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上的狗图案,红楼梦里宝玉送给黛玉的两块旧帕?
首先旧帕子、汉巾子都带着所有人独特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说严重一点,如果旧帕子、汉巾子不堪干净的话,甚至可以提取到足够微量的人体细胞组织,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就可以鉴定出个人完整的DNA信息。
当然贾宝玉的旧帕子、汉巾子会相对干净,但是多少也会残留一些宝玉的泪痕、鼻涕、唾液等个人旧迹在上面,总之是带着个人的生物信息特征的私人用品。
比如说黛玉咳血的手帕子,检验个人ANA就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小红贾芸通过坠儿传递旧帕,私相授受彼此传情“私定终身”。宝玉和琪官互赠贴身之物汉巾子,表达彼此亲近做基友的愿望。
晴雯临终悔不当初,与宝玉互挨贴身衣物表达彼此亲密之情。宝玉遣晴雯送旧帕,当然也是为了传递感情、表达爱意的亲密举动。黛玉体贴其中的意思来,激动不已连夜作《题帕三绝》视宝玉赠帕为定情信物。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说香痕渍也无。”正是表现黛玉通过旧帕辨别往日生活中宝黛所留存的个人生物特征印迹。宝黛爱情由“共读西厢”发端,黛玉情难自禁在刘姥姥游大观园行酒令时,不由自主的念出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两句“淫词艳曲”来。
“良辰美景奈何天”出于《牡丹亭》“惊梦”一折,那是官宦世家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在后花园牡丹亭畔、大梅树下欢好的一场春梦。“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是官宦世家小姐崔莺莺在焦急等待与张生幽会时的迫切心声。宝玉对黛玉“诉肺腑”时也说到自己对黛玉的相思之苦,彼此相爱的迫切心愿。
“好妹妹!我的这个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就是死了,也是甘心的!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挨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对黛玉“诉肺腑”几个小时之后,宝玉就挨打了。黛玉哭肿了眼睛,一个人在傍晚时分悄悄来看宝玉。泣不成声的黛玉只有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则说“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我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是宝玉几小时前对黛玉“诉肺腑”的再次确认,表达自己作为“有情人”一生为所爱的人而活的个人理想。
当晚宝玉仍然不放心黛玉,让晴雯去替自己探望一下黛玉,晴雯觉得自己莫名其妙的去潇湘馆难搭话,于是出主意说送件东西或取件东西。于是宝玉遣了晴雯去赠旧帕给黛玉,“旧帕子”成为了他向黛玉表白心迹的“个人生物信息”固化加强版“定情信物”。两百多年前的婚姻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对于大观园里的小姐来说基本上都是顺从宿命的。“私情”是违背封建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声色货利”,这个是非常清楚的事实,否则红楼梦怎么会具备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呢?
黛玉深受西厢牡丹的影响算是个思想激进派心里有了想法,但却实施无门行为上仍然循规蹈矩最后抑郁伤情而亡。黛玉的人生结束在“离魂”,杜丽娘不同“冥判”就是她在阎王殿里也不服,为自己的爱情争取自由的机会,然后就是“幽媾”“欢挠”“冥誓”用实际行动去倒追自己的梦中情人。
钗黛及探春等人在婚姻上都是服从宿命安排的,惜春是避世出家。小姐们最终谁都不曾超越封建道德越雷池半步。
贾宝玉本人更是在“宝黛爱情”的发端“共读西厢”时,就被黛玉一语中的“原来是个银样蜡枪头”,也成为了“宝黛爱情”注定悲剧的谶语。
古代女子的闺房中有什么神奇的发明吗?
谢邀!
“古代女子闺房里的神奇发明”,我挑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跟大家盘点一下:
1,肚兜。肚兜又叫抹胸,虽然只是一块布,但是这里的讲头就比较多了。因为古代不论男女,小孩子的时候,一般为了防止睡觉着凉,护住胸腹,会穿肚兜。但是长大后基本上男子就不会再穿这玩意了;而女子却几乎穿一辈子。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以其“近身衣”的浪漫情怀在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含羞而内敛、充当着美和情的抒发载体,一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那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大俗大雅的配色处理、无限寄寓的图腾纹饰、独具创造性的技艺手段,无一不吐露出女性对生活价值理念、审美情趣、情感寄托、情爱传感等诉求的心声。
“肚兜”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也是女人闺房这个阶段。一般小孩子的肚兜都是红色的,但是女孩子入闺以后,肚兜上的图案就开始丰富起来,这也代表了女孩子的心思已经成熟了,由于这些肚兜通常都是女孩子自己在闺房做的,所以也最能代表自己的心思,父母根据闺女肚兜上的图案,就明白女儿长大了,该找婆家了。
婚后肚兜更是“闺房情趣”,肚兜挡着了胸腹,但是却漏出了颈、肩、背,既含蓄、沉静,又回味浓郁。
看看现代的女装,再看看古代的女装,你就会发现问题所在了,穿肚兜你让姑娘们怎么搭配啊。
此外,小胸想挤胸显大一点,肚兜做不到;大胸想要承托稳固一点,肚兜也做不到。
----------------------------------------------------------------------------
2,素女经、春宫图。这可不是什么亵物,它对于男女生理启蒙有着重要的意义。女子出嫁前,通常大户人家一定会给一个压箱底的物件给闺阁前的女儿带着。因为由于长期受到礼教约束,女子在生理发育期,几乎不太可能有详细的生理教育,所以指导房中术的《素女经》以及活色生香的春宫图是重要的生理教育道具。这个关系到未来子嗣,关系到女子嫁到夫家后能否立足,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春宫图秦汉的时候就有,但是到了明清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唐伯虎晚年就靠画这个,养活了自己。---------------------------------------------------------------------------
3,月事带。如今的女性到了每月生理期的时候,都会用到女用卫生巾,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发明,因为它给女性朋友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其实这东西在我国普及开来也不过才20来年而已,所以常看到一些年轻人问古人怎么对付“大姨妈”的,这问题根本用不到问古人,上面说了这东西在我国其实才普及20来年,那么问一问岁数大点儿的女性就知道了。
60岁往上的女性对“月事带”都不陌生,它就是一种针对女性的每月生理期的很棒的发明,看样子它就像一条很宽的腰带,不过两头比较窄,可以用绳子系住两头绑在腰间,下面则可以向上兜住,其实它并不只是一层布,中间部分两层布,上层布的两端有缝隙,可以往里面塞些棉絮、破布之类的可以吸收经血的东西,不过当卫生纸出现之后,大部分女性都开始往布里面塞卫生纸了。
月事带的出现时间很早,自从人类会制造丝绸布匹之后,月事带跟着也就出现了,女人对它的使用时间大概有三千多年。
----------------------------------------------------------------------------
4,夜壶,说到这个对于古人来说很常见,一些人家都会在家里准备这个东西,不过相对于其他,对于女性则是一个必需品,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代固然是有茅房的,但是这里可不是简简单单就直接去茅房这么简单的,我们要了解古代和如今是大不相同的。在古代,茅房一般和居住的地方都是有着一段距离的,古代的夜晚又没有路灯什么的,对于女性来说晚上出去比较害怕,也比较危险,以为内晚上一般都穿的比较少,如果出去这样就得换衣服,就过于麻烦了,所以夜壶就是一个比较方便的存在。
----------------------------------------------------------------------------
5,镜子 古书中描写的闺中的女儿家多半是自恋的,在她爱上一个人以前。她先迷恋的人是自己,她最好的闺友是镜子。最有名的镜子是一条叫做若耶的小溪吧,那个在溪畔浣纱的姑娘美丽的倒影把鱼儿都羞得潜到了水底,留下了千百年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铜镜在古代用以梳妆照面和照妖辟邪,现存最早的铜镜出土于殷墟的妇好墓,想必一个协夫出征的女子英雄心底也是极爱美的,更不要说世间平凡的女子了。在西汉年间,人们就开始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表记、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赠送,“朝夕相伴”,死后随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
历经几千年,闺房之内的所谓发明有很多,哪怕一个细小的物件都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繁衍传承。
对了,喜留赞。请关注我
历史上有哪些惊世骇俗的事?
“干什么的?”一国军连长拦住在“皖南事变”中突围成功已化装成商人的饶漱石一行人,此刻饶漱石等人正从山间小路前往盐城新四军军部。被这个国军连长带队拦下后饶漱石等人并未惊慌,这样的场面一路上他们已经经历过几次了。
于是饶漱石掏出了些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塞到国军连长怀中,并说道:“我们是商人,遇到打仗后我们就躲进了山里,无奈在山中迷了路!”
这样的话在这个关键时期无疑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但在银元这些通关“利器”面前,国军连长望了望饶漱石等人的皮衣、皮鞋后点了点头说道:“嗯!你们从这里下山后往东走就安全了!”看在通关“利器”的面子上,国军连长并没有为难饶漱石等一行人,就此放行了。
但就在饶漱石等人往前走了不到20米的时候,这个国军连长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大声朝着饶漱石一行喊道:“等等!”说完就朝着他们走了过来。饶漱石等人以为暴露了,刚准备暴起反击,国军连长一边走一边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就这样下去,是过不了关的,这是路条,拿着这个你们才能顺利走出去!”
就这样,饶漱石一行顺利到达了盐城新四军总部。饶漱石也成为了“皖南事变”中为数不多突围成功的新四军高级干部之一,在后来重建新四军的艰难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饶漱石“皖南事变”的悲壮“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途径安徽泾县时遭遇国军7个师8万人袭击,新四军战士奋起反击,惨烈的突围战就此打响。
在随后新四军的军部会议上,新四军高层决定分头突围,这样突围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就这样,一路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率领;一路由军长叶挺和东南局副书记、新四军副政委饶漱石率领的新四军余部开始了艰难的突围战。
突围的第七天,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为了掩护主力突围,身中数弹,倒在了一旁的草丛中,当天晚上被突围至此的军部卫士连发现并救起,但随后在章家渡渡河过程中,卫士连被敌人察觉,不少战士牺牲在了湍流的河水中,就算如此,战士们也没有放弃重伤的袁国平,而是将他举过头顶顺利渡过了河,袁国平此刻虽然重伤在身,但意识还是清醒的,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为了不拖累队伍突围,他几次要求战士放下他突围,但都遭到了拒绝,最终袁国平趁着大家不注意之际,毅然决然拔出了随身的配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下了扳机。至此,“皖南事变”后第一位新四军高级干部壮烈牺牲。
袁国平“皖南事变”后第九天,新四军军长叶挺及副政委饶漱石等人翻过火云尖,来到一处狭长的深谷中,这里正是国军108师驻地所在,叶挺和饶漱石带领着身边的千余名战士和敌人展开了激战。过程中,队伍再次被困,饶漱石和其他战士们一度要求叶挺带一部分人先行突围,但被叶挺拒绝了。
正当队伍就快弹尽粮绝之际,只见国军方向一个举着白旗的人朝新四军跑来,口中还喊着:“叶军长,自家人不打自家人,你们可以派个人来谈谈。”见状,时任政工部部长的林植夫不待叶挺开口,自告奋勇地说道:“我和国军108师的高层有点旧交,我去谈谈!”结果林植夫一去不复返。
叶挺叶挺身为军长,戎马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早就将生死看淡了。此刻他为了手下的战士,决定亲自去谈,这一去就被扣押了,身陷囹圄多年。至此,“皖南事变”后第二位新四军高级干部被扣押。
一个多月后,已经成功隐藏在赤坑山蜜蜂洞的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等人正在筹划向江北突围的计划。由于蜜蜂洞太小,只够容纳4个人,警卫员只能到蜜蜂洞的四周进行警戒,谁也没有料到会有意外发生。
项英一天夜里,叛徒刘厚总趁项英、周子昆等人熟睡之际,悍然朝二人开枪射击,两位新四军高级干部就这样壮烈牺牲在了蜜蜂洞。
到这里,新四军的高级干部中有的牺牲了、有的被扣押,已经没有几人了,饶漱石无疑是幸运的,叶挺离开后一段时间,饶漱石知道情况不对,不能继续等下去了,他深知聚集在一起目标太大,突围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下令大家化装后分散突围,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周子昆匪夷所思之处首先,“皖南事变”的爆发就很让人匪夷所思,虽然当时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但战斗力依旧不可小觑。在这样的情况下,老蒋竟然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当然,如果站在老蒋的角度考虑,或许没有毛病,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决定做的并不是时候。
主要就是此时国军已经和八路军及新四军并肩作战了数年,底层军官和战士们已经结下了深厚了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友谊,正是同仇敌忾之际。老蒋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不至于有人敢违抗命令,但一定会对国军士气产生影响,以及对他自己的威望产生影响。当然,全世界、全国的舆论也不可能站在他这边,所以老蒋的这个决定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老蒋其次,就是“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高级干部几乎被团灭让我觉得匪夷所思。要知道已经已经到了他们那种层次,虽然避免不了还要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但牺牲的概率却是很低的。回过头去看他们的牺牲过程,袁国平为了不拖累队伍突围毅然决然开枪自杀殉国、叶挺为了队伍亲赴敌营谈判就是那一带革命家大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钦佩,所以也没啥好匪夷所思的,只是新四军高级干部在这一次事件中差点被团灭让我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项英和周子昆的死同样让人匪夷所思。要知道那个年代的枪是没有消声器的,而且警卫员就算不能在洞里休息,肯定也不会距离洞口太远,而是在四周警戒,枪声那么大,他们听不到吗?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事后刘厚总竟然还能安然无恙地下山投敌。
蜜蜂洞最后,饶漱石等人被国军连长放走的事。这个事情也很让人匪夷所思。首先就是能成为连长的人自然不傻,他一定看出了饶漱石等人的身份,而且能拿出那么多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的人,在新四军中地位自然不会底,如果把饶漱石等人抓了送回去,自己的仕途岂不是一片大好,但这个国军连长并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明显不符合常理,难道说这个国军连长的觉悟很高?换做是正在看此文的你是当时那个国军连长,你会怎么做?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国军连长觉悟确实很高。就像上面说的,老蒋的这个决定是不得人心的,国军连长和新四军部队一起抗击日军那么多年,有感情基础也可以理解。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感情基础,饶漱石作为新四军的高级干部,认识他的国军战士怕不在少数。就算不认识,老蒋既然要发动“皖南事变”,会不将饶漱石等新四军高级干部的照片或者画像分发到基层搜山队伍中?就算国军连长有放走饶漱石的心,其他某些有心的小弟怕是也不乐意。所以这个事情让我觉得匪夷所思。饶漱石结语几乎经历了革命所有时期的饶漱石,可以说绝对是坚定的革命家,而且已经身居高位的他自然是经受住重重磨难和考验的,思想上也不应该会出现问题。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的一位革命家在后来竟然犯了错误,让自己身陷囹圄。
客家名菜麒麟脱胎?
感谢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很诚恳地说我没有吃过这道菜,曾经听邻居说起过这道菜,据说是女子求子用的食疗法。顾名思义,听菜名很酷,其实“麒麟”即乳狗(指年龄很小的狗)。“胎”就是猪肚。邻居说做的时候在猪肚子内依次塞入清理干净的小狗和乌鸡、白鸽等进行清蒸。吃的时候把猪肚切开,这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就“脱胎”而了,不是真的有“麒麟”吃,有谁见过麒麟吗?我至今只在饰品和网上看见过,如果确有也是国家保护动物啦。他还说这道菜烹调工序是客家菜中最最最复杂的了。
我作为美食爱好者是既想学又不敢学,老实说我不敢处理小狗这类的食材,鸡鸭类都一般是菜市场处理好的。所以只能存在我脑海里,而无法亲自实践了,很遗憾又不遗憾,你们能理解这种心情吗?
另据考证,此菜源自清朝,据说1986年此菜还得过奖。但是做这道菜要花半天时间,在惜时如金的现代社会,便很少在寻常饭店或百姓家能看到了。而且现在人类普遍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估计这道菜会渐渐只是传说了。
雍正王朝康熙知道死鹰是八阿哥换的吗?
当然知道,康熙帝是谁,这种事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是老八所为!
一、
在《雍正王朝》中,精彩的片段有很多,高潮也是一场接一场,其中决定康熙帝最终拍板传位的事件,就是“死鹰事件”。
这起事件发生的相当蹊跷,处于九子夺嫡的最末期,可是整个事件的结局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而是高高举起,又慢慢放下。为什么会是这么一种解决方法呢,要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千叟宴说起:
康熙帝举办千叟宴,是好事,一方面是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普济众生,让全天下的老人同乐。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老十四胤禵在西北打了胜仗。
尤其是第三条,没有这一条的基础,前面两条也就毫无意义。
随着康熙帝步入老年,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偏偏他又不服老,为了每晚还能翻牌子,还能“御驾亲征”,他是强喝鹿血维持。
但是有一点在他脑中异常清醒,那就是大清国的传位问题,实际上自从太子胤礽被废之后,他就已经在苦苦思考这个问题了。
不光他在思考,他底下的这些阿哥们也是在思考,此时最有希望夺位的只剩三个阿哥,分别是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
而有理由相信此时的康熙帝已经决定传位给老四胤禛,只是老四胤禛面临的阻力相当之大。为了解决这个现状,康熙帝接连出了多个招数,应对这个困局。
那么都有哪些招数呢?
二、
一是圈禁了老十三胤祥,造成老四胤禛失去左膀右臂的错觉,以此迷惑老八胤禩,让他转移注意力,把火力集中到其他阿哥身上。
同时,也为了磨练老十三胤祥的心智,防止他冲动,连累到老四胤禛,等于是给老四胤禛留下了一张王牌,事实上最后确实成为老四胤禛夺嫡成功的关键人物。
二是封老十四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以此分化八爷党势力,毕竟当时大家都认为,谁当大将军谁就是未来的皇上。
连老四胤禛都被蒙蔽了,回家就练习射箭,老八胤禩也是联络其他八爷党成员,举荐自己当大将军。康熙帝此举相当高明,利用老十四胤禵急于表现的心情,不惜跟老八胤禩分裂,不听从他的建议,执意打了胜仗。连老九都恨恨地说:
“原来不是老四想当皇上,现在看起来老十四才想当皇上!”
当然,这也为后面的死鹰事件埋下了伏笔……
三是暗示老四胤禛推荐老十四胤禵当大将军,以此换来年羹尧陕甘总督职务,牢牢控制住老十四胤禵的粮草问题,使得他不敢轻举妄动。
这一系列招数使完之后,朝局走向就变得不那么明朗了,尤其是老八胤禩一伙,他们明白,自己是离皇位越来越远了。
那么老八胤禩要想夺得皇位,单纯靠圣意垂爱,单纯靠正常程序,希望基本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得出奇制胜,尤其是被老十四胤禵摆了一道儿之后,他更明白一个道理,皇位不是等来的,而是抢来的。
在这种前提下,他们调包了老十四胤禵进献给康熙帝的奇石,而换成了一只死鹰!
三、
实际上,不仅仅是老八胤禩在千叟宴上有所动作,老四胤禛同样也有所动作。
还记得他在千叟宴上进献的是什么宝贝吗?
他自己进献的是手抄的金刚经,受到表扬之后,乘胜追击又掏出另外一件礼物:
“这是皇十三子胤祥十年来,用鲜血刺写的孝经,托儿臣转呈皇阿玛。”
可是这件礼物真的是老十三胤祥托他送的吗?
不一定哦,如果真是老十三胤祥所写,那么后面老四胤禛到宗人府见老十三胤祥,为什么只字没提孝经的事。尤其是老十三胤祥反问老四胤禛,为什么不替他说好话,让他出去?如果真有这部血经,他更关心的应该是,进献礼物后,皇阿玛是什么表情?
为什么送这件礼物康熙帝并不高兴?
原因就在于,老四胤禛也认为康熙帝将不久于人世,为了确保自己能即位,必须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把老十三胤祥给弄出来。不然的话,他一个人,怎么顶得住老八胤禩一伙的夺位大战?
康熙帝见他提老十三胤祥,以他对老四胤禛的了解,当然明白他的意思,所以并不是很高兴。实际上,老四胤禛去宗人府见老十三胤祥,二话不说,就急着把武将名单掏出来让老十三胤祥认,这也是自私的表现。
四、那么回到问题,康熙帝到底知不知道“死鹰事件”的幕后凶手是谁?
他当然知道!
当死鹰出现后,第一个蹦出来的恰恰是八爷党成员,老九和老十,尤其是老十跳起来喊:
“这是谋逆,隆科多,隆科多,快将出路堵住,不要放走了同党!”
一句“同党”就把这件事情定性为了恶性结党事件,如果能把老四胤禛也牵连进去,那是极好。
而此时的康熙帝面对混乱场面,他强撑着不能倒,要沉住气,因为他知道,一旦乱了,他的计划就全完了。所以,他选择先放掉鄂伦岱,明确告诉大家,这件事跟他无关!
是啊,用脚指头想想就知道,老十四胤禵正是风光得意,他巴结圣意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送死鹰。
但是老八胤禩一伙,却希望乱起来,原因有三:
本身老八胤禩对皇位没有希望,只有朝政乱了,他才有希望。如果康熙帝彻查老十四胤禵,那么老十四胤禵必然会恼火,会以“清君侧”为由进军北京。到那时,老八胤禩希望看到的局面就发生了,要么跟老十四胤禵里应外合,回头再干掉老十四。要么就联合其他势力,对老十四胤禵发起进攻,到那时,刚平定的西北也会大乱,京城也会大乱,对老八胤禩有利。
如果康熙帝彻查老八胤禩,那么他们必然是咬死也不承认,这时候的老十四胤禵仍然会进京勤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十四胤禵也不傻啊,他之所以急于打胜仗,就是为了赶在康熙帝身体还算硬朗之前,立军功。以便在即位之前,被招回京,毕竟大家都明白,史书上也有教训,储君哪有在关键时刻外派的?
如果什么都没查出来,大家也不干,总之老八胤禩会利用一切手段,让这件事发酵起来,越乱越好。
康熙帝还算是硬朗,强撑着不发火,说了一句:
“有罪的,无罪的,天知道,朕也知道。”
随后便把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张廷玉等一众大臣的职位消除,将计就计,造成要传位给老十四胤禵的假象。
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而老八胤禩并没有被康熙帝骗住,在回去的路上,他感叹:
“老四胤禛,才是心腹大患!”
所以,整起事件,康熙帝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是老八胤禩搞的鬼,只是一旦他发火,就中计了,他中计了,顺利传位还怎么传?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