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博物馆有哪些文物,故宫的有传说的?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也是24位皇帝聚集天下奇珍异宝的顶级皇家藏宝之地,收藏有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品,数量达上千万件。 故宫之所以让普通人流连忘返,在于它是一座藏宝巨库,它超越了普通人对于世上奇珍的想象。也因其价值,众多爱宝之人不惜以生命相护,创造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下面介绍故宫里的十大奇珍,涵盖各门类,且价值连城,在此邀君共赏!
《清明上河图》
书画之宝:尘封库房 觅得名画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是公认的千古名画第一巨作,无价之宝。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该画首先收藏在北宋宫廷,曾在宫内四进三出。其最后一次出宫,是当年溥仪和溥杰偷偷运出宫廷,然后被带到长春,最终凌乱地堆在了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1950年冬天,古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无意中发现该图。当时已出现多幅该画赝品,杨仁恺最初不敢相信这幅就是真品,经多方鉴定方确认其身份。
《平复帖》
法帖之宝:缝入衣被 国宝免劫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在于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尊为“中华第一帖”。创作时间至少在1700年前,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至今不腐。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因有“恐难平复”的字样,故取名《平复帖》。
陆机《平复帖》,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到陕西,随身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从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局部
巴掌大的《平复帖》为什么那么珍贵?这首先要从它的作者陆机说起。他的祖父陆逊,就是策划智取荆州、指挥火烧刘备连营700里的东吴名将。他本人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有声誉的文学家,其代表作《文赋》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
局部
历史上不少书法名作,都是偶然写就。大约在无意之间,作者更能挥洒自如,“佳作天成”。陆机的这个作品,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人赞其“秃笔蘸墨,抒发痛楚之情,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梅鹊图》
织绣之宝:一寸缂丝 一寸金玉
沈子藩梅鹊图轴,南宋,沈子蕃,纵104cm,宽36cm。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工细密。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图下方缂有“子蕃制”、“沈氏”方印,玉池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果亲王府图书记”、乾隆帝御笔“乐意生香”,并钤有“乾隆宸翰”、“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宜子孙”、“重华宫鉴藏宝”等印记,可见这幅作品在清皇室藏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 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陶瓷之宝:绝世郞红 成就名官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景德镇有句话说“若要穷,烧郎红”,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18世纪初,江西巡抚郎廷极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镇主持御窑,试图烧制出失传数百年的祭红,虽未成功,却成功地烧制出另外一种更为鲜亮的红釉瓷器,人们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亚酗方尊
青铜之宝:商代酒具 大族象征
亚䣴方尊,商晚期青铜酒器。清宫旧物,为对器。一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较完好,为亚醜方尊,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圈足有残损,为亚酗方尊。
亚酗方尊为故宫青铜器的代表作品。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尊传世较少。上世纪70年代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了几件带有亚酗铭文的青铜器,从挖掘的墓穴来看,规模都不小,加上众多的带有亚酗铭记的器物,说明它们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大族。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钟表之宝:五年制钟 奇巧之绝
17世纪前,中国皇宫一直以铜壶滴漏计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 根据记录,此钟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宫廷之宝:铸杯冀望 江山永固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为故宫宫廷文物的代表作。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口边刻有回纹。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因此,该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则反映永远巩固地保持政权的一种愿望。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当元旦子时,皇帝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倒入屠苏酒,亲燃蜡烛,提起毛笔写下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漆器之宝:雕漆大家 技惊东洋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但署张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作伪作。这件剔红盘,是公认的张成的作品,是具有历史性的作品。
元代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的辉煌阶段,雕漆工艺能人大量出现,他们均以刀法精细,风格瑰丽著称于世。尤其是张成和杨茂的漆器传到日本后,对该国木漆品工艺产生巨大影响,他俩创作的漆器精品,被日本美术史专家称赞是“诚无上之作品”。
青玉云龙纹炉
玉器之宝:仿古玉器 乾隆题诗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珐琅之宝:元代珍品 珐琅鼻祖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珐琅的代表作品。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而得名。实际上,早在中国元代已出现掐丝制品。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该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让你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挑选三件国宝参与节目?
虽然台故的文物比起北京故宫博物院要少很多,但是这批文物已经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了,要从这批文物中选三件出来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北京故宫从186多万件选三件国宝的难度。结合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在这个节目开幕式谈到的选择文物的标准:它们应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我们不刻意做明星化和话题式的处理,否则就会走进一种误区。我们不希望节目给观众带来困惑和误读,而是真正呈现悠久、灿烂的国宝。
我想台故的这几件文物比较合适:毛公鼎、新莽铜嘉量和《快雪时晴帖》,不过这仅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件,仅供大家参考。
毛公鼎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饪食器,青铜转变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同大盂鼎、大克鼎并称为“海内三宝”。毛公鼎纹饰简单,整体器形端正稳重,双立耳,三个粗壮有力的蹄足,彰显着当时高超青铜铸造工艺,以及青铜器在那个时代的地位。
毛公鼎入选毋庸置疑,它是现存所有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文字数近500个字,虽然铭文字数还有一定的争议,但是并不影响它铭文字数量最多的地位。就如在《国家宝藏》第一期梁家辉介绍石鼓时说的那样,文字和历史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这近500字的铭文,就详实的记录了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的故事。因为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考古学家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称其可以“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的流传经历也相当传奇。清道光年间毛公鼎在陕西岐山县被村民董春生挖出来,出土后,被金石收藏家重金购得,后来几经转手,被两江总督端方购得,后来端方后人因家道中落,毛公鼎被大收藏家叶恭绰购得,1937年抗战爆发,为避免国宝落入日寇之手,叶恭绰将毛公鼎藏于上海住所,因为当时购买大鼎用的是假名,所以未被日军搜查到,后来毛公鼎几经易手,甚至差点被日军夺走,但最终还是安全的留在国内,抗战胜利后,大鼎被捐赠给了政府,后来藏于中央博物馆。经历非常的坎坷,就像石鼓一样,很多人拼尽了全力保护它,也在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
新莽铜嘉量这件器物是王莽进行度量衡改革时颁行的标准器之一,新莽嘉量设计巧妙,合5量为一器,每一个代表一种容积单位。这件文物的知名度和台故其他文物比起来,要小很多,但是却非常的重要。
这是王莽新政最重要的实物见证之一,整件器物以斛量为主体, 圈足为斗量, 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禽量。外壁正面有81字总铭,背面分别刻斛、斗、升、合、龠量之径、深和容积。不但可以直接测得个容量单位的量值,而且可以通过对径、深各个部位的测量, 得到精确的计算容积,从而推算出当时的标准尺度。由“其重二钧”,称其总重,还可以得到重量之标准值。可见这件器物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另外通过81字的铭文,可以看出,王莽的政治野心以及政治意图,这件文物其实早在清代的宫廷画中就有记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的看过。新莽铜嘉量有着精巧的设计方案,制造技术也相当精良,是研究、考证古代度量衡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实物,代表台故参加《国家宝藏》也是非常合适的。
《快雪时晴帖》台故的书画非常的出名,最近展出的《国宝的形成》就展出了34件国宝,11件重要古物,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一时间台故门庭若市,《快雪时晴帖》就是这次展出的极其珍贵的一件文物。
《快雪时晴帖》是现存王羲之临摹作品的上乘之作,出自名家之手,流传有序,深受乾隆皇帝喜爱,在上面留下印章无数,并且将其与《中秋帖》、《伯远帖》合称为“三希”。由于王羲之的真迹早已经不见,这件作品遂成为后人理解王羲之书法最重要的视觉资料。魏晋时期,是我国书法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就是其中翘楚。他与他的儿子王献之被后世称为“二王”,即使到了今天,二王的作品仍是许多书法家临摹的对象,可见其影响力多大,而且历代一些大书法家,也都有借鉴王羲之书法风格,入选国宝无可厚非。
正如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说的那样,并不是说一定要一级文物,不一定是用材珍贵、工艺考究的文物,“我们想要挑选的是那些背后充满了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东西。每一个文物能够被挑选出来,都是因为它有着荡气回肠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能够让所有观众觉得它一直到今天还对我们的民族发生着影响。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民族性格?”我觉得这几件文物,台故可以拿得出手。
最后再发一番感慨,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大家故意在一起发力,在隆冬即将到来之际,文博界却迎来了“温暖的春日”。11月29号,维修五年之久的湖南省博物馆开馆,11月30日,上海博物馆拆了南门迎接的山西壁画开展了,12月3号,筹备两年之久的大型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映,连续几天朋友圈、微博、微信都是文博类的消息,作为一名文博爱好者,真心感到很开心。
它是初中课本核舟记的原型吗?
文物小奇谈:台北故宫藏清代橄榄舟,一窥初中课本《核舟记》的经典文物
谢邀。
据传,我国最早记录有据可查的核雕工匠是夏白眼,而这种工艺创始于明代。明代高士奇就曾经写过:吴人以橄榄核为船,诸物俱备,且极工巧。
台北故宫珍藏有一枚清代橄榄微雕舟,并不是我们小时候曾经学过的那篇中学课文《核舟记》中的原物,只能说,他们在风格上是相近的,都记录了我国明清华东手艺人的恢弘手笔和惊人的工匠能力。
第一:原文中的小舟,是明代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是清代,年代不一样。
第二:原文写的是桃核舟,而这枚则是橄榄核,材料不一样。
第三:原作中的艺人名叫王叔远,而这枚作品的创作者叫陈祖章。
当然,他们的神似之处也不少,台北这枚是以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为主题创作,而原文中那枚则是苏轼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湖上,都跟大才子苏轼有关系。
喜欢就留言、关注、转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留言给我一起探讨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字,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筑的精彩台湾有什么值得买的纪念品或者特产?
台湾的旅游纪念品做工精致、包装精美,文化气息浓厚,是礼物中的首选。
特游网里面也曾提到过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大陆游客必到之处,每次去那总能看见一群“同道中人”在纪念品店“ 慷慨解囊”。各具特色的纪念品中,“翠玉白菜”和“东坡肉”的手机吊饰最受追捧。这两件宝贝的真品,被称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料,绿色的部分雕成菜叶,白色部分雕成菜帮,看上去鲜活欲滴;而“东坡肉石”雕得那叫一个逼真,就想上前咬一口。除故宫之外,台湾各类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色纪念品。历史博物馆卖的餐垫,上面印有齐白石的画、清明上河图、唐代仕女图……相当有文化气息。我和同事每次去都抱回一大堆,亲戚朋友家的餐桌已铺满来自台湾的餐垫。除了不能吃不能喝的纪念品,还得买点能吃能喝的台湾土特产。说起台湾特产,十个台湾人有九个人的答案是:茶——冻顶乌龙。买茶既可到随处可见的茶庄,也可在一些产茶的旅游景点顺便采购。阿里山是大陆访客的必经之地,山下就有农会开设的农产品商店,里面卖的茶叶基本可信赖。台北故宫博物馆里边有什么镇馆之宝?
西周:毛公鼎
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间于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毛公鼎系于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民间献鼎归公,现由台北故宫典藏并展示。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因此除了史料的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周:散氏盘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
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原藏清内府,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原拓本极珍罕,海内学者争求而极难得。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苏轼:黄州寒食帖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先在民间辗转收藏,后被清廷收入内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后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
江行初雪图(局部)
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图前题“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应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笔迹。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历,清乾隆,嘉庆诸印,以及柯九思,吴瑞,梁清标,安岐诸收藏印。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中国北宋画家范宽的绘画代表作品。画幅上诗堂处明董其昌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历代评论家对此画称赞备至。徐悲鸿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汝窑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汝窑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一直没有找到遗址。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
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清朝: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宫的陈设器,相传为光绪的妃子瑾妃的嫁妆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纯洁,翠绿叶片上雕塑两只象征多产的螽斯,祈愿能多子多孙。玉雕师运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的白菜。
评论已关闭!