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事博物馆,大量德军被活活冻死?
二战期间最惨烈的战争就是:苏、德战场了。在苏德战场上,每场重大战役,双方都投入百万大军,坦克数千辆,火炮数万门,死伤的人数不计其数。其中莫斯科保卫战作为苏德战争中最至关重要的一战,此战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了苏联的存亡、同样也关系到德国能不能赢得这场战争。用一句话形容莫斯科保卫战就叫做:最强的进攻遇到了最不要命的防守……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事现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集中了550万大军、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这场战争的一开始,苏联人完全不在状态,几乎被德国人追着打、吊着打、换着花样打。开战第一天,苏联就损失了1200架以上的飞机,其中一半的飞机还没有起飞就被德军炸毁在跑道上了。
苏联俘虏往后的苏德战场的形势几乎是一面倒的状态。一场基辅战役,苏军被俘士兵总数达到了66万人以上,其中还有好几万的军官。
开战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苏联共损失兵力在30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损失各种火炮70000门以上、作战飞机损失在7300架以上…
1941年10月2日开始,德国的集团军群终于向莫斯科发动攻击,代号《台风行动》。德军几乎出动了所有的精锐部队,其中:进攻军队人数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
一场关系到苏联整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战役打响了——莫斯科保卫战开打。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莫斯科保卫战苏联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呢?二是,德国人被大量冻死以后,为什么不直接抢掠来补充后勤物资呢?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人能够取得胜利,除了苏联人坚强的战斗意志力以外,天气也是帮了大忙的莫斯科对于苏联意味着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莫斯科一旦被德国人占领的话,苏联立刻就有亡国的危险了。于是乎,苏联人在莫斯科会战中可以说是:誓死一战、倾其所有、不惜一切代价了。
莫斯科会战从发起到僵持,一直到苏联人最后 的反攻,一共持续了三个多月时间。最后的结果就是:德国人在莫斯科城下伤亡了50万人以上,然后不得不宣布——此战苏联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苏联在前期损失如此惨重的情况下,还能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呢?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就是:苏联人已经无路可退了,从上到下都抱定了必须守住莫斯科的坚强决心。大家应该听过一句话:苏联虽大但是身后就是莫斯科,已经无路可退了。
当时斯大林也坚持留在了莫斯科和德国人决战,这对苏联人的士气起到了巨大的鼓舞。
无数的苏联人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与德国人开始了殊死搏斗、无数苏联人与德军展开了生死对决、无数苏联人开着飞机、坦克冲向了德军阵地再也没有回来、无数的苏联人拉响了手雷抱着德军一起同归于尽……
其中莫斯科会战中负责修筑工事、挖战壕的一大半都是妇女、老人甚至是未成年的小孩。说到底就是:苏联此时已经完全抱定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莫斯科的决心。
第二个原因就是:德国人自己的后勤出了问题外加上天气因素的加持
德国在攻打苏联之前是非常狂躁、非常自信的,没办法,德国人在西线战场过于顺利了。德国在欧洲发动二战以后,只用了短短二年不到的时间就攻克了无数的国家。当时欧洲的两强——英国和法国也已经完全失去抵抗力了。
法国面对德国的进攻只坚持了一会儿就选择投降了;英国也已经被打趴下了,德国正在不停地对伦敦进行着轰炸。
按照希特勒战前的设想:只需要用三个月时间就能搞定苏联的。这样的话,从1941年6月22日出兵,最多9月底苏联也就投降了。这样一来,德国人也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在冬季到来之前回家了。
不过希特勒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苏联的战略纵深太大了。尽管开战的一开始,德国势如破竹般的取得胜利,可是苏联人还是有路可退的。
这样的话,德国人最擅长的“闪电战”也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德国人也就面临一个比苏军更加可怕的敌人——自己的后勤和苏联的严寒天气。
被冻坏的德军坦克莫斯科会战中,德国人算是彻底地败给了自己糟糕的后勤和严寒的天气了。德军一共冻死、冻伤了几十万人、无数的坦克和装甲车由于缺少防冻措施变成了一堆废铁。
有人说,德军不是败给了苏军,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后勤和酷寒的天气,我认为说的也是有一点道理的。
既然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被冻死了几十万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为什么不直接抢掠来保障后勤补给呢?这个问题如果问当时的德军的话,估计德国人会表示——无语。他们当时也是想抢来着,关键是抢谁的、有什么东西可以抢,这是个核心问题。
德国人当时在莫斯科城下面临的局面就是:没处抢,除了严寒的天气、誓死抵抗的苏军、皑皑的白雪、外加上冻的奄奄一息的德国人以外,莫斯科城下啥也没有。
虽然在苏德战争爆发的一开始,苏联人被德国人吊着打,可是他们也想出来了一个绝招:坚壁清野。说白了就是:德国人可以打败我、俘虏我的士兵、占领我的土地,但是想获得补给那是不可能的。
德军面临着无比糟糕的局面苏联人早在莫斯科会战爆发以前就把所有能用的、能吃的、能喝的东西全部破坏掉。德国人占领的地方往往是一无所有,除了难民以外啥也没有,这样德军的后勤补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被大量冻死的德军士兵随着德军不断的推进、不断的占领苏联的领土,他们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补给越来越跟不上了。德军打到莫斯科的时候,除了碰到苏军以外还碰到了严寒的天气。
此时的德军身上穿的估计是秋装、,在莫斯科郊外零下40度以上的严寒天气下,也只有剩下:被无情的冻死一条路了。
被冻死的德国士兵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德国人当时不去抢物资呢?
对于德军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苏联人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防止德军从当地的百姓那里抢夺衣物和粮食,苏联统帅部在德军还未抵达莫斯科以前就下令转移所有的当地居民以及物资。
苏联转移了说到底就是:德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冻死、自己的武器装备变成废铁,因为实在是没啥可抢的了。苏联人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当时能打包带走的绝对带走、一根毛线都不会留给德国人;不能带走的就会就地销毁,防止德国人获得后勤补给。
苏联最高统帅部曾经下达过这样一个文件:
当我们的部队不得不撤退时,必须运走全部铁路机车车辆,不给敌人留下一部机车、一节车厢,不给敌人留下一公斤粮食、一公升燃料……在沦陷区,要造成使敌人及其所有走狗无法安身的条件,步步追击他们,消灭他们,破坏他们的一切活动。
举个大家想象不到的例子:苏联人把莫斯科周围的树木都砍伐完了、烧光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防止德国人砍树烧火取暖。最终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面临的就是:严寒的天气外加上视死如归的苏军战士,然后就无情的失败了。有哪些非常冷门的冷知识?
方多图预警,数据高能,用更直观的方式演绎你所想不到的冷知识。
一、乘地铁位置分布(无座时)
35%的人随缘占位,8%的人刻意选择钢管附件旁边,你属于哪一种?钢.....钢管?
(数据来源:新城快报)
二、广州人更留恋周末的夜晚
广州人周末深夜打车比例较高,怪不得那么多宵夜大排档
(数据来源:滴滴)
三、超级富翁究竟有多富有?
全球8个超级富豪的净资产总和已高达4,260 亿美元,相当于全球较贫穷的一半人口(36亿人)的财富总和。(数据来源:Global Wealth Databook 2016 )
四、中国烟民与香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大多在18-22岁
青少年吸烟问题不容小觑,有36.1%的烟民,在14-18岁就开始吸烟,中西部地区烟民元多远东部沿海地区
(数据来演:腾讯数据)
五、爱抖腿的人心中都有一台缝纫机
42.3%的人中学就开始抖腿。
一项研究告诉我们,人在焦虑紧张、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容易抖腿,
与祖先在生存过程中随时准备逃生的起跑应激反应非常相似。
(数据来演:网络)
六、外卖小哥有多拼?1小时8单!
为了每单6元的提成,外卖小哥1小时可接8单,跑遍三公里范围内8个不同的地方。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七、深圳喜提空巢青年之都榜首
深圳的空巢青年在2017年一度达到300万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八、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大多从何而来?
复杂的人事关系、领导的故意刁难、职务模糊的情况都是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
其中人事关系复杂占25%,比重最高,所以职场总是上演步步惊心尔虞我诈。
(数据来源:网络)
九、哪个星座容易当领导?
天蝎、天秤、水瓶座最容易当领导。
脾气火爆易冲动的白羊不是很适合当leader,在一项调查里,白羊座领导仅为1.75%
(数据来源:搜狐星座)
十、拖延症计算公式,你要不试试?
造成拖延症的三大因素:完美主义、害怕失败、不懂自我控制
试一试科学家研究得来的拖延症公式,严格要求自己。
以上数据有效范围均为2016-2020年之间,
图文由 iSlide PPT设计。
先写这么多,后面再来更新啦!
宝马总部在德国哪个城市?
在慕尼黑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兼首,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
在城市特有的风情建筑中,哥特式、古罗马式、巴罗克式古建筑比比皆是。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耸立着一座22层的现代银灰色高楼,雄伟壮观,这便是德国宝马公司总部大厦。宝马总部大厦主体是由四个圆柱型塔楼组成,象征发动机的四个气缸。旁边有一座碗状建筑物,这是德国宝马博物馆。
如何看待二战德军突击虎自行火炮?
二战是奇思妙想不断涌现的时期。其中,“突击虎”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这不只是因为它安装的巨炮,或是在《战地5》中出场,另外,它还起源自虎式坦克这种传奇武器。由于产量有限,加上前线的需求紧迫,二战德国只把少量的虎式底盘用于生产变形车,“突击虎”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故事发端于斯大林格勒——在这座以苏联最高领导人命名的城市,德军陷入了“由钢筋和混凝土建成的地狱”。
当时,苏联人将整个城市改造成了坚固的防线,为摧毁它们,德军甚至投入了重型火炮,但后者在混凝土建筑前依旧无能为力。面对连续不断的炮击,苏联守军坚持了超过两个月,并让德军付出了重大损失。在遭遇惨败之后,德国人意识到,他们需要一种大威力的巷战武器。
在立项之初,“突击虎”计划安装一门21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但由于榴弹炮的开发出现了滞后,加上其威力也无法满足要求,整个计划一度陷入瓶颈。
但就在项目进退两难时,一种德国海军开发的武器却吸引了陆军。在1940年代初,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曾设计过一种380毫米口径的重型火箭炮——即“61型火箭发射器,它可以将数百公斤的炸药射向水下,摧毁藏匿于浅海的敌军潜艇。
这种火箭炮于是被移植到了“突击虎”上。从结构上看,它实际是一种短管火炮,炮身长度仅为口径的5.4倍。
按照一则定律:炮管长度与口径的比例越小,火炮的射程就越近,炮击的准确度也越低——为此,工程师们在380毫米炮弹的底部安装了火箭助推装置,这也是该武器被称为“火箭发射器”的原因所在。“突击虎”使用的380毫米炮弹包括两种,其中一种是空心装药破甲弹——它引爆时产生的高速射流能穿透2.5米的混凝土墙;另一种是普通的高爆弹——其内部填充了大约125千克炸药,能令巷战像拆迁一样简单。
“在开火时,一门大炮的炮组要考虑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距离和风速——它们直接影响了炮击的准确性。但“突击虎”的情况要更为复杂:由于火箭弹的助推燃料受温度的影响极大,其射程和弹道经常出现改变:一般来说,在15度的常温下,“突击虎”的炮弹可以被抛到5560米外;但在严寒状态下,这一数字经常无法达到5000米。
每一枚“突击虎”的炮弹重量都超过了340千克——几乎与5个成年男子的体重相当。正是因此,在搬运炮弹时,乘员需要依靠液压设备的帮助,但即使如此,一轮装填的时间还是达到了8分钟以上,这在后来的作战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结构与虎式坦克相比,突击虎的另一个变化在于上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它的设计都受到了一种苏联自行火炮——SU-122的影响。在苏军中,SU-122也大体扮演着与“突击虎”相同的角色——即强行摧毁敌军的坚固据点。
SU-122设计给“突击虎”的最大影响,就是令后者抛弃了虎式坦克的垂直装甲,并更换了倾斜式装甲,其厚度则被增加到了150毫米——这一厚度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令“突击虎”可以抵御绝大部分坦克炮的直接射击。
但与此同时,“突击虎”的重量也突破了65吨的大关。这一数字是当时普通坦克的两倍左右,至于其机动性则变得更为恶劣:越野状态下,它们的最高时速只有不足20千米。
研发“突击虎”的设计在1943年8月完成,随着项目通过,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也正式开始。
按照最初的计划,工厂每个月将提供10辆“突击虎”,然而,但考虑到该计划会影响虎式坦克的生产,他们最终做了一个折衷的决定。
按照新设想,工厂将不会为“突击虎”专门生产底盘,相反,它们会废物利用,对大修中的虎式坦克进行改装。也正是用这种办法,柏林的阿尔凯特工厂(Alkett)在1943年夏天生产出了“突击虎”的原型——由于某些原因,原型车的上层结构采用了廉价的软钢——它在防护能力上也无法与品质更好的装甲钢同日而语。
这辆原型车的测试结果喜忧参半:“突击虎”的炮火威力令军方非常满意,但准确性、装填时间却过于漫长,全车的机动性也令人失望。另一个问题在于炮弹的供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军都没能生产出足够的380毫米空心装药破甲弹,令“突击虎”只能携带高爆弹投入战斗。另外,其测试还多次出现拖延,当工作完成时,前线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
测试和服役1944年8月1日下午,驻扎在华沙的德军发现自己被装进了一个死亡陷阱:所有波兰居民都拿起了武器,从四面八方攻击驻军。狭窄的街道、坚固的建筑和顽强的抵抗者,这一切都让赶来增援的德国人陷入了困境。为镇压起义,他们调集了几乎所有的新式武器。
在完成测试后不久,“突击虎”的原型车直接开往了战场:8月中旬,它携带12发炮弹抵达了华沙市区。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宣传,德军还破天荒地拍摄了这种“秘密武器”轰击起义军的影像——在骇人的呼啸声中,一枚380毫米炮弹破膛而出,将半栋公寓楼夷为平地。
然而,这次行动也再次证明了原先的问题:380毫米火箭弹的性能不尽人意。它的准确性仍有待提升,另外,在轰击混凝土建筑时,高爆弹的表现大体良好,但面对砖砌房屋时却是另一种情况。由于炮弹巨大的穿透力,它们经常穿过墙壁,径直插入地下,期间,其爆炸的威力也会被土壤吸收。
正是因此,在第一辆原型车抵达华沙后不久,另一辆新“突击虎”也携带着调整过引信的炮弹抵达了前线。与此同时,相关的生产也在后方进行。虽然此时的战局已是江河日下,但由于希特勒本人的偏爱,“突击虎”的生产仍然像涓涓细流一样持续了两个月。
所有量产型的“突击虎”都完成于1944年夏秋之交,其第一辆于8月13日下线,最后一辆则在9月21日组装完成。这些车辆和原型车存在一定的区别,比如量产车的火炮内有36根膛线,而原型车只有9根——这种变化会对火炮的弹道带来影响。
1944年夏末,德军用这些新下线的车辆组建了三个“装甲突击臼炮连”。按照编制,这些连队都下属两个排,每个排各拥有两辆“突击虎”。同时,为运送给养、人员和设备,并为自行火炮提供战场支援,所有连队还有一辆半履带装甲车、4辆牵引车和14辆卡车和轿车等作为配属载具。
作为最早装备“突击虎”的部队,第1000装甲突击臼炮连组建于1944年秋天,它们的经历非常有趣,因为其前身是正是被派往华沙的两辆“突击虎”;在完成对起义的镇压后,这支特殊的分队又被派往匈牙利,试图镇压一起反德政变:按照计划,如果匈牙利人负隅顽抗,它们就将轰平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但幸运的是,这项丧心病狂的计划并没有得到执行。
在从匈牙利返回后,利用新收到的车辆和人员,这支分队很快被扩编成了第1000连,而他们的下一个战场位于西线。在这里,希特勒正在筹备着一场规模惊人的赌局。1944年末,利用夜幕和秋雾的掩护,他开始向德国西部调集大军,准备通过一次大胆的袭击,突入西方盟军的战线,进而制造一次新的“敦刻尔克”:在军事历史书上,这场战役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突出部战役”。
按照计划,第1000连也将加入对美军的攻击。最初,该连被配属给了第15集团军,后来又先后被调拨给第67军和第6装甲集团军——这些部队都位于进攻部队的北翼,与之道抵达的还有在9月末组建的第1001连。
当“突击虎”开赴战场时,沿途却呈现出一副惨淡景象。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交通,由于路况过于恶劣,甚至在进攻开始后数天,许多部队仍然滞留在后方,“突击虎”也根本无法前进。
关于这两支部队的参战情况,现有资料的记载已不甚明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当时,第1000连一共拥有3辆可行动的战车,第1001连则有4辆——其中,后者的部署区域在靠近德国-比利时边界的迪伦(Duren)附近。
按照一份未证实的报告,在此期间,第1001连曾用一发炮弹击毁过三辆盟军坦克——不过,这种说法可能纯属杜撰:虽然“突击虎”火力强大,但每发炮弹的威力只与普通的250千克航空炸弹相当——在战场上,它很难实现如此夸张的杀伤效果,除非受害的坦克肩并肩地排在一起。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在突出部战役中,“突击虎”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成绩。在开火时,它们会产生强烈的声响和闪光,从而引来敌人的注意,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发射一枚炮弹,便会引来数十门美军火炮的压制。同样,由于全重超过了65吨,“突击虎”的行走装置经常不堪重负。
结局在冬天,已经有“突击虎”因为故障彻底报废,而在1945年春天,随着德军不断败退,这一数字更是节节攀升。到3月时,大部分“突击虎”都被自己的乘员炸毁或抛弃:备件越来越少,机械磨损越来越严重——最终,这两个连队(当然还有1945年1月才投入战斗的第1002连)都被迫放弃了全部装备,徒步向后方撤退。
但并非所有的“突击虎”都灰飞烟灭,在战争结束时,至少有三辆这种自行火炮落入了盟国手中,其中一些在接受完战后测试后便被拆解,另外有两辆则幸存下来,成了博物馆中的展品。第一辆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另一辆则在德国明斯特。其中,前者可能是在1944年撤回后方的原型车,这辆车后来在1945年夏天被红军缴获,并和著名的“鼠”式坦克一道被运送回国。
总的来说,“突击虎”是一项失败的设计:装填缓慢和超重的问题,已经完全盖过了其性能中亮点。在将装甲提升到150毫米后,其重量较虎式坦克上升了约20%,这导致传统和行走装置不堪重负;另外,低精确度的火箭炮也从来不是摧毁坚固据点的最佳选择——直到二战结束后、短程地对地导弹的出现,相关问题才迎刃而解。
与现实中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突击虎”在游戏中的出镜率却异常之高。这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风行于欧美的二战热潮;不仅如此,“突击虎”本身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特点,比如大威力的主炮、带有工业朋克风格的外观,以及产量稀少催生的神秘感——它们都满足了军事爱好者们对“秘密武器”的终极幻想。
第一辆“突击虎”何时出现于游戏已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1990年代末,它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了日本厂商推出的《大战略2》等策略游戏中。而在2000年前后推出的即时策略游戏《突袭》系列中,玩家也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同样,“突击虎”也并非在《战地》系列中第一次出现,在《战地1942》的资料片“秘密武器”中,它们也曾在若干张地图中出现,同时,这些游戏也基本还原了“突击虎”的技术特点,比如强大的火力和缓慢的装填。在近来,一些二战策略游戏也没有忘记它,《英雄连2:西线大军》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召唤一辆“突击虎”的花费也相当惊人,而且它们也正如现实中一样笨拙和迟钝,玩家部署这些武器时必须格外小心。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在《战地5》中,每天都有数千辆“突击虎”被召唤出来,以远超真实情况的射速轰击着负隅顽抗的敌人。这也是历史的诡异之处:一种现实中完全失败的武器,却在虚拟世界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二战德军的武器对后来的武器发展影响究竟多大?
这里还是要吹一波德国了,虽然德国确实不是二战中排名前二的军事大国(美苏才是),德国的军事科技也不见得是最全面,最先进的,但是确实,德国有一些杀手锏武器、非对称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确实对后来的战后军事科技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为ME262。
德国对二战后武器发展有哪些开创性的影响呢?V2导弹开创了弹道导弹时代,也开创了地对地超视距精确打击的时代,V1导弹则开辟了巡航导弹时代,ME262开辟了喷气式战斗机时代,使得人类空战进入了新时期,HO-229则开创了喷气式、飞翼式布局轰炸机设计,STG-44自动步枪则被苏联拿走搞出来AK47,甚至德国还发明了最早的激光制导炸弹和反舰导弹。
德国还研发了最早的导弹潜艇,在水下进行导弹发射,方式是潜艇拖曳几个浮筒,浮筒内装有V2导弹,潜艇航行中可以进行导弹发射,对沿线敌人进行突然打击。这种思路虽然特别,而且最终没有付诸实践,但是德国的导弹潜艇思路也开辟了战略导弹潜艇的时代,让潜艇从一种战术武器开始向搭载导弹的战略武器进行转变。
可以说,德国对战后世界的军事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别的不说,就说V2导弹吧,战争中美苏就早早制定了抢占V2导弹工厂和技术人员、资料的计划,目的就是抢夺这一改变战争形态的尖端武器资源,最后V2导弹的技术被美苏两国同时得到,两国都进行了多年的试射,美国甚至在中途岛号航母上进行了一次V2导弹发射,成为最早的海上弹道导弹测试,美苏的第一代战略导弹都受到德国技术的明显影响,可见V2的地位。
而开辟喷气式战斗机时代的ME262战斗机更是已经在二战中投入了实战,性能非常先进,最高速度甚至超过了1马赫,两台容克JUMO003发动机动力强大,在当时,一台这样的发动机动力输出为0.9吨,飞机搭载有大口径的航炮,曾经以6架ME262击落了15架B17轰炸机,完全粉碎了一次战略空袭,震动了世界,战后也被其他各国抢占研究,对战后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直接让人类空战进入喷气式时代。
以上只是部分而已,实际上,包括德国的M1935型钢盔都对世界影响深远,他独特的耳廓保护造型,引领了战后军盔设计的潮流,头部防御面积越来越大,不得不说,二战德国确实是一个创新的战争大国,只可惜这些技术最终没有转化为对人类发展的推动力,却上了战场成为战争机器,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