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龙纹瓷器拍卖鉴定,康熙青花瓷的总体特色是什么样的?

康熙青花瓷极具朝代特征:1,外型多端庄挺拔,器型种类很多,盘,碗,碟,罐,尊,觚,炉,瓶,等应有尽有!2,釉紧皮亮釉,厚而紧贴胎体,多粉白,浆白色,由于技术原因,底部釉面多缩釉点,小而深,如针眼一般。3,青料,早期国产浙料,呈蓝灰色,到中晚期,国力鼎胜,多用珠明料,蓝艳,明亮,随可精细呈现浓淡色阶!4,文饰,多戏曲人物,刀马旦故事,亦也花草,鸟类,龙纹等,人物多挺拨威武,仕女多苗条秀美,发吉高耸。龙形凶猛,宽硕。最大的特点是:墨分五色,多采用各釜劈村,披麻村等绘画手法来表现山,林,云,水等远近及层次感,多蓝艳,明亮,浓淡分明极具朝代特点!5,胎质细糯,密度大因而无论大小器都有压手感,藏友也常象比喻为糯米状,象蒸熟的糯米一样,细糯,莹润,油质,泛出宝光!

永乐龙纹瓷器拍卖鉴定(康熙青花瓷的总体特色是什么样的)

古代陶瓷中有哪些龙纹饰的瓷器?

唐代

自唐代开始,朝廷已将如何使用龙纹做了等级规定。开元二年(714)七月敕令,“绫锦花文所织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及诸织造差样文字等,亦宜禁断。两都委御史台、诸州府委本节度观察使切加觉察,如违犯具状闻奏”。由此,我们得知龙纹代表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已有千余的历史。瓷器上出现龙纹也大约在唐代。

宋代

宋统治者倡导“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艺术的文人意境达到了极致。身为北宋望族的郭若虚对龙的形象描绘得很具象,即:“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依此描绘最为贴切的存世作品是南宋画家陈容的《九龙图》。

然而,此时龙纹少见于瓷器装饰,在为数不多的实物中,能代表皇家的有定窑和官窑瓷器上出现的模印龙纹。

元代

元代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朝代,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了90余年。与宋代相反,元代偏重“武治”,龙纹又回到唐代奔放的形象,并多了凶猛的气势,这与帝王善战的性格紧密相关。当时蒙古统治者横跨半个地球,贯穿欧亚。元代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在未建国前,即与西域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因此,在提取标准器时,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供出口的一类,如土耳其托普卡帕老皇宫博物馆收藏的饰有龙纹的元代青花瓷;二是供国内使用的一类,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

由此可见,元代龙身呈蛇状,身上饰以鱼鳞纹或少量的网状纹。值得注意的是,龙头小而扁长,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很多,强调颈部的细长,龙头多无发,个别绘有少量的发。龙角呈明显鹿角形,且向后伸;龙身呈“S”形,四肢作飞跃状,姿态自然,颇有气势。

在饰有龙纹的元代瓷器中,龙的爪数备受关注,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别。至元二年(1336)夏四月丁亥朝廷颁布的禁令曰:“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目前从国内外资料看,典型的元代青花瓷器完整器中,大多为三爪和四爪龙,饰有五爪龙纹的瓷器极少见完整器,有可能与明代《禁胡令》有关。

明代

从历史上看,嘉靖皇帝按照宗法制中的“兄终弟及”侧入皇帝之位始,明代社会就发生重大转折。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99年,处于明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的多元性、皇帝个人的偏好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加之景德镇制瓷业“官搭民烧”盘剥现象的普遍,如“今器贡自京师者,岁从部解式造,特以龙凤为辨。然青色狼藉,有司不能察,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这些都造成代表皇权的瓷器上的龙纹独具特色,与其他各代、各朝形成鲜明对比。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是一个立规矩的时代,颁布《大明律》等一系列制度,体现出“重典治世”的中央集权思想。明初的龙纹较元代变化不大,洪武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永乐、宣德时期更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呈现青春阳刚的状态。永乐朝建紫禁城、迁都、下西洋、盛世修书《永乐大典》,传递出霸气、勃然、阳刚之气息。永乐、宣德时期除仍保留少数细颈长身的龙纹外,已出现形体粗壮肥大的肥身龙,并有平直披发和竖发的不同处理,形象威武凶猛。龙头比元代变大,龙发有怒发冲冠的气势。爪有三爪、四爪、五爪等,龙爪呈鹰爪形,爪部也显得较肥。

人们常把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称为明代御窑发展史上的空白期。近年,通过将传世品与考古发掘地层出土的瓷片标本进行对比,人们逐步认识到空白期并不“空白”。这一时期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空白期”初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依旧保持永、宣时期龙纹潇洒、凶猛的气势,“空白期”末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则趋向成化朝御窑瓷器龙纹平稳、秀美的态势,这与朱祁镇几上几下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这一时期龙纹多与海水纹、缠枝花纹、火焰纹、朵云纹等搭配。过去很多人认为穿花龙、应龙是正德前后开始出现的,由此看来需要更正。

明代中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成化、弘治皇帝父子二人生性软弱,政治态度趋于和平守势,国家开始出现颓势。正德皇帝我行我素,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英年早逝。这些因素导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较前朝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呈现精巧清秀的特点。龙头呈扁长方形,龙须较短,毛发向上卷曲飘动,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身较长。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穿花龙。

明代晚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将紫禁城钦安殿大加修葺,作为道场,在此设斋打醮,贡献青词,奉祀玄天上帝。将养心殿南侧的无梁殿作为修道炼丹的场所。影响瓷器上的龙纹最大的方面即龙纹与八仙、暗八仙、寿字、云鹤纹等道教题材组合。龙身多用平涂的绘画手法体现,不追求立体感。头方眼圆,龙眼常勾描圆形轮廓线后,再以实笔点出圆点状眼珠。龙嘴呈猪嘴状,有张嘴和闭嘴两种形象,张嘴时常露舌,且舌呈“S”型曲线。龙爪呈明显的“风车爪”,爪甲不如前代的锋利,但比万历朝的略强。龙发冲天,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不像清代龙发分缕。总体而言,龙纹画得较草率、随意,无论与前代宋元比较还是与后世清代比较,这时的龙纹都明显描绘得简化,形成一种洒脱、奔放、不拘泥于细节的风格。

隆庆初年顺应时代要求开放海禁,允许民间海外通商,促成了明晚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朝与蒙古开放互市贸易,解决了明代的北部边患问题。此朝御窑瓷器上的龙纹更显中规中矩,在嘉、万两朝中形成过渡。

万历皇帝近30年不上朝,在立储等问题上与群臣严重对立,并纵容宦官搜刮全国,尤其是南方的民脂民膏,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在嘉靖朝以前,明代统治者有关封建等级的禁令十分严厉,龙纹很多时候不能在民窑瓷器上应用。但是在万历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官搭民烧”制度的普遍实行,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受到冲击,瓷器上龙纹的采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了。这时的龙纹已完全失去气势,有老态龙钟之态,呈现没落乏力之感。

此时龙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青花瓷器上的形象,与嘉靖朝龙纹相比变化不大,但明显纤瘦、无力;另一类是在五彩瓷器上的形象,较此时的青花瓷器上的龙纹更为随性、狂放一些,甚至呈现一种张牙舞爪的怪异状。龙头缩小,身体曲线常采用呆板、无理由的多“S”型扭曲,更像卡通形象。与其他朝代对比,没有了龙纹与皇权相对应的威严。龙发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

清代

清代的龙纹已经程式化、图案化。顺治初年仍带有明代遗风。自康熙以后,龙头如额、腮、眼、嘴、鼻、须、耳等均刻画细腻,龙身、四肢、脚爪、背鳍、鳞片都描绘得非常细致。龙头变化很大,形如老者,长眉长须。下颌突出,有如兜齿。眼睛圆而有神,头部的角长,龙发分缕。龙爪呈鸡爪形,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那样紧紧相靠,而是间距较大,其形象给人以老态龙钟的感觉,似乎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落、消亡。

太和殿颜色分析?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在湛蓝度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金琐内窗,朱漆门,同台基上的白色栏杆相互容衬映,颜色鲜明,雄伟壮丽。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但是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角端(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角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素三彩狮子瓷器摆件如何断代?

中国原本是没有狮子的,相传在东汉年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被佛教推的狮子做为高贵尊严的灵兽也引入了中国。

传说,释迦佛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之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认为"佛为人中狮子"。又有传说“释家以狮子勇敢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认为它是高贵尊严的"灵兽",有护法辟邪的作用等等。

狮子作为瑞兽,在明清瓷器上多有表现。明代最早见到狮纹是在永乐时期,狮子的纹饰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古玩市场上最多见的就是晚清民国的。

明清的狮纹瓷器断代非常的简单。明代狮纹绘制比较写意,明早期的狮纹非常凶猛,毛发飞扬,四肢健壮,画面多为双狮戏球。明中期的狮纹,狮头比早期大一些,身子短一些。明晚期的狮纹逐渐图案化,狮头跟烫了发一样,一圈卷毛,不见凶猛的样子。

清早期顺治时期的狮纹沿袭了前朝画法,基本上和明晚期风格一致。多见前朝寄托款狮纹瓷器。

清康熙的狮纹独具一格,狮头额头宽大突出和康熙龙纹的头有相似之处。狮纹表现也非常凶猛。

清雍正时期狮纹绘制比较精细,面部特征绘制的比较清晰。清中期的狮纹开始接近于民间的舞狮,而且清中期开始就行一大一小两个狮子,寓意太师少师官运亨通。

清晚期至民国的狮纹和明晚期一样,也是图案化了,彻底失去了凶猛的劲头,更加接近于民间舞狮的风格,憨态可掬。

学习瓷器知识需要日积月累,和学习语言一样,都是碎片记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进步。很多语言的描述都是内心感受,还需要多逛博物馆看实物,再对照学习资料用心体会。

澄怀堂瓷器好不好?

澄怀堂瓷器很好

澄怀堂摹古系列之柴窑九龙海水纹三才盖碗:此作品器型端庄大气,厚重感强。画面出处于仿明永乐龙纹图,九龙盘踞盖碗之上,遒劲有力,画面细腻,层次分明。青花料发色均匀,呈现出典型的明永乐时期特色。釉面肥厚,莹润平净,古拙感强,可谓难得一完美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