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明清瓷器设计绘画,为什么地摊上的清代民窑瓷才几百块?
地摊上的清代民窑瓷器才几百块钱就可以买到,但同时期官窑随便都要上十万或百万,这个是由瓷器本身的价值决定的,首先民窑瓷器首先一般是实用器,做工,艺术性,远远不及官窑,而官窑是专供皇帝使用和观赏,艺术性稀缺性也不是一般民窑能够比的。
明代瓷器的特殊釉面有哪些?
洪武“青白釉”
明洪武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莲花瓣式盘洪武釉里红、青花瓷器的釉面呈青白色,白中微闪青,釉稍厚、肥润,柔和悦目,釉厚处显乳白,其最突出的一大特点就是釉面缩釉现象严重。大盘底部施有一种釉浆,薄厚不均,薄处浅黄呈火石红色,并有油亮的光泽,形成洪武瓷器独特的釉面。洪武以后历朝均未见仿制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仿洪武瓷器。因此遇到洪武瓷时切需注意。
仿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莲花瓣式盘
洪武瓷器传世品稀少,除故宫馆藏之外,其它博物馆和私人收藏都比较少。上世纪70至90年代,市场上开始出现新仿明代洪武瓷器,以盘居多。传闻在江西、安徽两省交界处有地方作坊专门烧制很粗劣的仿洪武瓷;仿制较为精美者则多为景德镇烧造,其胎质细腻,胎体薄厚适宜,手感适中,没有沉重感,釉面白细光亮,纹饰绘画精细清晰,型体规整,是一种很全面的仿制品,从造型到纹饰,均与洪武瓷器相同,就是过于精美了,时代的沧桑感是模仿不来的。也有仿制粗糙厚重者,一眼即可辨认。
永乐“甜白釉”
景德镇在元代卵白釉瓷的基础上,明代的白瓷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初洪武的白瓷,应该已有相当的成就,惟目前尚无法加以识别,但永乐的白瓷制作,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其特点是胎质细而洁白,釉面映出白润的光泽,给人以一种甜美的感受,故有“甜白”之称。又有人认为,这种白瓷可以填上各种彩色而成彩瓷,因此又有“填白”之名。
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执壶
宣德“桔皮釉”
宣德时期各品种瓷器中常见桔皮釉地(又称桔皮棕眼),这是宣德瓷器特有的釉面特征,成为鉴别宣德朝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明宣德 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碗
由于宣德器物釉层较厚,里面含有较多水分子,焙烧时坯体内水分子大量溢出,使处于熔融状态的釉层出现象毛细管一样的小孔,烧成后,温度降低,釉汁还来不及将小孔填平补齐,釉面就凝固了,于是留下了许多“棕眼”,有如桔皮,所以被称之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这一现象在其它时代瓷器的表面也出现过,比如宋钧窑釉面棕眼比较细小,元钧窑釉面的棕眼就比较粗大;龙泉窑、明永乐器、清代仿宣德青花、红釉器等都有桔皮釉,但与宣德器相比,有的棕眼比较细小,或密集呈针眼状。历代瓷器中带有小棕眼的器物都没有形成过时代特征,只有宣德瓷器釉面的棕眼,加之细白闪青、晶莹光亮的釉形成了时代风格。但要说明的是,窑炉烧制到熔融状态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窑温,桔皮纹是会完全消失的,宣德前期或后期偶见无桔皮纹的青花瓷器,细白莹润,也是无可比拟的。
宣德红釉的“蝦青”与“灯草口”
故宫博物院旧藏的几件永乐红釉器是宫廷用器,是当时御窑厂经过严格挑选后的进贡之物,故宫几代人经过对比研究发现,永乐红釉呈色纯正、鲜艳,犹如初凝的鸡血红,因而有永乐“鲜红”之称。宣德红釉呈色更加浓重,红中带点黑红,显得静穆凝重,釉光晶莹,具有宝光四溢之感,像红宝石一样瑰丽,又有“宝石红”之称。“蝦青”、“灯草口”即是宣德红釉器的独特表现特征。
明宣德 宝石红釉碗 口沿
“蝦青”多表现在宣德红釉器的足边,由于铜红釉在烧制过程中因处于熔融状态而垂流,至足边时(碗的足边或壶的足边)铜分子已经稀少或消失,釉中的铁分子突出,而出现青色釉,犹如青虾之色,因此后人将此现象称之为“蝦青”。
明宣德 宝石红釉葵花式洗
宣德红釉器制作精巧,在器物的口边或凸棱部位会露出纯净的白釉边线,犹如灯草样美丽,因而被称作“灯草口”或“灯草边”。这是因为铜红釉在烧制过程中,釉因熔融而垂流,流到器物凸棱部位时,由于胎与釉在烧制过程中出现析晶体,在透明釉下受光的折射,显现出非常精美而细白的釉面。古代匠师利用这一原理,创造出了一些新颖、有特点的器型,比如明宣德红釉葵花式洗,它的口边花瓣凸棱处均为细白的釉边,构成了器物美丽的装饰,与浑然一体的红釉相互映托。“灯草口”这一烧制工艺的表现是宣德红釉的独特之处,清康熙恢复高温铜红釉烧制时器物口边也犹如“灯草口”。现代新仿宣德红釉器釉色可达到鲜红,但玻璃质感过强,釉光刺目,深红釉色中有黑红釉形成的斑点或斑片,胎体过于厚重,口边、足边工艺粗糙。而“蝦青”、“灯草口”这两种独特的工艺表现至今尚未仿制成功。
明末清初的“亮青釉”
清顺治 岁寒三友图筒式瓶
明末清初所产瓷器多为民窑,早年曾一度未被人们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专业工作者的努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明末清初瓷器无论是在陶瓷史上的地位还是经济价值,都有了很大提高,因而市场出现了很多仿品,如筒瓶、香炉、大笔筒等。
仿明成化 斗彩亮青釉碗足
明末清初崇祯、顺治两朝瓷器釉子比较特殊,多为“亮青釉”,这是传统经验的感悟,其釉色以青白为主,少量白中闪青,也有卵青色或青灰色,釉面青亮,玉质感强,犹如老青玉的坚实之感。据科学家研究表明,透明釉的颜色是由釉层中杂质的颜色和析晶层的颜色叠加而成,这两种因素决定着釉面的深浅浓重。部分瓷器口部施酱黄色釉,胎体厚重,砂底灰白,底部均有拉坯时形成的螺旋纹。尤其是筒瓶,瓶底中心还微微下凹。这些胎釉特征,现代仿品是不易做到的。新仿品粗劣者胎体过重,釉子光亮,绘画板滞;精品者造型精美,与传世品相近,釉面细白,有的微微闪青,绘画精细,缺乏时代的沧桑感。
明清纹样特点?
明清时代是刺绣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刺绣工艺逐渐到达顶峰的阶段,大众化的情趣性审美性与传统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几千年帝制正统文化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转变与进步。
刺绣纹样在民间艺术领域中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无所不有。
明代刺绣品题材广泛,所使用的多为植物色,色彩整体感觉鲜而不艳,浓郁而沉稳。这一时期的题材大多是线条粗、图案大,但多数绣品构图规苑,做工也不粗糙。明代的绣品主流还是社会上层,普通局姓使用刺绣品的人较少。
清代刺绣品题材多样,所使用的色彩:五彩绣、三蓝绣乖墨绣,色彩协调,追求丰富饱满,含蓄文雅。
绣龙纹
明代龙纹具体形状是鳄鱼的嘴和四肢,蛇的身体。明代晚期的龙纹面部冈猛,身体转流畅,须发顺脑后一直伸向头的上方,眉毛下宽上尖,伸向眼睛上方。到了雍正、乾隆时期,须发基本不卷向头顶上方,头顶上只有两根,而眉毛的齿尖向上改为向下,而且肯尖明显缩短,龙的眼睛明显外鼓,眼珠很小。
云纹
明代时期的云纹和龙纹开始大量的使用在织绣品上,云朵大小差距较大,图案和排列不规苑,云纹的比例相对较少。清代时期的云纹和龙放的发展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同样是由早期的不成熟到成熟阶段,云纹也由不规则的块状,到灵活的多尾、单尾逐渐发展到程武仇,密集排列的过程。
明清刺绣纹样代表了我国古代刺绣工艺的最高水准,这时代的民间美术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寓意吉祥的纹样大量地涌现,题材之广、涉猎之宽都是前所未有。
高古瓷器你有过了解吗?
玩了好多明清瓷器,高古瓷器你有过了解吗?
所谓“高古瓷”一般是指元代以前的瓷器,也称“老窑瓷器”。
现在整个瓷器鉴藏市场上有一种十分奇怪又极度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只要在谈论中一提到“老窑瓷器”、“高古瓷”,绝大多数人都会大摇其头:说不好、说不准、说不清,看不透、看不了、看不好。
按说即使是元代瓷器,迄今也已经有至少将近七百年的岁月沧桑,怎么就不如明清甚至是晚清民国的瓷器好甄别、好鉴别、好辨认呢?其实无他,“技不熟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计彻底封杀宋代“五大名窑”,一群跟风吃屁精英摇旗呐喊、大肆鼓噪、弄假成真,造成了只要谁敢说自己认识“五大名窑”、拥有“五大名窑”,就会被所有人都看成“傻子”、“疯子”和“骗子”的社会氛围、社会形态和社会状态,是不是这样呢?
另一方面,元代以前瓷器禁拍,大炒特炒明清瓷器,“金钱效应”、“盈利效应”、“暴富效应”、“蝴蝶效应”等等等等,一个接一个,一波接一波,一茬接一茬,一浪高一浪,一环套一环,终于那些真正的“恨国贼”、“害国贼”、“卖国贼”的目的达到了:所有老窑瓷器一律无人问津,统统流落街头、流向海外、走向湮灭!
“爱国贼”又与“害国贼”内外勾结,花根本没有必要花的“巨大代价”、“巨大价钱”从海外购回“假古董”或“真贼赃”,向国家“邀功请赏”,获取远超预期的巨大政策优惠、巨大金融支持、巨大产业倾斜,进一步掏空国家民族资产,名利双收,何乐不为?
事关民族根本,所以,从本质上讲,所有被污指为“国宝帮”之众对民族的贡献率、对民族的支持率、对民族的奉献率,自然要比那些主观或客观地吃屎、专吃屎、只吃屎、只吃“害国贼”之类的狗屎的“吃屎帮”、“毁宝帮” 、“辱宝帮”们高上一万倍。
“国宝帮”最多只是眼力、眼光和眼界的技术问题,稍加培训即可成为真正的“爱国护宝”的正义之师、仁义之师、热血之师;而 “吃屎帮”、“毁宝帮” 、“辱宝帮”们则是道义、灵魂、良知的本质问题,无论他们自觉不自觉,都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民族财富,对民族精神、对民族智慧、对民族传承的巨大伤害、巨大损坏、巨大破坏 甚或是巨大毁坏,罪该万死,罪在不赦,罪在灭族!
抢救民族之宝,在瓷器界主要就是指所有的“老窑瓷器”“高古瓷器”,唐代、宋代、元代三个不同瓷器品种的三大不可逾越的最高峰,在以“瓷业立国”的精髓之下,三大高峰期,窑口林立、瓷器精品众多,民间蕴藏量相当丰富,现在下手也还完全来得及。
对于真正的瓷器行家与专家而言,一定是越老的瓷器越容易辨识,而绝不会像那些伪专家、假大咖那样到元即晕,临宋即死。
问题就是机会。只要不是靠“蒙、猜、估、赌”就下手购买“老窑瓷器”“高古瓷器”的人,就都有机会和可能获得古瓷之真品、珍品乃至臻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经验,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上几件“老窑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读者。
釉里红价值为何比青花高?
解读元明清釉里红特征,釉里红价值为何比青花高?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解读元明清釉里红特征,釉里红价值为何比青花高?釉里红自元代创烧成功以后,历经明清两朝的发展,釉里红这种以铜为成色剂、以还原焰为呈色氛围、以1250度正负十度为最佳呈色温度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品种,经历了烧飞、烧灰、烧黑等各种缺陷与缺憾,终于能够“百窑一宝”烧成了极高品质的釉里红成品。
釉里红瓷器的价值之所以比青花要高得多,就是因为它要求的氛围、温度以及温度差和冷却时差都太过精密,稍有不及及略过就会出现画面烧飞、烧灰、烧黑等情形发生,使得釉里红的成品率远远低于青花而致使其造价远远高于青花瓷器所致。
纵观元明清三代的釉里红瓷器,从初始的粗犷到精细再到精致,一脉相承、一脉相传、一脉相当,线条越来越精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密,色泽越来越艳丽,色彩越来越饱满,色差越来越渺小,色度越来越浓艳,成品率也越来越高超。
上几件元明清釉里红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元代中早期神级臻品釉里红缠枝花卉凤凰纹兽耳特大蒜头瓶。
成化无款神圣之品釉里红高山流水遇知音人物纹观音小瓶。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无框六字三行篆书款神级臻品青花釉里红三瑞兽纹小赏瓶。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