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瓷器都有橘皮纹吗,雍正红釉瓷器的款识?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明清的瓷器都有橘皮纹吗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和田玉橘皮纹说明什么?

橘皮效应,指的是表面在经过人为打磨后的表明现象,一般指的是山料打磨后的表皮形态。可以看到,在玉器打磨过的表面看似如同橘子皮状的外观,皱纹、凹点、坑洼不平等现象。橘皮有大有小,有些玉件表明的橘皮纹很大,斑纹清晰,高低起伏大,有些橘皮纹小,斑纹不容易被觉察,只要用放大镜或手电打光后才能看出。

瓷器爆釉的特征?

我们在一些瓷器表面看到形状各异,有的像虫蛀一样大小不等的小孔,即是因爆釉形成的。收藏界一般均认为爆釉是和瓷器碰撞引起釉面开裂有关,但实际上形成爆釉的原因很复杂。

有的瓷器没有经过碰撞,还有的新烧的瓷器产生了爆釉。而有的瓷器釉胎均碰坏,时间很长也不爆釉。

瓷器的缩釉与爆釉与原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有直接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瓷器的鉴定有很大的帮助

瓷器的爆釉

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

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融,无法引起缩釉,此说难以成立。

后者,窑内瓷器的冷却是胎釉同时冷却,冷却快大多是产生釉裂或胎釉同时爆裂。

热胀冷缩是一较普遍的物理现象,冷却能缩釉,但它是整体冷缩不是引起缩釉点的主要原因。

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青白釉料,就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

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

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

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古玉橘皮纹形成年代?

古玉入土后,由于坑内的环境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地温、地湿等),所以玉器也会发生一些物理变化。其中较为重要的两点是:应力反应和钙化。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在有的玉器表面会产生橘皮纹(又叫氧化突起)的特性。

橘皮纹的最大特征是:基于玉器表面为水平基础,高出平面一些突起而形成。侧光观察时最清楚,用手摸上去又不是很明显地能感觉不出来。而用酸腐蚀出来的类似橘皮纹,则是在玉表以下凹下去形成,整体基于玉器表面以下,用手摸上去感觉很明显。这是真、假古玉的又一最大区别。

一般橘皮纹的产生会伴随钙化一起出现,在没有钙化的玉器表面很难看出橘皮纹。所以有橘皮纹产生的玉器一定是老玉,没有橘皮纹的玉器不一定不是老玉。要综合分析才可判定。

季红釉?

祭红釉是景德镇的陶工在明宣德时期创烧的著名红釉品种,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

祭红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在古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

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当代祭红烧制精品不多,而且烧制数量本身就大量减少。

明代红釉器的烧制到宣德朝完全成熟,无论质量和产量都达到最高水平,因此,业界对宣德红釉以专有名词“宣红”称之。180年后清康熙朝郎廷极主持御厂窑务时,又重新烧制出了新的品种红釉瓷,人们称之为“郎窑红”或“郎红”。永宣红釉器为国家祭祀礼仪需要而研烧,故又将其称之为“祭红”。三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都是以铜为呈色剂,都是高温釉种,都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

二、名称涵盖不同。祭红外延广泛,凡宣德以至明清、民国和现代同宣红类似的高温红釉皆称祭红,故祭红包括宣红,而宣红不等于祭红。

三、釉质高温黏度不同。包括宣红在内的所有祭红釉,其物理性质中高温黏度系数都大大高于郎红,因此郎红器都有“脱口”现象,即烧制过程中器物口沿及其相邻部位因釉汁下滑变薄,铜离子无法形成红色层,致使该部位釉面呈无色状态并露出白胎底色。而祭红釉器仅在器口顶部露出白胎底色,因其红白界线分明、宽度一致,极似中草药材中的灯草,故行内人名之曰“灯草边”。釉质高温黏度不同的另一结果是釉汁向器物下部流淌的效果不同,祭红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积釉少或不积釉,而郎红釉垂流性强,烧成后器物根部积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止红釉垂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窑器则往往釉垂器底同匣钵粘连,取出后必须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时往往伤及圈足,使之伤痕斑斑,这是判别郎红器是真康熙还是后仿器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釉质透明度不同。祭红釉为乳浊状釉,失透,釉中大、中、小气泡较多;郎红釉为玻璃状釉,透明度高,釉中气泡较少。

五、祭红釉面不开片(除宣德“桃花面”品种外),郎红釉面开片。

六、宣德祭红与清三代祭红的异同。相同处是宣德祭红和清三代祭红都不开片,都不易流釉,大部分产品器口都有“灯草边”,大部分产品釉面都有“橘皮纹”。不同之处在于:永宣祭红釉比清三代祭红釉色鲜艳;永宣祭红器釉层比清三代厚;显微结构上,永宣祭红釉中气泡周围有红圈而清三代祭红没有,永宣祭红釉中有红色斑块而清三代祭红没有;永宣祭红釉不积釉而清三代祭红有积釉现象。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永宣祭红属于石灰碱釉配方但已失传,清三代祭红用的是石灰釉配方。

七、永宣祭红、清三代祭红同清末民国祭红的区别。永宣和清三代祭红器除在器型、胎质及釉质肥润上同清末民国祭红有区别外,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清末民国祭红的“灯草边”不是自然烧制出来的,而是人为用白釉涂抹成的,祭红祭蓝都是如此。

宋代,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也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