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藏宋明清瓷器,清末时期我国流失的大量文物都去了哪里?

晚清,失控的文物外流

文物外流主要有四种途径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大致通过三种途径流落在外。

一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来自西方的文化侵略者斯坦因等人打着“文化考察”的幌子,对西北地区的敦煌石窟、壁画和古文化遗址进行肆意盗窃和非法挖掘。

二是战争劫掠流失出境。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野蛮掠夺和焚烧,掠走大批文物;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对皇室珍宝再次进行疯狂劫掠;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也劫掠走了大量的文物。

三是国内不法分子盗窃盗掘,让古董商非法贩运出境的。

早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就有大量国外的古董商与收藏人士进入中国,他们瞄准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物。例如,1861年2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第38卷刊登了一篇特派记者从中国发回的信件,详细描绘了英国军官在北京琉璃厂古玩街采购古董的情景, “古玩街的景色令人难以忘怀……街上熙熙攘攘,挤满了人。车、马、驴和独轮车到处都堵塞着道路,而一些英国军官的到来更增添了那儿的混乱状态,那些军官们大多数都披着中国的裘皮大衣。北京店铺里的伙计们跟伦敦和巴黎的男仆们同样机灵,他们随时准备为顾客们效劳,将其已经购买的商品送到任何地方去。街道两旁有货摊和像工艺品那样精致的镀金店铺门面。在密密麻麻的龙头之下悬挂着无数的招牌。那些有镀金龙头和立柱门面的都是些当铺。”

而实际上,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相关的文物法,文物外流存在“谁先到谁就先拿走,谁有钱谁就能拿走”的现象。民国成立之初,北洋政府也曾有过阻止文物外流的计划,1914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就曾在《申报》上刊载大总统令,其中提到禁止古物出口,还命令内务部马上订立一个限制古物出口章程。但显然,这个没有法律支撑的大总统令并没有被好好执行。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盗墓、仿古之风盛行。在安阳,外国的古董商成天盘踞在那里等着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铜器,一旦带回美国,一件青铜器往往能卖出上十万美金的高价。

当然,还有一种文物外流的途径,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交流途径,这种形式从古至今都有,如贸易、赠送等正当途径。例如,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是中国文化、文物输入日本的繁盛时期,现在的日本还收藏有当时从中国传去的古老的毛笔。

统计显示: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

统计资料显示,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130万件。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等众多珍贵文物。法国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260万件。卢浮宫博物馆存留中国文物达3万件以上。日本拥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近200万件之多。

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数量更是惊人。这些“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

大英博物馆的两件“江苏籍”藏品

2010年,英国BBC广播四台播出“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系列节目,详细介绍了该馆收藏的外国藏品。后来,该节目内容被整理成书籍出版。去年,中国的新星出版社引进出版该书,书中收录了100件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品,其中的《女史箴图》和一张明代纸币与江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女史箴图》作者顾恺之有“三绝”

东晋画家顾恺之,被喻为三绝,“画绝、才绝、痴绝”,其中最突出的是“画绝”。

关于顾恺之的传说,最有名的要数在南京瓦棺寺绘画募捐的故事。当时,顾恺之向寺庙认捐了百万钱。他家境清贫,大家都认为他是在说大话。顾恺之请僧人为他选一面墙,他花费一个月时间在墙上绘制了一幅巨大的维摩诘画像,快画好时,他对僧人说,画完成以后,第一天来观看的人,请让他向寺里施钱十万,第二天来观看的施钱五万,第三天来看的随便施多少都可以了。画好后的维摩诘像栩栩如生,据《历代名画记》称“顾生首创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前来观看这幅画像的人群堵塞寺门,挤满了寺院,寺院很快就募集到上百万钱。

英国大尉以两英镑售出《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作画,宣扬妇女的道德与节操,教诫后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被认为可能是唐代的摹本,也有人认为它可能就是原本,画卷长约三点五米,整体摊开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特别修建的东亚画作保存室里。由于光线会损毁画卷所用的绢布,因此《女史箴图》极少公开展出。

《女史箴图》画风风格古朴,画面色泽鲜艳,被历代皇宫贵族珍藏。清代乾隆皇帝极为看重《女史箴图》,在卷尾留下亲笔题字。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此图被掠走。1903年,英国大尉约翰以两英镑的价格将画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朱元璋发行的纸币,比A4纸略大

大英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明朝初期的纸币。这张用桑穰制作的纸币高一尺,宽六寸,青色,比A4纸略大,质地柔软,呈现天鹅绒般的灰色。纸币的一面用木版黑墨分条框印满了汉字与装饰图案。最顶端是六个醒目的大字“大明通行宝钞”,这行字下方是绕着纸张边缘的一圈龙纹花栏。龙纹花栏内有两列文字,右列是“大明宝钞”,左列“天下通行”。纸币下方有几排字,结尾是“洪武 年 月 日”。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于洪武七年(1374年)在南京设立了宝钞提举司。第二年,明朝开始印发纸币“大明通行宝钞”。明代的纸币印刷机构健全,印制队伍庞大。当时宝钞局印制纸币的工匠多达五百八十人。

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在北京设立了宝钞提举司,仍旧发行纸币,当时有大臣建议将币面的洪武年号改为永乐,朱棣没有采纳。

明初大量发行纸币,贬值速度惊人

朱元璋发行纸币后,随即面临两个挑战,第一个是造假。为此,明朝的纸币上特地印有对假币举报者的奖励措施,一方面利诱百姓,一方面又恐吓潜在的造假币者:“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为了防伪,大明宝钞背面还印有三方朱文官印。

除了假币,朱元璋还面临着纸币贬值的挑战。明朝的纸币分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枚明代纸币,面额显示为一贯,纸币上画有十串铜钱(十串铜钱为一贯)。当时一贯的纸币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可以兑换一两银子。四贯的纸币可以兑换一两黄金。如果纸币因使用时间久而破损了,持有人可以拿着破损的纸币到政府设置的有关部门去兑换新纸币。当然兑换的时候,会象征性地收取一点手续费。纸币和金属货币之间可以公平兑换,这本是好事。然而,随着大明王朝无节制地印刷纸币,纸币开始贬值,在发行宝钞十五年后,就有记录显示,一张面值为一贯的宝钞就只能兑换二百五十文铜钱。也就是说,纸币的实际使用价值只有币面价值的四分之一了。

大英博物馆藏宋明清瓷器

哪所大学的图书馆最豪华?

第一名:北京图书馆

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五大藏书过千万册的图书馆之一。1988年建成的这座新型的、现代化的新馆,坐落在北京图书馆原址以西的西郊紫竹院北侧。这是我国、也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图书馆之一。

老馆址在什刹海广化寺(鼓楼西鸭儿胡同内)。 藏书1059.8万册,1910年建馆第二名:上海图书馆

藏书700万册,1952年建馆 上海图书馆是一个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建于1952年7月,原位于南京西路325号。 截至2007年底(以下数据均以此为期限),馆藏拥有图书、报刊和科技资料5095万册(件)及15万余张老唱片等非书资料。其中馆藏历史文献370万册,距今1400年的《维摩诘经》是上图最早的藏品。拥有“盛宣怀档案”17.8万件。家谱342姓氏计1.8万余种,是目前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图书馆。

第三名:南京图书馆

藏书482万册,1933年建馆 南京市中山东路189号。 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馆,是江苏省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南京图书馆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现收藏各种文献700万余册(件),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位居全国第三。

第四名: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藏书440万册,1951年建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又名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图书馆,科学院和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重要的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工作者向往的智慧驿站、科学殿堂

馆藏总量达520万件。是集文献信息服务、情报研究服务、科学文化传播服务和图书馆学情报学高级人才培养功能于一身的研究型国家科学图书馆。拥有一支在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学历层次等方面均为一流的人才队伍。中心现有在岗职工210余名,引进“百人计划”、“文献情报系统优秀人才”各1名;有博士10名,硕士27名。第五名:北京大学图书馆

藏书370万册,1899年建馆 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百余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传播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建成独立现代馆舍的发展时期、艰苦卓绝的西南联大时期、面向现代化的开放时期。如今,她已发展成为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第六名:重庆图书馆

藏书287万册,1949年建馆 重庆图书馆是中国大型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是重庆市主要的文献信息收集交流和服务中心,也是重庆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

庆图书馆历经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馆舍面积达2.2万平方米,现有藏书380万册。员工173人,设有图书、报刊、缩微、电子文献及历史文献、科技文献阅览、外借、参考咨询等八个对外服务窗口。并已形成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三大馆藏特色。 `

第七名:山东省图书馆

藏书286万册,1908年建馆 山东省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是我国十大图书馆之一,以历史悠久、馆藏宏富而著称。据《山东创建图书馆记》载,山东提学使罗正钧于省城旧贡院东北隙地创建图书馆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旧制, 院内古木假山,曲水拱桥,极为风雅别致,人称“历下风物,此为最胜”。

经过近一个世纪几代人的呕心沥血,艰苦奋斗,辛勤访求,藏书规模日趋宏大,特色日趋鲜明,截止2004年底,现馆藏文献518万(册)件,开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系统的藏书体系。其中轻工、医学、哲学等门类的收藏已达研究级水平,而齐鲁方志专藏、海源阁专藏、易经专藏、山东革命文献等收藏为海内翘楚。齐鲁方志海内现存约600种,而该馆馆藏528种,善本58种,《(万历)兖府志》则为海内孤本。海源阁专藏计2280种32000册,约占海源阁全部藏书的三分之一,并有较多名人手迹,如林则徐、翁同书、吴式芬、钱仪吉、许翰等人的书札。该馆收藏易经文献1317种,总计2205个版本,近万册。另外,该馆收藏的《唐人写经卷》、蝴蝶装宋刻《文选》、巾箱本宋刻《万卷菁华》、蒲松龄手稿《聊斋文集》、王士祯批校《昆仑山房集》稿本等均为传世珍品。

第八名:四川省图书馆

藏书285万册,1940年建馆 四川省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1912年建立),经过90年的发展建设,四川省图书馆是国际图联的成员馆和世界银行资料存放馆、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拥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90余人。

四川省图书馆是全省的总书库,馆藏丰富独特,拥有460万册藏书。最具特色的部分有:隋唐时代的手写经卷、宋元明清著名文人重要诗词集、历代四川珍贵地方志书、中国古代医学典籍、近代文化名人手稿、民国暨抗战时期文献等,共计70余万册。建国以后,四川省图书馆分别以呈缴本、选购、国内外交换、捐赠与调拨、复制等手段,逐步建立了以大型综合性、研究级人文学科为基础的工具书和核心文献体系。

第九名:天津市人民图书馆

藏书250万册,1952年建馆 天津图书馆是中国创建较早、历史悠久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创建直隶图书馆至今,已近一个世纪。这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国近现代公共图书馆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在变法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下,津邑官绅纷纷兴办学堂。促使对新知旧学各种典籍的大量需求,一些有识之士共识:“近世各国文化日近,莫不以设立学校与图书馆相辅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长江以北最早的近代公共图书馆——直隶图书馆诞生了。

第十名: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藏书245万册,1911年建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位于广州市文明路,是我国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址闹中含静、交通便捷;比邻的文德分馆雍容恬静、古色古香。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创建于1912年,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

以下是各个大学的图书馆面积,供你参考。

陶瓷祭红斗笠碗底款中王国贾泊氏是什么年代的?

中王国是90年代贾泊在美国创立的中国高档奢侈品瓷器品牌。

虽然近代,但是他们的产品被大英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为高档瓷器。

长崎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谢谢邀请!有关北洋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近代史上的长崎事件,特指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期间,在日本发生的北洋舰队水兵与日本警察、部分平民的冲突。要比较清晰地了解这一事件,除了事件本身的经过始末外,也还需要对北洋舰队访日的背景,以及事发地区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为了有助于大家直观了解这个问题,我会把我这几年来在长崎事件事发地实地调查时拍摄的照片贴出一些。

下面逐层来剖析这一问题。

一、1886年北洋舰队为什么去长崎

关于长崎事件的起因,现代一些中国学者喜欢说成是北洋舰队故意去耀武扬威,结果非但没有能耀成威武,反而发生了灰头土脸的挨打事件,进而激起了日本对中国的警惕和同仇敌忾心,乃至还有人说这就是甲午战争的原因。总体上给人感觉,就是北洋舰队的自大、颟顸自己招来了这番事端。但是需要我们加以甄别的是,这种说法纯属是故意歪说,与历史事实根本不符。

在真实的历史上,北洋舰队之所以在1886年前往日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两艘铁甲舰可以顺道进坞油修。

(铁甲舰需要逐年进行这样的进干船坞维护的作业。CG制做:胡滨。)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在德国订造的“定远”“镇远”号铁甲舰得以归国,于10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外,11月8日验收成军。按照舰船保养规程,为了防止舰体水下部分被附着的海生物腐蚀,同时也是防止附着的海生物过多影响军舰的航速,例行每年要进入干船坞,离水维护。即将军舰舰底外附着的海生物刮干净,而后上油漆。

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干船坞(旅顺船坞正在修建中),北洋舰队的军舰上坞作业主要在上海旗昌等外商船坞完成。然而“定远”“镇远”回国后,这两艘军舰单舰的长度达到94.5米,宽度18米,中国沿海的外商船坞基本无法容纳这样的大舰,而整个远东地区,南方只有香港和新加坡有可以容纳“定远”级铁甲舰入坞的船坞,北方则只有日本的横须贺和长崎两地有符合条件的大型船坞。

(现代依然在使用的长崎大船坞,1886年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就是前往这座船坞入坞维护)

1886年8月,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和总查琅威理率“定远”“镇远”“济远”“超勇”“扬威”“威远”六舰例行绕巡朝鲜半岛,而后前往俄罗斯海参崴,将在俄国谈判中俄勘界问题的特使吴大澂、伊克唐阿接回国。返航途中,考虑到“定远”“镇远”入水使用已经逾一年没有进行过勘底坞修(1885年6月航行回国以来就没有进行过坞修),而如果等到北洋海军冬季例行南下时再前往香港坞修,则还需要等待半年时间,这样就严重超出了保养时限,对于国家耗费重金购置的这两艘主力舰显得不够负责。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决定就近顺道前往日本,又选择日本横须贺、长崎两地之中,距航路较近的长崎,以便让“定远”“镇远”得以快快进行坞修。于是丁汝昌将舰队一分为二,自己和琅威理率领“定远”“镇远”“济远”“威远”4舰前往日本长崎,“超勇”“扬威”则按原定航路航行。

需要说明的是。北洋水师之所以可以随随便便决定去长崎,其实是因为具有国际法上的法理依据。1871年,中日两国按照现代国际法的模式正式建交,其标志就是签订了两国的建交文件《日清修好条规》,其中规定两国的指定通商口岸,对方国家拥有军舰可以驶入的特权。而日本的长崎正是中国的通商口岸,清政府从1878年起设领事保护,中国人不仅在长崎享有领事裁判特权(简而言之,就是中国人在长崎违法乱纪,不受日本司法管辖,而由中国驻长崎领事管辖),中国的军舰也可以自由进出长崎。

(日本漫画家宫崎骏创作的“定远”铁甲舰系列作品中的一幅,表现了日本人看到中国铁甲舰时的惊讶、羡慕反应)

(停泊在长崎的“定远”舰)

所以,北洋舰队军舰前往长崎。首先符合国际法,其次就近顺道修船,也属合理。唯一的一点特殊是,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之后,中日两国明里暗里就开始了海军竞赛,而到了1885年“定远”“镇远”铁甲舰回国,清王朝在中日海军竞赛中终于扳回一局,中国的海军力量超越了日本。而此时,作为中国海军压制日本海军标志的“定远”“镇远”直接出现到日本本土,是否会引起什么反应,无论是李鸿章还是丁汝昌都未作特别考虑。相反的,李鸿章事实上的确抱有借这次机会,展示一下中国海军建设实力的用以,以遏制当时在东亚不断针对中国挑事生非的日本政府。

二、长崎及事发地的一般历史

说完了北洋水师为什么要去长崎。再来说说长崎这座城市。

(表现中国客商在长崎饮宴场景的日本美术作品。19世纪纸本墨画)

(日本浮世绘。在长崎唐人街寻欢作乐的中国商人。)

北洋水师去长崎时,长崎是中国在日本拥有特权的通商口岸,然而事实上,长崎在更久远的历史上,就与中国存在密切的联系。且不说明代,就以清代为例,在康熙年间,就有大量从事海运贸易的福建、浙江商人前往长崎贸易乃至居住。日本幕府政权还专门在长崎划出一个区域,提供中国商人囤货,居住,日本人除了从事商业贸易者,或者游女(妓女)外,概不得入内。而这个填海填出的“新大陆”,称为“新地”,也就是在今天长崎的港口区附近的著名的“新地唐人街”一带。

(现代长崎红灯区入口处的牌坊,上面的清代中国人形象和洋人形象,说明了这一区域曾经的历史)

由于和中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长崎文化受中国文化浸染颇深。又由于当时到长崎的中国人,多是贸易商、航运商,显得比日本人富裕得多,在日本花天酒地,现在有很多幕府时代关于长崎生活风情的浮世绘上,都能看到有表现中国人在长崎当大爷的场景。也由此,难免在当地日本人心中留下一丝羡慕嫉妒恨乃至报复的心理。

此外再说后来长崎事件的事发地。北洋水师修船的位置,是在长崎大石船坞,船坞的海对面就是长崎港口。港口一带因为历史渊源,本身就是唐人街,也就是说,后来的长崎事件一部分发生于唐人街地面。

(清代初年,长崎港的码头区附近就是华人聚居的区域,旧址就在今天长崎新地唐人街一带)

另外一部分呢,因为长崎的历史原因,各国船只往来,于是催生了当地的色情业发展。江户时代,为了便于管理和抽税,地方政府在1642年下令将长崎市内各处的“游女屋”全部迁移到丸山一带,形成了和吉原游廓齐名的日本三大花街之一的丸山花街,其街区后来成为“寄合町”,而地点就紧邻着码头区的唐人街,至今仍然是日本九州著名的红灯区。因而,1886年长崎事件的另一部分事发区域,则涉及到丸山花街。

(19世纪中后期拍摄的丸山花街照片)

(丸山町至今仍然保存着的一处19世纪中后期花街饭店建筑,第一次长崎事件或许就是在类似的房屋中发生)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从花街路过,在花街的酒店吃饭,并不能直接和去色情场所画上等号。

另外,在外国商人、水手云集的长崎,日本人表面恭顺,游女们招待热情,但是私底下存在怨恨报复心理。在北洋水师访问日本的数十年前,丸山花街就发生过一桩严重的涉外凶杀案,1867年7月6日,2名上岸休假的英国军舰Icarus的水兵,就是在丸山花街被日本人秘密杀害。

三、8月13日,第一次长崎事件始末

在中国的一些历史书和影视作品中,对长崎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则说是水兵逛妓院,或说是水兵购物和日本人言语不通发生冲突等等。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有问题。

(1886年8月13日晚上,丸山町某妓楼的老板就是来到这座警署报警。而不久之后,一批北洋水师水兵也是来到这里聚集,要求放还他们的同伴。至今这座建筑依然是丸山町的警局)

(笔者2014年路过船大工町拍摄的照片。100多年前,受伤的北洋水师一等水兵王发被日本警察押着就是经过这条道路送往长崎警署)

1886年8月9日,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抵达长崎,开始办理修船事宜。8月13日,“定远”舰一等水手王发等5名上岸休假的北洋水师水兵从码头区到了寄合町,即丸山花街一带,在一家妓楼中因为争夺游女等发生哄闹,将妓楼的障子(木、纸制的隔墙屏风)弄坏,妓楼主人前往丸山町巡查所报警,一名叫星川的警察赶到后,和几名水兵发生争斗,警察与水兵王发均受伤,而后王发被拘捕,经过船大工町,送到位于西浜町的长崎警察署,后转交给中国驻长崎领事馆。

四、8月15日,第二次长崎事件始末

第一次长崎事件发生后,中国驻长崎领事蔡轩立即向日本长崎县知事日下义雄进行交涉,要求将受伤的中国水兵王发送入医院治疗,并希望此事不要影响两国的关系。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闻知此事后,立即下令禁止再允许水兵上岸,要求各舰军官加强监督。然而在总查琅威理的要求下,最终在8月15日再度批准水兵上岸。

(长崎广马场街口,现代由华侨募资建成的路名牌坊,显现了这里是传统的华人聚居区。1886年8月15日下午,放假上岸的中国水兵首先来到的就是这里。)

1886年8月15日下午1时左右,约400余名中国水兵上岸,首先来到新地唐人街附近的广马场一带,在思福楼、宝和楼等中餐馆聚集。而当天,长崎县警署事实上已经预先调集了大量警力,对码头区实施了暗中布控。

(广马场街区的老旧建筑,还能看出一点明治时代日本建筑的样貌风格)

(长崎丸山町以制做蛋糕著名的百年老店福砂屋,创业于明治时代的店铺建筑依然保留,这座建筑应该目睹了1886年8月15日晚上的那场血腥事件)

入夜后,在广马场等处多个地点,均发生了日本警察就中国水兵的走路姿势,以及随地小便等事挑衅找茬的事件,发生了多起互相调闹的状况。晚8时之后,黑田雪章、福本富三郎等3名日本警察在广马场桥附近拦住3名中国水兵盘查,双方发生打闹,而后附近饭店里的北洋水师水兵涌出支援同伴,日本警察福本富三郎在混乱中被打死,而后事件陷入失控,大量的日本警察开始封锁街区,直接进攻中国水兵。

(1886年8月15日夜间北洋水师水兵遭到集中攻击的一个主要地点,思切桥)

(思切桥路口19世纪中后期的照片,长崎事件发生时大致就是这番面貌)

至当晚11点左右,在广马场、思切桥等地,均发生了大量日本警察围攻北洋水师水兵的严重事件。当时日本警察佩有警棍、佩刀(长刀)等武器,而北洋水师水兵则只有水手刀(西式折叠刀,大小和造型类似瑞士军刀),且北洋水师水兵人数不占优,又对当地街巷不熟,最终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五、长崎事件的解决

事发之后经过统计,8月15日晚间的事件中,北洋水师当时共有4名水兵被当场杀死,1名伤重不治而死,另有45人受伤。日本方面,除被当场打死的警察福本富三郎之外,另有1名警察伤重不治,29名警察负伤。

事发之后,北洋水师方面曾一度做好采取军事行动实施报复的准备,清政府方面最终采取外交和法律途径解决此事。

(现代的长崎。1886年时,北洋水师的舰船在左侧进行维护,而水兵上岸的去处则在港池的右侧岸上。)

先是双方在长崎进行联合会审,调取当事人和目击证人,收集证言、证物,之后经反复谈判交涉,围绕责任、赔偿等问题相持不下,最终在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的斡旋下,于第二年的2月8日达成了互相赔偿,各自问责的协议。总计日本向中国赔偿抚恤金、治疗费等共计52500日元,中国向日本赔偿抚恤金、治疗费等共计15500日元。

至于这件事的对错责任,双方不再追究对方。而从事后的发展来看,日本政府事实上已经明确了是长崎警察的过激行为挑起了这次风波。

1887年3月30日,日本警察城台友太因造成中国水兵王兆炎的致命伤,被判重禁锢一年六个月;警察滨岛彦助因导致中国军官叶烺重伤,判刑九个月;水上荣吉杀伤中国水兵王兆炎,判刑六个月,庄司幸四郎打伤中国水兵张林龙,判刑三个月。

其他则因难以查证,日方未再深入调查追究。

六、被扭曲的历史,究竟是谁准备炮轰长崎

北洋水师水兵在拥有特权的通商城市,遭到日方警察有组织的围攻,事态性质极为恶劣。在中国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桥段,即北洋水师总查、英国人琅威理对此怒不可遏,下令炮轰长崎,最终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制止。

这个著名的段子,随着影视剧的传播,被很多人当成了真实的历史。事实上,真正的历史现场,恰好和这个情况完全相反。

长崎事件发生后,事实上是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怒不可遏,当即电报威海基地,要求国内的各舰做好战争准备,一旦命令下达,即与日本开战。

(被现代中国人一厢情愿神化成英雄的英国人琅威理,事实上在长崎事件问题上的表现十分不堪,以至于彻底失去了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对他的信任)

而那位中国影视作品里表现出来的英雄琅威理呢?实际上非但没有什么下令炮轰长崎的举动,反而是在长崎事件的事后处理上,处处作梗,袒护日本人,更为严重的是,在中日双方进行联合会审时,琅威理故意释放大量含糊其辞、对中方不利的话语。这些行为令丁汝昌恼火不已,丁汝昌曾称“每议此事,彼(琅威理)竟张言,不是不在倭人,其委曲求全,惟恐打仗之情显露于外……(琅威理)种种作梗,笔难禅述”。而琅威理的这些举动,彻底激怒了丁汝昌,这也是几年之后琅威理被逐离北洋海军时,丁汝昌选择坐视默认态度的一大重要原因。

七、总结·综述

发生于1886年的长崎事件,其起因可以归结为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充盈对华扩张侵略的思想,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优势军舰到达日本,且中国水兵在日本街上散漫行走,最终引起了积郁在日本人心中的忌恨情绪的爆发。

在此事件上,我们不用自我轻贱,故意歪说是水兵前往妓院而招致了此事云云。事实上易时而处,很多在今天看来不正常的事情,在当时是司空见惯。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军舰访港,放假上岸的水兵的种种荒唐举动,并无法归结为是这支军队军纪涣散、缺乏战斗力。

长崎事件的原因、是非曲直,其实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早在当时就做过非常到位的分析,是对此事的最好总结。

是日各丁购买食物,于长崎街巷各处便溺,该日人初则用武,二则行凶,该勇队势寡不敌众,复又究其同伙数百人理论前事,日人遂协同巡捕以及闲杂人等不下一千余人,致有此事。便溺细故,酿成如此祸端,虽各勇不守成规到处作践,而日人结党行凶,洵属藐视我国已极。

彼主我客,我兵赤手登岸,彼捕伏兵于暗,一呼四合,不旋踵已挺刃塞途。我兵有先时欲归者,海滨民艇率皆不渡,其有心为仇,显然可见,曲直所在,亦不白可知。

除此之外,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即8月15日长崎事件发生时,事实上在日本警察追打砍杀中国水兵的核心街区,“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等部分军官正在当地一家酒楼饮宴,而且从楼上目击了日本警察行凶的过程,但是这些军官并没有挺身而出,利用高级军官的身份和权威去试图控制平息此事,而是选择了匿避。

圆明圆当时都烧毁了哪些书籍和珍贵物品?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雍正在位时,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等,以便夏季在此办公。乾隆帝在位期间新建了长春园。

圆明园是万园之园,被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园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里面珍藏了大量的奇珍异宝,古文字画,翡翠玛瑙,玉石珍珠,绫罗绸缎等应有尽有。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各种文物珍藏量一点儿不亚于故宫。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等列强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加紧对清政府的侵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并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建筑,使这座艺术宫殿毁于一旦,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英法侵略者究竟多少宝物,由于园内帐目清单都被抢毁一空,已永远无法说清。但事后查缴被英法侵略者丢落在路边的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九牛一毛。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其馆内文物都是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翡翠、玛瑙、珊瑚、水晶、文竹、黄杨木、象牙器、雕漆,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凌罗绸缎等工艺品,不计其数。清朝皇帝的御玺也在其中。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的稀世珍品。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明景泰蓝熏炉,各种玉雕,灯具,如意、盔甲,丝绣珊瑚、玛瑙、琥珀、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等等,还包括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

圆明园中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大量石雕,佛像被砸毁,铜兽头和商周著名的青铜器,名人的书画等流落海外。《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也都未能幸免于难。

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后,此后100多年,又历经八国联军的木劫,北洋军阀的石劫,还有文革时期的土劫,至此圆明园彻底变为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