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纹样插画设计理念,铁锈斑驳的青花瓷为何能成为藏家眼中的珍宝?
大家好,我是优画君,优画网主编。优画网,一家有品位、懂生活的艺术电商。我们的口号是:“简单艺术,简单生活”,我们的愿景是:“让艺术创造价值”。很高兴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丛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清代龚轼《陶歌》
青花瓷器的出现,是中国瓷器史上从白瓷向彩瓷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釉下彩最成功的代表,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国瓷”。
瓷器历史上,有一个最神秘的词“苏麻离青”,它是一种用来画青花瓷的颜料,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
明代的史料中,有明确的关于苏麻离青瓷器的记载,其中反映出当时的皇室对于苏麻离青瓷器的推崇与热爱,风靡一时,流于民者甚少。
历史上,元代开始对外开放,阿拉伯人将他们本土出产的宝石、香料等通过丝绸之路运送到中国进行交易,苏麻离青进入中国。
又因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缘故,进口的“苏麻离青”成为了元末明初的潮流之主。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状况有着明显的区别。
特点:苏麻离青,深入胎骨在鉴赏瓷器时,了解其历史源流与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青花瓷经历了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和明清青花,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明早期)苏麻离青的呈色具有靛蓝、晕散、结晶斑等特征,其青花釉色清雅朴素,纹饰超凡脱俗,苏麻离青深入胎骨,错落的散晕斑点有如水墨画的墨晕,淡淡晕染出超然之境。
不止于此,苏麻离青在青色中隐隐有蓝色光泽,以天青调和柔碧,在深沉与端庄之外多了几分隽永与清丽,端庄凝雅,观之心喜,也符合明代早期的皇室审美,也就难怪苏麻离青被称之为明代最珍贵的青料了!
它既有自然晕染的朦胧,又不失宝石般的光泽。
如果说“中国红”热情奔放、吉祥喜庆,那么青花瓷上的“中国蓝”则优美典雅,清新温婉。
【青花人物罐】胎釉精细,青色浓艳明快,造型新颖多样,纹饰优美生动,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明、清两代青花的典型。
(明早期) 青花人物罐
口径:19cm 高:29cm
鉴定:岁月的产物不可仿制随着近些年来高科技界对我国古代陶瓷器研究的不断深入,“苏麻离青”这种钴料的本来面貌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随着如今收藏的升温,和造假技术的不断提高,防止“打眼”是青花瓷收藏人士们的必修课。“辨真伪”“断年代”“定窑口”“评价值”是青花瓷收藏者都很熟悉的四句行话。
苏麻离青烧制的青花瓷有以下特征:
一、色泽通透
用苏麻离青烧制的青花瓷深蓝中透着纯蓝,格外亮丽、晶莹。
铁在青花里烧成的颜色是黑色,这是铁发色的黑釉,锰烧出的是紫色。而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制下就没有紫色,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
二、蜘蛛网纹明显
蜘蛛网纹,是苏麻离青钴料在高温下形成的自然现象,它是特殊高温环境下的特殊时间里形成的。
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这些精美的“蜘蛛网纹”是“苏麻离青”钴料在1300度高温下的杰出作品,完全是由钴料中的钴、铁等元素决定的,它的形成,是人工无法控制的。
三、有晕散
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
铁是一种强助熔剂,青花料在窑里面烧的时候会完全熔解,就像冰块化了后就到处流淌。
苏麻离青在窑里烧的时候向四周渗透扩散,就形成了晕散。晕散现象新颖别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
青花瓷制成后,其分子经数百年的自然运动,瓷器纹饰边沿淡淡出现了毛茸茸的晕散感,这种苏青料经数百年分子运动所表现的特有现象是不可仿制的。
四、有黑斑
苏麻离青里的铁含量很高,就导致在窑里烧的时候过饱和了,一些铁元素析出在青花的表面,形成黑色的结晶,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就是所谓的黑斑。
褐色结晶斑是青料中的铁分子历经数百年活动,游离于釉面经氧化形成不规则,不均匀的黑斑,给人的感觉好像从釉内长出来的,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也是极难仿制的。
价值:物以稀为贵随着苏麻离青的引进,中国青花瓷烧造工艺达到了高峰,被专门用于官窑和大小不同青花瓷器的描绘。
其中以大梅瓶、大罐上所表现出的特征最为亮丽,可惜在明朝宣德年后就此绝迹。苏麻离青这种青料珍贵并且稀少,自然被当时的人们奉为无上至宝。
随着苏麻离青青料的用量逐渐增加,瓷器上的花卉、山水、枝叶纹饰也愈来愈复杂,苏麻离青青料渐渐不够用了。由于受到青料容易晕散和不足的限制,人物和花鸟图案在明早期青花上极为少见。
永乐和宣德的瓷器,是青花工艺的典范。它不仅为明代宫廷所喜爱,更受到了外国王室的推崇和西方上层社会的追捧。
永宣青花瓷器如此珍贵,不仅在于烧制工艺的精湛,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外往来密切,郑和七下西洋,海外贸易频繁,而青花瓷深为当地贵族喜爱,很多珍贵的青花瓷大量地流传到海外众多地区,国内的青花精品存世量不多。
再加上青花瓷器的特性及炼制过程复杂,烧制过程成功率低,且易裂易碎,这些能留存下来的青花瓷器,更是令人惊叹不已。
“物以稀为贵”是收藏市场中永恒不变的规律,毋庸置疑,永宣青花瓷精品的身价随着时间沉淀,将会成倍上涨。
御用瓷器珐琅彩有哪些基本特征又为何价值如此之高?
【文藏来答】珐琅彩瓷器系康熙朝创新品种。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在写给耶稣会的信件中称:「皇上开始非常喜欢欧洲的珐琅画,命人尽力介绍欧洲的珐琅画到宫中造办处。于是,皇帝看到从欧洲带来的画瓷器用的彩料和几件大件铜胎画珐琅器后,便考虑制作一些器物。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花卉纹福山寿海碗及款识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皇上命令欧洲画家来画珐琅,为了避免必须整天和那些身份卑微的工匠同作息,我们于是言称不曾学过画珐琅,而且也故意不学此项技艺。我们画得拙劣无比,于是皇帝便降旨作罢。」(蔡和璧《清朝宫中珐琅彩瓷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九九二年)珐琅彩瓷器正是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花卉纹福山寿海碗局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内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即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钩敷彩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
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篆体「万」、「寿」、「长」、「春」等祝寿语者。其构图严谨,设色妍丽,物象逼真,唯极能似。一枝一叶一花的穿插安排,均合乎植物生态原理,工整中不失潇洒,极尽写生之妙。所用彩料系从欧洲进口,所用画稿则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永乐白瓷盘上施彩者。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花卉纹福山寿海碗局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时期还创烧一种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当时被称作「宜兴胎画珐琅」。目前所见传世品约计二十件,其中十九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残器。其造型包括执壶、提梁壶、盖碗、盖盅等,装饰题材多为花卉,有直接在紫砂胎上彩绘者,也有可能考虑到紫砂器表面不像白瓷那样细腻光滑,遂先在胎上(仅施于器物外壁)涂抹透明珐琅料作地,使器物表面变得光滑,然后再进行彩绘的情况。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花卉纹福山寿海碗局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花卉纹福山寿海碗局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时期瓷胎画珐琅器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楷体「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胭脂红色或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个别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外底阴刻楷体「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阴刻单线方框。也有个别器物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画珐琅莲花纹菱花式盘(永乐白瓷胎),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胭脂红色堆料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是双圆圈,圈线外粗内细。至于康熙朝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色堆料款,外围双方框。个别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纹茶壶,外底所署楷体「康熙御制」四字黄色堆料款按上下右左的顺序排列,外围海棠花式双线边栏。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之所以使用黄色珐琅料署款,是因为黄色可与褐色地形成鲜明对比,而若以褐色地衬托胭脂红或蓝色料款则不够鲜明醒目。
清康熙 紫砂胎画珐琅花卉纹方执壶及款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之前已谈到,康熙晚期创烧的珐琅彩瓷器主要追求铜胎画珐琅效果,大多是在「反瓷」上涂色地来衬托图案花纹。但此时也出现了个别直接在白瓷上彩绘的画珐琅瓷器,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即有在永乐白釉暗花菱花式盘上直接施彩的画珐琅瓷器。这种画珐琅瓷器虽失去色地画珐琅的华丽感,但却呈现清新典雅的艺术风貌,为雍正、乾隆时期大量烧造在白釉上直接施彩的珐琅彩瓷器奠定了基础。
现在珐琅彩瓷器大部分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这就造成了可交易的珐琅彩瓷器存世量稀少,艺术品市场“物依稀为贵”的价值原则在珐琅彩瓷器上显示的淋漓尽致。而“物以稀为贵”造成的结果就是与上拍量形成鲜明对比的高成交价,珐琅彩瓷器在二级市场中的成交价很少有千万级以下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底部款识据说都由一个叫刘福的人书写?
我是黄员外
我来回答:
清代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的集大成时代,清代制瓷的水平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受到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的传统影响,清朝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而题主所说的清代官窑落款款识都是由刘福这个人所写,显然是不现实的,清代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历十二帝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国祚276年,试问一个人可以活个将近300年吗?显然不能啊!所以首先题主所提这个问题就根本不存在咯!
接下来我们还是来说说清代的官窑吧!
到了清代时,新开创的墨彩金彩珐琅彩等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吉语款花押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康雍乾三朝因清代官窑瓷为官搭民烧,非官办官烧或专烧,故清代官窑瓷的称谓也就和明代以帝王年号冠名于官窑瓷的做法不同,采用以督窑官的姓氏称窑!
臧窑:代表清代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的制作。
郎窑:代表康熙四十四年以后的瓷器。
年窑:代表雍正朝的瓷器。
唐窑:代表乾隆朝的瓷器。
终上所述:题主所提的问题更没有成立的可能性了!
嘉庆道光咸丰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已没有像清前期以督窑官的姓氏称窑的做法,一概由地方长官监管,同治在景德镇珠山原御器厂旧址上重建御器厂。光绪元年,清末宣统,景德镇御器厂陆续为宫廷和清东陵和清西陵烧制了数量多质量高的御用瓷和祭祀瓷,这就是清代官窑大致情况!
瓷器火焰纹的发展?
瓷器火焰纹从东晋开始,火焰纹就逐渐固定下来,与回纹相似,火焰纹也重视瓷器纹饰的前后连接,一般来说,是由两个类似反向回纹的火焰纹组合起来,顶端前后相连,弧度自然、线条流畅、对称性强,这也决定了火焰纹瓷器的风格偏于端庄,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康熙釉里红特点?
一、康熙釉里红瓷-器形特点
清代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瓷造型美观,浑厚大方,常见的器形主要有碗、杯、盘、炉、缸、洗、梅瓶、锥把瓶、棒槌瓶、笔筒、水丞、摇铃尊、双鹿尊、苹果尊等。
二、康熙釉里红瓷-胎体特点
清代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瓷圆器类器物和琢器类器物多有胎体厚重的特点,如碗、盘、盏、瓶、笔筒等。
三、康熙釉里红瓷-釉色特点
清代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瓷釉质晶亮,细腻润泽。此外,此时还有各种颜色釉地,如洒蓝、霁蓝、豆青等地,非常有时代特色。
四、康熙釉里红瓷-呈色特点
清代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瓷呈色有深有浅,有些器物带有深沉之感,有些器物则十分清新。
五、康熙釉里红瓷-纹饰特点
清代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瓷纹饰图案主要是团龙、团凤、团鹤、团花、牡丹、缠枝莲、桃花、莲瓣、三果、弦纹、斜格纹、各种动物纹饰,以及“寿”字等。
此外,青花釉里红瓷的常见纹饰主要有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莲池鸳鸯、历史故事,以及题诗等。
六、康熙釉里红瓷-款识特点
清代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瓷的款识多为“大清康熙年制”,或者“大明宣德年制”的仿明款。
青花釉里红瓷的款识多为青花楷书等一、干支与堂名款相结合的底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