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古玩市场,哪里的旅游景点比较有特色?

很高兴来回答,山东哪里有古建筑和旅游景点的特色。

山东的古建筑每个地方都有,特色是不一样的,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每个城市的古建筑。

曲阜孔庙,三皇肇启,五帝龙兴,文采郁郁,礼乐之都。之所享誉世界,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你可以游曲阜三孔,拜至圣孔子、欣赏古迹、品尝天下第一宴——孔府宴。

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饶给的运河名城,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清,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庄”,但是这座美丽的古城毁于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炮火。

南阳古镇,位于济宁市,京杭运河畔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在此处停驻赏景。皇帝下榻处、皇帝御膳房等30多处历史遗迹至今古风犹存。

微山湖古镇,位于坐拥7000年历史的东方礼仪之邦,位于滕州市。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历史悠久,人文鼎蔚,自古人文荟萃、墨子、鲁班、滕文公、毛遂、孟尝君等众多贤士皆出于此。

周村古镇,周村历史上丝绸业非常有名,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北方重镇,乾隆御赐“天下第一村”。1904年5月19日(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五),周村被清政府批准开辟为商埠。全国各地近千家老字号、外国商号、山西银号以及孟氏八大祥号,先后在这里经商,周村古商城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泰安城南有一个村落,,因康熙皇帝赞期为“上乘之泉”而取名为上泉村,原属大汶口镇,现在归满庄管理。在清代乾隆皇帝年间,由高晋等人编纂的《南巡盛典》中绘有“上泉图”,里面有“此地有泉群”“泉眼甚多”的记载。

距今300万年左右,为上升泉,水质清澈,是历史文化名村。

山东的古城建筑,景点特色还有很多,现在就为大家推荐以上这些,望大家喜欢。

山东聊城古玩市场

聊城大学卖旧书的地方?

聊城大学卖旧书的在古楼附近。

这个要看自己是想买什么旧书。如果是买据有收藏价值或者是搞研究的,就去古楼的海源阁。如果是其它的,路边摊上有的是,古玩市场也可以,反正是消遣,不过,如果识货,也是可以淘到宝贝的。总之就是看个人喜好和用途了。对了,聊城大学那里也有。

中国现存的鼓楼有哪些?

中国现存的鼓楼很多,但能上《中国名胜词典》的钟鼓楼并不是很多,我曾经写过一篇家乡的钟鼓楼,在市级刊物上发表,获得认可,我查一下资料,中国现存的鼓楼主要在北方。

1)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城台高约4米,台前后各有券门三道,左右各一道,楼面阔五间,重檐重楼灰瓦歇山顶。鼓楼是明清两代向全城报时之处。1924年改为“明耻楼”,陈列展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有关国耻的实物,现存楼上的一面更鼓,上有刀痕,即为八国联军所砍。

如图北京钟鼓楼图(来自北京旅游图)

2)在天津蓟县城十字街北。明嘉庆二十八年(1549年)建,清顺治、康熙、道光年间重修。基座为砖筑城台,正中开拱形门洞,以通车马行人,城上建木结构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两大间,四周出斗栱回廊,青瓦九脊大顶,檐下悬“古渔阳”三字大匾额。渔阳郡为战国燕国设置,秦始皇统一后,渔阳郡从北京密云一带移之渔山,是天津仅存的鼓楼。

如图天津钟鼓楼(来源网络)

3)山西霍州鼓楼,在山西霍县城内中心,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清代重修,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砖混合砌成十字劵拱形通道,四向贯通。上筑木构楼阁两层,面宽进深各五间,二层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顶,四周围廊雕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瓦顶安装有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兽,鼓楼总高29米,登楼眺望,霍县山川风光,为霍县一景。

如图霍县钟鼓楼(图片来自网络)

4)江苏南京市人民广场之西,明代南京中心,建一鼓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兴建。楼有二重,下为砖石筑成的楼台,宛似城门,上为重檐翘角的九脊顶,楼上原有报时的大小鼓,以及记时的铜壶滴漏,现存鼓楼,现已为公园。

如图南京公园广场钟楼(来自网络)

5)江西省南昌市东湖西岸,广济桥南钟鼓楼,原名叫岑楼,创建年代失考,南唐节度使林仁肇施铜铸巨钟悬挂在楼上,万历十六年(1588年)重修,明灭有毁于战火,清初江西巡抚蔡士英又重建,楼高十丈,飞檐高栋,丛瓴(ling)错节,俯瞰东湖,远望西山。楼悬大钟,明范涞尝登钟鼓楼留下四字同音诗,现如今无人能对,成为佳话,“共上高楼意若何?楼中玉漏瞰金波。云霞半向疏樗(chu)入,苍翠平临远树多,烟箓乍游新栋宇,钟声长满旧山河,凭栏问答情无限,不是寻常载酒过。”这首诗看起来平常,但因“钟、中、终、撞”四字同音,没人对出,故人成为绝配,所以江西南昌市钟鼓楼在文化上略胜一筹。

如图江西南昌鼓楼(来自网络)

6)陕西西安的钟鼓楼,在西安市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楼上原悬大钟一口,故名钟鼓楼,基座正方形高8.6米,宽35.5米,用青砖砌筑,四面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劵形门洞,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楼的整体为重檐复屋四角攒尖顶的木质结构,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供游人登临参观。

如图西安鼓楼(来自网络公共图片)

7)家乡永昌的钟鼓楼,张掖的钟鼓楼,全国著名的钟鼓楼也就十几座,另有少数民族地区钟鼓楼不到四座,总之全国钟鼓楼不上二十座。

如图家乡甘肃金昌钟鼓楼(公共图片来自网络)

前几年我在市级刊物,对家乡的钟鼓楼做了详细的描写,有感而发,全国各地的钟鼓楼大同小异,都是明代建筑,屋顶歇山顶,要么就是攒尖顶,门洞尺寸不一,但都是劵门,采用青砖,或者青石砌的基座,然后就是木结构建筑。我对家乡的钟鼓楼做了详细的描写。

我们出去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些古建筑,厚重的历史沧桑总摆脱不了我们的内心,当我们温柔的手指触摸这坚硬的砖墙,易逝的生命拷问着几百年的历史,我们会懂得欣赏古建筑吗?我们看到飞檐的搂线,柱头和额枋间斗栱纵横交错的叠加,布瓦的青灰烧制,总有一封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在永昌县城中四街的交会处,有一座高25米,东西宽22米,南北长23米,楼台夯土版筑,四周包着青砖,两道拱门贯通,底座子午线与北海子观金川河楼塔遥遥呼应,楼阁重檐,殿顶二层三檐,左右楹窗,置格扇门,斗栱上层为双翘无昂,钟鼓楼一层西南角一层楼台上置一口大铁钟,顶冠圆状,形似铁刹,造诣精湛,铁钟重800多公斤,铁钟四壁篆刻铭文,可惜这口铁钟毁于大炼钢铁。在鼓楼二层有一面真真的祁连山牦牛皮大鼓,鼓架层层叠涩,雕刻花纹燕雀,有展翅欲飞之势,可惜也在文革中破四旧毁于一旦,只有殿宇楼阁,画栋雕梁,飞檐红柱还在。

有了大铁钟,有了大鼓,有了楼台,才叫钟鼓楼,不过登上钟鼓楼三层,眺望,南为祁连山,峰峦叠翠,雪峰如玉,北为龙首山,龙首山茫茫戈壁,青山瓦片潜藏下得是亚洲最大的镍矿区,龙首山下有一片湿地,为北海子湿地,青草漫漫,青草下流出溪水,清流涓涓,溪水清澈见底,汇在一起,成为金川河。龙首山也许就是留给后人的宝藏吧。早晨,黑夜的暗角还没有退去,钟鼓楼的大钟响了,遥遥的钟声回应在县城的上空,声闻四达,县城是河西走廊古道,于是商队的商人掬一口北海子的泉水,骆驼背上搭载足够用的生活用水,驼铃声声,古道西风,驼队又上路了。

一抹夕阳的余晖,照着钟鼓楼,晨钟暮鼓,鼓声悠扬远播,金川河流水滔滔,驼铃嘎然,古道西风有归于寂寞。

面对遥遥的钟声,悠扬的大鼓,钟鼓楼已经与永昌人共处,渐渐这种思想已经沉淀到每个人的潜意识深处,代代相传,强烈的心理共鸣,钟声一响,炊烟袅袅,流水滔滔,一天的人们又忙碌起来了。

为什么老人一说起钟鼓楼的钟声和鼓声对永昌人有如此的心理共鸣,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也许钟鼓楼建在离北海子湿地不到一公里的地方,站在钟鼓楼三层楼台,俯瞰北海子湿地,河水茫茫。碧流环绕北海子湿地,溪水东流而下,穿越峡谷,流入金川河,钟鼓楼彰显了与自然的融合。

也许这不是理由,今天我们很难找到钟鼓楼完整的历史遗留,但是可以从县志的一些零碎的片段中,找到承载文明的一些遗漏“明万历十五年,1574年,在永昌大街建钟鼓楼,高阁三层,高25米,凭栏一望,祁连山雪峰如玉,湿地海天滔滔,金川河曲曲折折流入峡谷,峡谷边驼铃声声,一抹斜阳,古道西风,宛如仙境.....”钟鼓楼给永昌人带来了美妙的传说。

家乡的钟鼓楼,就建筑布局,建筑技巧,甚至建筑的结构,形状和甘肃嘉峪关,甘肃张掖的钟鼓楼,陕西西安大街的钟鼓楼,山西霍县的钟鼓楼颇为相似,特别是山西霍县的布局更为神似,台基用青石,青砖混合而成,底座十字拱形通道,四向贯通,楼阁重檐,楼层为木结构,鼓楼高29米,只不过比家乡的鼓楼略高4米,难道这是巧合吗?

家乡到现在流传着一个歌谣, 你的家在那里?在山西大槐树,原来在明洪武年间,1391年,朱元璋提出“兴国治本,在于强兵足食”所以这个时期,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的一些无地贫民,迁移到人少的地方屯种,其中河西就是首选之一,移民在山西洪洞县的地方集中,然后在向河西迁移。

河西当时是明朝的边疆,前线。和元朝蒙古族对持在甘肃民勤一带。“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长安要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在迁徙的人口中,大多是贫困的难民,其次就是朱元璋滥杀功臣,株连的一些叛逆罪的人,不仅全家流放,而且祸及九族,甚至连累乡亲邻居,流放的人常常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在家乡的出口处,把迷惘的眼睛投向家乡的的辽阔天地,一棵树,一角沙,一片瓦,一束草,都可以成为家乡永恒的记忆,他们在迁徙的途中,贫病交加。死者过半,活着的不到三成。

辽阔的草原,广袤的土地,祁连山的雪水滋养着河西,当经过明洪武到明万历间170多年的发展,河西已经成为富庶支地,我的家乡在那里,在山西大槐树,这种强有力的故乡情结,蔓延渗透到家乡人思想里。家乡的钟鼓楼和山西霍县的钟鼓楼同构,空间布局也相似。

钟鼓楼似曾相识,都是华夏儿女。

京杭大运河100年后再次贯通?

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路线最长的人工运河。它自诞生之日起,便犹如一条有形的巨龙蜿蜒于中华大地之上。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宝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 公里。

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 2500 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全程可分为七段 :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以及江南运河。

4月28日,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

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此前,北运河水和天津本地水汇合,与南运河水在天津三岔河口交汇;

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此次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通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供水、引黄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进行补水,预计补水量5.15亿立方米。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8个地级行政区,41个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县。

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京杭远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许多王朝赖以生存的南粮北运的大动脉,也是传统漕运的主要交通渠道和可常保障,更是我国古代经济交流的生命线。运河的防务不仅是封建王朝的国家机器,同时也使车队和地方的百姓在这条赖以生存的河流上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依靠这种联系体现在经济、文化、民俗、科技、宗教等各个方面。

从历史上看,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隋唐以后,运河的开凿与开发,无不是围绕着巩固和强化皇朝统治而展开的,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出于军事需要和经济需要。

由于运河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始终处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中心地位,因而成为历代封建皇朝权力控制的最重要的区域,每一代皇朝统治者也都要凭借运河这个理想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系件和人文环境,总揽大局,驾驭全国。同样,当皇朝递变与变革之际,生活在运河区域的战争,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农民战争和民族战争最多,也最为激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谁控制了运河,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谁就能建立起稳定的对全用的政治统治。因此,大运河也就成了维系中央集权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红带,使隋唐以后政治中心逐渐北移的历代皇朝呈现出强烈的大一统色彩,特别是元朝实现全国统一以后,直至明、清两朝,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大的分裂,从而奠定了祖国大一统局面的坚实基础。大运河的贯通,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又加强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与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融合大家庭,文化的差异源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军事上的封建制据所形成的政治上的隔绝,随着运河的南北大供通和迅速开发,运河区域的社会统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与繁荣,这不仅为运河区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合、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仪加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更把汉唐的长安、洛阳,两宋的开封、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文化中心连为一体,不断减少区域文化的差异市而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各个区城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統文化,同时也使运河区域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

大运河的水哺育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不但对运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一泛而深远的影响。

京杭运河是沿岸各地的母亲河,是中国七世纪之后历代封建政权的生命河,它的兴衰曾与国家的兴衰,沿岸的经济繁荣相关联,因而研究这条古老的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山西洪洞大槐树还有吗?

很小的时候,就听家里老人说我们祖上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洪洞大槐树就在心里扎根了。后来长大离开家,曾遇到过一些山西人,尤其是去年遇到一个山西洪洞县的哥们,跟他聊起了大槐树。他笑笑,说一个符号而已,劝你别去看了。

1.大槐树移民是咋回事?

明朝初年的大槐树移民,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一次官方组织的移民事件了。持续时间长达50年,涉及1230个姓氏。据统计,今天13多亿人口中,至少有1亿人是当年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次大规模移民呢?

中华大地经历了元朝近百年残酷野蛮统治,加上各类自然灾害,元末明初的几十年战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中原地区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已经十室九空,连地都没人耕种了。

这时的山西,却因为没有作为战场,加上又风调雨顺,人口增长很快,且有大批灾民涌入。为了恢复生产,从朱元璋开始直到儿子朱棣统治期间的50多年里,不断从山西强行迁移人口去京、冀、豫、鲁、皖、苏、鄂、湘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2.当年大槐树今何在?

当年大槐树的位置,具体在今天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根据史料记载,这颗大槐树是汉朝时栽种的,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在600多年前的那次大移民事件发生时,已经是一颗有着1200年历史的古树。由于树龄长长得又茂盛,周边人们都将大槐树作为地标,后来在移民后随着岁月久远,人们可能已经记不得自己的故乡具体在洪洞县哪个地方,但是都记得那棵大槐树,所以洪洞大槐树就成了1亿人对先祖的标记。

今天,在洪洞县有个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景区内有一棵看起来很粗壮的大树,旁边有个碑写着“大槐树”三个字。很多人在这里参观拍照。千万被被眼前假象欺骗,这不是原来的大槐树,只是个仿冒的艺术品而已。不要停留参观,继续往前走。

原来的那棵大槐树早就在清朝的一次洪水中被冲走了,现在在景区有个“古大槐树处”的碑,就是当年大槐树生长的地方。在碑的旁边还有几棵大槐树,也立有石碑,上面写着“二代古槐”“三代古槐”。

据说这“二代古槐”是从当年被冲走的那棵一代古槐树的根发出来的,距今也有400多年历史。“三代古槐”则是从“二代古槐”的根系滋生出来的,也有近百年历史。

这些一代一代生根繁衍的古槐树,正像是那些从大槐树下被迁走的移民,在中华大地上一代代扎根发芽到处繁衍。

在看本文的人,有多少跟老张一样,是大槐树下走出的子孙后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