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云纹断代鉴赏,关于高古玉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个人看法,应该是战汉,因为铁器的出现对制玉工艺有了很大的突破,让玉器更加精美……
下图这件玉环是我的藏品,属于战汉时期的宫廷器物……
宝贝规格:直径12.9CM,内圈9.8CM
边径1.5CM,厚0.5CM,重67克。
(由于宽厚不一,但尺寸相差无几)
这件玉环是和田白玉制成,可以说工艺一流!双面工,双面云纹对称,质地油润,宝光十足,解玉砂痕迹清晰,双面篆书落款“长乐”二字,上下对称!玉环表面及胎内部起白斑,清洗不掉,瞬间消失,但十秒之内又重现白斑,沁色入骨。云纹设计极其讲究,隔三行就有上下反正云纹,其中上云纹下面的云纹又有一个小细圈,整体看起来极为协调且大美。细闻器物表面有土腥味……整体构造让人叹为观止!
由于玉环特殊构造,偏薄,所以不敢轻易盘玩,生怕有闪失……很多朋友说高古玉必须盘玩才能更美,因此上个礼拜才请出来盘玩!但有一个疑问,还望友友们解惑。我发现这几天玉环上面的白斑越来越多了,不知何故?有什么办法让白斑消失或者减弱呢?怎么盘玩最好?在此谢过!
欢迎品鉴[作揖][作揖][作揖]
从雕玉技法和纹饰来看?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深度。从时间上来讲,辽和宋都在唐五代之后,均深受唐代艺术风格的影响并继承唐代治玉的工艺技术。但辽宋相峙两百多年,受宋代中原文化影响渗透的因素亦不容忽视。所以说从逻辑上讲,辽代玉器技法及纹饰可上承唐代,亦可受同代宋汉族正统文化的影响,至于是唐还是宋的影响更大,还需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由于唐代玉器出土较少,特别是代表唐王室玉器的标准器缺如,可以代表唐代玉器工艺特征及风格的,是一些无争议的器型纹饰,譬如玉带板、飞天。辽代的出土玉器中不乏玉带板、玉飞天等,这些器型纹饰,无疑深受唐代影响。
但还有一大类辽代玉器,以多层镂雕工艺为主的春水秋山、一路连科等玉带板、掛饰、瓦子等,显然是来自同时期的宋代镂雕工艺,因为唐代多层镂雕玉器几乎闻所未闻。
所以说,辽代玉雕工艺深受唐与宋影响,孰重孰轻,实难判定。
此外,不应忽视唐代金银器及瓷器对辽代玉器的器型及纹饰的影响。这方面,倒可以两件竞拍来的断代可靠的辽代玉器与唐代瓷器及金银器对比说明。
图1-2. 为辽代青玉鸳鸯纹砚及银鎏金龙纹砚盒,图3-5. 为唐贞观(有刻款)十六曲凤纹鎏金银盘,其外周一圈鸳鸯绶带纹与辽青玉鸳鸯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6-7. 为辽代镂空金箔装青玉狮座枕,器型与唐代长沙窑彩绘狮座瓷枕(经牛津热释光测定证实)有着勿庸置疑的传承关系。
因此可以说,辽代玉器器型及纹饰深受唐代影响,但镂空雕技法则多直接来自同时期的宋代,很可能是通过战争,掳掠汉地工匠到辽境制作北方民族风格的玉器,因为辽代并无玉雕传统,不可能在几代人平空创造出精细的玉镂雕工艺。
云纹在明朝的含义?
1、云纹的寓意是高升、吉祥、如意。云纹是指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过渡自然的花型,也有由里向四周逐渐散开的云纹;一种或多种色彩深浅层次变化,使图案有立体感,显示细腻而生动逼真。云纹是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中典型的一种,被广泛装饰在古代建筑、雕刻、服饰、器具及各种工艺品上,云纹形态多样。
2、早期在家纺和丝绸行业手工绘画时云纹用毛笔点,由密向稀或由稀向密,后来改为绘图钢蕊笔(点子笔),电脑分色后改用泥点喷绘或云纹工具,最 近业内多采用专色加网来表现深浅的渐变过程。当时单靠一种色网点表示深浅过渡粗糙且露底,于是又铺上一种浅色做衬底。样品先用浅灰或渐变浅灰网点铺底,再用深灰做渐变网点,先印浅灰后印深灰,深灰网点印在浅灰底上,很快就向四周扩散,从深到浅的色阶变化肉眼难以分辨,产品效果很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云纹图案得到不断的丰富,每个历史时期的云纹样式,都融人各自时代因素的不同风貌。中国云纹艺术因此显出它的博大和精深,有着无限的魅力。
西安市博物馆都有哪些镇馆之宝?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国家级的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1万平方米,拥有各类文物藏品37.5万件(组),其中以神秘瑰丽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富丽堂皇的唐代金银器、举世无双的唐墓壁画最具特色,以18件(组)国宝、829件 (组)一级文物最受观众青睐。下面我们一起欣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精美绝伦的十八件镇馆之宝! 一、旟(yu)鼎 (西周)
通高77,口径56.5厘米。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
鼓腹,敛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饰竖扉和饕餮纹。腹内壁铭文27字,记王姜(周康王后)把师栌的三田转赐给旟(yu)。为纪念受赏之荣耀,旟(yu)特作此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
二、五祀卫鼎 (西周)
通高36.3,口径34.3厘米。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立耳,柱足,颈饰雷纹衬地的窃曲纹。腹内壁铸铭文207字。不仅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也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珍贵资料。
三、多友鼎 (西周)
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
饪食器。立耳,圜底,腹微敛,蹄形足。口下饰弦纹两道。内壁铸铭文278字。是研究西周时期的战争史和周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猃狁关系的重要资料。
四、竹节熏炉 (西汉)
1981年陕西兴平县豆马村出土。通高58,口径9,底径13.3厘米焚香用具。
炉呈半球体。通体鎏金鎏银。炉盖透雕出多层山峦,足饰透雕蟠龙。柄为竹节形,分五节,上端铸有歧出的三条蟠龙,龙身鎏金、爪鎏银,龙首上承炉盘。从炉口外侧铭可知,此物原为汉未央宫之物,后归阳信长公主。
五、皇后之玺玉印 (西汉)
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高2,边长2.8厘米,重33克。采用珍贵的和阗玉制成。螭虎钮,四侧刻云纹,印面阴刻篆体“皇后之玺”四字。其发现地点距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仅1000多米,故可能是吕后用印。它是已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代玺印之一。
六、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朝)
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舞马衔杯纹则印证了唐玄宗时曾驯养良马随乐起舞的历史记载,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七、阙楼·仪仗图 (唐朝)
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阙楼·仪仗图》在墓道的东、西侧各有一幅。阙样式为“母子三出阙”,属帝王级规格。画中阙楼均由屋顶、屋身、平座、墩台(基)组成屋顶均为庑殿式,也属最高级别,由于其形象端庄、稳定、尊贵,常被用于主要殿堂。阙楼屋身的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四周回廊环绕。阙楼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用飞廊或城墙与主体建筑连结,台基由砖筑成梯形,阙楼图丝丝入扣,雕梁画栋非常华丽。工匠以林木、山峦为背景,衬托出宫殿宏伟高大、庄严肃穆的气势。阙楼图后面紧接着绘有一幅排列有序、阵容整齐的大型仪仗队伍的《仪仗图》。仪仗队由196人组成,分为步行仪仗、骑马仪仗和车队等三部分。卫士均戴幞头,穿圆领长袍,腰配箭囊。其后在三辆豪华的车前,排列着十几名侍臣,举遮蔽风、日的伞扇。所以,这幅壁画可以说是太子大朝时的情景再现。这两幅壁画场面之宏伟,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作者将阙楼的比例表现得当,绘制写实。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画面色彩也艳而不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八、宫女图 (唐朝)
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高176,宽196.5厘米。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共9人。
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又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九、马球图 (唐朝) 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高229,宽688厘米。
绘于墓道西壁,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画面中五个持月牙形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十余骑手,行者纵马驰骋,止者伫目凝神。背景衬托起伏山峦、树木等。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十、狩猎出行图 (唐朝)
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高100-200,全长890厘米。
原图揭取时分为数幅,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
十一、礼宾图 (唐朝)
纵184厘米 横342厘米。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1971年发掘。该图表现由6人组成的礼宾行列,左边3人为唐代鸿胪寺官员,右方3人分别为东罗马帝国、高丽和东北一少数民族的使节。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十二、十三、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唐朝)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5.5,口径13.7,足径6.7厘米。
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锤击成型,纹饰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外腹部錾出两层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莲瓣内分别錾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珍禽异兽及花草。下层莲瓣均作忍冬纹。内底部刻蔷薇式团花一朵。内侧墨书“九两半”三字。 十四、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朝)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长15.5,口径5.9厘米。
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十五、鹦鹉纹提梁银罐 (唐朝)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
大口,短颈,腹圆鼓,喇叭形圆足盖,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涂金,鱼子纹地。腹两侧均以鹦鹉纹为中心,四周绕以折枝花,形成圆形图案。盖顶中心为宝相团花,周围饰葡萄、石榴和忍冬卷草纹。盖内有墨书两行:“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
十六、三彩载乐驼 (唐朝)
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通高58厘米。
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垫椭圆形毯,架有平台,台上铺菱纹须边毯,共有七个乐俑和一位歌女。乐俑盘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乐器演奏,歌女站立其中,轻舞长袖,引颈高歌。
十七、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北宋)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高18.3,腹径14.3CM。
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
十八、黑釉油滴碗 (宋朝)
陕西渭南出土。高8.5,口径30,底径10.6厘米。
灰白胎。敞口,腹由口至底渐收,圈足。黑釉。碗内有因窑变形成的油滴状结晶体,十分好看。油滴釉碗出土较多,但如此大口径的油滴碗国内罕见。
如何有效的鉴别明清瓷器?
这个题目有点大,我们不妨选一个方面,即从龙纹的演变看明清时期的御窑瓷器都有什么特点。
明代
明宣德
从历史上看,嘉靖皇帝按照宗法制中的“兄终弟及”侧入皇帝之位始,明代社会就发生重大转折。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99年,处于明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的多元性、皇帝个人的偏好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加之景德镇制瓷业“官搭民烧”盘剥现象的普遍,如“今器贡自京师者,岁从部解式造,特以龙凤为辨。然青色狼藉,有司不能察,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这些都造成代表皇权的瓷器上的龙纹独具特色,与其他各代、各朝形成鲜明对比。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是一个立规矩的时代,颁布《大明律》等一系列制度,体现出“重典治世”的中央集权思想。明初的龙纹较元代变化不大,洪武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明正统
永乐、宣德时期更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呈现青春阳刚的状态。永乐朝建紫禁城、迁都、下西洋、盛世修书《永乐大典》,传递出霸气、勃然、阳刚之气息。永乐、宣德时期除仍保留少数细颈长身的龙纹外,已出现形体粗壮肥大的肥身龙,并有平直披发和竖发的不同处理,形象威武凶猛。龙头比元代变大,龙发有怒发冲冠的气势。爪有三爪、四爪、五爪等,龙爪呈鹰爪形,爪部也显得较肥。
明成化
人们常把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称为明代御窑发展史上的空白期。近年,通过将传世品与考古发掘地层出土的瓷片标本进行对比,人们逐步认识到空白期并不“空白”。这一时期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空白期”初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依旧保持永、宣时期龙纹潇洒、凶猛的气势,“空白期”末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则趋向成化朝御窑瓷器龙纹平稳、秀美的态势,这与朱祁镇几上几下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这一时期龙纹多与海水纹、缠枝花纹、火焰纹、朵云纹等搭配。过去很多人认为穿花龙、应龙是正德前后开始出现的,由此看来需要更正。
明弘治
明代中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成化、弘治皇帝父子二人生性软弱,政治态度趋于和平守势,国家开始出现颓势。正德皇帝我行我素,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英年早逝。这些因素导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较前朝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呈现精巧清秀的特点。龙头呈扁长方形,龙须较短,毛发向上卷曲飘动,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身较长。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穿花龙。
明嘉靖
明代晚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将紫禁城钦安殿大加修葺,作为道场,在此设斋打醮,贡献青词,奉祀玄天上帝。将养心殿南侧的无梁殿作为修道炼丹的场所。影响瓷器上的龙纹最大的方面即龙纹与八仙、暗八仙、寿字、云鹤纹等道教题材组合。龙身多用平涂的绘画手法体现,不追求立体感。头方眼圆,龙眼常勾描圆形轮廓线后,再以实笔点出圆点状眼珠。龙嘴呈猪嘴状,有张嘴和闭嘴两种形象,张嘴时常露舌,且舌呈“S”型曲线。龙爪呈明显的“风车爪”,爪甲不如前代的锋利,但比万历朝的略强。龙发冲天,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不像清代龙发分缕。总体而言,龙纹画得较草率、随意,无论与前代宋元比较还是与后世清代比较,这时的龙纹都明显描绘得简化,形成一种洒脱、奔放、不拘泥于细节的风格。
明隆庆
隆庆初年顺应时代要求开放海禁,允许民间海外通商,促成了明晚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朝与蒙古开放互市贸易,解决了明代的北部边患问题。此朝御窑瓷器上的龙纹更显中规中矩,在嘉、万两朝中形成过渡。
明万历
万历皇帝近30年不上朝,在立储等问题上与群臣严重对立,并纵容宦官搜刮全国,尤其是南方的民脂民膏,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在嘉靖朝以前,明代统治者有关封建等级的禁令十分严厉,龙纹很多时候不能在民窑瓷器上应用。但是在万历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官搭民烧”制度的普遍实行,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受到冲击,瓷器上龙纹的采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了。这时的龙纹已完全失去气势,有老态龙钟之态,呈现没落乏力之感。
明万历
此时龙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青花瓷器上的形象,与嘉靖朝龙纹相比变化不大,但明显纤瘦、无力;另一类是在五彩瓷器上的形象,较此时的青花瓷器上的龙纹更为随性、狂放一些,甚至呈现一种张牙舞爪的怪异状。龙头缩小,身体曲线常采用呆板、无理由的多“S”型扭曲,更像卡通形象。与其他朝代对比,没有了龙纹与皇权相对应的威严。龙发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
清代
清康熙
清代的龙纹已经程式化、图案化。顺治初年仍带有明代遗风。自康熙以后,龙头如额、腮、眼、嘴、鼻、须、耳等均刻画细腻,龙身、四肢、脚爪、背鳍、鳞片都描绘得非常细致。龙头变化很大,形如老者,长眉长须。下颌突出,有如兜齿。眼睛圆而有神,头部的角长,龙发分缕。龙爪呈鸡爪形,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那样紧紧相靠,而是间距较大,其形象给人以老态龙钟的感觉,似乎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落、消亡。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