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顶级瓷器,明清时期瓷器真品都有什么特点?
明清时期的瓷器,分官窑和民窑生产。官窑瓷器,在明永乐的时候,写款的很少,目前只发现青花压手杯有款。黑暗期基本上没款。另外,康熙初年,也没款,只有堂款,到了后期,才出现大清康熙年制,一直到清末。官窑都有款,民窑有的有花押款,有的没款,不能一概论之。
区分明清瓷器的新和老,个人认为,首先看工,因为现在许多瓷器,用料仿明清瓷器,已经仿的形似了,你猛一眼一看,可能认为是清三代的,或者是明代的。所以我认为,一定要仔细看工,图片画的不好,就先pass掉,其次,看胎,上手一垫轻重,心里就有个大概的底,如果手头轻重合适,就要再仔细看画片用的是什么料,符不符合当时的用料。最后看看底,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即使高仿瓷器,仍然对底的处理欠缺,总能找到破绽。
另外,我想对现在的瓷器藏家说句心里话,如果搞收藏年头不长,建议多收藏一些,民国时期的瓷器,清末的民窑瓷器,别上来就是高大上的东西,景德镇都是指着你们吃饭呢。往往一个朋友群里,发出来的都是新仿的,你还不能说,一说人家就急了,所以,还是慎重一些为好。
清仿汝窑的特点?
1.器型规正,造型大多有清代特征。
2.釉面光亮,釉水较薄,胎壁较厚。
3.有支烧点,也有底足露胎的,支钉较大,纹片不如宋汝细密。
4.釉下气泡较多,透亮,上釉工艺与宋汝不同。
明代青花瓷各个时期的青花用料都是什么?
首先感谢悟空邀请问答,首先相对于清代青花瓷,笔者更喜欢的是明代青花,既有永乐、宣德时期华丽霸气的纹饰,也有成化,弘治时期恬淡雅致的情调,更有嘉靖,万历时期浓妆艳抹的发色。可谓丰富多变,体现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明代各个时期青花瓷的用料。那么现在我就简单地阐述一下明代各个时期青花瓷的用料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明洪武 松竹梅缠枝菊纹青花大盘
明洪武 菊瓣纹缠枝莲纹釉里红执壶
说到洪武青花瓷,可能大家感觉印象不是特别深,因为这个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太太耀眼了,都知道这个帝国的缔造者太祖皇帝朱元璋因为姓朱所以对带有红色纹饰的瓷器尤为喜爱,所以在当时江西景德镇的官窑御窑厂出产了一批质量及其高的釉里红瓷器。但是明洪武的青花瓷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很多人都说洪武的青花瓷器特别是民窑瓷器纹饰发色看着是灰黑色,不是特别好看。原因是是什么呢,因为建国之初各个行业百废待兴,所以用了不是特别昂贵的国产料也称为石子青料,这种青花用料烧造效果不是特别好。但是这个时期的洪武青花瓷以具有丰富生活情调的纹饰取胜,较为常见的就是当时民窑碗心写有一个大大的福字,也寄托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永乐 一把莲大盘
明宣德 缠枝莲花卉纹豆
提到永宣时期的青花,笔者认为是明清青花瓷器史的巅峰时期之一,清代康雍时期官窑都有仿制这个时期的瓷器,可以说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不管是器型、发色、纹饰都是精益求精,也和当时大明王朝的国力鼎盛有很大关系。尤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青花发色极为漂亮,给人一种华丽美观而又不失沉稳的感觉,更为可贵的一点是青花发色中竟然带有些金属般的光泽。究竟是什么青花用料造成这么精彩的视觉效果,这种神秘的青花用料叫苏尼勃青料也可称为苏麻离青料,据研究是当时郑和下西洋时从现在的中东地区带回的青花钴料,换现在的话说是进口原材料,这种用料在当时可是昂贵的很,不像现在运输这么发达,当时运到国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等等。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大明王朝达到了一个极盛的时期,人民的物质生活也更为丰富了,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了。
明成化 花卉纹青花卧足杯
明弘治 娇黄釉盘
提起明代中期成化、弘治的青花瓷。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太淡雅了吧感觉没什么亮点,不如这个时期的明星产品成化斗彩和弘治娇黄釉官窑瓷器,前几年一个成化的斗彩鸡缸杯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到两个多亿可谓价值连城,弘治的娇黄釉瓷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明清时期黄釉瓷器的最高峰。但是笔者认为成弘的青花也别有一番雅致,特别的淡雅耐看,而且瓷器纹饰方面留白较多,给人一种清晰脱俗的感觉,以花卉和婴戏为代表纹饰,那么形成这种风格也离不开这个时期青花用料的作用。这个时期的用料以平等青为主。为什么和永宣时期的瓷器青花风格迥然不同呢,首先和这两位皇帝的性格有关,成化性格比较柔弱阴柔,当上皇帝后喜欢上了一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万贵妃,为了讨这位带他长大的乳母欢心,烧造了一批更符合女性审美特点的贡瓷。到了弘治,本人认为是明代最为传统也是最为保守最兢兢业业的皇帝,生活方面也是极为节俭,更是皇帝中一夫一妻制的践行者,这可不容易吧对于皇帝来说。再一个经过土木堡之变,帝国由盛转衰也无力烧造像永宣那么华丽的青花瓷了。
明嘉靖、万历时期纹饰
最后说说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首先看到这个时期的青花瓷的第一印象就是发色怎么这么蓝艳,浓重的很啊!像是色调调重了好几个度一样,与成化、弘治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发色其实离不开青料,那么这个时期的青料是什么呢?有一种号称回青的钴料。这种钴料也是进口的,据说也特别昂贵,只有官窑多为使用,而且喜欢和国产的石子青混合使用。纯回青的用料极为罕见,估计是皇帝本人才能使用这个级别的瓷器的吧。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瓷器发色有这种特征呢,和嘉靖万历这两位皇帝信奉道教息息相关,可以说他们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嘉靖是天天炼丹吃药、万历是几十年不上朝懒得管了。道教有一种说法叫紫气东来,而嘉靖万历上等瓷器由于加了回青料可以达到蓝中发紫的效果了,所以尤得两位皇帝喜爱。
明代的瓷器这几个时期的青花用料更具有代表性,别的时期青花就不再一一阐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v信探讨交流问题,一五五三八八五四五一六。每天阅读十分钟,避免吃亏上当。
明代青花蕉叶纹特征?
蕉叶纹作为一种瓷器装饰图案,也有着其独特美好的寓意。如芭蕉的叶大,则“大叶”谐音“大业”,寓意大业有成;而且芭蕉的果实都长在同一根圆茎上,一挂挂紧挨在一起,所以被看作团结、友谊的象征;再如芭蕉其冬死春又复生的特点,也被看作起死回生的象征。
蕉叶纹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兽面纹觚、陕西扶风出土的鸟纹觯上均装饰有蕉叶纹。早期蕉叶纹严格地讲实际上应是一种兽体的变形纹。“两兽驱体作纵向对称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作蕉叶形式。这类纹饰大多施于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瓷器上蕉叶纹始见于宋代
明蕉叶纹瓷器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绘制蕉叶纹的地方一般位于瓷器整体的下半部分,或作为衬托绘制于瓷器的颈部,较之宋朝的绘制位置偏上,但又比清朝蕉叶纹瓷器更注重留白,蕉叶纹也不过于繁复,整体风格素雅,特别是在青花上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圆润、明净、风雅,与蕉叶纹位置合宜、适当留白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鉴赏蕉叶纹瓷器时应注意其纹饰位置,历朝不同。洪武时期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蕉叶纹的装饰部位与元代相同,但蕉叶的排列形式出现了变化。
现在市场上宋元明清民窑瓷器多么?
古玩市场和古玩商店多,城市越大卖的越多,各大、小城市都有,只不过规模大小不一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