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的古玩,古董小说?

盗墓笔记算不算? 《黄金眼》《盛世收藏》《贾似道的古玩人生》《异能古董商》 《贼眼》《修复专家》《重生之齐人之福》《重生之极品收藏家》《金瓶莲》

贾似道的古玩

巅峰时期的秦国打得过南宋吗?

在我看来,秦朝和南宋都属于冷兵器时代,尽管在南宋时期发明出了火器“突火枪”,但这并不标志着南宋就能够使用大规模的武器来对秦朝进行压制。其一,南宋科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发达;其二,南宋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其混乱的政治体系。因此尽管有岳飞的相助,我也不认为南宋能够打得过秦朝。

对南宋和秦朝的简单评价

有不少人说南宋朝廷的存在就是历史上的一个笑话,虽然其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可圈可点,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其政治腐败,奸臣当道的局面。尽管在南宋后期,军事上有了诸如岳家军,韩家军的存在,但是其偏安的政策直接导致军队溃败,人心流失,最终漠北民族对南宋进行了残酷的打击。

反观秦始皇,现在有很多声音为秦始皇平反,我认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评价一个人就要从他的功过两方面来判定。但不可否认的是,秦朝由于其出色的法律制度,在秦始皇执政期间,天下得到了一定的巩固,而且确实形成了大一统的形势,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实力的差距

首先秦朝的人才,绝对要比南宋时期的多得多不是说南宋时期没有杰出的人物,而是说南宋时期这些有才华的人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皇帝不是被奸臣蒙蔽了双眼,而是自己就有问题。南宋是由北宋演变过来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赵匡胤在建立之初就进行了杯酒释兵权,意味着武将的权利始终要被削弱。

到了南宋,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即便溃败的南宋军队想要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但是皇帝以及某些大臣不允许这样,因为他们觉得武将当道,很有可能组成私人武装反叛朝廷。岳飞之死其实同样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起了一个完全体的王朝,其经济以及军事力量都是后续朝代所不能比拟的。试想一个经历了许多场大战的王朝和一个镇压自己士兵的王朝,哪一个会取得胜利呢?

秦国疆域辽阔,人才济济。反观南宋被多方势力压迫,或者说是外族入侵导致南宋不可能形成一个和平稳定的局面,皇帝当然可以享乐,但他们也不想想,没有自己的支持,有多少武将会被朝中的奸臣所残害,自己的朝廷不靠,自己的士兵又要靠谁呢?

当然我们不考虑两个朝廷人心流失的状况毕竟在不同程度上,两个朝廷都有被天下百姓所诟病之处。仅仅只是看军事力量的对比,南宋就不可能打败秦朝。不是说岳飞打不过白起,而是朝廷不支持岳飞,但秦始皇肯定支持白起。

综上所述,尽管打仗是综合实力的对比,不能仅通过单一的一方面来进行比较,但是我们从整个南宋的趋势来看,其后期卖国求荣主导的思想决定了其必败。

历史上的高俅和蔡京真是奸臣吗?

《宋史》中,蔡京名列《奸臣传》,可谓货真价实的奸臣。高俅在《宋史》中没有立传,事迹散落在其他的传记中。根据高俅生前的作为,虽然也有劣迹,但“大节不亏”,似乎不够奸臣条件。或者说,高俅的“奸臣”含量远远不及蔡京。然而,在《水浒传》中,这两人却恰好反转,高俅是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蔡京虽然也被当做奸臣刻画,却没有高俅坏。那么,历史上的高俅蔡京,与小说中的形象有哪些不一样之处呢?

高俅究竟是如何发迹的

《水浒传》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高俅出场。施耐庵是这样介绍这位大反派的:

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毬。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以施耐庵的说法,高俅就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等样人自然不会干什么好事了。所以,“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虽然如此,高俅倒也没有干过什么十分恶劣的坏事,只是帮着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干那些风花雪月的勾当。因为这件事情,高俅的父亲却到衙门告了自己儿子一状。因为父亲告儿子,事情就被放大了,开封府便将高俅脊杖二十,驱逐出城。可见,高俅年少时并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只是因为做了“浮浪”之事而已。

施耐庵这样写,原因还是没有历史凭据的缘故,因要为后文做铺垫,所以,才有这样的文学虚构。《挥塵后录》中记载,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高俅为苏东坡小吏。后来,苏东坡把他推荐给小王都太尉王诜。这天,端王赵佶在早朝时问王诜借篦刀整理头发,看中了那把精致的篦刀。小王都太尉便说,这样的篦刀刚刚做了两把,还有一把未用,晚上让人送过来。

小王都太尉所遣之人,正是高俅。于是,便发生了《水浒传》中的故事,高俅因蹴鞠功夫了得,被端王留下。几个月后,端王继承皇位,是为宋徽宗。

《挥塵后录》继续说:不次,遷拜其儕類,援以祈恩。上云:汝曹爭如彼好脚迹邪?宋徽宗登位后,高俅很快得到升迁,职位超过了同僚。高俅升官速度很快,大概引起了同僚的不满。于是,宋徽宗说:“你们有高俅那样高超的球技吗?”当然,宋徽宗所说的“脚迹”并不一定指的就是蹴鞠,而是高俅具备其他人没有的履历。

《挥塵后录》为后人辑录的史料,也难免自相矛盾之处。这部典籍同时说:“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高俅并不是《水浒传》所写的那样,一夜之间就升到了殿帅府太尉,而是经历了二十年的磨砺,才坐到殿前司这个位置上的。这样的“脚迹”,大概是很多大臣所没有的。

至于施耐庵说,高俅的父亲曾经将他告到了开封府,估计也是没有的事。《挥塵后录》中,提到了高俅父亲的事情,是这样讲的:“父敦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進士,直赴殿試,后登八座。子姪皆郎,潛延閣恩倖无比。”高俅的父亲叫高敦,因高俅而重新做了节度使。哥哥高伸与因此得到直接参加殿试的机会,高中进士。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件事情在高俅身上也得到了体现。蔡京则更是如此,一人得势,他的几个儿子蔡攸做到了领枢密院事,担任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蔡翛则做了礼部侍郎、镇江留守,其余如蔡眦、蔡袺等都在朝为官。蔡钘做了宋徽宗的驸马,蔡鋆是杭州知府,据说,被义士武松所杀。仅以此相比,蔡京的奸臣含量远比高俅要大。

由此观之,施耐庵虽然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基本事实还是有史料可查的。

高俅知恩图报,大节不亏

北宋末期,吏治腐败,高俅、蔡京等发迹,惠及家人,《水浒传》对此也做了深刻的揭露。比如,高唐州太守高廉是高俅的叔伯兄弟,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江州知府蔡九,等等。这样的文笔,则是施耐庵对宋徽宗的抨击,同时,也把高俅、蔡京列入了奸臣行列。

高俅的升官是因为蹴鞠,蔡京的得道,却与高俅很有点相似。《宋史·奸臣传·蔡京》中说: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是熙宁三年进士,担任过钱塘尉、推官,起居郎等不大不小的官职。宋徽宗继位后,蔡京出任江宁知府。徽宗喜好书法,命童贯四处收集名人字画。蔡京投其所好,把自己收藏的名贵字画都献给了童贯,并在其中评点,夹带自己的观点。

“童贯凡所书屏幛、扇带之属,贯日以达禁中,且附语言谕奏至帝所,由是帝属意京。”这便是《宋史》中记载的蔡京通过投宋徽宗所好,一步步位极人臣的过程。

高俅虽然也是因为一技之长得到玩乐皇帝的赏识,但却曾为“使相”,在西北将领刘仲武帐下为监军。童贯、刘仲武在边境打了不少胜仗,高俅此时也在军中,应当立有边功。后来,高俅极力推荐刘仲武的儿子刘錡,算是对刘仲武的报答。高俅其实也没看错人,刘錡后来成为南宋抗金名将,《宋史》称他与张浚、岳飞、韩世忠齐名。

高俅最后能成为殿前三司统领禁军,大约与其边境建功有关。而高俅做了高官后,不忘苏东坡的举荐之恩,经常照顾他的家人。《挥塵后录》说:“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給养,问卹甚勤。”

高俅对待刘仲武、苏轼的家人,是其知恩图报,这样的为人,也大有可以称道之处。

蔡京则不然,《宋史》说他:“京起于逐臣,一旦得志,天下拭目所为,而京阴托‘绍述’之柄,箝制天子。”从这一点看,蔡京比高俅坏得多,是名副其实的大奸臣。

靖康元年,童贯、蔡攸、蔡翛策划宋徽宗南渡复辟,命高俅率领三千禁军随同南下,镇守泗州断后,阻止朝廷追击。“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於牖下。”

《纪事本末》中说,宋徽宗到了南京,便不愿意前行。童贯命放箭射杀御驾卫士,裹挟徽宗渡过淮河,继续南奔。

高俅父子兄弟在傍,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贼在侧,不敢辄发一语,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愤。

这部典籍称其他人为“贼”,高俅却不在此列。可见,历史上也多有对高俅正面评价者。

高俅没有继续追随宋徽宗复辟,而是托病返回了汴京。大约是高俅回京,宋钦宗得知了太上皇的复辟阴谋,立即采取措施,诛杀了童贯、蔡攸、蔡翛、梁师成等人,高俅则在靖康元年时,病死在家中。史家评说高俅“大节不亏”,应当与此有关。

宋徽宗让位后,蔡京立即被谪贬。而他的儿子们却为了挽救蔡氏集团,策动道君皇帝复辟,引发帝争,在金兵大举南下之际,分裂朝廷,可谓十足的乱臣贼子。

高俅在《水浒传》中的表现

《水浒传》头号奸臣无疑就是高俅,此人一做大官,便开始陷害忠良,王进、林冲两大禁军教头都被他逼走。

蔡京的之奸,施耐庵以“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进行了抨击。据《大宋宣和遗事》说:

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段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

施耐庵据此记载,写了“智取生辰纲”这个精彩的故事,引发了梁山好汉大聚义。而在此前,又以杨志的故事,隐喻“花石纲”事,这件害民之事,也与蔡京怂恿宋徽宗极尽享乐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宋史·奸臣传·蔡京》没有提到生辰纲这件事,但却说蔡京“既贵而贪益甚,已受仆射奉,复创取司空寄禄钱,如粟、豆、柴薪与傔从粮赐如故,时皆折支,亦悉从贞给,但入熟状奏行,帝不知也。”

高俅也有贪婪的记载,《靖康要录》说,高俅借禁军营私,“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

高俅虽然没有正史传记,但却可以从很多史料中找到他的历史遗迹。《靖康要录》的这段记载,大概也是施耐庵把高俅写得很坏的一大缘故。

同时,有观点称,高俅管辖着禁军,却不操练部队,在军中大搞文娱仪仗以取悦皇帝,导致战斗力下降。这样的军队在后来的汴京保卫战中不堪一击,高俅也是导致靖康之难的罪魁祸首之一。从这一点看,高俅便是铁杆奸臣了。

不过,按照北宋后期的军事体制,高俅是没有禁军调配权的,能够调动军队的,是枢密院。所以,高俅不可能调动军队保卫京师。而《水浒传》中所号称的八十万禁军,在当时根本就是不可能有的事情。王安石变法后,为了节省军费,禁军被裁减了至少一半,而且,很多部队都被分派到各地,或者戍边。童贯裹挟宋徽宗南渡时,高俅手下也就三千兵马,还得受到童贯的节制和指挥。

《水浒传》第五十三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中,讲了一件高俅调兵的事情。当时,为了给高廉报仇,高俅选呼延灼为将,“当日高太尉就殿帅府押了两道牒文,着枢密院差人,星夜往陈、颍二州,调取韩韬、彭玘,火速赴京。”后来,还有会同枢密院一起商议军机。调兵马得通过枢密院,发兵也要这个军事最高机关同意。

而且,禁军比较分散,将领手中并无多少兵力。靖康元年正月,“靖难军节度使、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督泾原、秦凤兵入援。”这支勤王援兵有多少人马呢?三千!

《水浒传》中,讲到祝家庄、曾头市拥有私家武装,这便是北宋当时军事建制的真实反映。除了禁军、厢军外,大量的征用乡兵、番兵作为军事补充力量,参与戍边、御敌等军事行动。这些私家武装,最终演变成“某家军”,严重威胁到了王朝的安全。童贯挟徽宗南渡时,便拥有几万属于自己的部队“胜捷军”。这也是宋高宗斩杀抗金大将,夺回兵权的重要原因。

因而,让高俅承担靖康之难的责任,似乎不太公允。

《水浒传》暗中赞了蔡京

蔡京在正史上比高俅坏很多,但在《水浒传》中却比高俅好得多。怎么讲?

晁盖带领人马下江洲救人,黑旋风李逵一路砍杀,伤了无数百姓。梁山人马撤退后,蔡九知府便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如今蔡九知府计点官军、百姓被杀死有五百余人,带伤中箭者,不计其数。现今差人星夜申奏朝廷去了。

病大虫薛永打探消息,给宋江报告了这件事情。还说,原来哥哥被害一事,倒不干蔡九知府事,都是黄文炳那厮三回五次,点拨知府,教害二位。

这是明显在为蔡九知府辩解,施耐庵非但没有黑蔡京的这个儿子,还把他立即清理死伤官军百姓,迅速申奏朝廷的事情特地点了一笔。在吴用打破大名府时,施耐庵再次写到了相似的情况。

吴用带兵打破了大名府,梁山好汉进城后,吴军师派了两路人马去杀梁中书、王太守的一门良贱。战斗结束后,梁中书回到家中,发现一家人死伤殆尽。书中却并没有过多描写梁中书为此伤心,而是“抄写民间被杀死者五千余人,中伤者不计其数,各部军马,总折却三万有余。”

战后立即做善后工作,很快统计了伤亡人数,还特地把百姓的伤亡情况摆在优先地位,这与梁山泊的滥杀无辜形成了很鲜明的对照。施耐庵为什么这么写呢?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在反映北宋熙宁以来的党争历史。书中的高俅是新党,蔡京则是旧党。虽然,蔡京掌控朝政后,打着新党的旗号搞阴谋祸乱朝政。但是,蔡京当政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社会救助制度。这一时期的社会救济制为古代所罕见,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等遍及全国各地,惠及民众。在蔡京手上,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其成果远超历朝历代。

上面讲到的《水浒传》中的两则故事,便是蔡京推行社会救济制度的反映。梁山打下的其他州府,施耐庵便无此一笔。

施耐庵著书尊重历史,评价人物比较客观。虽然高俅比蔡京还坏,却是因为高俅更多的事迹并不见诸历史,文学虚构的空间很大。蔡京却因为有此亮点,施耐庵暗中点赞,也是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了这个大奸臣。

可惜的是,《水浒传》仅是一个残本,高俅、蔡京在七十回后还有没有故事呢?他们的结局又将如何呢?我想,以施耐庵严谨的创作态度,肯定也会基本遵循历史,给历史人物一个客观的结局。

正如上面几处所提到的高俅、蔡京的事迹那样,公元1126年,高俅在汴京家中去世。因为他没有继续参与宋徽宗复辟,得以全身而退。蔡京则在同一年作为“六贼”之首,被宋钦宗“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

《水浒传》中,以宋江在九天玄女庙见到“二龙戏水”的细节,隐喻了宋徽宗镇江复辟的历史。那么,从泗州托病而回的高俅,是不是也会被施耐庵据实写进书中,从而反转了这个人物呢?

宋理宗的头盖骨为什么被做成了酒杯?

导语:宋理宗的头盖骨为什么被做成了酒具,还得从宋理宗本人说起。

宋理宗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

原名赵与莒,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 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 执政后期,又沉缅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国灭金。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景定五年(1264年)11月16日,宋理宗在临安去世,在位40年,享年60岁,遗诏太子赵禥即皇帝位。咸淳元年(1265年)三月葬于会稽府永穆陵。咸淳二年(1266年)十二月上谥号为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宋理宗的头盖骨为什么被做成了酒杯?

史载,宋宁宗赵扩一生无子。庆元四年,丞相京镗见宁宗六宫后妃均无生育,就请遵照宋高宗旧例,挑选赵宋宗室子弟做养子。嘉定元年,荣王赵希瓐被立为太子。孰料天有不测风云,嘉定十三年,29岁的太子赵希瓐暴病而亡,宋宁宗只好另外择立储君。彼时,宁宗已53岁,他下诏在宗室子弟中择贤选拔。最终选择了赵贵和为皇嗣,把他抱入宫中养育,更名赵竑。

皇子贵和对擅权揽政的史弥远很是不满。史弥远本是奸佞小人,他投靠王皇后,竟然飞黄腾达,越级升迁,开禧三年,权相韩侂胄北伐失败,被宁宗诛杀,史弥远一跃而为丞相,权势煊赫,朝野畏惧,许多大臣纷纷趋附于他的门下。

皇子赵竑对史弥远、王皇后擅权揽政深恶痛绝。他曾对左右说,史弥远罪大恶极,应该刺配到八千里外的远恶军州去。史弥远知道后大为恐惧,于是撺掇王皇后废黜了赵竑,改立赵希瓐之子赵贵诚为太子。贵诚就是后来的宋理宗赵昀。

宋理宗赵昀并非雄才大略之君。他在位期间,前期为权相史弥远控制,基本无所作为。直到绍定六年十月,史弥远病死,宋理宗赵昀才开始正式亲政。

史弥远死后半月,理宗下诏宣布改明年为端平元年,有改元更化之意。宋理宗赵昀在太子师、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郑清之辅佐下,开始打理朝政大事。他将史弥远的党羽驱逐出朝。史弥远专权的局面终告结束。

就在南宋小朝廷江河日下时,崛起于漠北的蒙古族却蒸蒸日上,原先统治蒙古各部的金朝,在蒙古铁骑的猛烈冲击下已经岌岌可危。

南宋君臣对“靖康之耻” 耿耿于怀,却忘了唇亡齿寒的古训。绍定四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亲率大军伐金,蒙古军兵分三路捣入中原,钧州三峰山一战,蒙军以少胜多,金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金哀宗逃出汴京,先到归德,后窜至蔡州。

蒙古军围攻汴京时,派使臣到杭州同南宋商议夹击金朝,承诺灭金后,将金占领的河南之地全部归还南宋。宋理宗和大多数文武大臣觉得这实乃天赐良机,既可报仇雪耻又能收复失地,未多做考虑就轻率答应了蒙使,应允“联蒙灭金”。

端平元年正月,宋将孟珙率宋军攻入蔡州城,蒙军随即从另一门攻入,蒙宋联军蜂拥而入,杀声震天,金哀宗在绝望中自缢身亡,曾经强盛的金国彻底覆亡了。

灭金后,蒙古人并未全部兑现承诺,而是将河南地一分为二,只将陈州、蔡州以南部分划给了南宋。蒙宋军队随后各自回撤境内。

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灭国四十二,南宋也是其急欲征服的目标之一。灭金后,窝阔台又将征服者的目光扫向了富庶繁盛的江南之地。

端平二年六月,窝阔台汗分道进兵,大举伐宋,延续四十年的蒙宋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窝阔台、蒙哥、忽必烈相继侵宋,战火持续不断,南宋小朝廷早已是兵凶战危、风雨飘摇了。但宋理宗并未觉醒,景定年间,他宠信奸佞贾似道,贾似道专权后,庙堂上群鸦蔽日,贤者远避,朝政愈发腐烂不堪。

将国之大权托付给贾似道后 ,宋理宗于是耽于享乐。

史载,他骄奢淫逸,后宫嫔妃若云。有那么多美人要应付,自然不会过问朝政了。宋理宗荒废政事,奸臣贾似道对内贿赂公行,打击异己,对外暗通蒙古,一步步把南宋推向覆亡的深渊。

为解决财政危机,贾似道推出“公田法”。罢和籴,买公田,为的是解决军饷匮乏的老大难问题。史载,宋理宗即位初期,交子发行三亿多贯,到淳祐六年,猛增至六亿五千万贯。到景定四年,每天印发十五万贯。滥发纸钞,没有金银、铜钱做储备,货币购买力越来越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米珠薪桂。更为严重的是,储轻物贵,直接威胁到在前方浴血苦战的将士们的生活。

公田法” 推行后已使南宋军民困扰不堪。后宋理宗、贾似道又派人重新丈量土地,实施所谓的“经界推排法”,滥加赋税,乘机大肆敛财。贾似道骄横跋扈,肆意胡为,宋理宗早就是“诺诺皇上”。从不敢驳回贾似道之请。 经贾一番瞎折腾,江南尺寸土地都被加税,民众财力更加枯竭,怨声载道。

就在宋理宗君臣埋首丈量半壁江山时,蒙古新大汗忽必烈已经平定内乱。他把都城迁至燕京,秣马厉兵,准备直捣江南,南宋的彻底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了。

景定五年十月,宋理宗赵昀纵欲过度,患了重病,太医亦束手无策,朝廷只好以高官厚禄为饵,在全国范围内广求名医。不几天,宋理宗病情恶化,还是无人应召,传说中的神医还是渺无踪影。当月,昏聩庸碌、骄奢淫逸的宋理宗就病死了。葬于穆陵,庙号“理宗”,谥号很长“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宋理宗死后十五年,即公元1279年,蒙古军队攻入临安,立国319年的宋朝名实俱亡。

南宋灭亡后,宋理宗的陵墓被一个叫杨琏真迦的西域番僧盗掘,他把盗墓得来的陪葬品用来修葺寺庙。据记载,盗墓时,西域妖僧杨琏真迦发现宋理宗的尸骸下葬前进行过防腐处理,依然保存完好,于是让人把理宗遗体拖出来,倒挂在树上,三日后,待水银等防腐剂流尽,他砍下其头颅,处理一番后镶嵌金玉,做成一盏“骷髅盏”送给他的老师、元朝国师八思巴。不得不说,宋理宗的头盖骨被做成了酒杯,都怪他尸骸进行过防腐处理。

这盏人头骨做的“骷髅碗”成了八思巴的酒器。后来,这“骷髅碗”又辗转被元朝皇帝所得,并代代相传了九十多年。

总结: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唏嘘感慨,“叹息久之”,于是派人到大都元宫中寻回这只有些惊悚的“骷髅碗”,洪武二年以帝王礼将宋理宗颅骨隆重葬于应天郊外。次年,又将理宗头骨归葬到绍兴南宋帝陵永穆陵原址中。

黄金眼贾似道的古玩人生金瓶莲极品收藏家都已经看过了?

《宝路天行》言吾斋主人

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一群都市青年的探宝之旅。小说格局很大,作者的文风很好,文笔很有功力,人物刻画和环境的渲染都很有感觉。小说内容关于都市生活、鉴宝、收藏、寻龙点穴,书中对于古玩的描写很显现作者的功底,能够看出他费了很大一番精力来完成这本经典赌石类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