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龙纹瓷器鉴定方法,你知道古代陶瓷碗有多少种造型吗?

古代陶瓷碗类

雍正龙纹瓷器鉴定方法(你知道古代陶瓷碗有多少种造型吗)

平底碗 又称实足碗,碗式之一,东汉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东汉时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的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时足台明显,此式一直沿用到唐。玉璧底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四出碗 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笠式碗 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葵口碗 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诸葛碗 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 ,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卧足碗 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折腹碗 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鸡心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 仿制。宫碗 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型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盉碗 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 蹲兽式。骰子碗 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攒碗 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净水碗 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盖碗 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八方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 仿*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陶瓷罐类盖罐 配有盖的罐。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专用盖,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盖罐,盖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出土的红陶人物飞鸟罐,盖似倒置直墙洗。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盖钮的装饰,如1965年出土于江苏句容张庙的青釉覆莲罐,盖呈伞状,钮作方莲瓣式。宋以后盖钮的装饰比较丰富,有狮钮、玉免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五联罐 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陪葬冥器。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瑞兽、飞禽。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五罐相连。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一带。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罐。双唇罐 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 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鸟食罐 盛放鸟食的小罐。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堆塑谷仓罐 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谷仓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仅有双阙、楼阁、人物、鸟兽等贴塑,罐的肩部还有伏龟驮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纪年。塔式罐 带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合而成,流行于唐代。出土于陕西铜川黄堡镇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部渐收,贴有模印叶纹。镂空多边形底座饰有佛像、花卉等。罐盖为七级空塔形,顶端塑有屈腿直身、抚头按膝、舒目远眺的小猴。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为常见。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纹塔式罐可谓唐代塔式罐的延续:修长的腹部绘青花纹饰,取代了繁琐的贴花,肩部堆塑两对狮、象首,盖作六棱七级重沿塔式。横栓盖罐 又称夹耳盖罐、夹梁盖罐。罐式之一。1955年出土于广东番禺石码村五代南汉墓的一件,器形为直口,丰肩,以下渐收,长圆腹,圈足。肩部有两对对称的板式带孔钮座。平顶盖两侧对称的位置伸出长方形带孔横栓,盖合时横栓插入钮座,与钮座的轴孔相合,可以在两孔中插销固定,或只固定一侧的轴孔,器盖能自由开合而不脱落。此类罐式标本,在长沙窑、越窑遗址中也有发现。荷叶形盖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元代。南北窑场均有烧制。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云龙纹荷叶形盖罐,罐体浑圆,荷叶形盖边缘有波状曲折,以莲杆为钮,并以钮为中心用青料绘出旋转放射状叶脉纹。此外亦有用凸起的线纹作荷叶脉纹的。明永乐、宣德时期继续烧制,荷叶盖沿的曲折起伏比元代大。四灵塔式罐 带有宗教含义的一种罐式。出现于元代,是从唐代塔式罐发展而来的。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罐,平口,短颈,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帽形盖覆于罐口,盖顶作喇嘛塔形,塔基为六棱形须弥座,塔龛内有一尊佛像,塔刹的根部有仰莲瓣纹。镂空罐 元、明时期流行的罐式。有陶、瓷制品。陶瓷制品出现的时间较早,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红陶双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镂空装饰;1965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的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采用镂空透雕工艺作装饰;明代珐华罐也多采用镂空技法装饰罐的腹部。轴头罐 流行于明、清的一种罐式。明永乐时期创烧,因罐体似卷轴画的轴头而得名。造型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内凹,颈、腹之间有板沿,弧形帽式盖。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制。冬瓜罐 罐式之一。敛口,丰肩,长圆腹,假圈足,宝珠钮平盖,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见于湖北武汉龙泉明永乐年间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后历朝未再见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现并成为晚清时极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丰时盖钮似宝珠,同治以后则呈烛焰式。法轮式罐 又称为戟法轮式罐,明宣德朝出现的罐式。直口,丰肩,广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个长方形平面扳手,上绘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层饰有青花八吉祥纹、蓝查体梵文。莲瓣纹罐盖顶部下塌,盖内书有"大德吉祥场"篆书铭文,罐底亦有同样的文字与之相对应,为佛教法器。壮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造型特征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带盖。罐口、足直径基本相同。明宣德时制品釉面肥润。清代乾隆年间多有仿制,釉层较薄。蟋蟀罐 专门畜养、斗弄蟋蟀的罐。有陶、瓷制品。烧制地区比较广泛。瓷制品以景德镇为主,明宣德时期烧制的器形为鼓式,盖下凹,有钱形气孔,盖内竖写六字单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双圈年款。万历时期,造型变化较多,有圆、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烧制。天字罐 明成化年间的一种小型斗彩盖罐,因罐底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器形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附盖。盖多平顶微凸,直壁,覆于罐口。罐腹主纹多为海马纹,还有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纹饰。天字罐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有仿制,康熙朝仿品胎体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质细,釉下可见明显的旋纹。莲子罐 流行于明崇祯朝的一种罐式。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附盖,盖面略鼓,整体造型似一颗莲子。将军罐 一种罐式,是佛教僧侣盛敛骨灰的器物。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瓜棱罐 罐式之一,明代较为流行,因罐身呈瓜棱形而得名。嘉靖、万历时烧制量较大。粥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时始创。器形为直口,圆肩,深腹,底微敛,圈足,器肩部有对称双孔,可系绳索或配金属环以便提携。同治以后,粥罐使用广泛,产量猛增。鼓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器形似鼓,一般无盖,罐身上下部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腹部巾塑一对铺首衔环。唯有雍正朝的开蓝釉鼓罐器口配盖。日月罐 一种罐式。敛口,溜肩,长圆腹渐收,圈足,弧形圆盖若太阳,腹侧贴双耳若月牙,故称"日月罐"或"月牙耳罐"。始见于清代康熙朝,为雍正至道光时期官窑独特器形之一。西瓜罐 一种罐式。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故南方称其为"西瓜罐"或"西瓜坛",北方地区称为"一颗珠罐"。其形制创始于清代乾隆朝,延续至清末民国。

天字款的瓷器是哪个朝代的?

【文藏来答】明代成化的~但是成化年间为何有些瓷器要用“天”字做瓷器款识?“天”字款又想表达什么?具体的就要小编来告诉你啦~

台北成化“天”字杯

1973年的一天,台湾早期收藏大家李成发拜访了时任中华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前身)副馆长的庄严。从锦盒里,他小心翼翼取出两只蛋壳杯,这是国民党元老、收藏大家于右任赠送的。庄严拿着放大镜认真地研究,一边看一边赞叹道,这是天字款啊!“古陶瓷鉴定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在看了这两只白釉龙纹天字杯瓷釉瓷胎和纹饰后,予以了肯定。

图1 明“永乐年制”篆书刻款 引自《中国古陶瓷款识》

御用瓷以“天”字为款识,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么,成化为何要以“天”字为瓷器款识?通过这个“天”字,皇帝想暗示和传达什么?

成化时期出现“天”字款,其实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台湾学者庄灵(庄严之子)和蒋建新认为,当与成化皇帝童年的境遇有关,年轻的成化皇帝初登皇位时非常不自信。于是,他下旨做了一批以天字作为底款的精巧瓷器,分赐给臣下,以此提醒大臣们,皇权受命于天,自己是真命天子。”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台湾学者的见解,符合历史客观。除了成化皇帝性格脆弱的原因外,出现“天”字款,还当同他父亲的年号“天顺”有关。

图2 明永乐 青花压手杯

天顺,为中国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经夺门之变后二次登基后的年号。在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的做法始自永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明成祖朱棣只在个别一些瓷器上,留下了帝王尊号。而且,永乐号年款,包括锥刻款和模印款,均采用了既深奥又不易看懂的篆书(图1)。虽然“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为数不少,但青花款仅见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上”,其细若米粒的四字篆书款,皆写于杯内心(图2)。“永乐官窑瓷器上的刻、印年款,需要侧视或透视方能看清。”

成化皇帝18岁登基,在位23年。同宣德朝相比,成化御窑器在款识上不但创立了六字款外加双方框的一种新体式,还开创了于高足杯的足内沿书写官款的先例。而“天”字款,更属独创。

“天”字款青釉小杯

图3 “天”字款青釉杯

两年前,笔者见到一只小杯。杯高2.5、口径5、足径1.9厘米。通体施青釉,釉汁莹润肥腴,色泽青中闪绿。口端下方约0.4厘米处,有一颇似文字的暗刻纹。从杯的边口以及器身上所隐含的自然、流畅、极具层次感的使用留痕来看(图3),器物当为传世品。

去年,笔者对小杯再次作了仔细观察。此后一段时日,边研究边查找资料。在把小杯同成化斗彩天字罐、同明宪宗的身世挂钩,才逐渐意识到:该青釉杯不排除为成化“饮酒品茗之风盛行”时的御窑饮酒器。

图4 “天”字款青釉杯上的“天”字

首先,边口处暗刻纹(图4),经笔者求证,当系金文之“天”字(图5),亦即大篆“天”字。

图5 金文“天”字

其二,小杯圈足(图6),既不属平切、也不是内外墙坡式,而是足端滚圆。此足式,为成化瓷的重要特征。

图6 “天”字款青釉杯底足

成化杯的样式有许多,如“高足杯、八方高足杯、鸡缸杯及高奘式、菊瓣式、撇口式、钟式、墩式、马蹄杯等,均为滚圆圈足”。凑巧,“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故宫呈展,数件典型器的圈足(图7),为这件小杯作了权威性的诠释。

图7 明成化 仿哥釉菊瓣杯

其三,圈足上的粘沙,“明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砂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砂,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出现粘沙原因很多,有工序上也有操作上的。一些器物因尺寸小,修足难以把握,或者修胎刮釉不到位,就会出现粘沙。

其四,明成化早期官窑,喜以永宣之物为蓝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模仿器型、纹饰与署款;一是慕仿颜色釉瓷中的单色釉。这件小杯,造型不仅与明永乐压手杯相近,署款亦与压手杯有同工异曲之妙。此杯的器型和署款上的暗合,为成化瓷的确认,提供了理论依据。

再则,天字杯虽属罕见,台湾于1973年发现了两件!更重要的是,天字款的出现,就成化皇帝个人而言,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从已面世的成化天字罐和成化天字杯来看,笔者认为,应该先有杯,后有罐;应该先有暗刻篆书“天”字款,后有青花楷书“天”字款。显而易见,成化的“天”字款,有别于通常概念之官款。由于明宪宗朱见深的独特身世,造就了天字款。也因此,成化“天”字款,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着独特的地位。

原文作者:高阿申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谈谈明成化天字款》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陶瓷到底是艺术品还是工艺品?

书画界过去一直有人把书画称为艺术品,陶瓷器称为工艺品,引起了古陶瓷界不少人的非议,包括笔者。客观地讲,陶瓷与书画相比,工艺性更强,是更工艺的;书画艺术性更强,是更艺术的。但书画有行画(商品画)与原创艺术画之分,陶瓷器也分工艺瓷与艺术瓷。再细分下去,同样,民窑瓷也分工艺瓷和艺术瓷,官窑瓷也分工艺瓷和艺术瓷。

1、民窑瓷里的艺术瓷

按照笔者对历代艺术瓷下的定义,以书画艺术作为参照系:唐长沙铜官窑釉下彩诗文壶,宋代磁州窑黑彩绘传统诗画的瓷枕、瓷罐,明末书画家徐渭等参与倡导描绘的民窑青花瓷画盆子,清末广彩瓷上的仿西洋画人物图案瓷,民国从画坛转入瓷画创作的珠山八友的瓷板画作品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是民窑里绘画类的艺术瓷。以民间艺术为参照系:宋代建窑、宋代吉州窑兔毫纹、鹧鸪纹及剪纸贴花天目釉纹、树叶纹盏,宋代景德镇窑青瓷娃娃鱼纹、双鱼纹、鹅形纹碗,明代大红大绿的大明彩花卉人物盘等,都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气息,也都可说是民窑里民间艺术类的艺术瓷。至于以瓷塑见长的历代人物型灯具,宋青白瓷佛教人物谷仓等,也可说是民窑里雕塑类的艺术瓷。

2、明清官窑瓷里的艺术瓷

因明洪武二年景德镇出现御器厂之后,明初永乐、宣德的青花龙盘上还可见帝王制瓷观念之体现,故这个时期的龙纹虽有元代遗风,但还属于粗犷奔放激情型的,工匠们个人的艺术风格犹存;宣德青花红彩海兽高足杯,现藏上海博物馆,此杯以釉下青花作海水波涛,釉上红彩描绘游龙或海兽,非常生动;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图案,生动地描绘了宫廷斗鸡的情景,颇有艺术趣味;清康熙古彩上的受文人画影响的历代戏曲人物故事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里的刀马人图、仕女图等,艺术感染力也很强,以上均为具有明显时代风格的官窑瓷里的绘画类艺术瓷。

3、清雍正、乾隆官窑瓷里的工艺瓷

雍正官窑瓷以仿宋五大名窑见长,雍正成熟的粉彩虽开创了瓷画创作的新天地,但雍正瓷青花上的龙纹、莲花纹、海水纹、八宝纹等,与明永宣青花纹饰相比,更趋向无个性化的图案化。

乾隆时期是中国瓷器工艺发展的高峰,但乾隆御窑厂官窑瓷,在督陶官唐英等人的监制下,尤其是仿古瓷,如玉壶春瓶、葫芦瓶、双耳兽耳尊等,更多地体现了帝王制瓷的意念。宫廷的制瓷观念从整体上来看,乾隆时期制瓷技术集大成,制瓷工艺更精致、制瓷风格更细腻,制瓷几乎完全趋向程式化、图案化即工艺化,陶艺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有的专做器型、有的专绘图案、有的专写款式,陶艺家的艺术创作灵感被消磨扼杀淹没了,遵循宫廷意志制瓷、烧瓷,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所以说清代官窑,尤其是雍正、乾隆青花、彩瓷仿古瓷,虽然在工艺上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但从瓷器的器型、纹饰图案来讲,却是走上了另一条模仿宋、明的模式化的道路,即工艺性愈强,艺术性愈弱。新世纪后,目前仍在海内外拍卖行受到追捧的清雍正、乾隆官窑瓷,大都属于这种性质。笔者如此大胆直率地为清雍正、乾隆仿古瓷作美学评判,也许会引起古陶瓷界收藏界的非议。

4、文人们偏爱民窑瓷里的艺术瓷

但有一个几乎是约定俗成的历代瓷器欣赏现象也可以令人深思:即凡是作家、艺术家们,不管他们目前的贫富状况,他们收藏对象或偏爱观赏的对象大都是如笔者以上所说的民窑瓷里的艺术瓷,如磁州窑书画枕、罐,明末清初的民窑青花瓷画。倡导抢救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着名天津作家冯骥才也偏爱民窑瓷;着名西安作家贾平凹被称为“汉罐将军”,上海一批作家、诗人、记者、收藏家,如金晓东、顾行伟、陈鹏举、赵丽宏、朱大建、钱汉东、朱卓鹏、许谷梁、程庸、沈嘉禄、陈柏森、李坚、马聘,包括笔者等,都醉心于民窑瓷里的艺术瓷的收藏欣赏。

5、艺术家对匠气的官窑瓷有偏见

此外,上海的一批画家如张桂铭、黄阿忠、乐震文、张复兴、陆春涛、吴耀明等,也都偏爱民窑瓷的收藏欣赏。尤其是笔者接触过的新一代的前卫艺术家如周文富、陈心懋等,在他们的现代国画、油画,前卫装饰艺术作品里,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不少民窑瓷的姿影、碎片。个别偏激者甚至对明清官窑彩瓷嗤之以鼻,认为匠气太重、程式化太多,缺乏艺术灵魂,看多了会遏止自己艺术灵感的喷涌。

再看北京、江西景德镇美术学院、陶瓷学院的教授周国桢、朱乐耕及他们的学生们,他们对明清官窑彩瓷的认同主要也局限于精美的工艺性及高昂的拍卖价格。几乎少有人把明清官窑彩瓷当作引发艺术创造灵感之源之一,他们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借鉴民窑瓷里的艺术性,而并非官窑瓷里的工艺性。

6、拍卖官窑瓷者大多是投资商人

明清官窑彩瓷在收藏市场、拍卖市场上的追捧者大都是一掷千金的富翁们,他们更多的不是以艺术收藏为目的,而是以投资收藏为目标。当然也有例外的,如香港女富商张永珍,花4150万元港币拍回一件“清雍正五彩蟠桃瓶”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她是为了一种人生理念,为报恩祖国走进拍卖场,无疑是令人敬佩的,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绿定瓷价值及特征?

绿定的胎,釉,烧成温度,具有三大特点:1必须有白定一样的胎。2蜡泪状泪痕3胎釉结合部呈黄沙夹层4竹丝刷痕。5有细碎开片。6由于胎土含有铁元素呈火石红。7印花纹饰层次清晰,富有动感。8绿釉要有玉质感,浓淡过渡自然。9老化富有层次自然,活灵活现。

乾隆大藏经哪一本?

《乾隆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

其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年),是中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