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宝石红釉瓷器盘子鉴定,为何釉里红与青花在明代会平分秋色?

谢谢邀请!

题主如果把问题具体到明早期,就更准确了。因为只有在明洪武,釉里红可以与青花平分秋色,甚至风头更劲。

釉里红与青花都起源唐代。釉里红为铜红,青花为钴蓝,均为釉下彩。最早的釉下红彩见于唐长沙窑,最早青花器见于唐河南巩县窑。之后二者均断烧,直至元代。

元青花显然压倒元釉里红,无论是出土量、存世量、知名度、还是烧造技术的成熟,元釉里红都无法与元青花平分秋色。

这个情况在明洪武年间发生了逆转。有种说法是因为朱元璋的朱是红色的意思,所以这位皇帝喜欢红色。上行下效,釉里红烧制多过青花,尽管此期釉里红技术并不成熟,发色晦暗,但却是那么个意思。而且明确断为洪武年间的瓷器,釉里红多过青花。

釉里红发色成功,还要等到宣德,只是此时永宣青花也同样成功,且风头正劲,可以说在当时平分秋色。只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永宣青花更似网红,而宣德釉里红,只能扮演愤青的角色了。

之后便是青花瓷的一统天下,釉里红在康雍时期也有过辉煌,但始终是配角,可以分一杯羹,但不能平分秋色。

宣德宝石红釉瓷器盘子鉴定(为何釉里红与青花在明代会平分秋色)

宣德釉里红梅瓶纹饰特征?

红釉梅瓶造型挺拔严谨,其色彩明快鲜艳、洁净无瑕、淡雅柔润、充满生机,包含生命活力。以白釉为地,红彩为纹饰,清晰明快,更添艺术魅力,是宣德朝瓷器中的绝妙佳作,颇令观者叹为观止。

釉浓度怎么配?

1.

钧红釉配方 釉果 30.6% 窑渣 20.4% 铅晶料 12.7% 铜花 0.5% 白玻璃 11.75% 绿玻璃 11.7% 锡晶料 5.1% 食盐 2.07% 二灰 7.7% 钧红釉是景德镇传统名釉之一,渊源于北宋钧窑,衰落于元代, 到明代宣德年间,出现仿钧红产品,非常精美。工艺操作上要注意按 配方称量,湿法球磨,细度为万孔筛余 1.8%左右。上釉时,要求在素 烧过的瓷胎上,浸或浇一次,待干后再用含水 50%的釉浆喷三次,釉 层上厚下薄,釉厚 1.5~2.0mm。在油窑或镇窑中以还原气氛烧成, 烧成温度为 1300℃,内釉一般施纹片釉。

2.

郎窑红配方 烧料 1.6% 寒水石 0.4% 白玻璃 1.2% 陈湾 67.6% 叫珠子 0.4% 晶料 0.4% 高岭土 0.4% 二灰 22.5% 铜花 0.4% 绿玻璃 3.2

中国最古老的碗?

高足碗,又称靶碗,有中空足封闭底印和不封底两种。造型为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造型与高足杯颇为相似,较之略大。这种纤巧的高足碗于元、明、清三代较为流行,品种有青花、斗彩等,以明永乐红釉、宣德釉里红、成化斗彩最为名贵。

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这种碗外观端重而又实用,优美的形制几乎贯穿整个大明朝,真是异常精美。

哪位老师知道宋金钧窑瓷器上近似脑纹的斑块是怎么形成的?

你发图的第一件钧窑红釉杯虽然看不到全貌,但是与传说中的宋代钧窑杯相近,有史料记载,永乐,宣德时期的压手杯造型来源于此。你提到的"脑纹″,常见于宋金时期的钧窑瓷器,是釉中的各种矿物成份在高温适宜情况下翻滚,聚集而形成,珍稀并具有观赏性,一般常被称为月白流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