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黄釉瓷器鉴定方法,黄釉瓷器使用的范围?

“皇气”逼人的黄釉瓷。

各色釉彩瓷中,红釉瓷高贵热烈,绿釉瓷典雅含蓄,黄釉瓷至尊活泼,各自璀璨,自成一系。但从地位和规模来说,黄釉瓷当仁不让,独占鳌头。

△弘治景德镇官窑,黄釉碗

△清乾隆 红釉玉壶春瓶

《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

△清乾隆黄地青花折枝花卉纹梅瓶

纵横上下五千年,在中国文明史上华夏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龙的图案因此变成了最高权力的象征,带有龙案的器物为皇家专用,民间不可使用。

△明清龙纹瓷器

除此之外,最高统治者还垄断了黄色色彩,也许是“黄”“皇”“王”谐音的缘故,也许是道教“五行”中的中央戊己土为黄色。皇家居中的原由,居住选金碧辉煌,穿戴使用皆为金黄或黄色,黄色和龙纹一样受到历代帝王之推崇,黄釉器尤其是明清时期为皇家专属,成为御用或祭祀专用,民间不可冒犯。

△清咸丰 黄色妆花缎金龙纹皇子龙袍

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就都有烧制,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不是真正的黄色,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

△巩县窑黄釉风炉及茶釜,唐代

黄釉一般分为“浇黄”和“柠檬黄”两种。明清时期大多的黄釉器都是“浇黄”,所谓“浇黄”,是指采用“浇釉”的方式来施釉,然后再经低温焙烧而成,因此俗称“浇黄”。

△康熙素三彩暗刻婴戏图浇黄大碗

“柠檬黄”则到清代雍正时才创烧出来。

△清代 柠檬黄釉梅瓶

明早期黄釉瓷因稀珍受宠,永乐黄釉色淡,釉面薄,无肥润感,目前只见过出土之物,未曾见有传世品。宣德黄釉瓷也多以出土器为多,器型多以碗、盘、高足杯为主。宣德黄釉瓷施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釉面肥厚,釉色娇嫩,素面无纹饰。与此时期的宣德瓷器一样,黄釉上多出现桔皮纹。

△明宣德 娇黄釉撇口瓶

明中期黄釉艺压群瓷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黄釉瓷相似,考古发现最早的“娇黄釉”出现于成化朝,但由于此时期的数量有限,且没有传世品存世,所以不为人知。 自明初至清末每位皇帝都下旨御窑厂为自己制作精美的黄釉瓷器,但出类拔萃当之无愧的应是“大明弘治年制”,不管是“明成化”还是“清雍正”都无法抗衡。

△明弘治娇黄釉双凤纹葵口碗

△明弘治黄釉盘

明代弘治时期,浇黄釉瓷器烧造技术达到历史最高峰,因呈色淡雅,给人以恬淡娇嫩之美,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娇黄”。 这一时期黄釉的玻璃质感,只有上手,才能体会她的美,几百年岁月形成的蛤蛎光,变幻莫测,流光溢彩,让人百看不厌。

△明弘治款黄釉执壶

明晚期黄釉瓷繁琐中见精美嘉靖黄釉一般都比弘治娇黄釉稍深,釉面似有不平感,但也有极淡的,而且有的釉面却极匀润。器物大多为素面,也有细线刻划纹装饰。此时期的黄釉瓷普遍不耐看,而且此时期的黄釉彩瓷因嘉靖帝崇尚道教而大量生产,其工艺繁琐,图案呆板,无神态,偶有精美者面世。

△嘉靖黄釉瓷

△明嘉靖-官窑黄釉刻划莲纹盘

黄色在中国一向是“帝王之色”,还是你我肤色,代表着炎黄子孙。它是土地的颜色,当然也是黄金的颜色。

△清代黄釉绿彩仙鹤碗

在皇家的昭彰下,黄釉瓷器型多样、釉色独特,时而展现恬淡娇嫩之美感,时而变换温润淡雅之风韵。至尊黄釉,果真是“皇气”逼人。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本答案来自东家陶瓷手艺人观颐斋。图片来自网络。

辽代黄釉瓷器鉴定方法(黄釉瓷器使用的范围)

瓷器的介绍与所有的器型介绍?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器型包括:唾壶、盘口壶、鸡头壶、鸡冠壶、皮囊壶。

一、唾壶

壶的一种式样。卫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颈,鼓腹平底。三国时吴、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青瓷唾壶。宋代龙泉窑、定窑亦烧造,造型有所变化,上部洗口增大,浅圈足。

二、盘口壶

壶的一种式样。盘口,有颈,四系或六系,鼓腹平底。东汉至唐盛行的一种青瓷制品。盘口壶的演变趋势是盘口加大,颈由短增长,腹部由圆发展到椭圆,系由环形演变为桥形,后又变成条状。

三、鸡头壶

壶的一种式样。以壶嘴作成鸡首状,故名,始见于西晋,延续至唐代初期,各代器型略有变化。浙江地区盛烧,品种为青釉和黑釉。

四、鸡冠壶

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因壶的顶部很像鸡冠,故名。扁体,下腹部肥硕,上部有管式短流。产地在辽宁省的阿鲁科沁旗、赤峰及辽阳等地,品种以黄釉、白釉及绿釉居多,具有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

鸡冠壶

五、皮囊壶

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烧制,故名。扁体,直身,下部丰硕,短流,壶两侧随形起线,颇似缝合的皮革痕迹,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产地在辽宁及内蒙,品种以白釉、绿釉居多。

有哪些很有意思的真实考古事件?

考古中发现的有趣饮食文化事件

一碗4000岁的面条还能吃吗?面条真的是意大利人发明的?

千年古墓惊现美酒,现场专家没忍住尝了一口,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尘封千年的古墓中竟然摆放一桌丰盛的宴席,墓主人正站在桌旁等待客人来赴宴。

一、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灿烂的文化和传承几千年的历史。气候的差异也造就了南北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民风民俗。

南米北面带来的饮食文化差异,也让面食的多样性在北方被发挥到了极致。今天我们要说一碗来自4000千年前的面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青海民和县喇家村的村民向文保部门反映,村民在耕种时常常会挖到一些陶片,甚至玉器等物品。

很快,考古专家们到现场进行了考察,初步确定这里应该是一处重要遗迹,随着考察发掘的不断深入,专家们发现在喇家村发现的这处遗址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超大聚居群落,遗迹处有清晰可辨的房屋遗迹,还出土了一些粮食种子和日常生活器具。

清理遗迹期间,一位考古队员在清理一个倒扣的陶瓷碗,当他小心翼翼的打开碗后,一撮淡黄色如同蚯蚓一样的条状物混合着泥土映入眼帘。

这个条状物像极了我们日常所吃的面条,引起了现场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经过现场资深专家反复辨识,这撮淡黄色的条状物极有可能是面条。这个发现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考古是一项极其严谨而又科学的事情,为了搞清楚这个疑似面条的物品究竟为何物,考古专家又用那个陶瓷碗将疑似物封装好,准备带回实验室仔细研究。

然而回到实验室打开陶瓷碗,却发现原本装在碗里的“面条”不翼而飞,早在接触空气后氧化不见了。

一时之间整个实验室笼罩在沮丧的气息中,正当大家都处在绝望之际,一位考古研究员不甘心一个重大发现就这样被消散在空气中,忍不住又将陶碗里的泥土细细翻了个遍,也正是这一翻,让整件事情又出现了转机。在翻找下竟然找到了隐藏在土里的一小节淡黄色条状物,虽然不多,但好在能继续进行实验和研究了。

通过实验室检测,出乎大家的意料,原本以为是小麦做的面条,其细胞结构跟小麦的完全不同,也由此可以断定,这碗“面条”并不是小麦做的。这样的结果无疑让专家们陷入沉思,一度让他们对之前的推测产生怀疑,难道这淡黄色的条状物并不是面条?

后来通过专家们的检测分析,比对,实验,最终将淡黄色条形物单位缩小至小米,黄米,荞麦和玉米四种粮食范畴,

最后通过仔细比对和检测分析,最终确定这是一碗来自4000年前的小米面条。小米粘性弱的特点让他即便在今天,最大的用途就是熬一锅香喷喷的小米粥。但聪慧的部落族群却能用它来制作面条,。由此可见,当时的饮食烹饪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也有力的回击了面条是由意大利人发明的这个被公认的事。其实中国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

二、千年美酒

1973年春节,辽宁叶茂台正在进行一项荒山植树造林活动,人们在山上遛弯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块圆形的大石头,看上去像是人工雕琢的样子,顺着石头往下挖,竟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但发掘后并没有太大的考古收获。

随着勘察工作的有序推进,1974年4月13日,又传来了疑似古墓的消息,考古专家立刻赶往现场,经过了长达一周的仔细勘察后,确信是一座千年古墓。随后,在征得文物部门批准后,对新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全面发掘。

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现场清理出大量的陶瓷器等陪葬品,并进行了分类记录,整理归档后将文物运至文保部门进行保存。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考古专家发现,在桌椅下面还有两个长颈壶状瓷器,从造型来看,这应该是两个盛装液体的器具。

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蹲在地上,将敷着的泥土清理干净,初步断定这是两个白瓷盘口长颈注壶,随后将其中一个瓷壶小心翼翼的捧了起来,磁壶很重,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来判断,壶中肯定有东西,而且从现场的密封和保存情况看应该是下葬时灌注的东西。

考古学家试探着摇晃了一下,果然听到了液体流动的哗哗声,看来,这里面的确装着一壶液体状的东西,这可是来自千年前的液体,内心激动之下,他马上开始招呼队友,周围的考古人员纷纷靠拢过来,大家都想见识一下千年液体到底是什么东西。

长颈壶壶口用软木塞封着,外面还有一层蜡,可是,封蜡明显已经翘了起来,里面的软木塞也有一点点腐朽的迹象。

看到此情况,现场考古专家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立刻将其送到专业的化验室,进行专业的化验,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既然封口已经不严密了,就应该在第一时间打开,掌握情况并记录下来,以免文物因为氧化而损坏,到时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队员们商议了一会之后,绝大多数人都支持现场打开,于是,他们将长颈壶打开,倒了一点液体在烧杯里,并马上封存了长颈壶。

杯子里面的液体呈淡黄色,微微有些发红,看起来十分清澈,随后大家又凑上去仔细闻闻,并没有什么气味,大家围在一起左看看右看看,没人拿得准里面液体的成分,也不敢贸然去尝。这时,老冯慢悠悠的说道:我来尝吧,随后轻轻抿了一口,然后闭上眼睛慢慢品尝了一下,看着品尝后毫无任何反应,大家七嘴八舌地问老冯什么味道,老冯砸吧砸吧嘴回答说:“没味。”

听到这个回答,刚才热烈的场面一下子出现了短暂的沉寂。旁边的考古人员不相信,让老冯再品尝一下。这次,老冯品尝完吧嗒吧嗒嘴说了句:有点土腥味。

大家都在思索,这液体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毫无头绪,目前看来也只能运回省城进行化验鉴别了。

化验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根据化验结果,液体中含有微量乙醇!这个结论足以证明,壶中的液体曾经是一壶醇香四溢的美酒,一壶跨越千年岁月的美酒。

虽然如今千年古酒早已挥发殆尽,但也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古人尚酒,爱酒的习俗和发达的酿酒业

二、一桌酒菜送你们了,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1993年,世代生活在河北张家口宣化区的一位农民,在田间干活时,无意间挖到一个大坑。这位农民一看这个大坑深不见底,其中似乎还藏着暗道,就不敢再挖了。

随后这位农民回村叫了一些胆大的村民再去一探究竟,随着越往大坑深处走,里边越是四通八达,村名们不敢贸然乱来,赶紧回去报告了当地文管部门,随着文管专家到现场仔细考察,勘探,最终结论这是一座古代墓葬。

随后正式发掘开始,考古专家到现场进行了发掘清理,经过几天发掘,古墓的墓门重现天日。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锁着墓门。

考古专家研究如何打开墓门时,又意外发现了开启墓门的钥匙。随着墓门被打开,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推开门

一桌保存完好的宴席首先映入眼帘,宴席摆放整齐,瓷盘,玉碗,酒壶等一应俱全,碗筷都依依摆放在桌边,这时,有考古队员抬头往上看,被吓得倒吸一口冷气,依稀感觉桌后有个人,仿佛就像墓主人正站在桌后迎接考古队员来赴宴。随着墓里不断加强光照,考古队员们终于看清,原来桌后是一幅壁画,画着个人像,初时墓里光线昏暗,看着可不就像墓主人在桌旁恭迎宾客。

考古专家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餐具是辽代很常见的黄釉、白釉碗,旁边还放着一些酒壶、酒杯、筷子和汤勺。碗碟里菜肴很丰富,部分菜品已经发霉长毛,但水果看着依旧保留着新鲜的色泽。

其中一个白瓷果盘里居然摆放着千年前的葡萄,虽然没有了水分,但依然能一眼就辨识出水果的种类。水果本身不易保存,更惊奇的是另一个盘中居然放满了板栗,专家们数了下,不多不少,刚好35粒。而且板栗表壳完整,没有一丝被虫子咬过的痕迹。

其中,最让人惊讶的还是板栗,虽然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但那些板栗却没有一点干瘪的样子,看起来还很有光泽,好像很新鲜的样子。

考古专家看到这一桌丰盛的宴席,不禁感慨的道:古人真会吃!水果,蔬菜,零食,美酒啥都有。

考古专家在墙壁上还发现了”人无再少之颜,墓有重开之日”的诗句,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在的感慨。

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壁画,墓志铭等文物,通过考证,这座墓葬是辽代张世藻墓。张世藻生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墓葬形式采用的是火葬,而且除了宴席和大量精美壁画,陪葬品很简陋也很少,反观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厚葬的习俗,也能侧面反映出张世藻作为虔诚佛教徒的轮回观和对死后的态度。

宋辽鸡冠壶底足特征?

辽鸡冠壶为辽代文物。典型瓷器,模仿契丹族早期的皮囊壶烧制而成。瓷质,黄釉,上部有环梁,一侧有流,腹部略呈椭圆形,圈足。

如果你的收藏品孩子不喜欢?

自己的收藏品孩子不喜欢,又没人继承的话其实不必强求,财富只有传承下去才是永久的财富,短暂的财富就好比匆匆过客。

有时候太在意一件事,或者过于强求的决定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理想,尊重孩子的理性选择才是父母应该做的。更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路让孩子去走,强迫的驾驭给别人最终的结果大部分换来的是后悔。

那么自己心爱的藏品没有人继承应该怎么办?再多的不舍得又能怎样?毕竟人的生命有限。还不如拿它们换取有生之年的享受。又或者无私一点传承给能珍惜它们的人,给自己的藏品找一个好的归宿。

成熟的考虑问题,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毕竟主人是为它们付出最多,也是最了解它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