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赞美词大全,古董瓷器的文艺叫法?

​古董瓷器的文艺叫法有玉壶春瓶等。

明清瓷器赞美词大全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之一。

陶瓷祭红斗笠碗底款中王国贾泊氏是什么年代的?

中王国是90年代贾泊在美国创立的中国高档奢侈品瓷器品牌。

虽然近代,但是他们的产品被大英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为高档瓷器。

康熙霁红釉瓷器特征?

特征:

一:霁红釉瓷器没有裂纹,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因为祭红釉瓷器的这个特点,所以它非常适合被用来制作成为餐具、茶具、酒具等一些日用瓷器。

二:霁红釉瓷器釉面不流。因为祭红釉瓷器的这个特点,所以它不会脱口,口项和底坝会形成非常魅力的灯草边,坝子也不会粘着垫饼,坯胎十分轻薄。

三:工艺处理得好,血红色调赏心悦目。祭红釉的釉层比较细胞,而且是在没有经过煅烧的生坯上,在烧制的过程之后,氧化对釉面具有损害作用,因此,祭红釉比钧红以及郎窑红的成品率都要低,烧制的难度要比前两者大得多,所以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了。

怎样才能鉴定出明清瓷器的真伪?

方法/步骤

6/7 分步阅读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花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瓷器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2/7

2、看瓷器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7

3、看瓷器工艺:

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7

4、看瓷器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7

5、看瓷器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7

6、看瓷器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7/7

关于明清瓷器鉴定的相关信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铁锈斑驳的青花瓷为何能成为藏家眼中的珍宝?

大家好,我是优画君,优画网主编。优画网,一家有品位、懂生活的艺术电商。我们的口号是:“简单艺术,简单生活”,我们的愿景是:“让艺术创造价值”。很高兴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丛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清代龚轼《陶歌》

青花瓷器的出现,是中国瓷器史上从白瓷向彩瓷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釉下彩最成功的代表,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国瓷”。

瓷器历史上,有一个最神秘的词“苏麻离青”,它是一种用来画青花瓷的颜料,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

明代的史料中,有明确的关于苏麻离青瓷器的记载,其中反映出当时的皇室对于苏麻离青瓷器的推崇与热爱,风靡一时,流于民者甚少。

历史上,元代开始对外开放,阿拉伯人将他们本土出产的宝石、香料等通过丝绸之路运送到中国进行交易,苏麻离青进入中国。

又因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缘故,进口的“苏麻离青”成为了元末明初的潮流之主。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状况有着明显的区别。

特点:苏麻离青,深入胎骨

在鉴赏瓷器时,了解其历史源流与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青花瓷经历了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和明清青花,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明早期)苏麻离青的呈色具有靛蓝、晕散、结晶斑等特征,其青花釉色清雅朴素,纹饰超凡脱俗,苏麻离青深入胎骨,错落的散晕斑点有如水墨画的墨晕,淡淡晕染出超然之境。

不止于此,苏麻离青在青色中隐隐有蓝色光泽,以天青调和柔碧,在深沉与端庄之外多了几分隽永与清丽,端庄凝雅,观之心喜,也符合明代早期的皇室审美,也就难怪苏麻离青被称之为明代最珍贵的青料了!

它既有自然晕染的朦胧,又不失宝石般的光泽。

如果说“中国红”热情奔放、吉祥喜庆,那么青花瓷上的“中国蓝”则优美典雅,清新温婉。

【青花人物罐】胎釉精细,青色浓艳明快,造型新颖多样,纹饰优美生动,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明、清两代青花的典型。

(明早期) 青花人物罐

口径:19cm 高:29cm

鉴定:岁月的产物不可仿制

随着近些年来高科技界对我国古代陶瓷器研究的不断深入,“苏麻离青”这种钴料的本来面貌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随着如今收藏的升温,和造假技术的不断提高,防止“打眼”是青花瓷收藏人士们的必修课。“辨真伪”“断年代”“定窑口”“评价值”是青花瓷收藏者都很熟悉的四句行话。

苏麻离青烧制的青花瓷有以下特征:

一、色泽通透

用苏麻离青烧制的青花瓷深蓝中透着纯蓝,格外亮丽、晶莹。

铁在青花里烧成的颜色是黑色,这是铁发色的黑釉,锰烧出的是紫色。而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制下就没有紫色,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

二、蜘蛛网纹明显

蜘蛛网纹,是苏麻离青钴料在高温下形成的自然现象,它是特殊高温环境下的特殊时间里形成的。

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这些精美的“蜘蛛网纹”是“苏麻离青”钴料在1300度高温下的杰出作品,完全是由钴料中的钴、铁等元素决定的,它的形成,是人工无法控制的。

三、有晕散

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

铁是一种强助熔剂,青花料在窑里面烧的时候会完全熔解,就像冰块化了后就到处流淌。

苏麻离青在窑里烧的时候向四周渗透扩散,就形成了晕散。晕散现象新颖别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

青花瓷制成后,其分子经数百年的自然运动,瓷器纹饰边沿淡淡出现了毛茸茸的晕散感,这种苏青料经数百年分子运动所表现的特有现象是不可仿制的。

四、有黑斑

苏麻离青里的铁含量很高,就导致在窑里烧的时候过饱和了,一些铁元素析出在青花的表面,形成黑色的结晶,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就是所谓的黑斑。

褐色结晶斑是青料中的铁分子历经数百年活动,游离于釉面经氧化形成不规则,不均匀的黑斑,给人的感觉好像从釉内长出来的,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也是极难仿制的。

价值:物以稀为贵

随着苏麻离青的引进,中国青花瓷烧造工艺达到了高峰,被专门用于官窑和大小不同青花瓷器的描绘。

其中以大梅瓶、大罐上所表现出的特征最为亮丽,可惜在明朝宣德年后就此绝迹。苏麻离青这种青料珍贵并且稀少,自然被当时的人们奉为无上至宝。

随着苏麻离青青料的用量逐渐增加,瓷器上的花卉、山水、枝叶纹饰也愈来愈复杂,苏麻离青青料渐渐不够用了。由于受到青料容易晕散和不足的限制,人物和花鸟图案在明早期青花上极为少见。

永乐和宣德的瓷器,是青花工艺的典范。它不仅为明代宫廷所喜爱,更受到了外国王室的推崇和西方上层社会的追捧。

永宣青花瓷器如此珍贵,不仅在于烧制工艺的精湛,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外往来密切,郑和七下西洋,海外贸易频繁,而青花瓷深为当地贵族喜爱,很多珍贵的青花瓷大量地流传到海外众多地区,国内的青花精品存世量不多。

再加上青花瓷器的特性及炼制过程复杂,烧制过程成功率低,且易裂易碎,这些能留存下来的青花瓷器,更是令人惊叹不已。

“物以稀为贵”是收藏市场中永恒不变的规律,毋庸置疑,永宣青花瓷精品的身价随着时间沉淀,将会成倍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