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真伪鉴别鉴定,清代釉里红瓷器真假怎么辨别?

清代釉里红的烧制,经康熙、雍正、干隆三朝的高度发展,至嘉庆朝已经趋向停滞保守的状态,烧造数量明显减少。

嘉庆初期,因干隆皇帝为太上皇,故一切因循旧制,包括瓷器的生产,且有些瓷器还署干隆款,故其制作方式与前朝无大的差别。

随着清朝步入中期,一方面嘉庆皇帝崇尚节俭.另一方面,清王朝在各方面也不如以前。

官窑瓷器方面,随着唐英的离去,御窑厂取消督陶官的制度,改由地方监管,故瓷器烧造不仅花色品种减少,而且烧造质量也大不如前。

此时的青花瓷时有晕散现象,釉里红呈色不太鲜艳,泛灰暗。

青花釉里红器的胎体渐糙,施釉稀薄,釉色变暗,与干隆时期呈亮青釉是无法比拟的。

光绪青花釉里红器型品种有盘、碗、杯子、碟、瓶、鼻烟壶等。

胎质与青花一样具有精粗之分.精者胎质细腻,粗者多为大件,胎体不细。

釉亦有好坏之别,好者釉质青亮如蟹壳,差者釉面干涩无光。

光绪青花发色有两种,一种为深浓,一种为洋蓝泛紫。

釉里红发色纯正艳丽,亦有暗淡不清之作。

纹饰有龙、凤、海水、花卉、树木、人物、动物等。

谢谢

清代瓷器真伪鉴别鉴定(清代釉里红瓷器真假怎么辨别)

清代瓷器回纹特征?

回纹特征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

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

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艺术价值康雍乾谁更胜一筹?

如何鉴别康熙瓷?艺术价值康雍乾谁更胜一筹?

瓷器的鉴定是一个综合学科,首先我们要了解康熙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江西处于南明抗清斗争的拉锯地带,景德镇制瓷业受战乱影响,一直到清康熙十年,景德镇才有奉旨造祭祀用瓷的记载。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景德镇制瓷业再受破坏。在康熙十九年和四十四年,朝廷先后派督窑官赴景德镇督办窑务。比较有名的督窑官有臧应选、郎廷极等。

康熙瓷器的器形古朴浑厚,胎质坚细修胎规整,有糯米胎之称。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颜色从青白到粉白再到硬青。青花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清三代艺术价值最大的应该属雍正。雍正皇帝政治手段严酷,对瓷器制作的要求也极为苛刻,甚至感觉变态的严格要求。雍正时期的瓷器制作工艺之考究,工艺之精良是清代瓷器的最高峰。

清代茶杯的底足特征?

清初的时期,瓷器的底足经常出现“旋痕”和“挑刀痕”,这种修足痕迹就是明代末期到清代初期的一种瓷器特征。到了清代康熙的时候,发现瓷器的底足处,经常会有规律不一的“棕眼”出现。康熙时期的瓷器底足出现棕眼,从棕眼处,可以观察到瓷器的胎体。而到后来,一些仿制康熙的瓷器,为了仿制底足特征,也出现了“棕眼”,但是,仿制的棕眼在观察后发现,这种棕眼比较大、比较潜浮而且从棕眼处根本观察不到瓷器的胎体。这类的仿制品在清末民国时期频繁的出现,只要掌握康熙瓷器底足的特征,就很容易识别新伪了。

在清代道光时期出品的一种比较有名气的瓷器,叫“钧红”也就是窑变一类的瓷器。这种瓷器通过观察底足,发现有许多参差不齐的“狼牙”形状,是那种瓷器的特征。由于那种瓷器的釉水非常的肥厚,所以瓷器烧好以后,瓷器的釉水流到垫烧物上,发生了连粘,这就需要人工的敲击使其分开,所以形成狼牙般的底足。有的人也管这种底足称之为“敲底”。元明时期的瓷器由于胎土中含铁的成分多,瓷器烧成以后,这种含铁的物质在瓷器的底足形成沉淀,经过氧化后就会出现红色的痕迹,这就是所说的“火石红”也有人称其

为“窑红”。后来有的人为了仿制元明瓷器的这种火石红,在瓷器的底足处用一种颜料进行涂抹,以作伪。不过这种人工作伪的火石红颜色浮于瓷器底足的表面,而且颜色发黄。

明代无论早期还是中期都是斜削尖足和平足为主流,即使有类似泥鳅背的修足胎体也不大相同很好区分,到末期出现泥鳅背时候又因纹饰与清代的区别也比较好区分!

元明清瓷器鉴定口诀?

器形纹饰元明分,蕉叶元独明空芯。

卷草元繁明稀疏,莲瓣元分明联姻。

元纹层多明却少,浪涛元粗明较均。

元代卷草单线绘,明代卷草单双伸。

元画牡丹厚又肥,明画牡丹瘦又均。

元画扁菊一层瓣,明画扁菊两层分。

葫芦叶子用百花,明代葫芦不像真。

元代龙爪三四五,明代龙爪五见真。

元用瓶件曲线美,胸大腹大五块拼。

根部外闪体修长,明代不闪色料晕。

明代也是五块对,曲线不明论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