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博物馆,你如何看待郑州今后的发展趋势?

郑州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近日,在郑州召开的经济工作会上,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郑州跨入特大城市行列!

济源博物馆

郑州耗资300亿打造新地标 容纳6万人成河南最大体育馆

河南郑州耗资300亿建设的新“鸟巢”,将在今年全部竣工,目前场馆设施正在最后建设,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即将迎来盛大赛事!周边还有美术档案馆、博物馆、大剧院、市民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奥体中心的建设,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

郑州这10条地铁线路在建!5号线已经空载试运行

郑州地铁的修建,为城市交通提供极大的方便,目前1号线和2号线已经交互运行,郑州地铁5号线于2018年12月29日正式空载试运行,这是郑州唯一的一条“黄金”环线。很多人都知道,郑州规划地铁线路有22条,目前有10条地铁正在修建。

郑州“米字型”高铁 贯穿东西南北的大动脉

郑州是躺在铁路上的城市,郑州东站“米字型”高铁,连接了东西南北的大动脉,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促进了进出口货物和商品的繁荣,是一条空中的“丝绸之路”。郑州的发展势头迅猛,未来可能成为中部第一大城市!

龙门石窟旅游年票可以用吗?

洛阳旅游年票包含

1.城市区:龙门石窟(不含夜游龙门)、关林、白马寺、丽景门景区、天子驾六博物馆、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明堂天堂景区、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公园、四季牡丹展览馆、国家牡丹园。

2.各县(市):玄奘故里、唐僧寺、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张钫故居、龙潭大峡谷景区、荆紫仙山、黛眉山景区、二程文化园、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神灵寨风景区、白云山景区、天池山景区、木札岭景区、鸡冠洞景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抱犊寨、蝴蝶谷景区、天河大峡谷、竹海野生动物园、青要山景区、函谷关景区、万安山七彩大峡谷、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3.山西省晋城市:相府庄园、九女仙湖。

4.焦作市:青天河、 神农山景区。

5.济源市:黄河三峡、王屋山、五龙口、小沟背、济渎庙。

全国旅游年票在洛阳市有哪些景点?

洛阳年票包含的景点:当地景点:龙门石窟、白云山、龙潭大峡谷、鸡冠洞、关林、白马寺、天池山、龙鱼湾、木栅岭、神灵寨、黛眉山、栾川竹海野生动物园、新安函谷关、青瑶山、天河大峡谷、天子六博物馆、汉武帝陵墓、王铎故居、生生工矿景区、东方红农业博物馆、丁丁门遗址。

外地景点:焦作青天河、焦作神农山、济源黄河三峡、山西晋城祥符庄园、山西晋城九女仙湖。

河南十大旅游品牌排名?

河南十大著名旅游景点排名榜:

1:中岳嵩山·少林寺

2:老君山·鸡冠洞·白云山

3:龙门石窟

4: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宝泉旅游度假区

5: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老界岭·恐龙遗址园

6:八里沟

7:太行山大峡谷·红旗渠·仙台山

8: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龙潭大峡谷·黄河三峡

9:鸡公山风景区

10:嵖岈山

中岳嵩山·少林寺

嵩山少林景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人文景观丰富,主要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的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发祥地的少林寺,有中国现存规模大、数量多的塔林,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石阙少室阙以及达摩洞、初祖庵、二祖庵、十方禅院、甘露台等景观;自然景观则集中于少室山三皇寨,代表景观有猴子观天、云峰虎啸、御寨落日、少室秋色等40余处。

老君山·鸡冠洞·白云山

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由老君山景区和鸡冠洞景区组成,自2011年起,栾川以大景区概念将老君山、鸡冠洞两个代表性景区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标志,打造洛阳栾川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其中老君山历代香火旺盛,被尊为道教圣地、天下名山,为栾川八大景观之首,被誉为“君山奇景”。鸡冠洞则属天然石灰岩溶洞,属喀斯特地貌,历史可以追溯到8亿年前,被誉为“北国第一洞府”,考古科研价值较高。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多、规模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并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隋、唐、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宝泉旅游度假区

焦作(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风景区包含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三个风景区,其中,云台山风景区是一处以太行山岳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景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集江南水乡与北国田园风光于一体,素有“北方三峡”之荣和“豫北小桂林”之誉;神农山风景区是儒道佛文化名山,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仙升之所。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老界岭·恐龙遗址园

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伏牛山脉的腹地,以西峡、内乡、栾川、嵩县、南召境内的伏牛山为主体,有着丰富的地质内涵、优美的自然景观、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开展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恐龙及恐龙蛋相关研究以及科普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区域。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5858.52k㎡,主要由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西峡老界岭、西峡龙潭沟、内乡宝天曼、七星潭、云露山、镇平五朵山、真武顶风景区等八大核心景区组成。

八里沟

八里沟景区,位于新乡市辉县上八里镇深山区,河南省新乡市西北50公里处,太行山南麓,河南、山西两省交界之处,海拔在300米至1700米落差地带,总面积42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南太行风光。八里沟游览区分为桃花湾、山神庙、天河瀑布、红石河4个旅游景段。八里沟景区荟萃了太行山水精华,集奇、险、俊、秀、幽于一谷,号称“太行之魂、中华风骨”,被园林专家誉为“亚洲一绝”。

太行山大峡谷·红旗渠·仙台山

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区包括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两大主景区。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水长城,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景区各有特点,风调不同,内涵盈连,相映成体。太行大峡谷则是我国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被誉为北雄风光胜处、八百里太行之魂,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冰的太极山、潭深谷幽仙霞谷、晋普龙洞小洞天等八大景观。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龙潭大峡谷·黄河三峡

中国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济源市西部和新安县北部,总面积约986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约273平方千米,是一座以典型地质剖面、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古生物化石、水体景观和地质工程景观为辅,以生态和人文相互辉映为特色的大型综合型地质公园。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由济源市王屋山地质公园和洛阳新安县黛眉山地质公园组成,分为王屋山、小浪底两个园区,包括天坛山、小浪底、五龙口、黄河三峡、小沟背五个景区。

鸡公山风景区

鸡公山,因山势宛如一只昂首展翅、引颈啼鸣的雄鸡而得名,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有“青分豫楚、襟扼三江”之美誉。鸡公山风景区总面积2917公顷,海拔800多米,区内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泉清林翠,云海霞光,风景秀丽,有清末民初不同国别和风格的建筑群,还有“佛光、云海、雾凇、雨淞、霞光、异国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八大自然景观。

嵖岈山

嵖岈山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中央电视台《西游记》续集的主要外景拍摄基地,素有“中原盆景”、“华夏图腾林”之美誉。嵖岈山风景区主要由南山、北山、六峰山、天磨湖、琵琶湖五大景区组成,景区内怪石林立,山水相依,峡谷幽幽,群峰威毅,南山、北山、六峰山砥足而立,秀蜜湖、琵琶湖、天磨湖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奇特秀丽的风光画卷。

汉代河南郡铁官作坊的陶灶?

汉代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及特色

通过对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观察,发现陶灶灶面和四个壁是分开制作的,由五片粘合而成。首先,按照所制陶灶的尺寸先制作四个壁面,每个壁面的两端做成斜坡式,待晾至半干时粘合成长方形框,然后把灶面与长方形框粘接起来,陶灶四壁与灶面结合的缝隙用泥涂抹使其牢固。灶面上事先留下灶口,釜另外做好后放在灶口上。或灶、釜整体模制而成。无论哪种方法制作的陶釜,均严格保留了铁釜合范缝凸起的铸造原貌。釜与灶面结合部位的底面以泥填实,所以灶内底部各面粗糙。灶内壁四角用泥涂抹成圆弧形,起加强筋的作用。灶外壁的边角笔直,棱角分明。灶面表层经过加工处理得非常光滑细腻,便于模印各种图案和画像。陶灶为灰陶胎,胎质细密,烧制温度高。

陶灶画像的装饰手法均为模印,有浅浮雕和阳线刻两种表现形式。灶面多以浅浮雕的手法模印出食物、炊具和灶具,鱼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少者一条,多者三条,另有虾、蟹、龟等,炊具和灶具有刀、勺、盆、钩、叉、火杵等日常用具,其中刀是必备的炊具。四壁个别为素面或简单装饰,多数则采用浅浮雕、阳线刻或浅浮雕加阳线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神兽等画像,一壁一画,一画一主题。

3 汉代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装饰题材

“河一”铭文陶灶,1件为素面,1件有简单的装饰。郑州市博物馆、巩义市博物馆和巩义市文物保管所收藏的采集于芝田乡稍柴村的“河一”陶灶,通过对比后发现,除了尺寸稍有差别外,3件陶灶的整体装饰完全相同,它们的画像应该是同样模子印制的,由此推测这种画像陶灶可能是第一冶铁作坊的代表作。“河一”陶灶灶面上有炊具刀、勺,灶具钩、火杵。前壁灶门模印着左右对称的一男一女,内侧有题记“二千石”和“夫人”①王培明在《巩义市博物馆藏汉代陶灶赏析》一文中认为灶门左侧题记为“三千石”,经笔者仔细辨认是“二千石”;李京华在《试谈汉代陶釜上的铁官铭》一文中认为“巩1灶”灶门左模印为“四石”,右为“天人”有误,应该是“二千石”和“夫人”。。他们头戴冠,身着长袍,衣宽袖阔,双手相抱置于胸前,束腰,长袍下垂拖地。人物线条流畅,五官清晰,表情自然,面部微向内侧,左右相对,似在窃窃私语,静态的画面达到了动感的效果(图2)。后壁是一只高大威猛的老虎,身姿矫健,睁目张须,张牙舞爪(图3)。左壁牵牛图,一人左腿弓,右腿蹬,作大弓步,左手持物,右手用力牵牛前行,牛反而使劲后退(图4)。右壁虎牛相斗图,虎张口瞠目,高抬前爪向前扑捉;牛面对来势凶猛的老虎,俯首弓颈,奋蹄翘尾,以叉形牛角猛扑过去。二者进攻瞬间产生的力量致使虎尾和牛尾直如剑状,冲向上空。虎、牛身上的毛发、条纹清晰,特别是虎口四周的须毛表现得十分精细(图5)。

“河二”铭文陶灶,2件为素面,其余3件灶壁画像则采用阳线刻或浅浮雕加阳线的表现手法。如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孝义镇里沟村汉墓出土的“河二”陶灶[16],灶面模印食物和炊具,灶门左、右及上方饰以三重菱纹,左右壁分别饰龙虎纹。龙的身躯似蛇(图6),虎张开四肢狂奔(图7)。龙、虎身上饰单线阳刻纹,线条流畅,虬劲有力,富有动感。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采集于巩义市的“河二”陶灶[17]和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河二”陶灶装饰完全相同,灶门左侧模印双膝跪地的男女,男子手持火杵往火膛里送柴,女子左手持扇,二人应该是在烧火做饭。灶门上方模印两只昂首、阔步行走的长尾鸟。后壁为宰牛图,左边屠夫单膝跪地,一只手持刀,另一只手按住牛首;右边屠夫一手抓紧牛腿,用刀刺向牛颈;牛张口露齿,四肢朝天,做垂死的挣扎。右壁浮雕两个带盖鼎,双附耳外撇,球形腹,下承三足。鼎盖与身饰上下对称的横S形纹,上端一排鱼纹、龟纹。鼎左一人呈站姿,双臂张开,双目注视鼎的方向。左壁为两人斗兽图,兽首前拱,粗尾后甩,四肢交叉作挣扎状;一人双手用力摁住兽背,另一人弓步,双手持物欲刺向兽首,其动作灵活、生动。人物、动物以浅浮雕加阳线条手法表现,浅浮雕使画像突出在灶壁上,阳线条除了勾勒出人物、动物的外形轮廓,还凸显动物的骨骼、人物服饰的褶皱纹理局部特征,使动物更加雄壮威猛,人物衣着的表现更真实、形象具体。

图2[4]

图3[4]

图4[4]

图5[4]

图6[3]

图7[3]

“河三”陶灶有的仅在灶面模印食物和炊具,四壁为素面;有的除灶面模印食物和炊具外,灶壁的画像内容非常丰富。富有典型特征的是许昌市博物馆收藏的“河三”陶灶,灶面釜两侧各有一条鱼,右侧还有一把刀,釜肩上“河三”铭文(图8)的“河”字偏旁“水”异写为三横。前壁灶门两侧各有一怀抱幼子的妇女,幼子调皮地用右手抚摸着妇女的下巴,妇女戴帽,以阴线刻画出鼻子、双眼和嘴巴,五官清晰。她们身着束身长裙,折腰,跽坐,裙摆上的线条均匀流畅(图9)。灶后壁为虎猪相斗,虎张口瞋目,前爪高抬,扑向野猪,野猪本能地臀部着地向后躲避,同时弓背抬爪准备反击(图10)。左壁为龙,肩生双翼即应龙,龙身呈S形,昂首,屈颈,口吐长舌,有角,有须,有眼,有鼻,龙爪强劲有力,展翼作升腾状,鳞甲呈圆点状凸起。龙首、龙尾轻巧,身躯肥健,具有蓄势待发之感,神情威悍,霸气外露(图11)。右壁为奔虎,四肢张开呈奔跑式,张口咆哮,尾巴因发怒而上翘。虎的形体准确、形象传神,给人以虎虎生威之感(图12)。该“河三”陶灶以浅浮雕手法刻画出的画像细腻逼真、生动传神,与许昌、南阳地区东汉时期画像砖的表现手法完全相同。

图8

4 汉代河南郡与其他郡生产的铁官铭陶灶的异同

图9

图10

图11

图12

通过考古发掘,不仅发现汉代河南郡冶铁作坊兼营相当规模的制陶业,还发现河内郡和弘农郡冶铁作坊也生产有陶制品。1987年河南省安阳市梯家口村安阳坡壳厂基建工地发现了9座汉墓,其中3座墓出土有铁官铭陶灶,M45、M49各出土1件釜肩模印“内一二石五斗”的陶灶,M46出土“内四三石五斗”陶灶1件[18]。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洛阳北一百二十里为河内郡。……”其范围大致为今河南焦作市、济源市全境和新乡市、安阳市西部部分地域。安阳市出土印有“内一”“内四”的陶灶,说明河内郡的铁官标志为“内”[19],“内一”“内四”指河内郡第一、第四冶铁遗址。河内郡铁官作坊生产的陶灶也呈长方形,双眼灶,只是灶面上的釜为分体釜,釜上还有甑或釜内置勺,灶面周边饰简单的篦纹,灶壁则为素面,其年代当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或其以后阶段[20]。弘农郡,旧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范围包括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文物管理所收藏陶灶的陶釜上有“弘一一石”铭文,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有带范线缝的“弘一一石”陶釜,说明“弘”是弘农郡的铁官标志,“弘一”是指弘农郡第一冶铁遗址。弘农郡铁官作坊生产的陶灶造型为马蹄形,上置前大后小双釜,只有前边大釜肩部模印铁官铭文。灶面模印各种食物及炊具,周边饰几何纹,前壁有拱形落地灶门,灶门两侧及上方为几何纹,素壁。弘农郡生产的陶灶虽无考古资料作参考,但该陶灶釜与灶相连,装饰相对简单,这些与中原地区出土的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阶段的陶灶特征相似,其年代应大致相同。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河内郡和弘农郡未发现生产装饰有各种画像的陶灶。

河南郡、河内郡和弘农郡铁官作坊生产的陶灶,至今未发现带釉的陶灶,均为灰陶质地,铁官标志模印在釜的肩部,河内郡和弘农郡铁官作坊生产陶灶的陶釜还特别附加了容量内容,河南郡陶灶的陶釜显示容量的仅见西安出土的“河一二石”和宜阳县文化馆收藏的“河三囗囗(似为四升)”二例[21]。在造型上,河南郡、河内郡生产长方形双眼灶,而弘农郡则生产马蹄形双眼灶;在装饰方面,河内郡和弘农郡生产的陶灶灶面一周模印简单的几何纹,灶壁则素面,装饰手法和装饰题材都相对简单,而河南郡生产的陶灶不仅题材丰富,而且装饰手法多样。纵观河南省各地出土和收藏的铁官铭陶灶,河南郡、河内郡和弘农郡三个官方冶铁作坊虽然均制作陶灶,但各郡生产的陶灶并没有统一的定制,以河南郡生产的陶灶富有艺术特色。因此,河南郡生产的带铁官铭陶灶和铁器一样参加商业贸易活动,不仅在河南郡治所周边县市有所发现,而且还远销他乡,有资料显示个人收藏西安地区出土“河一”陶灶的拓本就有11件之多[22]。

5 结语

陶灶是专为墓主人在阴间造炊而准备的象征性炊具,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陶灶灶面上模印的题材均是现实生活中食用的肉类和使用的炊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证明汉代工匠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从生活实践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又不完全拘泥于现实生活,而是通过大胆的想象,把现实生活艺术化,成为我们研究汉代饮食文化的珍贵资料。

河南郡生产的长方形陶灶造型简单、大方,应该是比较接近生活中灶的原形,既稳当又节能。灶四壁的人物、神兽等画像,通过夸张造型和运动速度,把武士的力大无比、兽类的强悍凶猛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失真,刻画出的人物、动物形象灵活生动,形神兼备。河南郡生产的铁官铭陶灶的构图方式和画像题材,在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灶中是比较罕见的。陶灶上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画像作品与汉砖上的画像同样是中国汉画艺术的瑰宝。浅浮雕和阳线刻的装饰方法,一模一图、一图一主题的构图方式具有东汉画像砖的特点,结合对河南郡第一冶铁遗址[23]、第三冶铁遗址[24]发掘出土器物的判断,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年代应当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