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明永乐瓷器,五六七瓷器鉴定口诀?
收藏三境界
一好二迷三钻研
一层境界一层天
收藏如破迷魂阵
闯过迷雾见真颜
唐三彩
三彩并非实指三,真假当须看开片,
开片有翘八成真,芝麻釉象最终断。
永乐压手杯
不似铃铛不似碗,大小宜人青光艳,
内画双狮为极品,四字篆款中央现。
紫砂器
宜兴紫石历千年,物精品高说鸣远,
文运寓奇遇神韵,一团紫泥值万千。
瓷 尊
口底相若称作尊,雅俗贵贱窑口分,
官窑一件价百万,民窑不值几分文。
玉壶春
大肚小口玉壶春,古为酒器今显尊,
至宝当推元朝物,单色一瓶值万金。
梅 瓶
小口乍肩气宇轩,宋代磁州工领先,
历代遍仿无新意,官窑一尊价过天。
瓷 枕
纳凉瓷枕唐宋兴,磁州白釉好画工,
定窑瓷工出新意,荷叶底下一卧童。
酱釉扁壶
北朝扁壶出甘肃,浆胎酱釉瓷中殊,
腰悬玉液丝绸路,驼铃声声传千古。
清三代瓷
藏瓷当重康雍乾,多看真品勿走偏,
万里选一当为幸,岁月痕迹须细观.
四人肩舆
隋唐时代瓷轿兴,葬具映出盛世明,
定窑一具轰天下,再说谁敢定假真。
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瓷中仙,四字民窑六字官,
早晚无款双圈代,色分五彩真假辨。
官窑瓷
官窑泛指皇家瓷,有款无款都好识,
器正形雅釉色正,画工精细无瑕疵。
民窑瓷
民窑精品抵皇家,莫轻经济价值差,
金钱艺术双难得,朝霞过后是晚霞。
五彩棒槌瓶
康熙创烧棒槌瓶,不槌衣服槌官庭,
硬彩绝伦超官器,民瓷低俗须更名。
郎窑红
康熙郎窑有前后,边底黄绿自能分,
胎坚釉厚器周正,宝石光泽可鉴人
祖母绿
翠到极至有游光,祖母堪称玉中王,
晶灵剔透莹如水,碧波荡漾一滴香。
猫 眼
神工鬼斧自然成,灵犀一线万年工,
单线复线同精美,贵妇偏爱灰眼睛。
钻 石
世上万物钻石坚,晶体有棱宝光灿,
天然钻石尤珍贵,胸花一朵千万元。
蓝宝石
七色宝石蓝为先,硬度游光仅次钻,
豌豆大小十克拉,市价可售二十万。
钻石辨
人工游光浮目短,蕴藉内敛逊天然,
白云电光人工造,青天流光是真颜。
宝石与彩石
宝石坚硬彩石软,有无游光目了然,
金丝银缕障人目,迎光浸水显真颜。
青铜器
手轻声木有土腥,铜锈自然千年成,
器形纹饰合古意,身有铭文价连城。
手抄本
古籍源头是手抄,敦煌藏经是国宝,
能得写经纸一卷,无须商海弄新潮。
<<硃批>>纪太史诗注释
晓岚才思如泉诵,四库宏润也难容,
茶余拾得春华句,东海波涛过昆峰。
鼻烟壶
小小烟壶容大千,多少世人折腰叹,
水晶内画尤精湛,当推清末叶仲三。
三桃笔架
三桃朝天绿莹莹,百年生来全不红,
乾隆宣帝搁御笔,纪氏晓岚诗难成。
黄花梨木
硬木花梨云波纹,黄色鬼脸方为真,
木须坚密少棕眼,珍木一两抵黄金。
黄杨木
千年黄杨碗口粗,须腻光滑世上无,
百年形似象牙状,未见黄杨作大枢。
瘿 木
世间万木都有瘿,树苗疙瘩是俗称,
纹理旋转人偏爱,生理病态称精英。
红 木
红色硬木皆可称,粗细新旧要分清,
珍贵多为明清作,真伪明辨看作工。
瓷器断代
心中要有标准形,胎釉画工排比中,
宁可信假莫当真,年代窑口要分明。
瓷器辨新旧
釉光沉浮显年轮,釉下气泡占六分,
三分作工看八九,底口沧桑定假真。
古 瓷
宋代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世闻名,
残瓷一片映千古,中华文明不言中。
钧窑瓷
钧窑一片值千金,须知胎釉有玄真,
胎坚如铁声清脆,釉中如流玛瑙云。
定 瓷
柳纹白骨胎细坚,刻花印花工艺先,
民间少有传世品,出土十有八九残。
唐代白釉卧羊
目睹千年世沧桑,烈火阳水遍品尝,
长跪无求谁能解,泥陶雕就一卧羊。
元青花
元代青花世所珍,倾倒多少淘宝人,
苏青铁锈如有见,敢向街头抛千金。
元青花鱼藻纹卷缸
千里为官心系京,唯贵手卷显奇功,
案头珍瓷储密要,清水芙蓉伴莲青。
青花瓷器说苏青,世人少见真面容,
晕散铁斑今亦有,至今元明难分清
晕散铁斑障目云,胎釉密结方显真,
青翠浓艳流不稳,色光内蕴是真金。
复窑瓷器鉴定方法?
瓷器收藏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坑,其中,复窑瓷器,便是很多人口中的一个大坑。传闻中,复窑后的瓷器不仅瓷胎油腻,而且水准有失,在一部分人看来,这就可以作为一个瓷器鉴定的依据。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说法有依据吗?您认为它可以作为鉴定的依据吗?
元青花模印赶珠云龙纹高足杯,尺寸:11.5厘米,成交价: HKD 6,175,000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复窑是什么。复窑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需要修复的老瓷器上。在历史的尘埃中流转,瓷器难免会出现磕碰、品相不佳等情况,并且有的瓷器年代久远,色泽丧失,不利于流通,为了弥补,复窑也就应运而生。明永乐龙泉处州官窑翠青釉六桃瓶,尺寸:高38.6厘米,成交价: RMB 5,980,000所以,复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修复老瓷器的需要而非造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便不能把是否经历过复窑看作瓷器鉴定的依据。元龙泉窑牡丹纹梅瓶,尺寸:高46厘米,成交价: RMB 5,750,000但是有一点应该强调,那就是复窑多多少少会对瓷器原有的品质造成破坏。有些老瓷器,虽然原本的瓷胎与釉面条件都是极好的,但在复窑的过程中,为了修补之后更加好看,有一部分窑口会进行二次加工,但这十分考验窑口的能力和工匠的水准,何况与瓷器原本的风格品质不一定相符。北宋定窑刻花执壶,尺寸:高18.4厘米,成交价: HKD 5,750,000如果工艺水平有限,很容易造成“画猫不成反类犬”的尴尬,这对于瓷器价值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元龙泉粉青釉大贯耳弦纹壶,尺寸:高37.7厘米,成交价: RMB 5,520,000综合来看,复窑对瓷器的影响主要在这些方面,一般来说,老瓷器的瓷胎都是比较干爽的,不会出现特别油腻的情况。个中缘由便是老瓷器在烧造的过程中氧气进入的程度不同,导致了瓷胎上下的光泽、干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瓷胎底胎附近,都是比较干的一部分,肉眼即可分辨,光泽度大大减少。北宋耀州青釉刻牡丹花净水瓶,尺寸:21.9厘米,成交价: HKD 5,480,000但复窑后的老瓷器,从瓷胎底部开始便有油润之光,本也无伤大雅。如果虽为复窑过的瓷器,但工艺水平过硬,釉面平滑剔透、器型圆润饱满,那么复窑带来的油润之气反而会更为瓷器增添光彩。北宋龙泉青釉划牡丹纹梅瓶,尺寸:28.6厘米,成交价: HKD 5,140,000所以,我们在看待瓷器是否经过复窑这个问题时,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认为复窑过的瓷器都是不好的。但也的确需要谨慎,因为复窑后的瓷器价值如何与复窑过程中的工艺水平甚至天时地利息息相关。所以以复窑作为鉴赏依据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讲求方法。永乐天球瓶存世量大吗?
永乐年制天球瓶,瓷书认为创新之名品,但我认为天球瓶定型之品是永乐时期所制,随后宣德朝及清代所制天球瓶都依据了永乐年的型制,但有小小的变型。目前所见,永乐年制天球只有青花和甜白釉二种,大多存在于世界各博物馆。拍卖场极小见到有拍品出现,反而后朝,及清代拍场多见。这可证明:永乐朝天球瓶存量稀少,特珍贵。下图所示是我所藏永乐甜白釉天球瓶,望各好友品鉴。
明世宗的陵墓中能找到永乐大典正本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永乐大典》这可是一部奇书啊!咱大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您要是把这么长时间所积累的文明,看做是一座金字塔,那么《永乐大典》就是咱这金字塔最上头的那塔尖。
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咱先说说这《永乐大典》为嘛会这么牛。
《永乐大典》话说当年朱棣这老爷子,以藩王的身份造了自己大侄子的反,自己个就做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咋说呢?朱棣这人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一生的功绩那海了去了,咱大华夏四百多位皇帝,人家那也是数得着的好皇帝。
当然咱不能拿做人和做皇帝比,这没可比性,朱棣称不上是个好人,但绝对是个好皇帝。
但他这人有一污点,是怎么也洗刷不干净的,他底下坐的皇位来路不正,这就比较尴尬了。
名声这物件虽然摸不着,瞅不见的,但绝对是个好东西啊!那么如何挽回这局面呢?俩字——修书。
其实之前很多帝王都修过书,但朱棣这次要修的可是一部古往今来,最完美,最优秀,最完备的百科全书,按照书上的话说那叫:“大典之外再无它书!”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说这话,不是疯了就是胡说八道!天下间哪有这样的书?”
的确朱棣是疯了,但陪着他一起发疯的是一帮优秀的读书人。
当年朱棣召集有着天下第一才子美名的解缙,将这份浩大的工程交给了他。
说真格的,最开始解缙也认为朱棣也就是说说,突发奇想,编这么一本书玩玩而已。
于是他没当回事,用了一年的时间这就交上去一本,起名叫做《文献大成》。
咋说呢?这书解缙不是没用心,也是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光召集编撰的人数就达到了一百四十七人,所以不是说拿出来糊弄朱棣的一本书。
结果朱棣听说解缙把书弄完了,老爷子很高兴,拿上来这么一瞅,“呱嗒”一下,这脸可就摔地上了,当时把个解缙骂的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这就是没有从根子领会领导意图的结果,骂完之后,朱棣为了表示自己要修的到底是啥书。
这就亲自开始召集更为庞大的人手,先招来五个翰林院学士,担任总裁(这和现在的总裁不是一个路数,他指的的是汇总裁决其事),另外又选了二十个翰林院的官员当做副总裁。
后边什么监修呀,都总裁呀等等,全给他备齐了。
就这还仅仅是领导层面,跟着朱棣就发动了全国力量,号召才学之士来应聘编撰的工作。
您猜就为了这事,召集的人数有多少?固定岗位两千一百六十九个人!这搁到现在就是俩团的编制呀!而且参与其中的大臣,有才学的饱学之士,各种学识渊博的老爷子达到了惊人的2.16万,想不到吧!
这还不算,朱棣直接将这团队安排到了文渊阁附近居住,啥吃喝了直接就让光禄寺负责,而且到时到点的发工资,这要是有官员今天要参与到修书当中去,当天就不用去上朝了,啥时候你的活做完了,再来上朝,朱棣也不会找你麻烦。
至于解缙还是这工作的头,而且为了让他明白,朱棣到底想修的是啥样的书,他还把自己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派了过去给解缙当助手。
就这主,不介绍您都不知道,以一个和尚的身份,逮个空就劝说当时还是藩王的朱棣造反。
“说吧!你还缺什么?缺钱找朕!缺书去文渊阁。如果还缺书?朕给你去卖!朕给你去找!”
瞅着这阵容,听着这话的解缙傻眼了,他终于明白朱棣说的话可不是开玩乐的,您这就得掏心挖肺玩命干吧!
最终,这《永乐大典》在永乐六年的时候书成。
奇书这部奇书集结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什么天文地理啦,阴阳八卦啦,医疗方子啦等等这里边都有,涵盖了咱大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知识。
如果您还没有啥感觉,咱列一个小小的书单,大家伙瞅瞅,《旧唐书》听过没,《旧五代史》听过没,这后来都失传了,这两本书就是从《永乐大典》中扒拉出来的。
整本书光目录就有六十卷,全书一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里边保存的古书典籍就达到了七八千种,用字就有3.7亿,就这体量,您要是压缩成电子版,这就的四百多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永乐大典只是收录,并没有对原书进行修改删除。
不过可惜的是,现如今保存下来的连个零头都没有,可惜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后来不是有个《四库全书》吗?这书比《永乐大典》咋样?”
还能咋样?《四库全书》对历史书籍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删减,价值比起《永乐大典》差太多了,没得比。而且《四库全书》当中的书也才三千种。
好了这《永乐大典》大家伙都知道了,咱再说说题主的事。
话说这《永乐大典》确实是一部好书,是个读书人他就喜欢,那么这事到了嘉靖皇帝,也就是题主说的明世宗的时候,这就有一点变化,这也为《永乐大典》的存世留下了那么一点点曙光。
话说嘉靖皇帝很喜欢这本书,天天带在身上看。
在这当中还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事,说是在嘉靖三十六年的时候,这宫里边发生了火灾,三大殿都被烧了,这火眼瞅着就要烧到了文楼了,那里边放的就是《永乐大典》。
嘉靖连下三道金牌,命人把这《永乐大典》给抢救出来,幸亏抢救的及时,这《永乐大典》没有遭遇磨难。
但这事,让嘉靖有了警醒,他就感觉这么好的书,如果受损,这就是天大的灾难啊!
所以他就下令,按照原来的《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了一份。
那么之前的那一份就是《永乐大典》的正本,而嘉靖抄录的这份就是《永乐大典》的副本。
当年负责重录的人员达到了一百零九人,为了不破坏这书原来的规格,要求每个人每天只抄写三页,这字都是临摹正本的,您就别说这图了,堪称现代版的复制。
这一录就是六年。
那么嘉靖死了之后,他都没有能看到这事重录完毕。
但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嘉靖死了之后没有直接下葬,而是等了三个月之后,再下葬。
对于这一点,结合《永乐大典》在嘉靖死了没有多久才抄录完成,而且嘉靖本人特别的喜欢这书,所以大家伙认为,这《永乐大典》正本应该被埋藏到了嘉靖的陵墓里边了。
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咱或许有一天就能目睹《永乐大典》的全貌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据说这嘉靖帝的永陵里边全是水,这书应该被泡烂了吧!”
这您可就错了,考古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干百年湿千年,不干不湿就半年。如果真在水里边泡着,他的完整性还是有保障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瓷器鉴定的器型鉴别?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 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明清瓷器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根据瓷器造型鉴定雍正瓷器: 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根据纹饰来鉴定雍正瓷器: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抚媚。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绘画纹饰有:缠校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由雍正开始珐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3.根据胎釉来鉴定雍正瓷器:雍正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4.根据底足和款识来鉴定雍正瓷器:雍正瓷器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5.雍正瓷器鉴定中青花和彩瓷特点: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3个深浅颜色。彩嚣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珐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