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鉴定及鉴定,瓷器的矿物料和现在化学料怎么区分?
矿物染料是含有各种金属离子着色剂的矿物,现代染料是从矿物染料提纯的化学染料,两者从理论上讲差别不大,一个不纯,因含有共生的其它的矿物染料;一个是非常纯,这样烧出的颜色有差别,由于长期审美观念,人们更喜欢矿物染料,喜欢这种“不纯“的颜色,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此。
比如青花的洋蓝色的就是化学青料,颜色很蓝,一眼就可以分辨,另外青花的苏料、回青浙料、平等青、珠明料都是矿物染料,它们的蓝色之间区分很大,这种区分是青花瓷器朝代的断定的一个重要依据。谢谢崇祯青花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崇祯青花用高岭土制胎,胎质大多粗糙、疏松。胎色灰白色。胎体普遍较厚,少部分产品胎体轻薄,瓷化程度较高。釉层稀薄,釉面不平整,光泽度不强,釉色白中闪青,也有青灰色,部分还开片。盛行在器物口沿处施一圈酱色釉(即酱釉口)。圈足一般较矮,阻断露胎线外沿旋削较多。大碗圈足边墙内壁有较深的“二层台”形挖足残痕。除部分盘、碗外,一般底足较高,足外墙下边无釉,底足内亦无釉。盘、碗有跳刀痕,有的足底留有没旋削净的小台、窑渣、鸡心凸起及火石红斑块。筒瓶、花抓、罐等立器一般为细砂地,有的能看出旋削后留下的弦纹。
青花色料采用石子青,呈色稳定。呈色最好的鲜艳青翠,大多色调暗淡,有晕散,晕散严重的影响到纹饰,致使纹饰线条混淆不清,此时的青花瓶、罐、炉、砚、盘、碗,时时可见。青花晕散,有漏釉之缺点现象。有些浓重的夹带有黑褐色斑点,但不同于元代、明初的呈色,黑斑不渗入胎骨,手感没有凹凸不平的情况。
这时期的青花瓷喜用暗花装饰,在一些琢器的口、足部位釉下暗刻卷枝纹。在绘画上经常在器物的口、足部绘制蕉叶纹,山水人物图案多画太阳,云气纹大多画成括号云,草地纹多用细线勾画成小钩状,画面多配以诗句,在题诗旁有仿照书画的图章款,有方形或圆形,这显然是受当时书法绘画的影响。
绘画技法采用传统的单线平涂及淡描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淡描青花线条潦草,笔法无力、草率。崇祯朝开创了类似中国画中淡墨水彩的皴点法用笔,画面极富诗意,一直影响到清初,构图布局基本类似天启朝,内容以写生画为主,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或简笔手法,画面笔意豪放,无所拘束。
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纹饰多富寓意。山水画是这一时期最多见的题材,内容极富生活气息,画意具有明末国画的风韵,画面中多有古诗、茅屋、草亭、舟桥、渔翁、樵夫、高士、文人雅士、渊明爱菊、敦颐爱莲、竹林七贤、唐僧取经等。传统题材有:云龙纹、凤鸟纹、凤穿花纹、麒麟纹、狮子牡丹纹、蟠螭纹、虎纹、牛纹、马纹、鹤纹、鱼纹、兔纹、松鹿蜂猴纹、鱼藻纹、鸳鸯莲花纹、松竹梅纹、葡萄纹、折枝花卉纹、缠枝花卉纹、婴戏纹、罗汉纹、刀马人物纹、福山寿海纹、灵芝托宝纹、结带绣球纹、八仙、垂柳、月影、博古等。崇祯青花还有一些独特的装饰纹样,如《赤壁赋》全文并东坡游赤壁图、芦汀野鸭、鹅掌形(三角形)叶牡丹花、扁圆形较大的折枝果、云脚内侧加点的卐字云、变体飞丝龙纹饰带、雨雪松球锦纹带、填满藤蔓的缠枝葡萄、枯木寒鸦、盛开的兰花花朵等。
崇祯青花瓷上署本朝年号款的不多,还有大量的吉语款、堂名款、斋名款,变体篆文和窗格式铭文也常见。另外偶见隶体书写题字。
吉语题铭内容有:“福”、“寿”、“善”、“贵”、“雅”、“富贵佳器”、“上品佳器”、“玉堂佳器”等。斋堂款往往写在碗心上,如“翔凤堂”、“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松石居”等,碗底常见“白玉”、“宜窑”、“片玉”以及银锭、方胜、兔子等图记款。
仿写款有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的,款字多草率不规整。仿永乐款瓷器,见有青花楷书“永乐年制’款的《赤壁赋》诗文碗。仿宣德年款,多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青花底款。围以双重圆圈,同式的“大明宣德年造”款较少见。另有“宣德年造”四字双行青花款,外围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栏,也有无边栏的“宣德年制”双行青花款。仿成化年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青花楷书款,前者较为多见,多作双行排列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双重圈或单圈,以双重圈居多。仿嘉靖年款,有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底款,款外多无边栏。仿万历年款,均以青花楷书写于器物外底,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圈;也有“万历年造”四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
摘自------《百度百科》
元代瓷器如何鉴定真伪?
瓷器鉴定真知堂:
元代瓷器鉴定真伪可写一本大书,问答方式要讲清楚鉴定真伪难度很大。
元代瓷器分为景德镇窑,龙泉窑,均窑,磁州窑等窑口。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窑口,在中国陶瓷史上都没有记载。如南丰白舍窑等。
元代瓷器主要是出口贸易用器,出口贸易造成了元代瓷业发达。
我们仅简单说一下元青花的瓷器鉴定。
元青花是专门指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器。云南那边和浙江的土窑青花瓷器,由于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不高,暂且搁置。
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河南巩县,南宋时浙江出现有土青花,而元代至正前后兴盛于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分为官窑型,私货型,灰可器三种。一般所谓的至正型元青花就是官窑型元青花。灰可器指的是用官窑尾料的瓷土,瓷釉和青料所制,用来填充柴窑空位(温度不够高)的民用普品瓷器。而私货指的是浮梁瓷局在有命即供,否则止情况下,主管部门官员私造用来贸易的瓷器,也包括至正12年前后陈友谅农民军占领饶州这十年时间烧制的用来贸易的青花瓷器。我们主要说官窑型元青花瓷器鉴定。
元青花的纹饰较为繁密,最多可达十层左右,常用的纹饰有:海涛、卷草、蕉叶、回纹、锦地、钱纹、如意云肩、缠枝花果、缠枝西蕃莲等。
莲瓣纹,杂宝、天马、鹿纹、多用于器物的口沿下、颈部、肩部等。
腹部多用云龙纹、海水龙、凤凰、云纹、火焰纹、麒麟、孔雀、狮子舞绣球、缠枝番莲、缠枝牡丹、河塘鱼藻纹、鸳鸯莲池纹、虫草、松竹梅、蕉石纹、树木、土山,人物故事等。人物故事纹多以元杂剧里的插图为题材。
足部多用莲瓣纹、变形莲瓣纹,回文,卷草纹。
元青花瓷器器型非常规范,研究表明大部分琢器都是模范成型的,所以器型大小接近一致。胎土都是使用麻仓土为胎,这种土质地细腻,烧成瓷器耐火性好,不容易变形,且有肥润感。麻仓土一直做为元明官窑专用土,到万历时期已经发掘完毕,所以现在对麻仓土的状况有待研究。
元青花的釉,国内外收藏品有明显区别。以土耳其和伊朗为代表的海外收藏元青花瓷,釉面多胎釉结合不好,出现剥落,有的釉特别干涩,好似皮包骨。而另外一批以国内收藏为主的元青花,釉水肥厚,有的有橘皮纹,滋润感强。笔者研究表明,元青花瓷器短短20年时间,应该经历了启蒙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时期,陈友谅时期属于衰退期,最好的元青花是至正年号之后的产品。由于战乱没有来得及出口,多被窖藏或转卖,国内出土器以此类元青花瓷器为主,而海外藏器,属于元青花的启蒙期和发展期,所以带有很多创始期瓷器的特点,如胎釉结合不好,釉质差,青花发色灰暗等。
元青花的彩,都是进口的苏勃泥青料,也就是元史料中记载的撒卜泥回回石头,明人不知,称为苏勃泥青,又有讹传为苏泥勃青的。应该指出的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除了苏勃泥青以外,还使用一种叫做苏麻离青的青料,又有讹传为苏离麻青的。其主要来源是中东地区原元伊利汗国的速来蛮国,史料称为速来蛮石。后来这两种东西被搞混了,真正的名字反而遗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这个考证笔者花了数年时间,请勿抄袭)。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用手抚摸元青花瓷器有明显的下凹感,这也是辨别真假苏麻离青的要诀之一。
元青花鉴定非常复杂,难度大,有想学习元青花鉴定的可以关注笔者,慢慢学习。
如何有效的鉴别明清瓷器?
这个题目有点大,我们不妨选一个方面,即从龙纹的演变看明清时期的御窑瓷器都有什么特点。
明代
明宣德
从历史上看,嘉靖皇帝按照宗法制中的“兄终弟及”侧入皇帝之位始,明代社会就发生重大转折。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99年,处于明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的多元性、皇帝个人的偏好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加之景德镇制瓷业“官搭民烧”盘剥现象的普遍,如“今器贡自京师者,岁从部解式造,特以龙凤为辨。然青色狼藉,有司不能察,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这些都造成代表皇权的瓷器上的龙纹独具特色,与其他各代、各朝形成鲜明对比。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是一个立规矩的时代,颁布《大明律》等一系列制度,体现出“重典治世”的中央集权思想。明初的龙纹较元代变化不大,洪武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明正统
永乐、宣德时期更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呈现青春阳刚的状态。永乐朝建紫禁城、迁都、下西洋、盛世修书《永乐大典》,传递出霸气、勃然、阳刚之气息。永乐、宣德时期除仍保留少数细颈长身的龙纹外,已出现形体粗壮肥大的肥身龙,并有平直披发和竖发的不同处理,形象威武凶猛。龙头比元代变大,龙发有怒发冲冠的气势。爪有三爪、四爪、五爪等,龙爪呈鹰爪形,爪部也显得较肥。
明成化
人们常把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称为明代御窑发展史上的空白期。近年,通过将传世品与考古发掘地层出土的瓷片标本进行对比,人们逐步认识到空白期并不“空白”。这一时期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空白期”初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依旧保持永、宣时期龙纹潇洒、凶猛的气势,“空白期”末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则趋向成化朝御窑瓷器龙纹平稳、秀美的态势,这与朱祁镇几上几下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这一时期龙纹多与海水纹、缠枝花纹、火焰纹、朵云纹等搭配。过去很多人认为穿花龙、应龙是正德前后开始出现的,由此看来需要更正。
明弘治
明代中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成化、弘治皇帝父子二人生性软弱,政治态度趋于和平守势,国家开始出现颓势。正德皇帝我行我素,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英年早逝。这些因素导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较前朝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呈现精巧清秀的特点。龙头呈扁长方形,龙须较短,毛发向上卷曲飘动,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身较长。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穿花龙。
明嘉靖
明代晚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将紫禁城钦安殿大加修葺,作为道场,在此设斋打醮,贡献青词,奉祀玄天上帝。将养心殿南侧的无梁殿作为修道炼丹的场所。影响瓷器上的龙纹最大的方面即龙纹与八仙、暗八仙、寿字、云鹤纹等道教题材组合。龙身多用平涂的绘画手法体现,不追求立体感。头方眼圆,龙眼常勾描圆形轮廓线后,再以实笔点出圆点状眼珠。龙嘴呈猪嘴状,有张嘴和闭嘴两种形象,张嘴时常露舌,且舌呈“S”型曲线。龙爪呈明显的“风车爪”,爪甲不如前代的锋利,但比万历朝的略强。龙发冲天,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不像清代龙发分缕。总体而言,龙纹画得较草率、随意,无论与前代宋元比较还是与后世清代比较,这时的龙纹都明显描绘得简化,形成一种洒脱、奔放、不拘泥于细节的风格。
明隆庆
隆庆初年顺应时代要求开放海禁,允许民间海外通商,促成了明晚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朝与蒙古开放互市贸易,解决了明代的北部边患问题。此朝御窑瓷器上的龙纹更显中规中矩,在嘉、万两朝中形成过渡。
明万历
万历皇帝近30年不上朝,在立储等问题上与群臣严重对立,并纵容宦官搜刮全国,尤其是南方的民脂民膏,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在嘉靖朝以前,明代统治者有关封建等级的禁令十分严厉,龙纹很多时候不能在民窑瓷器上应用。但是在万历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官搭民烧”制度的普遍实行,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受到冲击,瓷器上龙纹的采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了。这时的龙纹已完全失去气势,有老态龙钟之态,呈现没落乏力之感。
明万历
此时龙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青花瓷器上的形象,与嘉靖朝龙纹相比变化不大,但明显纤瘦、无力;另一类是在五彩瓷器上的形象,较此时的青花瓷器上的龙纹更为随性、狂放一些,甚至呈现一种张牙舞爪的怪异状。龙头缩小,身体曲线常采用呆板、无理由的多“S”型扭曲,更像卡通形象。与其他朝代对比,没有了龙纹与皇权相对应的威严。龙发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
清代
清康熙
清代的龙纹已经程式化、图案化。顺治初年仍带有明代遗风。自康熙以后,龙头如额、腮、眼、嘴、鼻、须、耳等均刻画细腻,龙身、四肢、脚爪、背鳍、鳞片都描绘得非常细致。龙头变化很大,形如老者,长眉长须。下颌突出,有如兜齿。眼睛圆而有神,头部的角长,龙发分缕。龙爪呈鸡爪形,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那样紧紧相靠,而是间距较大,其形象给人以老态龙钟的感觉,似乎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落、消亡。
汪桂英瓷器鉴定方法?
一、看器型
许多瓷器都是有时代特征的,有其独特的形状、大小等风格特征,各朝代之间相差很大。比如梅瓶、玉壶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烧制;但洪武梅瓶口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瓷器爱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图录上每一个朝代器物的形状、大小,并用心记下每一朝代的标准器型,在实际辨别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看胎质
鉴别胎质要从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质一般较粗糙些,略泛黄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质较为洁白、精细。
三、看釉面
观察瓷器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
第一类,使用过或者陈设过的瓷器,上面的痕迹和年代感是现代仿品无法触及的。
第二类,从未使用过的瓷器,上面没有使用过时属于“库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关泽也是柔和的,有一种自然的“韵光”。
第三类,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时间太久,釉面表层收到化学侵蚀,形成了吃土的现象,釉面发乌,用放大镜看能看见很多吃土的土斑。
四、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层部分,而不是色釉层。因为古时候的柴窑和现在的气窑烧制出来的气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五、看纹饰
纹饰特征表现在题材、彩料、画法等方面。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制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个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准记载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由于青花五彩和斗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青花的呈色来为彩瓷断代。一定要注意区分凝聚斑和铁锈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说,研究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瓷器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艺都可以作为断代的工具。比如元代工匠在修理足处理时,是先挖后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内,是按逆时针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会留下螺旋痕迹,于中心收刀。
八、看款识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自明代永乐年开始,各朝代官窑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瓷器的底款所用的字体、格式截然不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