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人物演变图片大全,各朝代回纹特点?
回纹是被中国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一种纹样。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因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所以称做回纹。
明成化瓷器老化特征?
成化时期瓷器的特点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明清粤商名人?
唐廷枢(1832年-1892年),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经商,涉及棉花和茶叶,后任职于轮船招商局总办。他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自营的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棉上厂、第一家煤矿开平矿务局、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钻探出第一个油井、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唐廷枢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徐润(1838-1911),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香山县北岭乡人(今广东珠海北岭村)。徐润和唐廷枢等人创办了上海茶业公所,被誉为“近代中国的茶王”。他先后和华商、外商合创了上海地丰公司、宝源祥房产公司、业广房产公司等,曾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开办了仁济和保险有限公司,投资过开平煤矿、平泉铜矿等矿产,曾创办格致书院、仁济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等,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选派中国幼童官费赴美留学和创办同文书局。
郑观应(1842年—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开平煤矿粤局总办,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1922年5月,郑观应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陈启沅(1834-1903),名如琅,字芷馨,号启沅,又号息心老人、息心居士,广东省南海县(今广东省南海区)西樵简村人。是我国近代的爱国华侨、民族企业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陈氏还开设永生号机米厂和杂货店,还举办多项公益事业,还开设寿世堂药材店,延医免费诊病施药,开办克勤义学,修筑乡路和水利等。1881年,继昌隆缫丝厂被迫停办,陈启沅将厂迁至澳门。
薛广森(1865-1943年) 字湛禧,号公奋。广东省顺德龙江美里坊人。民国时期广东著名民族工业家。他在191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薛广森在清末经营缫丝机械维修业,民国初年创办广州协同和机器厂,并兴办粤海航运、十多家机器碾米厂、缫丝厂,在广州创办东洲电筒厂及接办绵远纸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拒绝日伪商会的笼络,所办企业屡遭打击,终至破产。
唐廷桂(1828-1897),字建安,号茂枝,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村。学界习称之“唐廷植”,曾被推选为旧金山华商公所总董。回国后充任江海关首席翻译。1862年,协助胞弟唐廷枢编撰《英语集全》。1871年任天津怡和洋行买办。1873年,任上海怡和洋行总买办之职,直至去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1897年7月6日,唐廷桂在上海病逝。
莫仕扬 (1820-1879年),名维俊,号彦臣,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出生,广东香山(今珠海市金鼎镇会同村)人。莫仕扬出身望族,是近代早期的商人和买办,也是莫氏买办家族的开创者。早年在广州经商,结识十三行洋人,粗通英语,熟谙洋务。1860年后赴香港经商。1870年任香港太古洋行第一任买办后,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断输资纳官,光耀门庭,先后获诰授奉政大夫候选海边军民府加一级、诰赠朝议大夫、诰赠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晋赠资政大夫等。
莫干生,(1882-1958),字履贤,名应才,号干生,香港绅商,来自莫仕扬家族,祖籍广东珠海会同村,曾任太古洋行末任买办,莫干生在担任买办期间,透过太古糖业囤积居奇获得巨额利润。曾任东华医院和保良局总理,莫干生除了是香港大学终身校董外,也是九龙塘民生书院创办人之一,并曾慷慨捐助圣保罗男校、圣士提反书院和母校皇仁书院等校。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生于广州,祖籍福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广州的世界首富。创办“怡和行”,做中西贸易,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他立足广州,主要是跟英国人做贸易,同时又把产业放大到国外,甚至债务也放到国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他在国内买了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让银子变成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马应彪(1864~1944),汉族广府人,生于广州府香山县沙涌乡(今中山市南区沙涌村人),先施百货公司创建者。中国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创始人。1914年,在广州长堤建立先施粤行,并附设东亚大酒店,取得巨大成功。1921年,与蔡兴等创办了香港国民商业储蓄银行。1944年病逝于香港。马应彪一生扶贫倡教兴福利,还捐资建成“香山城世光女子高等小学”,兴办岐光医院、中山市平民医院,在华侨、港澳同胞中传为佳话。
清代茶杯的底足特征?
清初的时期,瓷器的底足经常出现“旋痕”和“挑刀痕”,这种修足痕迹就是明代末期到清代初期的一种瓷器特征。到了清代康熙的时候,发现瓷器的底足处,经常会有规律不一的“棕眼”出现。康熙时期的瓷器底足出现棕眼,从棕眼处,可以观察到瓷器的胎体。而到后来,一些仿制康熙的瓷器,为了仿制底足特征,也出现了“棕眼”,但是,仿制的棕眼在观察后发现,这种棕眼比较大、比较潜浮而且从棕眼处根本观察不到瓷器的胎体。这类的仿制品在清末民国时期频繁的出现,只要掌握康熙瓷器底足的特征,就很容易识别新伪了。
在清代道光时期出品的一种比较有名气的瓷器,叫“钧红”也就是窑变一类的瓷器。这种瓷器通过观察底足,发现有许多参差不齐的“狼牙”形状,是那种瓷器的特征。由于那种瓷器的釉水非常的肥厚,所以瓷器烧好以后,瓷器的釉水流到垫烧物上,发生了连粘,这就需要人工的敲击使其分开,所以形成狼牙般的底足。有的人也管这种底足称之为“敲底”。元明时期的瓷器由于胎土中含铁的成分多,瓷器烧成以后,这种含铁的物质在瓷器的底足形成沉淀,经过氧化后就会出现红色的痕迹,这就是所说的“火石红”也有人称其
为“窑红”。后来有的人为了仿制元明瓷器的这种火石红,在瓷器的底足处用一种颜料进行涂抹,以作伪。不过这种人工作伪的火石红颜色浮于瓷器底足的表面,而且颜色发黄。
明代无论早期还是中期都是斜削尖足和平足为主流,即使有类似泥鳅背的修足胎体也不大相同很好区分,到末期出现泥鳅背时候又因纹饰与清代的区别也比较好区分!
清代钧窑瓷器图片?
清代钧窑老瓷器一件,编号:SD1192276,价格:¥4500,这是目前找到的清代钧窑瓷器的价格,感到它的价格还是比较实际的,因为在清代钧窑瓷器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它的产品的质量比起前朝差的很远,所以价格不高。
谢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