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雕塑底足图片大全,我想知道清代康熙青花印泥盒的价位?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

明清瓷器雕塑底足图片大全

'臧窑'为康熙早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区别是以民窑青花为主流,这是因'官搭民烧'成为定制,刺激了民窑的发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常见,青花呈色深沉、灰暗。

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变化,且呈色稳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种标准的翠蓝色过渡。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

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

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产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

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

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清代黑釉线条瓶特征?

一、看釉内:真品瓷器釉层相对较厚,放大镜下,釉内如苍穹中的夜空一样深邃、通透,大多情况下伴有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晶体斑分布其中。

二、看线条:真品的线条上全部施透明釉,线条行成自然,细看每条线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 用手触摸线条,有一种锋利而又不会伤手的凸度感;黄白色的条纹与黑釉结合处往往有不规则形的铁红斑从釉中溢出,深浅、浓淡过度自然,也部分铁红斑点或片状铁红斑纹偶尔出现在线条上。目前,仿品线条上多不施釉,黃褐色的线条平整、宽窄一致,干涩无锋利之感,细观线条没有弯曲的效果,也没有深浅自然的铁红斑点分布其上。

三、看底足:真品底足往往有数条粗细不等、凹入胎骨中的同心圆旋纹,同一条旋纹中有时也经常出现一部分明显、一部分不明显的情况;胎足表层,往往留下挖削时的粗糙或细小的毛刺;胎釉结合处,有的有火石红、有的亦无;胎色分为白胎、香灰胎等,放大镜下观察,瓷质滋润感深入胎层内部,同时,有不规则状的铁红或深黑色小瑕疵分布。

四、土沁:有的土沁严重,有土沁轻或无,土沁严重的多是干湿交替坑出土的,土沁轻或无的多是恒湿、恒干坑或窖藏的,后一种情况,从事瓷器考古一线的学者应是最知情的,如果本人没有亲身经历几次瓷片堆积层厚和部分窖藏瓷器的出土现场,也不会有这样的体会。另外,胎足处的新旧程度,也要考虚到瓷器出土时间的长短这一外部因素,出土时间长就显得老,反之易显得新。

五、釉面:古代随葬瓷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有的瓷器是被使用一段时间后再随葬的,这类器皿的釉面往往有轻重不一、不规则的磨损痕;有的瓷器没被使用就入土的,器皿的釉面多数情况下无磨损痕,这类瓷器的升值空间要高于其它的同型瓷器。另外,多数釉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棕眼存在,这也是部分黑釉高古瓷共同的特征之一。

熨斗是什么形状?

是梨形的或是方形的。

拓展:最明显的作用是多数织物受热再经过轻压后会恢复它原本的平展状态。蒸汽熨斗的优点是由于它是蒸汽熨烫,温度属于偏低的,任何的织物都不会因为它的熨烫而发生性状的改变,也就是说它不会把任何衣服熨坏。有的熨斗由于它是底盘发热的,可以调节高低温,如果熨烫者不了解纤维的特性,就会错误地使用不恰当的温度,或是温度低了,不能够理想地熨平衣物,或是温度高了,把化纤的衣服烫得粘连在一起,使衣服发亮,甚至烧出洞。

请懂的老师把把关?

仔细看了一下形制,胎釉,开片等,个人认为是真品,年代要具体上手,应该是清代的!另外,器物也符合你说的“故事”,保存状态较好,应到是水坑!

瓷器断代最好是上手,可以找本地藏家一览!供你参考!

南宋官窑紫口铁足与龙泉窑紫口铁足区别?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

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