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清瓷器历史,明清时期瓷器有哪些器型?
谢邀回答:
明代瓷器主要器型:盘、碗、罐、壶等器型同元代一样。明代玉壶春瓶、梅瓶、执壶、高足杯基本上保留着元代的造型,仅稍有改革。
清代瓷器主要器型:清代瓷在类别和品种上都比明代有所增加,主要可分为三类。属饮食类,盛器的日常用具——盘、碗、杯、碟、盅、壶、瓶、罐、洗、缸、插屏、枕、烛台等。属陈设玩赏类——花瓶、花尊、花觚、桥瓶、插屏、花盆、花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和瓷雕、瓷塑等。属于文具娱乐用具类——砚、水盂、印泥盒、笔筒、笔架、墨床、棋具、蟋蟀罐等。另外,还有各种仿古礼器,祭祀用具以及宗教所用各式法器。
郎世宁珐琅瓷器特点?
郎世宁珐琅彩瓷器的特点有:
1、皇家御用 珍罕稀有
珐琅彩瓷是瓷器中的极品,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存世稀少近几年拍卖价不断飙升。珐琅又名景泰蓝,起源于元 朝时的古老京都,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因其色调以蓝色为主,故称为景泰蓝。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仅见于康、雍、乾三朝。清代所 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惟有珐琅彩瓷器是在故宫内造办处烧制,是皇室御赏器,当时都由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珐琅器是13世纪由陆路传入中国,在明代就有大量的掐丝珐琅产品出现。而一种叫做铜胎画珐琅的器物,则是由欧洲传教士或商人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海上带 入中国的。康熙皇帝对这些从遥远的法兰西运来的精美鲜亮的铜胎画珐琅器物非常喜爱。他邀请法国的画珐琅艺人进入内廷造办处,并要求他们传授画珐琅的技艺。 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时就携带一批画珐琅器物作为赠礼。由于康熙时期铜料紧缺,康熙要求研制以瓷胎代替铜胎的画珐琅器。这项革新于康 熙三十五年初试成功。雍正七年,另一项革新得以完成,那就是雍正时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珐琅彩料,并起用了顶尖的宫廷画师和文人官吏绘图题诗。这使得雍正 一朝的珐琅瓷器无论在瓷胎的制造和色彩的调和以及构图的艺术上都达到顶峰。乾隆时期,珐琅颜料的研制更加细致多样,纹饰图样和器物形制更加丰富,制作工艺 更加精巧别致。乾隆以后,则没有了严格意义的珐琅彩瓷器的宫廷制作。大体上讲,康、雍、乾三代的珐琅彩瓷器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非常明晰地反映了珐琅彩瓷器 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到式微的过程。
2、细致秀雅 瓷中极品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为素胎,所以必须用黄、胭脂红等作地子,然后再绘制纹样。其画法也是从铜胎画珐琅移植而来。雍正时期则解决了高度白色釉上着色 绘画的问题,并有了更细腻多样的国产珐琅颜料,造型雅致,构图清丽,极具艺术感。乾隆则是将珐琅彩颜色发展到十几种,并明显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 响,器物造型多种多样,纹饰构图繁复华美,绘制工艺极尽巧妙。康雍乾三朝珐琅瓷器的共同点就是工艺极其精致,颜色沉着鲜亮,造型规整疏朗。
珐琅彩瓷器在短短的百余年内经历了创造但不完美的康熙时期,完美但数量极少的雍正时期,尚未发挥便失宠的乾隆时期三个阶段。感慨着历史是由当权者个人情绪操纵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珐琅彩瓷器的珍贵,特别是鼎盛的雍正时期所呈现的美轮美奂。
3、瓷中极品 瓷润工细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亮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 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绘画也成为珐琅彩瓷的精华所在,画工并非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 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它独特的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 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 沈晖、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
4、珐琅异彩 洋为中用
珐琅彩瓷最突出的特点,是绘画时是什么颜色,烧出来仍是什么颜色。施彩虽较薄,但看起来却有凹凸不平的立体感,绘画层次鲜明,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它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勾勒填色、没骨敷彩,并利用画面中的空白,配以书法隽秀的题诗;诗的引首、句后还加以朱砂印章,成为集瓷、画、诗、书、印于一身 的高雅艺术品。珐琅彩瓷的用料,在康熙时期以进口珐琅料为主,雍正六年以后,随着宫中自炼珐琅料成功后,珐琅彩瓷以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 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成为紫禁城内皇帝、后妃们赏玩的御用瓷,在清宫内独领风骚近百年,乾隆皇帝由此赐御旨庶民弗得一窥。
珐琅彩瓷由于烧制成本昂贵,仅以康、雍、乾三朝为限。珐琅彩瓷器胎白釉润,色调明快,其精湛程度远非其他瓷器所能比。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
底部款识据说都由一个叫刘福的人书写?
我是黄员外
我来回答:
清代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的集大成时代,清代制瓷的水平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受到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的传统影响,清朝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而题主所说的清代官窑落款款识都是由刘福这个人所写,显然是不现实的,清代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历十二帝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国祚276年,试问一个人可以活个将近300年吗?显然不能啊!所以首先题主所提这个问题就根本不存在咯!
接下来我们还是来说说清代的官窑吧!
到了清代时,新开创的墨彩金彩珐琅彩等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吉语款花押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康雍乾三朝因清代官窑瓷为官搭民烧,非官办官烧或专烧,故清代官窑瓷的称谓也就和明代以帝王年号冠名于官窑瓷的做法不同,采用以督窑官的姓氏称窑!
臧窑:代表清代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的制作。
郎窑:代表康熙四十四年以后的瓷器。
年窑:代表雍正朝的瓷器。
唐窑:代表乾隆朝的瓷器。
终上所述:题主所提的问题更没有成立的可能性了!
嘉庆道光咸丰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已没有像清前期以督窑官的姓氏称窑的做法,一概由地方长官监管,同治在景德镇珠山原御器厂旧址上重建御器厂。光绪元年,清末宣统,景德镇御器厂陆续为宫廷和清东陵和清西陵烧制了数量多质量高的御用瓷和祭祀瓷,这就是清代官窑大致情况!
如何区分明清时期的瓷器?
明清瓷器在瓷胎方面的区别
明代瓷器胎骨颜色与元代相同,皆为白色,但更白一些,明代早期、中期胎质较为精细,胎壁也稍薄一些,而晚期胎质逐渐转为粗糙,胎壁也变厚一些。
但从瓷胎总的情况来看,明代瓷器胎土比元代淘洗得要精细,故瓷胎内所含杂质较元代少些,因而在一些器物的沙底上所呈现的火石红色氧化铁红斑的现象也有着明显的减少,器物的胎壁比元代也相应变薄了。
清朝瓷器的瓷土一般都淘洗得比明朝精细一些,因而胎骨内所含杂质较少。明朝瓷器胎骨上所反映出的那种氧化铁红色斑点的现象此时就比较少见了。另外这时瓷胎的胎质坚密以及洁白透明程度都超过了明代。(但由嘉庆时期开始资器的胎质逐渐趋向粗松)。
明清瓷器在瓷釉方面的区别
明代景德镇瓷器在瓷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制釉工艺技术得到了提高。这时的釉质比以往更为紧密、精细,釉色品种大为增加。瓷器之釉由元代比较单一的白釉、红釉、蓝釉,逐渐过渡到种类繁多的各种颜色一道釉。红釉在这时期已烧制成功,颜色已变得鲜艳了。同时又出规了黄釉、绿釉、彩釉、洒蓝釉、豆青釉、孔雀绿釉等釉色.
清朝景德镇瓷器在瓷釉的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时它不仅继承了历代的一些釉色,而且还创造出许多新的釉色品种,烧制的釉色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青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绿釉、黑釉、紫釉以及炉均种,茶末釉、窑变红釉等,品种非常齐全。属于以上这些种类的单一色釉,一般都称之为“一道釉”或“一色釉”。
当时烧制一色釉的工艺技术是比较高的。一种釉色可以烧成若干不同的品种,如红釉中就可分为:祭红、变窑红、豇豆红、芸豆红、郎窑红、珊瑚红、抹红、胭脂红等。蓝釉可分为:霁蓝、天蓝、砖蓝、洒蓝、孔雀蓝等。绿釉可分为:水绿、瓜皮绿、孔雀绿……等。由于当时烧制一道釉器物,无论是瓷彩的配料,还是烧制的火候,都掌握的非常好,所以烧制出同种颜色的器物,颜色基本上一致,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清朝瓷器在质量方面和工艺水平方面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
清时的白釉瓷器与明朝的也有所不同。清朝的白釉一般可分为洁白的和白中微闪青两种,同时在施釉方面一般都施的比较薄,瓷釉和瓷胎结合得也比较紧密,俗称贴骨釉,这和明朝时期白釉的那种白中微闪黄、白中闪青及施釉肥厚的特征有所不同。
明清瓷器在纹饰方面的区别
明代瓷器在花纹装饰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装饰方法和元代基本相同,依然是以绘画纹饰为主,也也有少量的刻划纹饰。在纹饰的绘画上明代比元代更趋于工整精细,但绘画中所表现的生动豪放风格却不如元代。
①龙纹 这时候的龙纹,龙头较长,嘴部突出,两眼均在同一侧面斜点。此时龙纹有猪嘴龙之称,其龙爪大多数都为三、四、五爪,如若风车形,龙发向上,所画龙鳞也比较简单。
②八宝纹 明代绘画八宝纹其顺序与元代有所不同。明早期、中期八宝纹顺序大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晚期的顺序多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②明代画儿童,一般头顶后部特别大,比例不大合理。
清代由于瓷器彩色的发展,使得瓷器绘画这一花纹装饰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清代彩绘瓷器数量相当多。清代初期,瓷器绘画的风格和明代晚期近似,大部分为写意画,初期以后瓷器的绘画大多变为工笔画,这与当时纸绢画的风格是相一致的。这种绘画,线条柔和、画面精细、布局规矩,但缺乏明代及清初写意画那种线条流利、画面自然、生动、豪放的风格。
在绘画题材方面,清代与明代相比,更加广泛丰富,主要内容有:花鸟、花果、草虫、云蝠、云龙、龙凤、鱼藻、八宝、山水、人物、仕女、楼台殿阁、历史故事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其中一些花纹图案与明代有所变化和不同。
龙纹 清代的龙纹,龙头比较大,如同杯子头,龙角比较明显和突出,龙须较多,两只眼睛点的立体感较强,下唇伸出较长,龙身较短,比较短笨,龙爪分为四爪、五爪(官窑一般是五爪龙,民窑为四爪龙)。龙爪皆粗壮有力,形式如同鸡爪一样。
八宝纹 这时八宝纹的顺序和明晚期相同,即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文宇装饰 清代比较盛行文字装饰,有名人的诗、词、歌、赋,也有像出师表、赤壁赋的长篇文字,另外还有“喜”、“寿”、“福”字等。
这时,特别是中后期,由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日多,在瓷器上出现了西洋人物、洋狗、洋房、西方船舶等内容的东西。这些西洋纹饰主要绘在出口瓷和一些珐琅彩瓶瓷上。
另外,在清代除绘画的纹饰外,在瓷器上还有少量的刻划、镂空、堆塑、模印等纹饰。
由陶到瓷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最近在研究有关古陶瓷的问题,腆颜答一下,恳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欢迎关注点赞!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或者说有五个标志性节点,可以称之为五个里程碑,下面一一详述。
(1)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出现
江苏溧水县神仙洞、河北徐水县南庄头、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广西桂林市甑皮岩、湖南道县玉蟾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新石器早期遗址都出土有陶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共同特点:均为粗砂陶,质地粗糙疏松,出土时都碎裂成不大的碎片,只有个别能复原成整器。这时候的陶器烧成温度很低,可能仅在700℃左右,陶器质量较差。201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和张弛教授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中国仙人洞遗址两万年陶器》一文,证实万年仙人洞陶器出现的时间为2万年,这是目前世界已发现陶器的最早年代。下图为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片。
(2)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印纹硬陶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于商代,兴盛于西周,春秋战国后逐渐衰微。印纹硬陶大量出现于我国南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安徽,以及福建、广东、台湾和香港等广大地区的遗址和墓葬中,在北方及黄河流域则非常少见。印纹硬陶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有所降低(较一般陶器而言),所用原料一般为含杂质较多的瓷石类粘土原料(一般陶器为易熔黏土),烧成温度已可高达1200℃。但在印纹硬陶出现初期,其化学组成变化较大,烧成温度亦很不稳定。下图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制板瓦,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建筑用陶制品。
商代成功烧制成原始瓷,原始瓷主要熔剂为氧化钙,成为钙釉,是我国独创的高温釉。成型与装饰方法承袭了印纹硬陶的成型与装饰方法,施釉方法较原始,为浸釉和涂釉。后期烧成温度可达1200℃以上。下图为商代原始瓷,由图片可见施釉方法是非常粗燥的。
(3)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发明。
东汉晚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陶瓷工艺发展中的又一个飞跃。青釉瓷在我国南方首先烧制成功的原因一方面依赖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瓷石资源丰富,另外也是我国南方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烧制工艺的长期积累的功劳。青釉瓷发展过程中,装烧用窑具也在改进。岳州窑和洪州窑在隋代或更早一些时候都已出现匣钵。匣钵的使用标志着制瓷工艺技术的进步,对增加瓷器产量和保证质量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五代时期,青釉瓷的烧制工艺愈臻成熟,已摆脱了开创初期深受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影响的风格,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下面三图分别是越窑青瓷小盏、越窑青瓷鸡首壶和考古遗址出土匣钵。
(4)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隋唐时代北方白釉瓷的出现,打破了青釉瓷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我国陶瓷历史上“南青北白”的两大体系;为后世的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提供了物质基础。 白釉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工艺的又一个飞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白釉瓷的国家。白釉瓷胎的原料为含高岭石较多的二次沉积粘土或高岭土和长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岭土和长石作为制瓷原料的国家,代表的是邢窑的白瓷。下图是唐代邢窑净水瓶。
(5)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
宋代到清代的各大名窑,如官窑、哥窑、钧窑、汝窑、耀州窑、临汝窑、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建窑、长沙窑、德化窑、宜兴窑、景德镇窑等,以颜色釉瓷、彩绘瓷或雕塑陶瓷著称于世,使我国陶瓷的科学和艺术的辉煌成就达到历史的高峰,这可以称之为第五个里程碑。答主尤其偏爱汝窑的青瓷,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极致之美,堪称名瓷之首!话不多说,放几张图片带大家领略一下汝瓷的风采。尤其是最后一图的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汝窑遗址发掘时发现的唯一天蓝釉作品,也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称之为国宝毫不为过!
从陶到瓷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说有三方面的技术突破:
一方面是原料的选择发生了变化,在北方是从易熔粘土配方发展到高岭土和长石的配方,在南方则是从易熔粘土配方经过瓷石质粘土配方到瓷石加高岭土的配方。
另一方面是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在我国南方的浙江和江西,在商代才分别出现了龙窑和带有烟囱的室形窑,在我国北方的河北,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大燃烧室、小窑室和多烟囱的小形窑,实现了窑炉结构的又一次突破,使我国陶瓷达到了最高烧成温度。
最后是釉的形成和发展。商、周时期是釉的形成阶段,增加助熔剂含量和提高烧成温度是釉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汉、晋、隋、唐、五代时期是釉的成熟阶段,南方的青釉为钙釉,北方的白釉是属透明玻璃釉。宋代到清代是釉的发展阶段,官窑、哥窑、钧窑、汝窑、龙泉窑、建窑和景德镇窑,均以颜色釉瓷著称于世,这些瓷釉并非都是透明的玻璃釉,而是在烧制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析晶釉、分相釉,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分相析晶釉。
最近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热播,掀起全民的关注文物保护的热潮,这是考古文博界的大幸!可是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海报中唯一一件文物就是明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众所周知,在英语中,china一词既是陶瓷、也是中国,可见中国古代陶瓷在当时国际上的影响力!但是现在喜欢收藏陶瓷的古董玩家有很多,真正去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希望《国家宝藏》的热潮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去研究我们先人奉之瑰宝的工艺,并将其传承下去,这才是我们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真正原因吧!
(PS: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和新浪博客,侵删致歉。本文部分观点来自教授学术观点,尚不成熟未发表,请勿转载、抄袭用于商业、学术使用。)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