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瓷器鉴定,同时存在有辽国西夏金国?
【中国历史上三次三国演义,结局蹊跷第四者崛起。】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严禁抄袭剽窃。
两宋,当然不是中国大一统的王朝,如果按照汉唐的规模和标准。汉朝400多年,强盛期长达300年,华夏民族有了一个新的称呼“汉人、汉族”。汉朝不但统治着汉人传统的地区,还开疆拓土统治着诸多的其他民族和地区,疆域面积1000万平方公里。唐朝的繁盛时期长达130年,基本恢复了汉朝的疆域面积,不但统治汉人传统地区,还统治着诸多其他民族和地区,疆域面积1000万平方公里。北宋未能收复汉人居住的燕云十六州和辽东地区,还把汉人居住的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陕北地区给丢失了,更不要说开疆拓土恢复汉唐疆域;南宋丢失了淮河以北大片的汉人居住地区,更像一个偏安的割据政权。
中国古代历史上,上演了三次“三国演义”,时间长达四百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丕公然篡汉史称“曹魏”,第二年刘备在蜀地称帝史称“蜀汉”,后孙权在武昌称帝史称“东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三国演义”,陈寿著书为《三国志》。公元907年大唐灭亡,此后300多年,中国历史上演了两次“三国演绎”,“新三国时代”和“后三国时代”。
【三国时代】
《曹魏》:220年,曹丕假借“禅让”废汉献帝为弘农王,史称“曹魏”,占据中国北方,曹魏人口1000万左右。265年,废帝曹芳禅位于晋国公司马睿。
《蜀汉》:221年,刘备在蜀地成都称帝,史称“蜀汉”,占据巴蜀汉中云贵,人口300多万。263年,钟会正面进攻汉中、沓中,邓艾暗渡阴平奇袭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东吴》:229年,割据江东三世的孙权,在湖北武昌称帝建国号为“吴”,史称东吴,占据江南湖广福建,人口400多万。280年,西晋攻灭东吴,三家归晋。
三国时代,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谋权篡位开始,最后第四种力量崛起,在某国的内部延续篡位,或者第四种力量从某国内部崛起。三国演绎的结局,和原来的三国没关系了,第四种力量崛起后“三家归晋”,但是三家归晋后,国家也是不稳定的,最终导致“五胡乱华”。
【新三国时代】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梁”,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中原经历“梁、唐、晋、汉、周”,周世宗柴荣驾崩,禁军统领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黄袍加身而上位,960年建立“北宋”。新三国时代以赵匡胤“谋权篡位”开始。由于北宋国策失误,扣押定难军节度使李继迁的母亲,招致李继迁和族兄李继棒,和北宋开打,1038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新三国时代”开始。
《辽国》: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史称辽国。辽国是大唐子民契丹建立的,外国历史又称“辽国”为“契丹”,契丹在中亚和东欧历来被称为“中国”,契丹就是中国的代名词。1004年,北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以白沟河为国界,北宋每年进贡辽国:绢(丝绸)20万匹(价值200万两白银)、岁币10万两白银。辽国控制长城以北、东到辽东大海、北至贝加尔湖、西至西域的广大地区,基本控制了丝绸之路东段的贸易权。辽国强盛时期,统治着各族人口2000万人,其中汉人1000多万。
《北宋》: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而称帝,建国号为“大宋”,大宋基本统一了长城以南汉人居住地区,南方仅有南诏、大理没有归化。赵宋政权“得国不正”,因此重文轻武而军队战力很弱,数次北伐以失败告终,1004年与辽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每年巨额财富对外进贡。李继迁反叛大宋后,自称为西夏王,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经营。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国”,擅自称帝。北宋攻打西夏数十年,一直是败多胜少。1044年,北宋和西夏签订《庆历合议》,每年进贡西夏:绢(丝绸)15万匹(价值150万两白银),岁币10万两白银,茶叶1万斤。
北宋每年向辽国、西夏进贡价值400万两白银的岁绢、岁币,而北宋最好的年份的财政收入,折合白银仅有1400万两,丝绸之路东段基本被辽国和西夏把持,每年白送给辽国、西夏的丝绸支撑起了辽国、西夏的丝绸贸易。北宋文化经济非常发达,但是不能控制丝绸之路东段,而丧失了丝绸贸易控制权,陆路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利润,都被辽国和西夏拿走了。北宋不得不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但是缺乏探险精神的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贸易利润,还是被阿拉伯商人拿去了,“市舶司”每年的关税进项仅有100万两。
由于北宋人民承受压迫很重,不愿意生养第三胎以上,因此北宋的家庭每户平均仅有4口人。北宋最好的时期,户籍管理总2200万户,人口大约9000万人。
《西夏》: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称帝,建国号“西夏”。党项人,是羌人的一支,原居住于青海河曲,汉朝征服青海时,迁徙至陕北、宁夏、甘肃庆阳一带。汉唐对党项人实行“羁縻”管理,部落头人酋长委任官职。唐末黄巢起义,党项人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大唐御封党项人军队为定难军,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时,李继迁有反叛大宋之心,朝廷遂扣押李继迁的母亲,后放还了李继迁之母,但是李继迁依然反叛了大宋。
党项人在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人的领导下,经营奋斗了几十年,李元昊在1038年在兴庆府称帝,北宋政府不予承认,双方发生了三次大的战争,1040年“三川口之战”、1041年“好水川之战”、1042年“定川砦之战”,党项人李元昊均取得胜利。1044年,李元昊和北宋达成《庆历合议》。北宋每年进贡西夏:绢(丝绸)15万匹(价值150万两银)、岁币银10万两、茶叶1万斤。西夏每年把用不完的丝绸,卖给西州回鹘,西州回鹘再卖到中亚,西夏平白赚取丝绸贸易的巨额利润。
西夏控制甘肃东部、陕北、宁夏、河套、河西,疆域面积80万至100万平方公里。西夏存在了200多年,其强盛时期控制人口1000万左右,党项人300多万、汉人600多万、其他民族近100万。
辽国、北宋、西夏上演“新三国时代”,在中国的疆域内还存在着一些偏远、弱小政权,唐朝时期强大的吐蕃已经瓦解分裂,西域境内有西周回鹘,南方有大理、南诏,当然这些弱小依附政权可以忽略不计。新三国时代,以赵匡胤谋权篡位开场,这真的很像曹丕篡汉。新三国时代,经历100多年后,结局也很蹊跷,辽国是多民族的国家,除1000多万耕种的汉人,另外近1000万人分属不同的游牧、狩猎民族。辽国统治的主体是三四百万“契丹人”,女真人和其他民族占据好几百万。
辽国总计有115万军队,契丹皮室骑兵30万,女真等民族骑兵20万,汉人民兵60多万。辽国经过100年的发展,内部出现了民族分化,女真人不满意契丹人的贸易规则,逐渐脱离了辽国的统治。女真人势力做大后,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阿城(哈尔滨)建立“金国”,完全脱离了辽国的控制。辽国、北宋、西夏三国演绎的结果,第四种力量“金国”崛起,1123年,宋金联合灭辽,耶律大石率众逃亡西域,在西域恢复辽国史称“西辽”。1127年,两路金兵南下围困开封,徽钦二帝被浮北宋灭亡。新三国时代和三国时代,都是第四种力量崛起,稍有不同的是没有“三家归金”,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开启了“后三国时代”。
【后三国时代】:1127年,北宋灭亡,康王南渡重整朝纲,康王自建康称帝,国号仍延续为“大宋”,人称南宋。新三国时代,辽国、北宋、西夏的平衡点是西夏,第四种力量“金国”崛起,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宋金联合灭辽,出乎西夏的意愿,但是西夏党项人认为“换汤不换药”。金国两年之内两次出兵攻宋,西夏“明哲保身”实则来不及反应。北宋政治体制有问题“重文抑武”,金兵第一次围开封,宋兵20万救援却没有得到好处,结果是军队被朝廷解散。金兵第二次围开封时,宋兵不再救援,开封城破徽钦二宗被浮,北宋迅速的灭亡了。
后三国时代的形成,首先是南宋岳飞十余年功绩打出来的。岳飞的存在,对大金和南宋都是威胁,大金要讲和继续演绎三国,南宋要偏安也要三国演绎,岳飞就活不成了。1142年,秦桧以“莫须有”之名杀害岳飞,宋金合议成功,后三国时代形成。《宋金和议》的内容:大金与南宋以淮河秦岭的大散关为界,南宋每年进贡大金:绢(丝绸)25万两(约合250万两银)、岁币25万两银。《宋金和议》能够达成的前提,是岳飞具有北伐的实力,岳家军十战十捷攻占朱仙镇,大有恢复河山直捣黄龙府之势,大金才萌生“和议、要钱、除掉岳飞”。
《西夏》:后三国时代的主角是:大金、南宋、西夏,南宋是赵构重新建立的王朝,西夏在新三国末期反应迟钝,而没有受到大的军事伤害。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战争主要是大金和南宋,西夏和南宋再也不接壤了。由于,北宋灭亡太突然西夏来不及出手,宋金之战几十年和西夏也没太大关系,因此南宋也没有岁绢岁币再给西夏。西夏没有宋朝白给的进贡,财政收支自然也就不再平衡,西夏逐渐的走上衰落之路。后三国时代近100年,西夏人口没有太大变化,国力逐渐衰弱是不争的事实。
《南宋》,占据淮河以南地区,疆域面积仅有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有8000万,军队达到百万。《宋金合议》后,有1500万百姓回归北方。南宋仍然占据经济优势,年产绢(丝绸)90多万匹,布帛1000万匹,只是向金国进贡太多。南宋每年25万匹绢白送给金国,20多万匹绢低价出口金国,实在是没有什么丝绸贸易利润,延续海上丝绸之路,只能少量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贸易利润被阿拉伯商人难走,市舶司关税仅有100万两,这个话是南宋高宗赵构所说。南宋人口一直稳定在1180万户,6500万人口。
《金国》,女真人原是辽国统辖民族,1115年,完颜阿骨打脱离辽国自建“金国”。女真在辽国统治下,是辽国各民族中的第二大人口,拥有人口二三百万,为辽国提供骑兵十几二十万。后因,契丹贵族和女真贵族,为了贸易之事而分赃不均,最终而“反目相向”,大金灭辽灭北宋后,由于人口较少而未做好称霸天下的准备,又遭遇岳飞抗击十几年,最后不得不回归理性,和南宋签订《宋金和议》,每年南宋进贡25万匹绢(价值250万两),岁币25万两。大金每年平白收取南宋25万匹丝绸,除少量自用外,大多以市场价格卖给其他国家,丝绸贸易卖给西辽赚取大量外汇。
金国统治中原后,又有大量岁绢岁币做财政支撑,《宋金和议》禁止南宋收留北方汉人,大金的低税收政策,导致大量南迁汉人回归。同时,女真人追随大金政府,大规模迁徙入关,实行猛安谋克管理。女真人大量入关,势必腾出了大量的草原,蒙古随即占据空出草原,经过80年时间的努力,蒙古人在草原大漠扎根并且做大,拥有人口近300万。随着蒙古人的做大,蒙古人和西辽就接壤了。大金的丝绸贸易必须通过蒙古长途贩运,丝绸贸易利润就被蒙古人所摄取。蒙古人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经营,不但做大了而且做强了,随即开始了蒙古草原的统一战争,最终成吉思汗胜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大金就是典型的例子,自1142年签订《宋金合议》,大金每年获取价值300万两银的进贡。宽松的财政收支,汉人回归中原,风调雨顺而税收稳定,大金就懈怠了。金国繁盛之时,对农民实行二十税一,一年的税粮三年都够吃,大金虽然不太公平,人口却稳定增长。大金强盛时期,汉人900万户、4500万人口,猛安谋克民族110万户、730万人口。大金取代辽国成为中原的霸主,享受着300万两价值的岁贡,收取着风调雨顺的税粮,不成想无意间却养大了蒙古,成为了自己的掘墓人。
后三国时代,蒙古人逐渐控制了草原大漠,而后又逐渐控制了“丝绸贸易权”。控制草原的结果,蒙古人从几十万增长到数百万;控制丝绸贸易权,蒙古做大做强,有钱养活大量军队了。草原兼并和统一开始,1206年,斡难河畔的成吉思汗通一草原大漠,建立“大蒙古汗国”,蒙古人从后三国演绎中脱颖而出,成为第四种最强大的力量。政治野心和追逐利润,让成吉思汗不停的征战,只要对自己有利可以不讲信用,联强打弱是成吉思汗的国策。
蒙古崛起后,首先稳住大金,专一对付西夏。为了切断西夏的商道,1218年,蒙古乘西辽内乱灭了西辽;1223年,成吉思汗六征西夏,被党项女皇族刺杀。成吉思汗临死嘱托:“一定杀光唐兀尔”,蒙古为分化西夏,出台命令,只要汉人不帮助西夏就不会杀,失去汉人帮助的西夏被灭国灭族。西夏毕竟是小国,以蒙古之力,要灭亡大金必须和南宋联合。1225年,蒙宋联合灭金,然后,蒙古西攻花喇子模,1230年终于灭亡花喇子模。灭金之后的南宋,由于没有了巨额对外进贡,政府财政一下子宽松起来,就在1225年之后,减轻了负担的南宋人民,突然之间连农民起义都没有了。
1225年,蒙古全力以赴攻宋,其间捎带进攻中亚、中东、东欧。南宋由于没有了巨额对外进贡,财政压力和人民生活得以减轻,其间,1259年,蒙哥大汗在重庆钓鱼城被宋军打死,蒙古军队从重庆、襄樊、云南撤军,阿里不哥为争夺大汗,从中东撤回10余万重装骑兵,直接导致占领大马士革的3万蒙古人,被埃及和马木路克歼灭。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蒙元帝国”,和其他四大蒙古汗国分裂。南宋,因为重文轻武和政治腐败,1279年,崖山之战失败而灭亡,南宋抗击蒙古45年之久。
人们一直搞不清楚,北宋为什么一定要“联金灭辽”?南宋为什么一定要“联蒙灭金”?北宋100多年,对辽国、西夏巨额进贡,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得北宋喘不过气来。王安石变法失败,未能改变北宋的国运,北宋末年,纸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财政困难,北宋为了摆脱巨额对外进贡,不得不“联金灭辽”,操作失误大金直接把北宋给灭了。两宋时期,巨额对外进贡,沉重的经济负担转嫁给两宋人民,人民多有破产而每年都有农民起义。占据2000年封建历史农民起义近一半,433次农民起义不是闹着玩的。南宋为了摆脱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得不“联蒙灭金”。
县考书目:《宋史》、《金史》、《蒙古秘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
我是冷清先生,为你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朝代宋朝?
就社会财富多寡而论,宋朝堪称中国古代最富有的朝代,远远超过秦汉、隋唐、明清等大一统王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在其专著《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曾为宋朝的经济总量做出过相当客观的评估,认为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时,中国的GDP总量已达到265.5亿美元,约占当时全球财富总量的22.7%,而人均GDP则为450美元,远高于同期西欧各国的水平。
宋朝鼎盛期疆域图
按照一般规律,富有的朝代往往有意愿和实力来组建一支人数众多、战斗力强的军队,非此不能保障国家安全。然而,宋朝在历史上堪称“异类”,虽然富得流油,但军队的战斗力却很弱,版图也远不及其他大一统王朝辽阔,并且屡受异族的欺凌,堪称“经济上的巨人,军事上的侏儒”。其实,宋朝的军事实力之所以如此不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崇文抑武”的国策消磨了国民的尚武精神,也严重限制武将的自主性。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人跋扈而导致政局动荡、王朝更迭频繁的教训,不遗余力地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对文臣士大夫极尽优宠之能事,并利用科举笼络天下英才。与此同时,则对军人采取防范、压制的措施,非但不允许他们参加政治,而且要接受文臣的领导。
宋太祖画像
受这种国策的影响,读书人的地位被无限拔高,而军人的地位则被无限贬低,久而久之,社会上自然会形成“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意识,以刻苦读书、通过科举入仕为征途,将练习武艺、在战场上博取功名视作末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的文艺气息固然提升很多,但尚武精神却被消磨殆尽,而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又怎能被锻造成勇敢无畏的雄师?
除了整个社会缺乏尚武精神外,宋朝皇帝对武将近乎神经质的防范政策,更是不利于军事的发展。皇帝为限制武将的自主权,不仅实行调兵权与指挥权相脱离、由文官担任监军、将帅平时与士卒隔绝等措施,而且还用“御制阵图”来指导前线将领在战场上行军扎营、布阵作战等事宜,严禁将帅自主行事。如此一来,被束缚住手脚的将领们,怎能在战场上取得佳绩?
宋朝的阵图
而事实一再证明,只有破除对“阵图”的依赖,允许前线将领发挥自主性,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辉煌的胜利。其中,发生在979年的满城之战堪称典型案例。当时,宋军主帅李继隆果断抛弃僵化老套、华而不实的阵图,根据战场形势灵活地变化阵法,结果一举击溃辽军。然而,李继隆深得宋太宗的信赖,拥有自主行事的底气,一般将领哪里敢这样做?
其次,战马数量严重不足,并且尽失北方天险。在冷兵器时代,战马的重要性堪比今天的坦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唐末五代的战乱,传统上养殖战马的西北、河套等地区早已被党项和契丹人占据,导致宋朝的战马数量奇缺。按照正史的记载,宋朝战马数量即使到达最高峰时,也从未超过5万匹,严重限制了它跟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作战的威力。
燕云十六州形势图
更加糟糕的是,石敬瑭为了做皇帝,竟然将战略地位极端重要的幽云十六州拱手献给契丹(辽),由此使得北方天险尽失、中原门户打开,一旦遭遇异族侵扰时,几乎无险可守。虽然后周世宗在位时曾收复三关之地,但辽国依然控制着大部分北方天险,其对中原构成的威胁始终难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的国防政策主要用于抵御辽军的南侵,难以腾出手来劳师远征。
最后,宋朝的对手大多是组织化程度很高的民族,征服难度远超汉唐两朝。仅就北方战场而论,无论是汉朝的对手匈奴、鲜卑、乌桓,还是唐朝的劲敌突厥、回鹘,全都是组织化程度很低的民族,基本上处在部落联盟阶段,君主的权威性完全取决于部落首领对他的依附程度,并不能始终做到政令畅通、整齐划一。更何况,这些民族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决定了他们生存的脆弱性,远比不上过着定居生活的汉人。
契丹人画像
但宋朝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无论是辽朝、西夏,还是金朝、蒙古,无一不是由组织化程度很高的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的权威性跟宋朝皇帝基本无二,政令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贯彻执行。与此同时,这些政权在保留本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利用被征服的汉人大力发展农业、积蓄物资,生存的稳定性大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若想击败他们,所需军队和物资远超汉唐,绝非宋朝所能承受。
《清明上河图》描绘出宋朝都城汴梁的繁华
正是由于上述三点原因,决定了宋朝无法效仿汉唐两朝,在击灭周边异族的同时开疆拓土,而只能采取保守主义军事策略,并将统治区域基本上限定在汉人的聚居地区,因而疆域要远远小于其他大一统王朝。不过,宋朝虽然战斗力很“渣”,版图远不及汉唐辽阔,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达到其他大一统王朝难以企及的程度,其伟大成就值得高度评价。
参考书目:《宋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 《 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世界经济千年史》等。
你觉得最能代表中国的文物是什么?
最能代表中国的文明是道德文明。而中国道德文明代代传承,所以能代表道德文明的古代文物实在数之不尽。只是自唐以后,道德文明渐渐式微,显现支离状态。个人仅配几图表现个人观点。
攻占西夏缘由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的是,北宋神宗期间,并没有攻占西夏,而是从西夏侧后进行迂回,开辟陇右都护府,攻占的是西夏南部和西部的吐蕃故地,也就是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周边,意图对西夏形成战略包围最后彻底吞掉西夏。
这一壮举被称为“熙河开边”,是北宋开国以来最大的开疆拓土之功。
而这一壮举之所以能够发生在神宗时期,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神宗皇帝有积极的进取之心;另一方面,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面貌为之一振,有了王韶等名将,具备了开疆拓土的实力。
而之所以先拿西夏开刀,而不是其他地区,是因为西夏和北宋有着深深的过节,结下了比辽更大的梁子:
1、西夏势小,比辽国好对付
先找软柿子捏是北宋的一贯国策。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罢战息兵。那么,北宋想要开疆拓土就必须从西夏这里下手。
而且,和辽国比起来,西夏实在不大。不大到后来的元帝国在编修前朝史书时,都没有给西夏单列史书,只是以一个《夏本纪》附在《宋史》中了事。
看来,蒙古人也希望宋朝能彻底摆平西夏。
宋朝在历史中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北宋面临的外在压力空前强大,《澶渊之盟》断了北宋收回北方燕云十六州的念想之后,西夏就显得特别扎眼。西夏的存在就相当于封住了北宋的任督二脉。只有彻底抹掉它,才能治好北宋的重疾。
2、西夏有河西养马基地
中华文明发源时,中原大地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
中原的四周,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为了应对他们,中原王朝不得不开始组建强大的军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例如匈奴柔然突厥等擅长骑射,所以中原也不得不组建骑兵与之对抗。对于中原,除了交战的时候掳掠战马,更需有专用的养马基地。
一直以来,包括黄土高原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养马分布地。但是随着中原地区耕地的开发以及黄土高原植被砍伐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隋唐时代开始,养马基地转移到西北的河西走廊和北部的长城沿线。长城沿线也就是燕云十六州。
然而西夏的建立将整个河西走廊纳入版图,北宋在痛失燕云十六州后再次失去了河西的养马基地,这对于北宋而言简直是灭顶之灾。每逢开战,对方骑着战马来去如风,自己却只能拿着弓箭枪矛坐以待毙。
实践无数次证明:对付游牧民族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组建一支同样强大的骑兵部队。但是由于两大养马基地的丧失,北宋至始至终都没有能够组建起大规模的骑兵。
不许吃马肉,骑着木马训练骑术,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现象在宋朝绝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为了弥补这种先天的缺陷,北宋在科技上不断钻研。但科技再怎么先进都不如来几匹马来得实在。
而如果消灭了西夏,这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3、西夏阻碍丝绸之路畅通
和失去养马基地相比,这一点似乎没那么重要。
没有了万国来朝,我就不是天下之主了吗?哼!
但实际情况是,西夏不仅阻断了西来的使节,更阻挡了来东方贸易的商旅。在丝绸之路上,西域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品,特别是没有了养马基地,从西域进口战马应该是一个找补的方法。
但西夏的存在不仅使得西域特产不能顺利来到中国,而且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不能够顺着丝绸之路西行,给北宋朝廷增加外汇。要知道,宋朝时期,手工业发达,商业经济繁荣,而对应的国内市场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所以出口成为一个重要的去库存途径。
但西夏告诉北宋:“此路不通!”所以北宋不得不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海洋贸易,在造船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新途径。丝绸之路的重心,逐渐向海上倾斜。
然而北宋时期,经济重心还未彻底倒向南方,所以北宋还是存在着从陆地上一路向西的幻想。其实想达到目的也简单,消灭西夏就行。
所以宋神宗期间,北宋在名将王韶的主持下,取得了河潢开边的巨大军事胜利。从西夏的南部占据青藏高原北部,对西夏形成了战略包围,可惜这样的巨大功绩很快在新旧党争中被废弃,司马光当政后,无私地将土地还给西夏,后继之君虽不断恢复,但是劳心费力终至得不偿失。且河潢谷地地势较高,不利于商旅通行。唯一也是最终目的,就是消灭西夏,打通河西走廊的贸易路线。
但是就在北宋即将对西夏进行最终绞杀时,靖康之变爆发,北宋灭亡,几十年成果毁于一旦,西夏得以起死回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介休的特产是什么?
一、绵黄芪
“黄芪之出绵上者,其片折之柔如棉,故谓之绵黄芪。”
“产绵上者良,故名绵芪。”
在中国的很多药典和笔记中,绵山的黄芪都是黄芪中的上品。
黄芪这种中药材是“补气诸药之王”,在非常多的中成药、验方中只要涉及到补气的药方,可以没有人参,但必然会有黄芪、而品质最好的黄芪就是出产在我们介休绵山一带的“绵芪”、“绵黄芪”。
你要不知道该做什么,享誉中药药典中的“绵芪”难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吗?
二、三七、党参
介休有一座绵山,一座狐岐山,一座银锭山,这三座大山都是聚宝盆。今天工业化介休时代的人可能只知道烧焦炭、贩煤,对不起,你没文化能怪谁?你想赚快钱又没赶上好时候是活该!
但是,介休就是有出产这么好的三七,这么好的党参,你不知道,但是著名的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却知道。
曾国荃在山西当巡抚的时候,修编《山西通志》其中的物产篇,以极高的评判标准对山西各地的物产进行了筛选,对最佳物产进行了编辑,其中介休的三七、党参榜上有名!
你可以说我没见过世面,那几根破草当宝贝,但是你不能说曾国荃这位朝廷的封疆大吏没见过世面吧?
介休三七、党参,我都告诉你这是好东西了,你要想不到该怎么办,那你就不能怪介休了!
三、古法和香
这是个有技术含量的介休特产,从康熙年间开始,介休就有了出产香的记载,到光绪年间洪山香房共有一百四十家,最多达到二百家,形成了造香、贩香、贴牌生产、专制包装、跑经济等一个完整的造香产业链,兴盛了一百多年,市场从东北三省、陕西甘肃,两湖、江浙,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
介休洪山的古法和香,是中国和香北派的典范,我最近写了一本书正在校对,书名《介休洪山古法和香文化漫谈》,一百多页的小书,写的我把自己都感动了。其实是洪山古香房的那些先辈把我感动了,真牛逼的手艺!
你说你不会造香?那还不简单?卖香你总会吧?卖香也不会,那不好意思,没本事造香,也没本事卖香,那你是真没本事,别怪介休没有给你留下好物产。
四、洪山陶瓷和琉璃
洪山真是个好地方,古名狐岐山,《山海经》、《水经注》上说“狐岐之山,胜水出焉。”
洪山的陶瓷和琉璃,那是美轮美奂的代名词。
别的我就不说,洪山陶瓷是集定窑、耀州窑之大成,堪称自成一派。2014年到2015年,一个黑釉油滴小茶碗在淘宝上可以卖到200块钱一个,就那还经常断货。古董贩子排队等着洪山陶瓷出窑,就为了洪山陶瓷那宋辽金三代的玩意儿。
卖不了黄芪、三七、党参,卖不了古法和香,卖陶瓷你总行吧?这东西利润也不小,你要连这个也觉得不会卖,唉,那我就实在是没说的了,只能给你再推荐点儿别的了。我老人家也是在是个雷锋式的好青年,这么苦口婆心!
五、绵小米
绵小米是我给起的名字,很多介休老人都知道介休最好的小米不亚于沁州黄,这就是口传的“兴地小米”。但是实际上南槐志的农民说他们村的小米更好,然后长寿村的农民也说他们村的小米最好。
其实大家都不要争,一座巍峨神奇的绵山,养育了太多优质的物产,这些村儿都是因为有绵山的庇护,所以才能出产这样优质的小米。前几天淘宝“乡甜农场”的负责人来介休,就在介休看中了介休的小米,啧啧,你看看人家一个外地人跑到介休来都能看中介休的小米,都敢运作介休的小米,捣腾了三十多年焦炭、煤炭的介休人却说“介休有啥特产?介休有狗屁特产!”好让人觉得脸红!咱们能不能有点实干主义的精神,别老是怨天尤人好不好?
唉,看到这儿好多人说,你说的全TM是农产品,那得有人种才能卖啊!没人种我咋卖?
好吧,你要真脑子转不过弯而来,我就给你说点儿不需要种的介休特产。
六、八大碗
“八大碗”相传是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在介休收服尉迟恭、大战宋金刚旗开得胜之后,李世民同志犒赏三军的时候发明的。跟着“八大碗”一起发明的还有一段大名鼎鼎的“秦王破阵乐”,瞅一瞅,看一看,介休的特产真丰富,不仅有吃的,还有音乐,呵呵,当然了“秦王破阵乐”要外卖还是有点儿难度的,不过对于脑瓜子活泛的亲也未必就是不可能从中赚钱的。
“八大碗”这种套餐食品介休现在就有人做,卖不了地里产的,锅灶上出的东西总可以吧?就算有个天气渐暖的因素,但是人能让尿憋死了,那可就真是笑话了。
七、汉槐酒、咸亨涌黄酒
汉槐酒传说是介休原来有一家酒馆,就在一棵老汉槐旁开设,自家酿造的酒,色泽青黄,类似于有点竹叶青的意思,入口甘冽。这种酒据说在介休卖了几百年,建国以后才绝迹的。介休历代县志的物产篇中都会记载这种酒。好好看看这段简单的记载,商机就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
再说说咸亨涌的黄酒吧!
咸亨涌是义安的一个老字号的黄酒酒坊,当年阎老板在世的`时候就经常念叨咸亨涌的黄酒怎么怎么的好喝。后来有介休的老先生就说,现在代县大名鼎鼎的黄酒,其实就是学了咸亨涌的配方才让黄酒落户代县的。说着说着,我又给懒人说出一点商机来。
什么?你没看到商机?我勒个去,那你丫也太懒了吧,商机唉——,我要一句话给你说明白了那就太没技术含量了吧,何况我这样说其实已经跟一句话说明白一样了吧?
后边儿的说点儿略有技术含量的物产吧,其实多动动脑筋,理解一下这句话,你就知道那些你不能想明白的物产,其实很容易搞定。法国有个流行大师说过一句话:“时尚就是把过去的时尚元素重新整合。”
好好体会这句话,想明白了你会受用一生的。
八、绿牡丹
我数了数,介休历史上栽种过的名花有三十三种之多,其中最最最有名,最最最传奇的就是“绿牡丹”。当年我跟着阎老板屁股后面混的时候,见过老先生们整理的一堆文献里面说:介休独产绿牡丹,唐时武则天收天下牡丹于洛阳,特遣官于介休移绿牡丹数珠藏于洛阳。
看过老先生们这段记载,我一直以为“绿牡丹”是一个传说。去年的时候去洛阳牡丹节看牡丹,我就跟导游开玩笑,你们这儿又绿牡丹吗?
结果导游妹妹跟我说啊,有啊,您好了不起,居然知道绿牡丹这种奇异的品种。
我勒个去,后来我就真见到了,绿牡丹!真的是绿牡丹!这就是一千多年前武则天那老娘们儿从我们介休移走的绿牡丹!
现在这种品种属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品种,有现成的种子。我就想啊,一千多年前绿牡丹能在介休独长,它是属于介休这块土地的,一千年后它要是回归上天曾经赐给它的故土,那它得开成什么样?
这玩意儿对于我这种只能玩儿转笔杆子的人来说,技术难度亚历山大啊,但是对于祖祖辈辈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伯伯们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度太大的事儿吧?
九、义棠铁器
请注意,铁器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具之一。但是能够作为物产记载进《山西通志》这样的府志里面的铁器,那就说明义棠的铁器在清朝的时候是真的很有名,就跟大同的铜火锅一样有名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这时候很多80、90后可能就要蒙圈了,哈哈哈,谁让你丫不会做饭,对厨房知识知道的有限呢?
随着工业化的快餐文化的发展,我们的很多生活用具都变成了铝的、不锈钢的、合金的等等金属的。但是,很多营养学专家就说,这种铝的、合金的东西长期使用是对健康不好的,比如说把,南方现在很多的酱油就专门要添加锌,为嘛呢?因为他们的锅碗瓢盆之类的炊具都是铝的、不锈钢的,营养学家说,要用铁锅、铁瓢,不然会缺锌,要不就是在酱油里面添加锌。这就好像很多营养学家建议人们把炒勺、笊篱之类的炊具换成铜的一样,可以在日常的做饭过程中为膳食适当的补充微量元素铜的摄入。
不知道你有没有从中看到义棠铁器这个金字招牌的前途在哪里。我们再多说点有逼格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雅文化”在不断的渗入到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中,于是人们过去拿功夫茶具喝茶的讲究上又叠加了一个用铁茶壶煮水、煮普洱茶的玩儿法。于是乎,我爷爷的爷爷手里用的那样事儿的铁壶,变矮,变小了,变的有花纹了,变的讲究器形了,于是价格也猛涨起来,现在的一把精致铁壶,能卖我爷爷的爷爷那样的五十把铁壶。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价值啊!
十、布、丝绢
县志上记载宋安村、段屯一带出产布匹、丝绢。没错,这种江南一带的特产,在介休就是这么被当成物产记录进来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