下看象白内障或象粥样斑一样。
保存不好的瓷器釉面有密集的脱釉斑,口沿等楞角处有剥釉,剥釉中间脱落,但边缘参差不齐,而且高于釉面,这是因为胎釉接合不好,胎体长器受潮而膨胀,致使胎体风化釉面脱落。仿品则是用机器打磨,一看就知。 露胎和釉薄处多数都有火石红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红有的混为一色,无法分辩,泥沁是洗不掉的,也是真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的来说仿品与真品有明显的区别,国家博物馆出售的名人高仿元青花瓷器也与真品有明显的区别。
古瓷气泡里的结晶体能仿出来吗?
不能
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胎体和釉料中的水分加热气化形成气泡,这是烧制过程中形成的,人们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很难伪造,人们只能根据胎体和釉料的配方和含水量近似的制作一些气泡,但是与老瓷器的气泡是无法做到相同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