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纹样简单绘画图片,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兔子有什么寓意?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兔纹从成化以后开始出现,至崇祯一朝亦有非常精细的兔纹产品,但至清康熙以后,景德镇瓷器上的兔纹装饰就很难看到了。明清两代兔纹装饰经历了一个由繁至简,又由简复繁的过程,这与宫廷对“十二章纹饰”的使用管理有密切关系。

“动如脱兔”这句成语便诠释了兔子的敏捷性。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具有特殊地位,被赋予各种吉祥的寓意和内涵。兔子因其很强的繁殖能力而被视为生育的象征,《尔雅·释兽》载:“兔子曰娩”。古人还将月亮中的一块阴影想像为兔的形状,认为月中有兔。明人王夫之曰:“顾兔,月中暗影似兔者。”

兔子还是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之一。十二生肖在我国民间俗称为十二属相,每十二年一轮的兔年使得兔这种动物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由于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如此多的吉祥寓意,因此兔子的形象在我国古代各类艺术品中曾经大量地存在,自然也是古代陶瓷艺术中常见的表现题材。

明清瓷器纹样简单绘画图片

壶中的画是怎么画的?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

现代内画艺术源于京派,分为京、冀、鲁、粤、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

下面就来看看内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内画是反手用勾笔在内壁作画

内画(书)与外画不同:

1、操作次序截然相反;

2、内壁反书画,外壁才正顺;

3、细小的壶口限制书画的操作;

4、由于内壁磨砂,难以看到笔的位置,所以内画不但要有良好的外画基础,还要经过特殊训练才能完成好的作品。

△反手内壁作画

△勾笔

内画制作分述:

以我自己的一件内画作品‘我和闺蜜’来分析

1、设计

根据壶型的方、圆、长、扁进行图案设计,力求合理、美观。

△纸本上设计初稿

2、打稿

国画线可用勾笔直接蘸上墨色在壶内勾好线条。油画则用淡赫色起稿。

△壶内打稿

3、着色

把配好的颜色,调成适当浓度,用干净的勾笔涂在所需要的位置,涂时应手法利落,一气呵成,避免厚薄不均或漫侵外溢,同时注意不要破坏线条。配色应冷暖搭配,协调自然。

△着色

4、配景

主题画好之后如需配景,要注意主次分明,切忌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配景,此件作品画了一个简单的章

5、题跋和落款

传统中国书画在完成后都要题跋和落款,大多内容是写上主题名称或诗词,创作时间、地点和作者姓名。好的落款有画龙点睛、烘云托月的作用。落款和题跋的位置大多在边角上,以不欺主题、大小适度为宜。字体可楷、行、隶、篆,视画面而定。

△题跋和落款

配盖和装盒

1、配盖

一件完美的烟壶应配上相应的盖才算相得益彰。壶盖的材质有金、玉、木、石。大小要与壶口外径一致,盖下有时加一薄托(一般用深色有机玻璃或象牙、玉石做成),则更显雅致美观。另外在粘塞时应选用上等软木,削成与口径一致的柱型,用高强度胶(502或树脂胶)粘牢,以松紧得当为度。内画烟壶为保护画面起见大多不安壶匙。

△玛瑙盖

2、装盒

烟壶盒以硬木或锦缎为主,特别的有用金、银、牙、漆制作。盒的大小和内衬薄厚应视烟壶的形体和大小而定。要求既美观又达到保护烟壶的作用。

△锦缎盒

△盒子内衬也要搭配好

一件好的内画烟壶从材质、做工、画工、包装都要讲究整体完美。整套工艺流程用工少则一周,多则数月。

本答案来自东家内画师万俟欢·新内画工作室,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明清有什么好看的置物类家具吗?

说道置物类家具,明清家具中的柜架有必要了解一下。

明万历 黑漆描金龙纹方角药柜

药柜做工极为精细华丽,是明代宫廷大漆家具精品。柜原为一对,清宫旧藏,现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柜为四面平式,柜门下接三个明抽屉,柜内中部有八方转动式抽屉,每面十层,共八十个屉;柜两侧又各有十层长抽屉,每屉内再分为三小格,共二十屉六十格,两处抽屉合计共可盛放药品140种。抽屉挡板上绘金漆,墨书药材名称。柜门、抽屉和腿足处都装有黄铜饰件。柜正面两门及柜帮上下均描金,绘有菱花式开光,内有五爪双龙戏珠纹样。柜门、柜身边框和抽屉上亦绘有多处金龙戏珠纹。柜门内绘花蝶奇石图案。柜背面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有“大明万历年制” 款,柜顶描金绘“壬”字形云纹。

明万历 朱漆描金百宝嵌庭院人物故事立柜

柜为一对,均为四面平式,双门对开,中央有立柱,门扇中部分嵌八出如意云头式白铜圆面叶,上有三钮头,挂镂空双螭团捧灵芝吊牌,合页为六出如意云头式。柜面通体为百宝嵌庭院祝寿的场面,主人高坐楼阁、文武官员往来贺寿,仆人奔走忙碌,庭院楼阁、小桥流水、梧桐、奇石、芭蕉、仙鹤、梅花鹿等景物栩栩如生。正面下方各有四组百宝嵌胡人献兽图,有“大明万历甲申年制”款。百宝嵌使用的材料包括:象牙、骨、木、玉石、螺钿、寿山石、料器等。柜边框满嵌博古图连续纹样,包括鼎、觚、爵、佛手、香炉、赏石、文房用具等。柜两侧面嵌折枝花鸟纹样。柜体量巨大,高238厘米,其形制古雅,纹饰内容丰富,装饰用材高档,朱漆沉稳而鲜亮,是目前所见明晚期大漆家具中的珍品。

明晚期 黄花梨方材圆角柜

框为一对,柜门为格角榫攒边打槽装板,外侧门边两头伸出门轴,与柜帽和底枨上的臼窝相套接。柜门板心背面各安三根穿带,以门轴旋转开启,不见金属合页。门板为一木对开,木纹呈对称的旋涡状,质地均匀,图案华美。柜顶为攒边打槽镶面心板,抹头处露明榫。柜上闩杆与门框有长方形白铜面叶及钮头与吊牌。柜内有多层活动屉板,内分空间为三层,中央两层屉板之间加装左右两具抽屉,挡板加饰白铜钮头和吊牌,既合理规划了内部空间又增加了家具的内在美感。

明末清初 黄花梨透雕龙纹券口亮格柜

亮格柜是将架格和柜子结合在一起的形式,通常架格在上、柜子在下,架格内置物,便于观赏,柜内贮物,重心在下能够保持稳定。这种柜子在明朝万历年间逐渐流行开来,故又通称为“万历柜”,类似“景泰蓝”是在明朝景泰年间开始被人青睐而得名。此柜上部架格三面敞开,券口均透雕螭纹。下部柜门对开,外侧装有长方形合页,柜门及两侧柜帮攒边打槽装板。柜门中部装有条形铜制面叶、钮头及吊牌。柜内中部装抽屉架,将内部空间分为三层,并置有三个抽屉,均装有吊牌。柜子下部装有雕双螭纹壶门式牙板。

清乾隆 紫檀嵌犀角高浮雕海水云龙纹四件柜

柜为一对,紫檀木制,四面平式,紫檀木柜身,柜门面心、柜帮面心和绦环板的外侧面均满嵌犀角高浮雕云龙纹,犀角本色、染色相间,以白角塑造龙身和白云朵,以黑角塑造乌云朵,黑白相衬,华美夺目。顶柜门面心板为龙纹戏珠纹,底柜门面心板和柜帮的面心板均为双龙戏珠纹,绦环板为海浪纹。铜活均鎏金錾花。裙板柜腿间部装有牙条,足部有铜质云纹包脚。此柜做工精细考究,用材奢华,大量使用珍贵犀角装饰尤为罕见,是清代宫廷家具不计工本的典范。

清乾隆 剔红海水云龙纹四件柜

柜分上下两层,柜身呈四面平式,上下柜门均对称雕刻龙戏珠闹海纹,铜活均为鎏金錾花。柜子下部有长方形抽屉,鱼尾形吊牌,面板雕刻四条在水中跳跃的鲤鱼,姿态各异。柜边框雕回纹,腿足呈回纹造型,两侧柜帮雕几何纹,下部牙板雕刻卍字纹。柜子内部有抽屉两具。此柜体量较小,应主要放置于桌案或炕几之上使用,其工艺考究,装饰华丽,是典型的清代宫廷家具中的精品。

清乾隆 紫檀红豆杉面心雕蝠纹带矮几方角柜

方角柜由柜身和矮几上下两部分组成。柜顶、柜门、柜帮、柜膛、背板均为攒边打槽装板,柜顶为三拼,柜帮和背板为两拼,其余均为独板。柜门中部装有条形铜制面叶、钮头及吊牌,两侧边装有铜制合页,铜活上均鎏金錾花。柜内中部并列装有两个抽屉。柜门面心选用独板红豆杉木制成,雕刻有蝙蝠云纹。下部柜膛四周装饰有缠枝莲纹。底部矮几为有束腰鼓腿彭牙式,牙腿边沿起灯草线,面心为三拼,由三条穿带承托上部重量。此柜为一对,工艺精湛,且质朴无华,为清代家具的上乘之作。

清中期 紫檀盝顶三拿雕西番莲纹多宝柜

此多宝柜为一对,紫檀木质,由顶柜、中柜、底柜相叠摞组成一个柜子,称为“三拿柜”。顶柜为顶式,底柜下带矮几。顶柜上开盖,盖内装玻璃镜,两柜门对开,柜门表面填嵌博古纹、莲花纹等图样,柜内有多宝格和不同尺寸的抽屉,屉面为玻璃描金绘西番莲纹。中柜与底柜的结构和装饰基本类似。下部矮几方材直腿,腿间装门式牙板浮雕西番莲纹、梅花纹。卷云纹足,下附龟足。此对多宝柜在结构、工艺、装饰上采用统一手法,制作精细,结构方式及纹饰风格体现了中国家具艺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情况,是清中期广作家具的精品。

古代玉器几种花卉纹饰?

唐代玉器纹饰借鉴了当时绘画中的线描手法,开始出现了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和人物飞天等,其鸟兽纹雕刻的非常精细。

宋元时期,纹饰丰富多彩,以龙凤呈祥为多。此外,仿古蟠螭纹、回纹、乳钉纹与凤凰、牡丹等图案并存。

明代,玉器上的纹饰主要有:松竹梅纹、云纹、云头纹。龙纹以及缠枝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此外,玉器上刻字已经开始出现。

清代是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最高峰,其装饰纹饰除仿古纹饰外,新创的花鸟。虫草等纹饰丰富多彩,还出现了御制诗以及各种铭文。

清代画轴特点?

清代书画装裱在清前、中期和晚清两个时期各具特色。手卷的装裱形式继续沿用仿宣和撞边式、绢转边式、绢镶纸套边式、绢或绫镶撞边式等。绢转边式多用于引首、画心和跋尾尺寸不一或短小的手卷。其分期特点也最明显,清前、中期,绢转边较宽,约在2.5—3厘米左右,到晚清则变窄。仿宣和撞边式在清中期和晚清时也有撞边宽窄之分,但区别不大。清前、中期的手卷尾纸较短,卷型较细;至晚清时期则尾纸加长,卷型比清前期、中期明显变粗。这是清代裱手卷的特点之一。清代手卷包首一般用锦,天头、隔水用绫。清前期、中期所用绵绫质地紧密,图案比较清晰,多为云鹤纹。晚清花绫除云鹤外,还出现了凤的纹饰,但质地疏松,图案较为模糊。

立轴的装裱形式,主要有绘绢圈〖或绫圈〗绫天地两色裱、绘绢圈〖或绫圈〗绫天地、加副隔水三色裱,也有仿宣和裱的形式,还有用单色绢或绫整挖整镶。两色裱的惊燕颜色与圈档相同;三色裱的惊燕与副隔水相同,副隔水及边圈大都用浅色的绫或绢,大幅画轴多加宽边。包首改变前代用锦的做法而使用丝绢,颜色以浅色调为主。除单幅挂轴外,还出现以四为基数,乃至10幅以上为一组的条屏或通景屏形式,所用裱绫分期特点同前。清前、中期天杆较细,至晚清时渐粗,有的甚至成为方形。也杆多取普通木料,轴头用材有红木、紫檀、黄杨及牙、角、瓷之别。此外,清代还盛行绫裱粉笺对联、彩锦裱"寿屏"和喜轴"晚清时期黑色卍字锦裱也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